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实录四则名师教学.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实录四则名师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实录四则名师教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实录四则名师教学
《将相和》教学实录四则
《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一
第二段(讨论)
师:
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
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
教师巡视。
)
生:
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
生:
我有个疑问:
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
生:
(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
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
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
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
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
生:
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
”“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
“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判断。
这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
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
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
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
(生:
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
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
生:
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
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
师:
“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
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学生不懂就主动提问,教师解释,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
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
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
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
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
(略)
〔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
生:
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
(略)
生:
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
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
生:
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
师:
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
(引导学生看课文。
)
生:
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
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
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
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
第三段〔揣摩〕
师:
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
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
举例指导:
(先指名读廉颇不服气说的话)我读到廉颇这些话,就停一来想一想。
廉颇说的三句话: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棗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棗说明廉颇很不服气;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棗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请同学仿照举例的方法,围绕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这个中心边读边揣摩,允许在小组里“交头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再次举例示范。
〕
讨论第三段
生:
廉颇不服气,想报复,是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
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
小李同学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吗?
生:
(静默一会儿)这个说法不很完整,应该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不服。
师:
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引导看课文)
生:
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
我赞同这个见解。
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么没有不服?
生:
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爬到我头上去”就是职位比他高。
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师一丝不苟,引导潜心会文,求得理解。
〕
师:
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
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
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生:
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
联系蔺相如的话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生:
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
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
生:
这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所以宁可忍让。
师:
是啊!
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
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
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廉颇有错,后来他怎么样?
生:
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应该”。
可以体会廉颇还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的。
生: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新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师:
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
“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合适〕
生:
“于是”和“亲自”两个词也可以说明问题。
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亲自”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师:
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
小吴读书很认真,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生:
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
蔺相如胸怀宽广。
(学生插话: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他们从不和到又和好起来。
他们最后和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认识。
〔深化认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
生:
他们都能认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计较个人得失。
师:
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
总结谈话
点评
朱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他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充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
他重视指导学习方法,然后循法走路。
《将相和》这一节课正是“揣摩、讨论、引导、点拨”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部份体现,是他理想境界的缩影。
你看,课堂上学生们学得多么主动、活泼,两段文字分别用提出问题和直接从语句中体会的两种方法揣摩自学,必要时教师示范,学生可以“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紧各教材,一个词没有疏漏。
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学生不懂的,教师要言不烦地讲;讨论走岔了,教师点拨一下就扭过来了,基
本没有偏离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
经过讨论,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得到训练了。
教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教在点子上。
他的奥妙在哪里?
他曾说“在培养的过程,教师像排练戏剧总是要指指点点,又要示范,又要矫正,不会像正式演出那样什么指点都不要”。
是的,理想的境界,就是靠他日积月累的培养。
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培养学生自学揣摩的独立阅读能力。
他既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又有分阶段训练的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
《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二
师: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战国时代的赵国。
那个时期在赵国有两个威望很高、影响极大的人,一个是蔺相如[板书:
蔺相如],这个人的姓不好写,草字头下一个“门”字,“门”里面一个“隹”字,这个字念l@n。
还有一个人,名望和地位不在蔺相如之下,他的名字叫廉颇。
[板书:
廉颇]注意这两个字的写法。
廉颇是个大将,[在廉颇后面板书:
将]蔺相如是个有名的宰相。
[在蔺相如后面板书:
相]这个故事是说大将军廉颇和宰相蔺相如起初感情不是那么很好,但后来一变而为感情很好的朋友。
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他俩由感情不好而到很好,所以题目就叫做《将相和》。
[板书:
将相]。
什么“和”?
生:
[齐答]和好的和。
师:
[继续板书:
和]这个字的口字要写得靠下一点,凡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笔画较左边少,右边部分就靠下一点写[指板书:
“和”字的“口”]。
这个故事是怎样引起的呢?
它的起因是由于当时闻名天下的一块宝玉“和氏璧”,[板书:
和氏璧]哪个璧?
生:
[齐答]璧玉的璧。
师:
这个故事在哪里见过?
生:
《和氏献璧》。
师:
《和氏献璧》的最后两句话怎么说?
