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8098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docx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

深圳是湖南人的天下【深圳少不了湖南人】

我们无意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或者地域优越论,我们只想在深圳多元的移民文化景观中,打捞一份值得尊重的人文脉络,呈现鲜活的人物故事,以飨读者。

好大一个深圳城,处处都是湖南人

湖南人在深圳给人的印象一个字:

多。

你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满口湘腔的普通话。

以至于你会产生幻觉:

我是不是到了湖南?

识别一个湖南人不难,你不用听他自报家门,只要他一开口,就立马可判。

方言泄露了他的身份。

谢莹是广东客家人,她说,在家保姆是湖南人,出门小区的保安是湖南人,打的的士司机又是湖南人,中午吃饭又去了湘菜馆。

来自湖南省驻深办的数据表明,湖南人在深圳的数量将近100万,仅次于在深的广东人,居外省人之首。

有人说在深圳,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湖南人。

他们活跃在深圳的各行各业:

从普通打工者到公司白领,从商界翘楚到知识精英,从企业高管到官场大员……

一个湖南籍的留美博士在深圳转悠了一礼拜,最终决定留在深圳创业,除了深圳上佳的创业环境打动了他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遇上的人,包括他的合作伙伴几乎全是湖南老乡,“这是否预示我将复制北京人在纽约的成功模式?

”他自言自语。

他甚至担心,如果哪一天全城的湖南人都弃深圳而去,这个城市会不会瘫痪一半?

网上有一句顺口溜很形象:

“好大一个深圳城,遍地都是湖南人;好大一个海南岛,到处都有湘人跑。

2005年6月当选为这座城市市长的许宗衡是湖南人。

据说许市长最爱吃腊鱼,当组织部长时,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振华西路一个小湘菜馆吃饭。

从2002年开始评选的“深圳市市长奖”获奖者中多半是湖南人。

第一届2002年获奖人中兴通讯副总裁谢大雄,邵阳人;第二届2003年获奖人长城集团董事长王之,浏阳人:

第三届2004年获奖人比亚迪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裁王传福,他虽是安徽人,但在湖南读书、生活了10多年,可算半个湖南人。

据了解,深圳有400多家较大型的企业由湖南人创业或掌控;湖南人操理的酒店、饮食、服务业三大部门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长。

深圳lT巨头金蝶和朗科的老总都是湖南人。

在深圳,无湘不成军正成为新的商业神话。

湘菜和攸县的哥,是湖南人在深圳最直观的招牌。

湘人闯入江湖有传统

湖南人与深圳的缘分其实始于上世纪50年代。

50年代初,湖南在深圳设立了外贸中转站,即现在的阳光酒店、芙蓉宾馆、凯利宾馆所在地,那时被当地人称为“湖南围”。

据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深圳说,上世纪80年代,那真是湖南人的天下。

阳光酒店的保安号称在外面砍伤人,只需要放下话是阳光酒店的就能摆平。

不过这样的段子我们权且当作饭后的谈资。

地缘优势也为湖南人进军深圳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

湖南毗邻深圳,那时全国直达深圳的外省火车只有湖南开往深圳的。

湖南人来深圳,下午出发,坐上火车一晚上就到了,就像到省城出个差那么方便。

许多的打工仔打工妹坐火车来深圳找事情做,头天还在湖南,天亮就到深圳上班啦!

这种便利曾引起过其他省份人的嫉妒,说你们湖南人离深圳这么近,有什么可牛皮的?

可湖南人不理会,还是一批接一批,怀揣几十块钱从闭塞的山村出来闯深圳。

湖南地处内陆,东西南三面环山,北临洞庭湖,素有“四塞之国”之称。

受此地形影响,境内冬寒夏热,春秋则晴雨不定,冷热反复,气候变化无常。

这种闭塞的地理和无常的气候,培育了湖南人倔强、奋斗的精神。

湖南古属楚地,楚文化是湖湘文化最初的源头,楚文化中的激越、浪漫、怀疑的特质融入到湖南人的血液中。

湖南是一个移民省。

早在元、清两代曾有过大规模的移民,所以湘方言多达40多种。

移民文化的特征就是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敢于挑战。

经过几代移民,到了近代,湖南人素质实现了全面更新。

在这种地理、气候、文化、移民等多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湖南人在近代曾大规模地向全国“输出”,尤其是向北发展,出产了一批批政治、文化明星。

