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7763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

《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材料.docx

形势与政策材料

从海洋权益与争端看中国国家领土安全

中新网2011年3月8日电3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主持例行记者会。

就中东局势、南海问题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

据报道,中国军机近日靠近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方表示已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提出交涉。

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的军用飞机在相关海域执行任务符合国际法。

问:

据报道,中国与越南经常在海上发生一些纠纷。

中方将如何处理此类纠纷?

答:

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我们一贯致力于通过对话与谈判妥善处理和解决南海争端,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持了极大克制,并以建设性姿态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

我们希望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与有关国家通过双边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关争议。

我们希望域内外国家以实际行动尊重和支持有关国家和平解决双边争议的努力,促进睦邻互信、友好合作和地区稳定,不使有关争议复杂化。

问:

中方强调要与周边国家加强互信。

但近日,日本、菲律宾等国分别就与中国领土纠纷问题提出交涉。

中方如何看待当前南海形势?

答:

我刚才已经谈到,南海问题的实质是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权益问题,其他方面并不存在任何争议。

我们历来主张并始终致力于同有关国家通过双边平等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议。

我们也积极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方这一立场是明确的。

任何国家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都会采取明确和坚定的立场。

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中方也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和耐心。

蓝色的海洋是每个孩子童年的向往,生命源自于海洋,无论是我们的生命进化历程,还是我们孕育下一代的过程,人类繁衍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深深地烙上了海洋的印记。

海洋问题历来也是关系国家兴衰的战略问题,随着海洋在人类生活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和人类开发海洋能力的提高,围绕海洋权益和海洋国土的斗争将日益突出,海洋热点问题明显增加。

一、海洋权益历史争霸与国家发展

人类对于海洋的最终征服源自于14-16世纪的欧洲,自哥伦布、麦哲伦相继开启了人类远洋海航的征途,揭开了海洋许久未曾谋面的神秘面纱。

自此之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相继为了争取蓝色海洋的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最终以英国遍及全球的海上殖民地建立“日不落帝国”,完成了全球性海洋霸主地位而告一段落。

19世纪后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俄国、美国、德国、日本加入了瓜分海洋的序列,并且通过三场战争重新划分了世界海洋的版图。

首先,在日俄对马海战中新兴海权国家日本将俄国的舰队完全歼灭,扼杀了俄国的海权之梦,并且让西太平洋成为了日本的内湖。

随后,在第一次大战中,英国通过日德兰海战与德国舰队进行了正面交锋,结果使德国海军彻底沦为了存在舰队而毫无用武之地。

一战后,各海权国家无力维系庞大的舰队开支,从而走到一起制定了《华盛顿条约》,用国际条约的形式规定了各签约国的海军规模,从此美国海军开始和老牌海上霸主英国并驾齐驱,而日本作为新兴的海权国家其海洋地位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而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日本采用偷袭的方式抢得太平洋战争的先手,但是无疑美国庞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以空制海的先进作战理论更胜一筹,最终美国海军后发制人让太平洋最终成为了日本海军的坟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国力渐衰,逐渐丧失了对海洋的控制力,而美国则迅速崛起,从1898年美西战争、1905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到1945年密苏里号的东京湾

受降,一举取代了英国成为了这个星球蓝色区域的新任霸主,直至今日。

冷战时期,美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围绕航母为核心海军战略,在作战策略上采用攻势,并且联合自己的盟国通过一系列峡湾和岛链完成对苏联的海上封锁。

而苏联则选择了守势,过分强调潜艇这种水下力量的作用,其作战目标在于战争时期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

而在水面力量方面苏联虽然建立了庞大而又类型多样的水面舰艇部队,但是苏联过于轻视航母的作战能力,因此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海上制空力量,使其舰队无法在脱离岸基航空兵的庇护下独立作战,因此在整个冷战时期落于下风,直至苏联解体。

二、马汉海权论与美国的崛起

在长达600年的海上争霸中,真正笑傲大洋、掌握全球海上霸权的国家先后只有两个——英国和美国,并且它们也通过对海权的控制获取了陆地的影响和控制,成为了真正的世界霸主。

而在英国和美国的海上霸权的交替之间,马汉的海权论无疑成为了这一过程的分水岭,马汉总结了英国海上崛起的历程和特点明确地提出了海权这一理论,为各国发展海上力量、争取海上统治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成为了美国步入海权国家最终成为海上霸主的指导纲领。