[指名学生回答,以下凡不注明的都是指名回答]
生:
为了纪念和氏为这块玉失去双足而命名为和氏璧。
师:
这块玉之所以称为宝玉,不只是它玲珑剔透,质地精良,更重要的是这块玉在刖掉一个人的双足后,才被发现的,所以简称和氏璧。
《将相和》这个故事怎么引起的呢?
当时战国时期在中国境内分成七个大国,谁能说说是哪七国?
生:
齐楚燕韩赵魏秦。
师:
哪个国家最强?
生:
[齐答]秦国。
师:
人们当时提起秦国往往叫它什么?
生:
虎狼之国。
师:
虎狼之国[板书:
虎狼之国],一方面说明他强,一方面说明什么?
生:
强暴。
师:
不讲道理。
另一方面说明这个国家不守信用,对各个国家也有不同的对策。
究竟是怎么样呢?
看地图。
生:
近攻远交。
师:
远交哪些国?
生:
远交齐、楚、燕。
师:
近攻哪些国?
生:
近攻韩、赵、魏。
师:
和氏璧原来在楚国,后来落入赵国手中。
秦国听说和氏璧落入赵国,便写了一封信给赵国送去,说愿意拿十五城交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就召开了御前会议,商量换不换。
这是故事的开头,由赵王作主席,召开文武大臣会议。
我们看是怎样处理的,文章一开头第一节就是。
我们翻开书看一看[学生开始看书],看到决定之后就行了。
看完的坐好[学生默读,读完后即自动坐好,约一分钟,大部分学生都已坐好,教师即开始讲课]。
我们首先看赵王接到信很着急,召集文武大臣讨论很久,得出两句话。
哪两句?
[许多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
送去不好,不送去也不好。
师:
决定没有?
生:
[齐答]没有。
师:
送去不送去呢?
生:
[齐答]没决定。
师:
讨论半天没有办法(用手势表示没办法)。
怎么说?
生:
简直没有办法?
师:
送去不好,文章说明得很清楚。
送去有什么不好?
生:
这是秦王耍的花招,想把璧骗到手,但又不给城。
师:
秦王耍的花招不过是想把宝玉骗到手罢了。
“罢了”是什么意思呢?
生:
[齐答]完了。
师:
“罢了”换两个字怎么说?
生:
[参差不齐地回答]而已。
师:
送了璧秦王就给城吗?
生:
[齐答]不给。
师:
送去不好,白丢宝玉。
不送去有什么不好?
生:
不送璧伯秦王以这件事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师:
不送璧怕秦王以这件事作为什么?
生:
[齐答]借口。
师:
[板书:
借口],什么叫借口?
生:
不正确的理由。
师:
有理由没有?
生:
[齐答]有。
师:
[发现学生的回答不恰当,立刻重问一句]有理由没有?
生:
[齐答]没有[学生显然对这个词是不太理解]。
师:
没理由,假托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又是不正确的,这就叫做借口。
过去讲过的《草船借箭》,周瑜想杀诸葛亮,限他三天造那么多箭,“造箭”是为杀诸葛亮的——
生:
[齐答]借口。
师:
对,这就是“借口”。
赵国文武大臣争论了很久,简直想不出办法。
以后呢?
课文中单提一人,谁?
生:
廉颇,连那位百战百胜的大将军也拿不定主意。
师:
连那位百战百胜的大将军廉颇也拿不定主意,以后还差一句话……你们能不能补充?
生:
别人更甭提了。
师:
那别人就更甭说了,这是由赵王作主席讨论了半天也实在没办法。
文章用哪四个字可以说明没有办法?
生:
束手无策。
师:
束手无策[板书:
束手无策]。
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这种写法是为谁出场而写的?
生:
[齐答]蔺相如。
师:
蔺相如出现了,蔺相如出现之后有办法没有?
谁能在这个地方接着念,念出这段[指名朗读]。
生:
[朗读]正在非常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一个官职很小的蔺相如,说他勇敢机智,找他夹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差人把蔺相如找了来,把这件事情告诉他,并问他有什么办法。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
“如果他不给城,怎么办?