湖南在地理上还有一个优势,即它接北承南,是东南沿海与北方往来的必经之地。

故湖南人北上南下都非常方便。

改革开放肇始,湖南人得风气之先,大举南下深圳和海南,既有现实原因,更是传统基因使然。

湘菜改变了深圳人的口味

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全国人民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口味,于是各地菜式在深圳争奇斗艳,争风吃醋。

一番比拼之后,菜式上的梁山座次于是开始排定:

粤菜、湘菜、川菜……这种三分天下的格局目前还看不到洗牌的征兆。

湘菜打败川菜位居老二的地位,也就是近两年来的事。

人们走在街上,忽然发现湘菜馆出奇地多了起来。

什么三湘人家,湘江老厨、毛家饭店、湘鄂情、小芙蓉、乡村发现、湘攸大碗菜、湘菜时代……以及它们的子店、孙店。

有统计显示,深圳大大小小的湘菜馆已有近1000家,且家家人声鼎沸,有的餐馆甚至出现了就餐必须排队等候的场面。

湖南人从深山沟里搬出来的钵子菜、瓦片菜、石锅、吊锅菜,一个接一个地大闹江湖。

罗湖某办事处副主任陆纪是广东博罗人,单位附近的红桂路上有一家叫宝庆府的湘菜馆,“那里的菜真好吃,我每个礼拜都要去三四次。

”他说。

宝庆府是一家地地道道的邵阳餐馆,三四年前,它还只是红桂路上的一间小店,毫不起眼地偏居一隅。

两三年的时间,它先是并吞了隔壁比它大两倍的一家陕西餐馆一半的面积,继而又把整个陕西餐馆吞掉,进而又吞下隔壁一家广东餐馆,最后向上扩张,整个楼上一层变成了他的包房。

广州某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是江西人,每当站里请老记们聚餐,他想都不想就定了:

“湘菜馆!

”为啥?

湘菜便宜,口味大众,点菜不费思量。

湘菜成为深圳人的家常菜,湘菜馆成了深圳人的厨房,它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就改变深圳人的口味。

湘菜到底有啥魔力?

湘菜之辣天下闻名。

辣得张嘴咂舌,辣得浑身冒汗,辣出了味道,辣出了境界。

比起不咸不淡、中庸平和的粤菜、东北菜、江浙菜,湘菜给人带来了酣畅淋漓的体验。

为迎合广东人的口味,湘菜在辣中加香,成为“香辣”,并有意降低辣度,到粤人能忍受的程度,这一招立竿见影,诸多粤菜“粉丝”纷纷倒戈。

湘菜不同地方品味的地方菜和风味菜多达800多个,这些乡土风格的家常菜迎合了都市人的怀旧、恋乡情结。

加之湘菜不贵,特适合家庭、个人及朋友小聚小酌。

比起价格稍高的粤菜、徽菜,湘菜的竞争力难以抗拒。

攸县的哥,从辉煌到困惑  1999年8月,25岁的刘超荣怀揣500元从株洲攸县出发,乘火车来到深圳。

他姐夫在电话里告诉他已经安排了路子,帮他在深圳找了一份开出租车的行当。

刘超荣姐夫在攸县就是司机,早几年来深圳,开过公交车、长途客运车,最后发现开出租车很有赚头,就在深圳开起出租车。

他是最早在深圳开出租的攸县人之一。

刘超荣来的时候,姐夫已经帮他打点好了一切,包括以26万元的租金租下一辆捷达出租车。

“那时候的钱好赚,一个月差不多能赚八九千,手气好上万元也是常有的事。

我记得深南路上载客率最高,很少有放空的。

”刘超荣沉浸在对当年的回忆之中。

半年时间,他跑破了两双鞋。

此后来深圳开的士的攸县司机呼啦啦多起来。

早几年在深圳8000多辆的士中,近6000辆归攸县人所有,占深圳的士总量的七成。

就像大多数“攸县的哥”一样,刘超荣也住在位于福田区的石厦村,深圳5000多“攸县的哥”大部分居住在这个被称为“城中村”的地方。

加上他们的亲属和住在这里的亲友,这地方据说有*****多攸县人,形成一个“攸县部落”。

刘超荣在这里住了7年,老婆也常年跟在身边给他做饭,两个孩子则留在老家上学。

寒暑假他们就过来与父母团聚。

春节他们一般也在深圳过。

刘超荣感叹现在的钱不再如以前好挣,“每月到手3000块就不错了。

”他说以前出租车少,私家车也少,运营成本低,路也没有现在堵,还有一点是,以前根本就没有蓝牌车,所以前几年的出租车开得更舒心。

刘超荣承认,在深圳,攸县的哥的辉煌期已过,现在“攸县的哥”只占深圳出租的三成不到,很多的哥纷纷改行。

有的开起餐厅,深圳60多家攸县大碗菜基本都是的哥开的:

