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8308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docx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的2.1.1平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平面的

概念及三个公理。

平面的基本性质虽然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和填空题型为主,但

是它是研究立体几何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论证推理的逻辑依据。

这节内容是学

生已有的平面几何观念的拓展,帮助学生观念逐步从平面转向空间。

因此,掌握

平面的三条基本性质至关重要。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串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平面及

其基本定理”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

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

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及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

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平面的概念、画法、表示方法;

(2)通过联想、观察图形,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平面;

(3)准确的理解并表述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正确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进

行共面、共线、共点问题的证明。

【能力目标】

(1)通过实例和多媒体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对生活中平面实例及其性质的举例、分析、解释过程,培养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

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其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

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几何概念课。

因此,1、教法上应注意: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

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设

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晰地思维、严谨的推理,并

成功地完成书面表达;

(3)采用直尺、三角板直观地表示平面的基本性质,以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

等教学手段,是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

2、在学法上:

(1)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

平静的湖面,广阔的草原,这些画面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问题2:

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够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

1)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平面的例子:

如黑板面、桌面、墙面等。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平面的图片:

“海平面”、“湖面”等。

(设计意图:

创设两个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简单问题,在轻松、融洽的

教学氛围中,引出平面的概念,使学生觉得很简单、很有趣,想听课。

(二)问题线索,探索研究

平面的概念(重点1)

以上问题给了我们“平面”的直观形象,平面具有“平”、“无限延展”“无厚

薄”的特点.

练习1、判断下列各题的说法正确与否.

1、一个平面长4米,宽2米;()

2、平面上一条直线可以把这个平面分成两部分()

3、10个平面叠在一起要比一个平面厚()

4、菱形的面积是4cm2;()

5、一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成两部分.()

平面的画法和表示

问题1.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

.我们能否根据直线的画法,想出平面的画法

来?

(设计意图:

从已学的直线画法入手,简单易懂,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将平面和直线进行类比,使学生明白,只要画出平面的一部分,加以想象——四

周无限扩展即可表示平面)

问题2哪位同学来画一下?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动手吧,感悟平面的画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

精神,可以画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及任意封闭图形。

师总结: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用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动手之后再给出一般的表示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掌握。

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难点1)

问题1.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形成平面?

——平面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沿着某一方向平移得到的。

(当然,也可以把平

面想象成是由一条直线绕某一点旋转而成)

(设计意图:

自然引出点线面之间的数学符号表示,也为以后学习线面平行、

线面垂直等内容打下基础。

问题2.直线可以看成是以点作为元素的集合,平面是否可视为点构成的集合?

以用怎样的数学符号表示点、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投影给出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图形、

符号语言。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悉的“集合”的知识入手,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读

法”是学生容易错的,应做重点强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练习:

用符号表示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1)点A在平面内,但点B在平面外;

(2)直线a经过平面外的一点M;

(三)分析归纳、自主定义(重点2)

平面的基本性质

(1)(公理1)

问题1.将手中的笔假想成一条直线,将课桌面或者课本面假想成一个平面,你觉

得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你的笔所代表的直线上所有的点都能在桌面上?

(动手

做一下)

(设计意图:

通过笔和课桌面直观感知原本难以想象的直线和平面的关系,有

利于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2.将笔放在桌面上,让它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外,此时直线不完全在桌面所

在的平面内吗?

能否摆出直线和平面不存在交点的情形?

——学生有可能会将原本立于课桌面的笔稍微挪远一些,使得笔和桌面没有

交点,这时候就要紧接着再问:

这样是不是就代表直线和平面没有交点了?

为什

么?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白直线具有无限延伸性,平面具有无限延展性。

问题3.能否摆出直线和平面只有两个交点的情形?

