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8090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docx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1总则

临时用电是指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电力,也是公路建设施工过程的用电工程或用电系统的简称。

本规程主

要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组织设计的编制、基本供电系统的结

构和设置、基本保护系统、接地装置、配电装置、配电箱的结构、电器配置与接线规则及配电装置的使用与维护;配电

线路的一般要求和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室内配线路敷设规

则;电动机械、电动工具的使用;对外电线路的防护、防雷及电气防火措施的基本要求做了规定。

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原则

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一是必须采用TN—S接地、接零保护系统;二是必须采用三级配电系统;三是必须采用两级漏电保护和两道防线。

2.1TN—S接地、接零保护系统(简称TN—S系统)是指在施工用电工程中采用具有专用保护零线(PE线)、电源中性

点直接接地的220/380V三相四线制低压电力系统,或称三相五线系统,该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

一、电力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Q。

二、电力变压器低压侧共引出5条线,其中除引出三条分别为黄、绿、红的绝缘线相线(火线儿1、L2、L3(A、B、

C)外,尚须于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点(N)接地处同时引出两条

零线。

一条叫做工作零线(浅蓝色绝缘线)(N线),另一条叫做保护零线(PE线)。

其中工作零线(N线)与相线(L1、L2、L3)—起作为三相四线制工作线路使用;保护零线(PE线)只

作电气设备接零保护使用,即只用于联接电气设备正常情况

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基座等。

两种零线(N和PE)不得混

用,为防止无意识混用,保护零线(PE线)应采用具有绿/

黄双色绝缘标志的绝缘铜线,以与工作零线和相线相区别。

同时,为保护接地、接零保护系统可靠,在整个施工现场的PE线上还应作不少于3处的重复接地,且每处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10Q。

2.2采用三级配电结构。

三级配电是指施工现场从电源进

线开始至用电设备中间应经过三级配电装置配送电力,即由

总配电箱(配电室内的配电柜)经分配电箱(负荷或若干用电设备相对集中处),到开关箱(用电设备处)分三个层次逐级配送电力。

而开关箱作为末级配电装置,与用电设备之间必须

实行“一机一闸一箱一漏”,即每一台用电设备必须有自己专用的控制开关箱,而每一个开关箱只能用于控制一台用电设

备。

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内开关电器可设若干分路,且动力与照明分路设置。

2.3两级漏电保护和两道防线包括两个内容,即:

一是设

置两级漏电保护系统,二是实施专用保护零线PE。

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中,总配电箱中必须装设漏电开关,所有开关箱中也必须装设漏电开关。

二、在施工现场用电工程中,采用TN—S系统,在工作

零线(N)以外增加一条保护零线(PE)。

当二相火线用电量不均匀时,工作零线N就容易带电,而PE线始终不带电,那么随着PE线在施工现场的敷设和漏电保护器的使用,就形

成一个覆盖整个施工现场、防止人身(间接接触)触电的安全

保护系统。

2.4施工现场用电组织设计:

各施工现场用电设备在5台

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者,应编制用电组织设计。

施工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以下和设备总容量在50kW以下者,应制定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

施工现场用电组织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现场勘测:

确定电源进线、变电所、配电室、总配电箱、分配电箱等的位置及线路走向。

电源进线、变电所、配电装置、用电设备位置及线路走向的确定要依据现场勘测资料提供的技术条件综合确定。

二、负荷计算:

负荷是电力负荷的简称,是指电气设备(例

如变压器、发电机、配电装置、配电线路、用电设备等)中

的电流和功率。

负荷在配电系统设计中是选择电器、导线、电缆,以及供电变压器和发电机的重要依据

三、选择变压器:

施工现场电力变压器的选择主要是指

为施工现场用电提供电力的10/0.4kV级电力变压器的形

式和容量的选择。

四、设计配电系统:

配电系统主要由配电线路、配电装置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其中配电装置是整个配电系统的枢纽,经过配电线路、接地装置的联接,形成一个分层次的配电网络。

五、设计防雷装置:

施工现场主要是防雷直击,对于施

工现场专设的临时变压器还要考虑防感应雷的问题。

施工现

场防雷装置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和确定防雷装置设置的位置、防雷装置的形式、防雷接地的方式和防雷接地电阻值。

所有防雷冲击接地电阻值均不得大于30Q。

六、确定防护措施:

施工现场在电气领域里的防护主要是指施工现场外电线路和电气设备对易燃易爆物、腐蚀介质、机构损伤、电磁感应、静电等危险环境因素的防护。

七、制定安全用电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

对于用电设备

在5台以下和设备总容量在50kW以下的小型施工现场,可以不系统编制用电组织设计,但仍应制定安全用电措施和电

气防火措施,并且要履行与用电组织设计相同的“编、审、批”程序。

2.5安全用电技术档案

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技术档案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