有的买起了挖掘机,开始进军深圳的土方工程:

有的改行开大货车:

有的开士多店;有的到全国各地投资小煤窑。

“明年我也将转行,想买一辆蓝牌车。

虽然挣了些钱,但那都是血汗钱,不敢轻易投资。

”刘超荣显得有些困惑。

陈宏:

找一个留在深圳的理由

陈宏,生于1973年,湖南缓宁人。

深圳著名的“网络四剑客”之一。

先后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曾任某中央级大报负责深圳新闻记者。

出版有《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等著作。

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是湖湘文化的内核。

自晚清及近代以来,从写《海国图志》的魏源开始,这种精神一直延续下来,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是其中个性最为鲜明的代表。

湖南人一般有思想、重理想,言政是湖南人的传统,但言政而不干政。

为了理想,大则舍得生命,中则舍得声名,小则舍得钱财,湖南人的精气强悍而执着。

湖湘文化的这种精神也体现在深圳的湖南人身上。

比如在深圳舆论界,存在一股以“网络四剑客”为代表的民间力量,他们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为深圳的发展建言献策。

“四剑客”,即呙中校(我为伊狂)、金城(金心异)、黄东和(老亨)以及网名为“夜郎锅王”的陈宏。

其中,黄东和和陈宏两人是湖南人。

湖南人心忧天下、言政而不干政的传统在他们血液里流淌不息。

陈宏最近出版的《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

本刊记者为此对陈宏进行了专访。

陈宏把采访的地点约在莲花北的一个茶楼里。

这里离他工作的单位很近。

他是直接从单位的会场走进茶楼的。

一边工作,一边写作,是他多年来的生活状态。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第一个报道深圳那起震惊海内外的假外商特大诈骗案,此后他又连续写出几篇令高层震动的内参而名动一时,而后却又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他辞去了记者的工作,选择躲进一家大型国企,选择成为一名自由学者,选择脱离公众的视野。

他说完全是为了写作《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这本书,他认为这样有利于保证对于历史观察的民间立场。

“我们正在拍摄一部反映两万转业工程兵在深圳的记录片,名字叫《我和我的兄弟连》。

已经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台签定了播出协议。

”谈起深圳,他就会变得滔滔不绝,他说话中气很足,看上去精力过人。

普通话里流露出方言的味道。

写作上他是快手,一天一夜能写两万字,并且是一次成活,基本不用修改。

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是他夜晚最美妙的音乐。

写累了,或者卡壳了,他就骑着自行车在深夜的深南大道恣意狂飙。

2003年他还出版了一套5卷本野狐禅式的英语教辅书,至今居然年年再版,已发行5万套。

他每年都要回湖南老家,尤其是在身心疲惫的时候。

他把家乡当成了心灵的疗养院,涤荡着大都会带来的烦恼和尘垢。

在深圳,他有三个必去:

同学聚会必去,老乡聚会必去,志趣相投的同道聚会必去,其他的应酬能推则推。

听听乡音,吃吃湘菜,在深圳是他最大的享受。

明年再版,书名将有改动

记者(以下简称“记”):

《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自2006年1月出版、3月再版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在你的预料之中吗?

陈宏(以下简称“陈”):

各方的反应没有超出我的预料。

官方没有封杀它,这在我的预料之中。

书出来之后,深圳官方持相当欢迎的态度。

一些文化宣传部门还积极购买,并把它作为重礼送给客人。

这再一次验证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和自由。

读者的认可度也没出乎预料,首印3万册,不到一个月就卖光。

在2006年北京的全国书展上,征订量超过3万册,成为书市上第一大黑马。

全国大量的读者,包括深圳的文化研究者通过电话、邮件以及网贴的方式向我表达了他们的关注,这令我很感动。

记:

现在书店里这本书基本脱销,还会加印吗?