——学生能够发现不存在这样的情形,并把这个结论叙述出来,也就是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设计意图:

这三个问题可以由学生进行操作之后回答,易于想象、归纳,

问题难度层层递进,最终由学生自己阐述公理1,老师只需要总结即可。

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板书)公理一①文字语言②图形语言③符号

语言学生总结整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速记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4:

你认为公理1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在学生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示,使学生理解公理1的

本质是平面是平的、无限大的,它可以用来证明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练习、已知ABC的边AB,BC在平面内,判断AC是否在平面内,并说明

你的结论。

平面的基本性质

(2)(公理2)

问题1:

空间中,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两点能

否确定一个平面?

经过三点、四点可以确定多少个平面?

——学生通过讨论、辨析,能够表述:

确定的意思是指有且只有,即存在且

唯一。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接下来的公理2:

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准

确含义。

问题2:

照相机,测量仪等器材的支架为何要做成三脚架?

(设计意图:

从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公理2,

培养实践归纳能力。

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板书)公理二①文字语言②图形语言③符号语

公理2作用:

确定平面的主要依据.(符号语言先让学生上黑板扮演;然后集体纠

正)

(设计意图:

经历公理的归纳概括过程后,通过直观感知、理性思考,形成

对公理的完整认识,深化对公理2的理解。

练习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经过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B)经过一条直线和一个点确定一个平面

(C)四边形确定一个平面

(D)两两相交且不共点的三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2、

(1)共点的三条直线可以确定几个平面?

(2)三条直线两两平行且不共点,可以确定几个平面?

平面的基本性质(3)(公理3)

问题1.将手中的课本面、课桌面假想成两个平面,能否摆出平面和平面没有交点

的情形?

(设计意图:

将平面和平面之间的关系具体成课桌面和课本面的关系,降低

想象的难度。

问题2.平面与平面有只有一个公共点的情况吗?

可以是两个吗?

三个吗?

能否

将你得到的这个结论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公理的理解和记忆;主动参与教学

过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要借助身边模型的思想方

法.通过老师的提示,学生的相互补充,让学生自行将公理3完整地叙述出来:

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经过

此公共点的一条直线。

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板书)公理三①文字语言②图形语言③符号语言

培养学生速记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3.你认为公理3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在学生理解定理的基础上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公理3

的本质是平面没有厚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①判断两个平面相交的依据;②判断多点共线的依据。

(四)、例题精讲,应用反思(难点2)

例1、如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α

a

ι

βα

β

a

bABP

(1)

(2)

(设计意图:

通过例子,让学生掌握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符号的

正确使用。

例2、已知△ABC在平面α外,它的三边所在直线分别交α于P,Q,R.求证:

P,

Q,R三点共线.

A

C

B

RQ

P

(设计意图:

证明多点共线通常利用公理3,即两相交平面交线的唯一性,通

过证明点分别在两个平面内,证明点在相交平面的交线上,也可以先通过其中的

两点将线确定下来,再证其他点也在这条线上。

练习巩固:

(多媒体展示)

练习1:

如图,l,A、B,C且Cl,ABlR,

设过A、B、C三点的平面为平面,则是()

A.直线ACB.直线BC

C.直线CRD.以上均不正确

练习2、在正方体

1111

ABCDABCD中,点E、F分别为CC1和AA1的中点,画出平

BEDF与平面ABCD的交点.

1

D1C

1

A1

B1

E

FDC

AB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整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把握易错点,牢

固掌握各知识点。

(五)课堂小结

问题:

本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知识点?

能否表述出来?

(设计意图:

由学生自己来讲,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及时回顾,

再次加深对平面基本性质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能力,进一步

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六)板书设计

2.1.1平面

一、平面的认识三、平面的性质例1、

1、特点:

公理1:

(文字语言)

2、画法:

(图形、符号语言)小结:

3、表示:

公理2:

(文字语言)例2、

二、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图形、符号语言)

点线面小结:

(元素集合集合)公理3:

(文字语言)

(图形、符号语言)例3

小结:

(七)作业布置

1、课本P51习题1、2、5;

2、预习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

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教学,并将抽象难懂的点、直线、平面具体化,

可操作性强,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参与

热情高,表现精彩,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以上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发

挥随即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实践的检验。

平面的教学设计

淄博十七中学

王立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