容,它们是施工现场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施上现场用电组织设计的全部资料。

二、修改施工现场用电组织设计资料。

三、用电技术交底资料。

四、施工现场用电工程检查验收表。

五、电气设备试、检验凭单和调试记录。

六、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漏电保护器漏电动作参数测

定记录表。

七、定期检(复)查表。

八、电工安装、巡检、维修、拆除工作记录。

3供配电系统

施工现场用电工程的基本供配电系统应当按三级设置,

即采用三级配电。

3.1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级配电是指施工现场从电源进线开始至用电设备之

间,应经过三级配电装置配送电力。

即由总配电箱(一级箱)或配电室的配电柜开始,依次经由分配电箱(二级箱)、开关箱(三级箱)到用电设备。

3.2系统的设置规则:

三级配电系统应遵守四项规则,即分级分路规则,动、照分设规则,压缩配电间距规则,环境安全规则。

321分级分路

一、从一级总配电箱(配电柜)向二级分配电箱配电可以分路。

即一个总配电箱(配电柜)可以分若干分路向若干分配电箱配电;每一分路也可分支接若干分配电箱。

二、从二级分配电箱向三级开关箱配电同样也可以分路。

即一个分配电箱也可以分若干分路向若干开关箱配电,而其

每一分路也可以支接或链接若干开关箱。

三、从二级开关箱向用电设备配电实行所谓“一机一闸”制,不存在分路问题。

即每一开关箱只能联接控制一台与其

相关的用电设备(含插座),包括一组不超过30A负荷的照明器,或每一台用电设备必须有具独立专用的开关箱。

四、按照分级分路规则的要求,在三级配电系统中,任何用电设备均不得越级配电即其电源线不得直接联接于分配电箱或总配电箱;任何配电装置不得挂接其他临时用电设备。

否则,三级配电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分级分路规则将被破坏。

322动照分设

一、动力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宜分别设置;若动力与照明合置于同一配电箱内共箱配电,则动力与照明应分路配电。

二、动力开关箱与照明开关箱必须分箱设置,不存在共箱分路设置问题。

323压缩配电间距

压缩配电间距规则是指除总配电箱、配电室(配电柜)外,

分配电箱与开关箱之间,开关箱与用电设备之间的空间间距

应尽量缩短。

压缩配电间距规则可用以下三个要点说明:

1)分配电箱应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场所。

2)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超过30m。

3)开关箱与其供电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宜超

过3m。

3.3配电室的设置

3.3.1配电室的位置

一、靠近电源。

二、靠近负荷中心。

三、进、出线方便。

四、周边道路畅通。

五、周围环境灰尘少、潮气少、振动少、无腐蚀介质、

无易燃易爆物、无积水。

六、避开污染源的下风侧和易积水场所的正下方。

3.3.2配电室的布置

配电室的布置主要是指配电室内配电柜的空间排列。

一、配电柜正面的操作通道宽度,单列布置或双列背对

背布置时不小于1.5m;双列面对面布置时不小于2m。

二、配电柜后面的维护通道宽度,单列布置或双列面对

面布置时不小于0.8m;双列背对背布置时不小于1.5m;个

别地点有建筑物结构突出的空地,则此点通道宽度可减少

0.2m。

三、配电柜侧面的维护通道宽度不小于1m。

四、配电室内设詈值班室或检修室时,该室边缘距配电柜的水平距离大于1m。

并采取屏障隔离。

五、配电室内的裸母线与地面通道的垂直距离不小于

2.5m,小于2.5m时应采用遮栏隔离,遮栏下面的通道高度

不小于1.9m。

六、配电室围栏上端与其正上方带电部分的净距不小于

75mm。

七、配电装置上端(含配电柜顶部与配电母线排)距天棚不小于0.5m。

八、配电室经常保持整洁,无杂物,门向外开,并配锁。

333配电室的照明

配电室的照明应包括两个彼此独立的照明系统。

一是正常照明,二是事故照明。

3.4自备电源的设置:

施工现场设置的自备电源,即是指自行设置的230/400V发电机组。

施工现场设置自备源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正常用电时,由外电线路电源供电,自备电源仅作