陈:

作为重大选题,长江文艺出版社为抢时间没有向国家新闻出版署报批,被要求暂停发行。

据出版社告知,湖北省委书记看了该书后认为没什么问题,要出版社跟国家出版署好好沟通。

这本书将在明年再版,不过书名将有改动,内容也将写到2006年。

我在做一项抢救深圳历史的工作

记:

写作此书的最初动因是什么?

陈:

我只想整理一下对深圳的感情和思考,找到一个可以在这座城市继续呆下去的理由。

那时候我是广州派驻深圳的记者,周围的朋友一个个要么忙着出国,要么打点行李准备投奔上海,呙中校的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

》犹豫一枚炸弹在城市的上空炸响。

整个城市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

深圳到底能不能发展,还有没有前途,个人的命运跟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那段时间我的心常常是莫名地难受,整夜整夜睡不着。

假如我不能给自己一个信任这个城市的理由,我怎么会爱上她,怎么会把我的前途和终身托付给她呢?

于是我便开始向后转身,去触及深圳那不为人翻动的历史。

一位老人告诉我,人们之所以质疑深圳被抛弃了,原因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深圳的繁荣从何而来。

记:

此书你耗时6年,采访了150多位当事人,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你又自序说为此失去两段爱情,母亲也在期间去世,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完成的?

陈:

一是有包括袁庚在内的老领导的支持,反映深圳的书有一些,但基本都是零散的,碎片式的;再者,如果再不写出来,随着一些深圳老领导的去世,深圳的历史就没人知道了,我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一项关于深圳20年改革史的抢救工作。

记:

因为是个人写作,你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求证,以求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这是你的写作策略吗?

陈:

是的。

如果不以个人的身份写作,我就会放弃。

假如接受了官方的资助,坐在官方提供的办公室里享受着免费的空调和电脑,这本书不可能写出,即使写出,也不可能出版。

尽管有很多人希望资助,但我一分钱都没有接受。

记:

你对“还原历史真相”的努力抱有多大的信心?

陈:

这本书所描述的大事件的真实性从读者的认可程度就可看得出来,它通过了读者的验证,是站得住脚的。

但对于一些敏感的大事,限于各种原因,有些历史细节没有很清晰地呈现出来,只能留待以后了。

况且仅仅一本书还不足以反映一个城市的20年,它需要多部书、需要很多人才能把它表达出来。

记:

你希望读者如何去读这本书?

它是野史还是正史?

是文学还是纪实?

陈:

不要把它当成所谓的正史,也不要当成野史,把它当成一个了解深圳的契机,一段引子,一扇窗口,认识到深圳创业的艰难和起伏。

我们在意“民间”这一身份

记:

你如何看“网络四剑客”这样的民间力量?

陈:

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共同的对深圳的思考把我们四个人捆绑在一起,我们借助因特虎这一纯民间观察者的平台,与网友一起讨论关于深圳前路的种种问题。

在我们“四剑客”中,观点也不尽统一,甚至截然相反,比如呙中校是最著名的深圳“抛弃”论者,而金城则是倍受深圳高层激赏的“信心论”者。

东和是真正的、彻头彻尾的“深商”概念首创者和“深商”品牌第一推手。

我们看重的是自由地思考和表达。

我们在意“民间”这一身份,可以不受官方左右,不被金钱羁绊,不为名利所累。

这或许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记:

自由学者、民间观察家、企业高级白领,你更喜欢哪一个称谓?

陈:

自由学者。

我更愿意以一个自由的思想者的形象出现。

记:

深圳应从她25年的历史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陈:

深圳只有一样资源,那就是改革。

唯有改革,深圳才有出路,并且只有大改,才能解决大问题,才有大发展,大希望。

我指的改革首先应该是政治体制的改革。

盐田的基层直选,南山人大代表选举中的竞选广告,等等,都是深圳政治体制改革的好的开端。

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很快,经济机制不是主因,关键是它的政治体制改革处理得比较好。

记:

今后你还将以怎样的方式关注深圳?