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

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

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

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

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

二是自然结构。

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

三是领土范围。

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

四是人口数量。

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

五是民族特点。

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

六是政府性质。

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

马汉认为:

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

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三、当前主要国际海权争端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生效,沿海国可以拥有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不超过24海里的毗连区,以及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和大陆架,这一规定导致了国际争端和国际上主权争端的加剧。

原来大家不注重的岛屿的主权开始关注,世界上目前现有八大海权之争。

●南沙问题:

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

是世界上海运最繁忙的地区之一,每年通过船只的吨位占世界船舶总吨位的1/2,是苏伊士运河交通流量的2倍,是巴拿马运河交通流量的3倍,世界贸易总额的约15%是通过南海通道实现的。

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

直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主权提出任何质疑。

而20世纪70年代后,风云骤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诸国对整个南沙或其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并出兵占领了部分岛礁。

  ●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

这些岛屿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均处于水深200米以内的中国大陆架边缘,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

钓鱼岛列岛是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并行使主权的。

在19世纪末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

但是后来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把台湾归还给了中国,却把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

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一委员会宣布该岛附近可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立即单方面采取行动,先是由多家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着又将巡防船开去,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名字。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将黑手伸向钓鱼岛,先后在钓鱼岛列岛上修建了灯塔,在钓鱼岛上竖起绘有“太阳旗”和纪念死者字样的木牌,日本海上保安厅还用武力干涉我保钓人员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得到了日本政府的纵容和支持。

  ●西沙问题: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约180多海里的海域,与东沙、南沙、中沙群岛共同称为南海四大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永兴岛是西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平方公里。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南越政府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并开始派兵占领了西沙永乐群岛的一些岛屿。

至1973年8月底,南越军队已侵占了中国南沙、西沙群岛的6个岛屿,9月,南越当局又非法宣布将南沙群岛的南威、太平等10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

1974年1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再次重申南沙、西沙、中沙、东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决不容许任何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

但南越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1月15日至18日先后派驱逐舰“陈庆瑜”号、“陈平重”号、“李常杰”号和护航舰“怒涛”号,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对在甘泉岛附近生产的中国两艘渔轮挑衅,无理要求中国渔轮离开甘泉岛海域,并炮击飘扬着中国国旗的甘泉岛,强占金银、甘泉两岛。

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击侵略,1月19日,我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所属部队与陆军、民兵协同,对于入侵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军队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

  ●英阿马岛(福克兰)之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

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有15个岛屿,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

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

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

英阿马岛主权之争,由来已久,加上20世纪80年代发现海底石油,更加剧了马岛的主权之争。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阿争端演化成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

这是一场岛屿争夺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现代化海空作战,以英国胜利,阿根廷失败而告终。

  ●俄日北方四岛之争:

北方四岛是指日本东北部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岛。

它们是千岛群岛中的4个较大的岛屿,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据历史记载,日本最迟在17世纪即已发现并开始经营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岛上最早的居民是阿依努族,与北海道的阿依努族属同一系统。

1875年,日俄签署《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规定俄国把千岛群岛诸岛交给日本,日本把库页岛交给俄国。

从此,整个千岛群岛归日本所有,而库页岛则归俄国所有。

1905年,日俄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据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俄国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1945年2月4日,盟国方面在苏联克里米亚订立《雅尔塔协定》,商定“在德国及欧战结束2至3个月后,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条件是将库页岛南部及全部毗连岛屿归还苏联,并将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1945年7月26日,苏、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指出“《开罗宣言》条件必须实施”,日本主权将限于日本本土上四岛及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小岛之内。

1945年8月8日,苏联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诺言,宣布对日作战,并迅速出兵中国东北、库页岛及千岛群岛。

至当年8月底9月初,夺回了整个库页岛,并占领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

1951年9月8日,美、英、法同日本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规定日本放弃对千岛群岛的一切权利,使苏联占领北方四岛合法化。

近几年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与日本方面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争端日益突出,现已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里海之争:

里海位于亚洲中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里海是一个跨国界水体,其法律地位至今一直未能明确。

近年来,里海又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据初步估算,里海的石油储量在1500亿至2000亿桶,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8%,虽然还比不上波斯湾,但已经算得上是全球能源的重要产地,堪称“第二个北海”,因此更引起了里海周边国家甚至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极大关注。

