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的定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从社会学的角度:
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从符号学语义学的角度:
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
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与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分为人类信息和非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不断汲取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信息科学与传播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对传播学产生了巨大贡献:
一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中加以考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独特性:
1、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5、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干预能力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社会信息系统比一般物理或生物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该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思考题
1.什么是传播?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总之,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语言的特性
●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和文化,利用文字为主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累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的局限性
●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传播媒介可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
人的口语、表情等由人体的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再现的媒介系统:
绘画、文字等对信息的生产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信息接收者不需要
●机器媒介系统:
电信、电视等传受双方都必须使用机器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
根据现在的推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的时间仅仅需要18个月至5年的时间。
●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
信息社会的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初级信息化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个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
●高度信息化阶段:
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两步目标
●第一步,在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第二步,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使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
思考题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2.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信息社会?
它具有哪些特点?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信号的特点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性质特点
⏹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达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副语言。
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等等。
⏹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等。
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什么是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
符号与意义的辨证关系
⏹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意义的胚芽。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相对稳定,而与丰富的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至于情境意义,也可以说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具有智慧性、社会性和约定性。
象征性互动理论
⏹倡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行为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概念。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也可以作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
⏹象征性符号体系一旦形成,会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
⏹现代人正在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文化象征化现象遍布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原因
⏹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
⏹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也应看到,象征符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思考题
1.简述符号的定义。
2.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五W模式
♦也称拉斯韦尔程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
♦意义:
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确定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缺陷:
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香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
♦意义:
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此外,这一模式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
缺陷:
单向直线模式,缺少反馈环节,如果把它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意义: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受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缺陷:
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2.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德弗勒(得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意义:
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的特点,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缺陷:
唯一提到的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能说明的
传播过程的特点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见书P66-67)。
♦缺憾:
马莱兹克的模式虽然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田中久义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符号(信息)交往”,它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日本学者认为,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传播媒介在从事营利活动的同时,与权力相融合,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新闻的闹剧化和娱乐内容的大量提供,客观上起着一种“麻痹神经”的作用。
♦他们研究大众传播的目的,在于唤起现代受众的觉醒,使其超越“大众”状态而成为“能动的传播主体”,成为有批判能力的“理性市民”。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便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
思考题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2.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3.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主要构成要素和环节: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的关系,它的输入源泉和输出对象都是外部环境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
•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动机
•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来看,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要保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
•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他人,还要让他人也了解自己。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的“镜中我”概念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于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所谓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自我表达是否准确,表达方式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人际传播的效果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语言、文字、体态、服饰等等都可以成为自我表达的媒体
•姿态的传播功能:
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格传播和个性传播的时代,利用外观形象来展现与众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可以说是现代时尚大潮的主流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1.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2.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不是单纯通过刻意修饰,而是通过展示真实的自我而使人格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够真正得到周围人的高度评价
思考题
1.简述米德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3.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4.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一)群体的概念
v日本社会学家岩原认为,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v群体的本质特征:
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对社会来说:
v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v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v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v群体的社会功能并不都是正面的,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对个体成员来说:
v群体是满足个人需要的重要手段。
v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v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v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
v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体意识包括几方面内容: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情感;3.群体归属意识
v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群体传播的结构可从信息的流量和流向两方面来理解,流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