为外电线路电源停止供电时的后备接续供电电源,自备电源

与外电线路电源联锁,严禁并列运行。

二、正常用电时,无外电线路电源可供取用,自备电源

即作为正常用电的电源。

三、自备发电机组应设置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

自备

发电机组的排烟管道必须伸出室外,配电室内严禁存放储油

桶。

4基本保护系统

施工现场的用电系统,不论其供电方式如何,都属于电

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380V三相五线制低压电力系

统。

为了保证用电过程中系统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并对系统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接地、短路、过载、漏电等故障进行自我保护,在系统结构配置中必须设置一些与保护要求相适应的子系统,即接地保护系统、过载与短路

保护系统、漏电保护系统,它们的组合就是用电系统的基本保护系统。

基本保护系统的设置不仅仅限于保护用电系统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保护用电过程中人的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别是

防止人体触电和电气火灾事故。

4.1TN—S系统

在TN系统中,如果中性线或零线为二条线,其中一条零

线用作工作零钱,用N表示;另一条零线用作接地保护线,用PE表示,即将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分开使用,这样的接零保护系统称为TN—S系统。

一、在施工现场用电工程专用的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

220/380V三相五线制低压电力系统中,必须采用TN—S

接零保护系统,严禁采用TN—C接零保护系统。

二、当施工现场与外电线路共用同一供电系统时,电气

设备的接地、接零保护应与原系统保持一致。

不得一部分设

备作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作保护接地。

三、当采用TN系统作保护接零时,工作零线(N线)必须

通过总漏电保护器,保护零线(PE线)必须由电源进线零线重复接地处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线处引出形成局部TN

—S接零保护系统。

(1)PE线的引出位置。

对于专用变压器供电时的TN—S

接零保护系统,PE线必须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总漏电保护器(RCD)电源侧零线处引出;对于共用变压器三相五线供电时的局部TN—S接零保护系统,

PE线必须由电源进线零线重复接地处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

侧零线处引出。

(2)PE线与N线的连接关系。

经过总漏电保护器PE线

和N线分开,其后不得再作电气连接。

(3)PE线与N线的应用区别。

PE线是保护零线,只用于连接电气设备外漏可导电部分,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无电流通过,且与大地保持等电位;N线是工作零线,作为电源线用于连接单相设备或三相四线设备,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会有电流通过,被视为带电部分,且对地呈现电压。

所以,在实

用中不得混用或代用。

(4)PE线的重复接地。

PE线的重复接地不应少于三处,应分别设置于供配电系统的首端、中间、末端处,每处重复接地电阻值(指工频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Q。

重复接地必须与PE线相连接,严禁与N线相连接,否则N线中的电流将会分流经大地和电源中性点工作接地处形成回路,使PE线对地电位升高而带电。

PE线重复接地的目的,一是降低PE线的接地电阻,二

是防止PE线断线而导致接地保护失效。

(5)PE线的绝缘色。

为了明显区分PE线和N线以及相线,按照国际统一标准,PE线一律采用绿/黄双色绝缘线。

顺便指出,在施工现场用电工程的用电系统中,作为电源的电力变压器和发电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工作接地电阻值,在一般情况下都取不大于4Q。

4.2漏电保护系统设置要点

一、采用二级漏电保护系统。

是指在施工现场基本供配

电系统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和开关箱首、末二级配电装置

十,没置漏电保护器。

其中,总配电箱(配电柜)中的漏电保

护器可以设置于总路,也可以设置于各分路,但不必重复设

二、实行分级、分段漏电保护原则。

实行分级、分段漏

电保护的具体体现是合理选择总配电箱(配电柜)、开关箱中

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参数,动作参数规定如下:

⑴开关箱中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I△为:

一般场所IA^OmA,潮湿与腐蚀介质场所I△屏5mA,其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为TAEls。

(2)总配电箱中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为I

△>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为TbO.ls,但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与额定漏电动作时间的乘积I△应不超过安全界限

值30mAs,即卩I△T^:

30mAs。

(3)漏电保护器极数和线数必须与负荷的相数和线数保持一致。

(4)漏电保护器必须与用电工程合理的接地系统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完备、可靠的防触电保护系统。

(5)漏电保护器的电源进线类别(相线或零线)必须与其

进线端标记一一对应,不允许交叉混接。

更不允许将PE线

当N线接入漏电保护器。

(6)漏电保护器在结构选型时,宜选用无辅助电源型(电

磁式)产品,或选用辅助电源故障时能自动断开的辅助电源型(电子式)产品。

不能选用辅助电源故障时不能断开的辅助电源型(电子式)产品。

5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构成施工现场用电基本保护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施工现场用电工程的基础性安全装置。