由于各种原因,沿岸国家间对里海划分一直存在争议。

问题的焦点是“分”与“不分”和怎样划分。

  阿塞拜疆是最先提出对里海进行划分的,它主张把里海水域和水底依照一定方法划分给各沿岸国家,并提出了划分方案。

俄罗斯则主张保持里海现状,不进行划分,而实行资源共享、共同开发的原则。

其余沿岸国家的主张在两者之间有不同偏向。

经过几年的争吵、谈判、协商,目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通过签署双边协议,基本就联合开发里海资源问题统一了步调,而土库曼斯坦和伊朗则认为对里海资源享有独自的主权,要求各自开发。

各方的对立尚未消除。

就在里海沿岸国家与俄罗斯就油气资源发生争执之时,美国和西欧开始染指其间。

美国等西方国家分别与里海周边国家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大规模投资里海能源的开发和外运。

近年来,随着里海海域划分谈判艰难地进行,随着石油资源如火如荼地开发,为了“预防万一”,里海周边各国都留有后手,纷纷加强本国的“海上存在”,加强或筹建自己的海军。

●日韩独岛(竹岛)之争:

独岛(竹岛)之争是韩日两国关系之间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

这一小岛位于日韩两国之间,距离两国海岸都是140海里。

按韩国提供的资料,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早在新罗王朝(公元500年)就有独岛的记录。

朝鲜王朝成宗皇帝时(公元1471年至1481年),独岛叫做芋山岛,属于郁岛郡管辖。

而日本方面的记载也说,在宽文皇帝7年(公元1667年),日本渔民发现了这两个岛屿,编入了日本岛根县。

1956年,李承晚政府派出海上警察守备队上岛。

目前,韩国在该岛常年派驻34名武装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

韩国政府为方便船只靠岸停泊,已开始在该岛兴建永久性的码头。

而日本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该岛主权的声明。

按日本方面提供的资料,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说,日本对竹岛主权的一贯立场没有丝毫改变。

2002年,日本当局批准了声称该岛在历史上是日本领土一部分的新版高中教科书,这招致了韩国的反对。

2004年1月,韩国邮政服务部门在其网站上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邮政服务部门计划在1月16日开始发行以这一岛屿原生花鸟为图案、以“独岛的自然风光”为标题的一套4枚版邮票。

独岛(竹岛)之争再起。

●苏尔特湾之战:

1973年,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宣布利比亚领海宽度为200海里,苏尔特湾(又称锡德拉湾)是利领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国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一直表示不予承认。

此后,美军舰不断进入苏尔特湾炫耀武力,对利比亚施加压力。

美利关系不断恶化,并断交。

1986年1月26日,卡扎菲宣布北纬32度30分为“死亡线”,擅自闯入者将受到惩罚。

美国政府不予理睬,并派航空母舰编队进入苏尔特湾演习,于3-4月间在苏尔特湾进行了两次袭击利比亚的作战。

1986年3月,美国第6舰队3艘战舰和100多架飞机以演习为名,越过利比亚宣布的“死亡线”(其内海分界线)进入苏尔特湾活动。

利军发射防空导弹无一命中,起飞两架战机也遭拦截返回。

美军则发动空袭,击沉利导弹艇,摧毁苏尔特附近导弹基地。

4月中旬,美军飞机再次对利比亚的军事目标进行轰炸。

两次苏尔特湾之战,美军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达到了预期的军事目的。

但美国对利比亚的空袭不仅没有消除恐怖主义的威胁,反而在各地引起了几十起针对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爆炸和枪击事件。

四、中国的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及国际军事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国家利益超越有形的领土边界向浩瀚的海上延伸,国家海上安全的保障骤然显得如此紧迫。

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

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我国北部陆疆的安全环境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目前,中国与南亚陆上周边国家虽然仍然有中印等边界问题,但总体态势是好的。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西北和西南陆疆的安全环境是建国以后甚至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而也为中国相对集中力量发展海权提供了较好的战略机遇期。

(一)海权六因素与中国国情

首先,从马汉海权论的海权国家六要素来分析我国成为海权国家的可能。

从地理位置而言,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周边足足有14个邻国,虽然在近年陆续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签订条约划定了陆地边界,但是与印度领土争端依然存在,在东南方向台湾问题尚未解决,而在东北地区朝鲜问题又是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火药桶,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对领土最为贪婪的民族,与它的划界绝对不能作为北方安全的永久保票。

看似和平而强大的国家,其实却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来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同时,中国国内也并不稳定,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收入分配的不公,而且国家实行的统治策略缺乏有效的缓和手段,那么国内的社会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同时西北、西南的民族问题、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又给国内安全带来的新的挑战,一支庞大的陆军同样也是维护国内统治的需要。