陈:

这部书只是我关于深圳三重唱的第一曲,另两曲是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电视剧。

《深圳民间观察》解决了深圳大事件的问题,小说解决的是关于深圳细节的问题,而电视剧解决的是人物心灵史的问题。

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产品,为读者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深圳、喜欢深圳的可能。

今后将更多的是采取介入的方式关注深圳。

如参加高层论坛、小型政策论证会等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上层决策。

邓国顺:

软驱终结着

邓国顺,1967年出生于湖南石门县,中山大学计算机学业本科毕业,后获中国学院北京计算机中心硕士学位。

1992年毕业,任职于联想公司。

1993年赴新加坡工作,曾担任亚太地区Philips公司系统经理。

1999年,结6年留学打工生涯回国创业,与成晓华共同研制出世界第一款闪存盘,取名优盘。

同年成立深圳市朗科(Netac)科技有限公司,任总裁至今荣登2003年度“中国IT十大风云人物”榜,被誉为“闪存之父”

和那些被极度恭维的中国企业家相比,邓国顺应该获得更多的尊敬。

这个39岁的湖南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优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他先后起诉业界巨头索尼、PNY(美国存储市场排名第二的企业)“非常严重”地侵犯自己的专利权,他甚至成为第一个跑到美国收取专利费用的中国人。

他发明的“优盘”,已经成功地取代了索尼公司统治市场十几年的软驱,他只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打工仔到亿万富翁的角色转变。

邓国顺已成为我国计算机领域的高级科技人才。

但他出身贫寒,小时候以能吃上一顿不拌红薯的白米饭为最大奢望。

为节省到石门一中22公里路程6角钱的车费,他每周往返家里背米带菜都是步行,高中三年,步行5000多公里……他明白,要想闯出了,只有靠读书,他从小就具有湖南人科技报国的理想和抱负。

没人相信我们会成功

1999年的那个春天,邓国顺32岁,他决定成为一个老板。

当时,电脑从主板、CPU到鼠标、键盘都在不断更新换代,惟有软驱多年顽固不变,而且始终都是标准配置。

“能不能发明一款容量比软盘大,更加稳定的存储产品呢?

”邓国顺和他的中科院同门师兄、湖南湘潭人成晓华在新加坡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两个人为这个想法一夜未眠,第二天就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国创业。

怀揣着深圳市政府赞助的12万元现金和几句鼓励的话,他们在深圳罗湖区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正式宣布公司开张,“虽然总共才2个人”。

1999年下半年的很多时间里,邓国顺几乎足不出户、闭门造“盘”。

“并没有人相信我们会成功。

”邓国顺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创业时的情景。

他当然也十分准确地记得,3个月后将自己发明的闪存盘插到电脑的USB接口上,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图标,“我当时几乎快跳起来了。

”他兴奋地描述。

那一年的11月份,全球第一款USB闪存盘面世了,朗科公司将其命名为“优盘”。

7年后的今天,这个名字几乎成了整个行业的通用名称。

具有湘人的勇敢与倔强

在朗科的每个会客室里,都无一例外地挂着一个镜框,里面写着:

成为移动存储和无限数据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这是邓国顺对朗科公司未来的宏愿。

创业的过程困难重重。

从产品研发,到申请专利权,再到知识产权维权,以及与国际巨头的合作与竞争,这些都是困难,但是邓国顺和成晓华两个湖南人却坚韧地走了过来,获得了开创性的成功。

“这可能缘自湘人血液中的勇敢与倔强。

”邓国顺说。

为什么选深圳?

“深圳的总体发展条件要好,政府又对高科技企业进行政策性扶持。

”邓国顺还认为,深圳是移民城市,这一点与美国相似,所谓“移民创造财富”,大家都是深圳的外地人,也都是深圳的主人。

大家来自天南地北形成了一种明显的“深圳性格”,那就是务实、有激情,这种性格是非常适合创业的。

向外国公司收取专利费用

目前朗科已申请了2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有两项基础发明专利。

在深圳起诉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侵犯专利权后,2006年2月,朗科又将美国三大闪存类产品制造商之一的PNY告上法庭,成为“中国企业境外专利维权第一案”。

邓国顺对此的解释是:

“我们不一定要以卖产品的形式进入美国市场。

都说一流的企业卖标准,我们希望知识产权能够作为一个盈利的产品,使得朗科能够从中获益。

在此之前,只有中国公司被外国公司用傲慢的语气收取专利费用。

事实上,早在2004年,包括DELL、HP、NEC、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等国内外PC巨头就都开始放弃使用软盘,闪存盘将成为软盘的终结者。