在施工

现场用电工程中,电力变压器二次侧(低压侧)中性点要直接

接地,PE线要作重复接地,桥梁主塔及高大建筑机械和高架金属设施要作防雷接地,产生静电的设备要作防静电接地。

6配电装置

配电装置是配电系统中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传输、分配

电力的电气装置,是联系电源和用电设备的枢纽。

施工现场的配电装置是指施工现场用电工程配电系统加设置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分配电箱和开关箱。

为叙述方便,以下将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合称配电箱。

6.1配电装置的箱体结构

这里所谓配电装置的箱体结构,主要是指适合于公路施工现场用电工程配电系统使用的配电箱、开关箱的箱体结构。

6.1.1箱体材料

配电箱、开关箱的箱体一般应采用铁板制作,亦可采用优质绝缘板制作,但不得采用木板制作。

宜采用冷轧铁板,铁板厚度以1.5〜2.0mm为宜。

6.1.2配置电器安装板

配电箱、开关箱内配置的电器安装板用以安装所配置的

电器和接线端子板等。

当铁质电器安装板与铁质箱体之间采用折页作活动联接

时,必须在二者之间跨接编织软铜线。

6.1.3加装N、PE接线端子板

配电箱、开关箱应设置N线和PE线端子板,以防止N

线和PE线混接、混用。

1)N、PE端子板必须分别设置,固定安装在电器安装板

上,并作符号标记,严禁合设在一起。

其中N端子板与铁

质电器安装板之间必须保持绝缘;而PE端子板与铁质电器

安装板之间必须保持电气连接。

当采用铁箱配装绝缘电器安

装板时,PE端子板应与铁质箱体作电气连接。

2)PE端子板的接线端子板数应与箱体内的进线和出线的总路数保持一致。

3)PE端子板应采用紫铜板制作。

6.1.4配电装置的电器配置与接线

在施工现场用电工程配电系统中,配电装置的电器配置

与接线为与基本供配电系统和基本保护系统相适应,必须具

备三种基本功能:

a.电源隔离功能;

b.正常接通与分断电路功能;

c.过载、短路、漏电保护功能(对于分配电箱:

漏电保护功能可不要求)。

1.总配电箱的电器配置

1)当总路设置总漏电保护器时,还应装设总隔离开关、

分路隔离开关以及总断路器、分路断路器或总熔断器、分路熔断器(或总自动开关和分路自动开关)。

2)当各分路设置分路漏电保护器时,还应装设总隔离开关、分路隔离开关以及总断路器、分断路器或总熔断器、分路熔断器。

3)隔离开关应设置于电源进线端,应采用具有可见分断

点并能同时断开电源所有极或彼此靠近的单极隔离电器,不

得采用不具有可见分断点的电器。

2.分配电箱的电器配置

1)配电箱的电器配置

在采用二级漏电保护的配电系统中,分配电箱中不要求

设置漏电保护器,此时分配电箱的电器配置应符合下述原则:

(1)总路设置总隔离)开关,以及总断路器或总熔断器。

(2)分路设置分路隔离开关,以及分路断路器或分路熔断

(3)隔离开关设置于电源进线端。

根据这些原则,分配电箱应装设两类电器,即隔离电器和短路与过载保护电器,其配置次序依次是隔离电器、短路

与过载保护电器,不可颠倒。

3.开关箱的电器配置

开关箱的电器配置与接线要与用电设备负荷类别相适

应。

6.1.5配电装置的使用与维护

配电装置的使用:

1)配电装置的箱(柜)门处均应有名称、用途、分路标记,及内部电气系统接线图,以防误操作。

2)配电装置均应配锁,并由专人负责开启和关闭上锁。

3)电工和用电人员工作时,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防护用品,使用绝缘工具。

4)配电装置送电和停电时,必须严格遵循下列操作顺

序:

送电操作顺序为:

总配电箱(配电柜)一分配电箱一开关箱;

停电操作顺序为:

开关箱一分配电箱一总配电箱(配

电柜)。

5)如遇发生人员触电或电气火灾的紧急情况,则允许就地、就近迅速切断电源。

6)施工现场下班停止工作时,必须将班后不用的配电装

置分闸断电并上锁。

班中停止作业1h及以上时,相关动力

开关箱应断电上锁。

暂时不用的配电装置也应断电上锁。

7)配电装置必须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安装牢固、稳定、端正。

固定式配电箱、开关箱的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为1.4、1.6m;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的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0.8〜1.6m。

8)配电箱、开关箱内的电气配置和接线严禁随意改动,并不得随意挂接其他用电设备。

9)配电装置的漏电保护器应于每次使用时用试验按钮

试跳一次,只有试跳正常才可继续使用。

7配电线路

在供配电系统中,除了有配电装置作为配电枢纽以外,

还必须有联结配电装置和用电设备、传输、分配电能的电力

线路,这就是配电线路。

施工现场的配电线路,按其敷设方式和场所不同,主要有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室内配线三种。