这一点就与海权论之陆权和海权不可兼得相违背,这也是德国、法国等传统大陆国家一直无法以海权立国的主要原因。

从地形因素看,中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

中国虽然拥有曲折而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中国沿海并不能与大洋直接连接,而是被一段段的岛链相分割,而美国及其盟国也正是使用这些岛链对我国的海军力量进行封锁。

从地理上讲,“第一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的链形岛屿带,而从战略上讲,这条岛链实际上围堵了中国军力向太平洋的进展。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拥有海岸线,但是并不拥有出海口,中国海上运输线的畅通与否直接取决于其它国家的脸色,这对一个海权国家的崛起是一个致命的制约。

领土因素并不足以成为制约,而从人口而言,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以海洋相关事业为职业的人占国民比重较小,不过得益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依然有足够的人员得以支撑海军发展和海上贸易的人口需要。

从国民意愿来看,中国历史上是传统的陆地国家,以农耕渔牧为主,海洋一直不是汉族人所涉足的范围,即使是沿海渔民自古以来也只是在近海作业,而明朝之后政府甚至下达了禁海令,这使人中国人缺乏航海传统。

有赖于改革开发之后对外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能源通道的关注,目前的中国人对于海洋的渴望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如果整体国民拥有了以海洋为生命的意义那么无疑将会为中国成为海权国家提供沉甸甸的砝码,即使目前看来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依然任重而道远。

最后从政府性质看,依然是基于海上交通线和能源通道的考虑,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于海洋逐渐重视,对于海军军备建设也逐渐加大了投入,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成为一个比较长期的策略,不过目前政府的最核心利益依然在国内,这就决定了海军这种进攻性力量的发展不会处于首要位置,海权之路还不够坚定。

从以上六要素来看,对于中国发展海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其中不利因素看似比重更大,传统陆权国家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海权将是非常困难的历程。

(二)中国海权的目标

因为中国在发展海权的同时并不会放弃对陆权的重视,并不能完全符合马汉海权论的六个因素,这就注定了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以夺取全球海洋霸权为主要目标的海权国家。

同时,美国在冷战后海军力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美国海军12个航母编队、11个两栖攻击舰编队所构成的海上力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海军力量的总和。

更加严酷的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海军力量的相当一部分从属于以美国为领导的盟国体系,这就注定无非美国陷入无法遏制的大幅度倒退,那么在未来数十年的时期内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力量想要对美国的海上领导权发起挑战只能是痴心妄想。

需要指出是,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的海权目标并不是夺取全球性海上霸权,中国与美国的海权冲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在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期内发展海权主要有三大目标:

其一,维护本国领海主权及海上经济区的利益,并且借助海权解决和巩固具有争议的海域争端;其二,保护本国日趋重要的海上运输线和海上能源通道;其三,挣脱岛链的束缚,真正实现大洋部署,并为中国的海外利益的安全提供保障。

(三)中国地缘安全战略要科学统筹海陆两个发展方向

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历史上,应对陆疆的压力始终是处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防务重心,明朝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面对来自陆海的双重压力,并在清朝演变成日趋严重的“塞防”与“海防”危机并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深受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陆海方向的双重挤压,国家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

陆上安全环境相对改善的同时,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却不断上升。

因此,中国未来应该在继续经营陆缘战略的同时,对海上战略加以平衡甚至一定的倾斜。

从捍卫领土完整的基本主权需求来看,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几个问题。

此外,从西北太平洋区域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海洋地理相对不利的国家”,突出体现在中国处于西太平洋岛链的包围之中。

成为海权国的基本条件:

要有海军、海运基地、海运路线且不受他国控制。

如美国在20世纪虽有强大海军舰队,但被分割于两洋,无法达到集中、节约的原则,因此,马汉力主开凿巴拿马运河及控制加勒比海诸岛以保太平洋与大西洋航运路线之安全。

美奉行马氏之观点而成海上之霸权。

中国海区呈半封闭状,外有岛链环抱,通往大洋的通道多数为岛链遮断,进出大洋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战时很有可能被敌方拦腰堵截。

从中国的近海防御战略而言,中国不需要一支像美国那样的全球性海军,但是中国海军也要有适当的全球作战能力,并在总体上保持地区性海军的定位。

未来中国海军战略运用的范围必须从近海向前延伸至太平洋西北部,必须具有前往关系到中国战略安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水域执行战略任务的能力。

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