邓国顺说,闪存盘将在未来的两年内彻底取代软驱,并将成为计算机的标准配置。

这一标准将由朗科公司倡导并参与制定。

邓国顺还提出一个让人吃惊的设想,未来3-5年内闪存盘有可能取代几十G、甚至上百G的硬盘,SD卡和酷贝MP3的组合也能取代DVD播放器。

周友德:

激情,政坛文坛两相宜

周友德,政府官员、作家。

出生于湖南衡阳。

1972年开始发表新闻、文学作品,至今给200万字。

出版《冷眼向洋看世界》等七部著作。

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奖。

曾任深圳市政府住宅局党组成员、纪委书记。

现在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工作。

一切与文化有关的事,他都热爱。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湖湘文化的基因。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三千行长诗《漂木》,正是在他的多方斡旋下,才得以在大陆出版。

他担任《深圳青年》杂志的专家顾问长达10年之久。

他是那种把务实与浪漫完美统一的湖南人。

为官,或者为文。

他用“激情”征服北大学子

面对台下150多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学生,周友德开始有点紧张。

9月27日来北大演讲之前,就有同学悄悄告诉他:

就是校长许智宏在演讲,我们也有人敢从他面前退场。

在北大学生眼里,没有权威,只有真知灼见。

周友德确定的演讲策略是讲真话,用心交流。

他从自身的经历讲起,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初中肄业生通过刻苦自砺,取得今天成就的自我实现过程。

他传奇般的人生故事和珍贵的人生经验折服了向来挑剔的北大学子。

他说:

“激情,就是美。

”我们要对生活、对人生充满激情。

1991年,周友德43岁。

他放弃了在家乡衡阳拥有的一切,包括在《衡阳日报》17年积累的人脉资源,以及已经身为衡阳市宣传部副部级新闻主管的地位和荣誉,毅然奔向深圳。

“我不是冲钱而来的。

”面对别人的不解,他分辩道。

他认为内地是养身体不是养精神的地方。

在那里,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僵化思想带给他的压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任报社文艺部主任,花了30多块钱买了平生第一套西装。

马上就有人劝诫他,要注意影响。

当新闻主管时,他率先把新闻工作者的现代意识作为一个课题提出,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现代意识。

这些现在看来只是新闻常识的东西,在当时他是那么孤掌难鸣。

深圳自由的空气让他着迷。

就这样,他投奔深圳而来。

科学是忙出来的,文化是闲出来的

周友德酷爱读书,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他拥有的藏书已突破一万册,他家书房由几个高高的书柜组成。

他就这样坐拥书城,书房成了他灵魂的栖息地。

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首届“百家藏书爱书家庭”,并位居前10名。

“一个人要持久地对周边的人有吸引力,就要不断地吸收养料。

”他说读书可以使人从量变发生质变。

周友德还全身心地投入到深圳读书月活动当中去。

每一次的名人讲座,他场场不落去听。

读书月征文举行了5次,他参加了3次,3次都获奖。

“深圳是有文化的,包括高水平的文化人和文化土壤。

深圳不是文化沙漠。

”周友德认为深圳有大量懂得文化品味的人。

但经济饥渴症使他们暂时迷失了方向,经济中心主义挤占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好。

但随着经济的富有,时间的充裕,整个城市的节拍会慢下来,一慢下来,“文化的东西就将显现。

余光中说‘科学是忙出来的,文化是闲出来的’,很有道理。

”他说这种“闲”不是闲而无事,更不是“驼鸟政策”,而是一种现实中的超脱,他喜欢“身体在红尘中行走,心灵在荒村里听雨”的人生态度。

务实与浪漫是湖湘文化的精髓

湖湘文化到底是什么?

精髓何在?

人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不同的解读。

在周友德的眼里,湖湘文化是“务实基础上的浪漫和浪漫基础上的务实”。

他说,你看从曾国藩到毛泽东,再到朱�基,无不是务实和浪漫的完美结合,既有严谨务实的一面,又有浪漫情怀的一面,充满了政治家的大度和诗人的气质。

有人总结说,湘西的美在“沈从文的书里,黄永玉的画里,宋祖英的歌声里”。

这其实也是湖南的美。

他说,现在很多领导人大都严谨有余,而浪漫不足。

长久地浸淫于湖湘文化的氛围中,湖南人的性格特征无形中在他身上显现出来,比如要强、敢闯、务实、风趣。

他工作起来务实又较真,绝不打马虎眼,具有湖南人的骡子脾气。

他的著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