设有配电室时,还应包括配电母线。

7.1配电线的选择

配电线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架空线路导线、电缆线路电

缆、室内线路导线、电缆,以及配电母线的选择。

7.1.1架空线的选择

架空线的选择主要是选择架空线路导线的种类和导线的截面,其选择依据主要是线路敷设的要求和线路负荷计算的电流。

架空线中各导线截面与线路工作制的关系为:

三相五线

制工作时,N线和PE线截面不小于相线(L线)截面的50%;单相线路的零线截面与相线截面相同。

架空线的绝缘色标准:

架空线的绝缘色应符合下述统一规定。

当考虑架空线相

序排列时:

L1(A相)一黄色;L2(B相)一绿色;L3(C相)一红色。

另外,N线一淡蓝色;PE线一绿/黄双色。

7.1.2电缆的选择

电缆的选择主要是选择电缆的类型、截面和芯线配置,其选择依据主要是线路敷设的要求和线路负荷计算的计算电流。

根据基本供电系统的要求,电缆中必须包含线路工作制所需要的全部工作芯线和PE线。

特别需要指出,需要三相

五线制配电的电缆线路必须采用五芯电缆,而采用四芯电缆

外加一条绝缘线等配置方法都是不规范的。

五芯电缆中,除包含三条相线外,还必须包含用作N线

的淡蓝色芯线和用作PE线的绿/黄双色芯线。

其中,N线和PE线的绝缘色规定,同样适用于四芯、三芯等电缆。

而五芯电缆中相线的绝缘色则一般由黑、棕、白三色中的二种

搭配。

7.1.3室内配线的选择

室内配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或电缆。

除以上三种配线方式以外,在配电室里还有一个配电母线问题。

由于施工现场配电母线常常采用裸扁铜板或裸扁铝板制作成所谓裸母线,因此其安装时,必须用绝缘子支撑固

定在配电柜上,以保持对地绝缘和电磁(力)稳定性。

7.2架空线路的敷设

架空线路一般包括四部分,即电杆、横担、绝缘子和绝缘导线。

如采用绝缘横担,则架空线路可由电杆、绝缘横担、

绝缘线三部分组成。

7.2.1架空线相序排列顺序

1)动力、照明线在同一横担上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顺

序是:

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N、L2、L3、PE。

2)动力、照明线在二层横担上分别架设时,导线相序排

列顺序是:

上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L2、L3;下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L1、L2、L3)、N、PE。

722架空线路与邻近线路或固定物的防护距离应符合

《规范》的规定。

7.3电缆线路的敷设

电缆敷设应采用埋地或架空两种方式,严禁沿地面明设,

以防机械损伤和介质腐蚀。

直埋电缆在穿越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介质腐蚀场所及引出地面从2m高到

地下0.2m处必须加设防护套管,防护套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电缆接线盒应能防水、防尘、防机械损伤,

并远离易燃、易爆、易腐蚀场所。

7.4室内配线的敷设

安装在现场办公室、生活用房、加工棚等暂设建筑内的配电线路,通称为室内配电线路。

简称室内配线。

室内配线分为明敷设和暗敷设两种。

7.4.1明敷设可采用瓷瓶、瓷(塑料)夹配线,嵌绝缘槽配线和钢索配线三种方式。

不得悬空乱拉。

明敷主干线的距地高度不得小于2.5m。

7.4.2暗敷设可采用绝缘导线穿管埋墙或埋地方式和电缆直埋墙或直埋地方式。

1)暗敷设线路部分不得有接头。

2)暗敷设金属穿管应作等电位连接,并与PE线相连接。

3)潮湿场所或埋地非电缆(绝缘导线)配线必须穿管敷设,管口和管接头应密封。

严禁将绝缘导线直埋地下。

8用电设备

8.1施工现场的用电设备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即电动机械、电动工具、照明器。

8.2通常以触电危险程度来考虑,施工现场的环境可划分为三类:

一、一般场所:

相对湿度W75%的干燥场所;无导电粉尘场所;气温不高于30C场所;有不导电地板(干燥木地板、塑料地板、沥青地板等)场所等均属于一般场所。

二、危险场所:

相对湿度长期处于75%以上的潮湿场所;

露天并且能遭受雨雪侵袭的场所;气温高于30C炎热场所;

有导电粉尘场所;有导电泥、混凝土或金属结构地板场所;施工中常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