”蔺相如说:
“秦王要求拿城来换宝玉,要是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要是秦国不给城,理屈的是秦国。
两下比较,宁可答应下来,让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国身上。
”赵王问:
“谁可以担当这个任务?
”他说:
“大王若找不到人,我愿带着宝玉去泰国。
如果泰国不拿十五座城交换,我就设法把宝玉送回来,保证完璧归赵。
那时候我国理直,秦国理屈,秦国如果动兵,就更没有道理了。
”
师:
结果蔺相如有没有想出办法?
生:
[齐答]有。
师:
“介绍”用哪个词?
[指名推荐]
生:
推荐。
师:
几个字说明了蔺相如?
——
生:
机智勇敢。
师:
[板书:
勇敢机智]连同赵国大将廉颇和文武宫在内,讨论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把蔺相如找来,想了一会儿,比开会时间——
生:
[齐答]短。
师:
短时间就想出解决办法,怎么样?
生:
提出自己的主张。
师:
[板书:
主张]主张什么?
生:
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
师:
不能不答应。
蔺相如接着陈述自己的理由[板书:
理由],他根据的是什么理由?
念念这段话[指名朗读]。
生:
[朗读]蔺相如说:
“秦国要求拿城来换宝玉,要是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要是秦国不给城,理屈的是泰国。
两下比较,宁可答应下来,让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国身上。
”
师:
两相比较,他用了一个什么词[用手势表示两相比较]?
生:
让理屈名声背在秦国的身上,这样解决了大家的什么顾虑?
生:
怕秦国发动侵略战争。
师:
我们不给送去,理屈的是赵国;送去,不给城,理屈的是泰国。
对比的办法,要让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国身上。
“宁可”理屈背在秦国身上,则不能发动侵略战争。
我们看“宁可”,你们见过这样的句子吗?
说一说。
生: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师:
还有——
生:
[有些紧张]宁可跪着——
师:
你说反了[等待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还答不出,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谁能说?
[又等待了一会儿,才叫另一个学生回答]
生:
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
师:
对了,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
在几种情况下选择一种,蔺相如有几种方法?
生:
[齐答]两种。
师:
宁可送去璧让秦国理屈。
接着蔺相如还提出他的结论[板书:
结论],谁愿意念一念[指名朗读]。
生:
[朗读]“大王若找不到人,我愿意带宝玉去秦国,如果秦国不拿十五座城交换,我就设法把宝玉送回来,保证完璧归赵。
”
师:
对,送去之后,如果秦国真的拿十五城交换,赵国交换不交换?
生:
[齐答]交换。
师:
如果交换成了,就出现这样一个局面:
城入赵,璧留秦[板书:
城入赵,璧留秦],两者加一个虚词用什么?
[有个学生回答“归”,教师说“归”不好,又有人答“而”]对,而[在城入赵和璧留秦当中加一“而”字],不给城,完璧归赵[板书:
不给城,完璧归赵]。
我们也加一个虚词是什么?
生:
[齐答]而。
师:
不大合适[有一个学生说“则”]。
对,“则”,如果秦给城则璧给秦,不给城则璧归赵,这样做容易吗?
生:
[齐答],不容易。
师:
这当中当然有——
生:
波折。
师:
还有——
生:
斗争。
师:
要经过斗争,谁把这段念一念[指名朗读]。
生:
[朗读]蔺相如到了秦国,在王宫里大殿上献上宝玉,秦王只称赞宝玉好,绝口不提十五个城。
他看秦王果然没有诚意交换,就上前几步,说:
“这宝玉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秦王就把宝玉交给他,他捧着宝玉往后退,退,退,靠近柱子站定了,怒发冲冠,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你并没有交付十五个城的意思,所以我把宝玉拿回来,你要是强迫我,我的头和我手里的宝玉,就一齐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托着宝玉,斜看着柱子。
秦王怕砸了宝玉,再三说好话,又叫主管人员拿了地图来,指给他看,说明把哪十五个城给赵国。
蔺相如又想,秦王这是耍手段,假装要给那些城,就说:
“和氏璧是天下著名的宝贝,赵王送出这宝玉的时候,礼节很隆重,曾经斋戒五天。
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大,还要举行授璧典礼,这样我才敢献上宝玉。
”秦王想强迫蔺相如改变主意恐不可能,于是便答应斋戒五天,并且跟他约定日子,举行隆重的授璧典礼。
蔺相如回到馆驿,知道秦王仍旧没有诚意交换,就叫跟他来的人,化了装,走小路把宝玉送回赵国去。
到了举行授璧典礼的那一天,他大大方方的对秦王说:
“秦国从来不守信用,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回赵国去了。
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者到秦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宝玉送来。
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要是先把十五个城割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住宝玉,得罪大王呢?
现在宝玉已经送回,你杀了我也没用!
请你和你的大臣仔细商量商量吧!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好好招待他,送他回国。
师:
还有几句再念一念。
生:
[接着朗读]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封他做大夫。
师:
[发现学生读丢了一个字,有的学生也发现了,便举了手,这时教师问了一句]封他做什么?
生:
[愣了一下]封他做大夫。
师:
什么?
生:
上大夫。
师:
这段课文表明蔺相如花了不少力量,也表现了他[指名回答]
生:
勇敢机智。
师:
别人[赵国其他官员]不敢去,他敢承担这么大的责任,挺身而出,他的对手是厉害无比、狡猾阴险的秦王。
到了秦王大殿上,蔺相如的智慧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
拿玉要砸的那个地方。
师:
第一次秦王接玉时怎么样?
[停了一下,没让学生回答]秦王接了这块宝玉,高高地坐在当中的宝座上,两边排列着文臣武将和卫士,很是庄严威武。
蔺相如一个人,双手捧着宝玉献给秦王,秦王只称赞宝玉,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字,什么字?
生:
[齐答]只。
师:
只是不提什么。
生:
[齐答]十五城。
师:
怎么说?
生:
[齐答]绝口不提。
师:
连谈都不谈,这是耍手段。
如果商相如说你不给城,还给我宝玉,这样秦王会给玉吗?
生:
[齐答]不给。
师:
不但不给,反而会遭到武士的驱逐。
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叫什么?
生:
随机应变。
师:
对,他说宝玉有毛病指给秦王看,接到玉后,退到柱子边,他很气愤。
书上怎么说?
生:
怒发冲冠。
师:
[板书:
怒发冲冠]冠是什么?
生:
[齐答]帽子。
师:
“怒发冲冠”是说生气时头发把帽子都冲掉了。
[学生都笑了]没有这样的事,这是什么写法?
生:
[齐答]夸张。
师:
“怒发冲冠”是夸张的写法,表示非常愤怒。
蔺相如干脆揭穿秦王的阴谋,你看他是不是莽撞的人?
生:
[齐答]不是。
师:
如果他拿不到宝玉,他绝对不撞,如果撞了怎么样?
撞碎活该!
[学生活跃]他拿着玉这样一撞就和玉怎样?
生:
[齐答]同归于尽。
师:
当时秦王对他有办法没有?
当时秦王可以让武士对付他,但怕他把宝玉砸碎,只好拿着地图对他说好话,蔺相如是不是一个只是能说会道的人?
生:
[齐答]不是。
师:
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秦王想让他把宝玉交出来,他不想交出宝玉,又想出什么办法来了?
念一念书上怎么说的?
[指名学生朗读]
生:
[朗读]“和氏璧是天下著名的宝贝,赵王送出这宝玉的时候,礼节很隆重,曾经斋戒五天。
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还要举行授璧典礼,这样我才敢献上宝玉。
”
师:
和氏璧是块宝玉,是不能用金钱的价值来比的,这叫做什么?
生:
无价之宝。
师:
[板书:
无价之宝]这块宝玉给秦王送去的时候,赵王曾经怎样?
生:
斋戒。
师:
过去我们曾经在哪里讲过?
生:
西门豹治水,讲过斋戒。
师:
斋戒的时候要沐浴,不喝酒,不吃荤,要恭恭敬敬。
赵王既然这样,秦王也应该斋戒五天,举行授璧典礼,这叫什么?
生:
[齐答]受。
师:
秦王答应了没有?
生:
[齐答]答应了。
师:
他为什么答应?
生:
他知道蔺相如走不了。
师:
秦王想,早两天得到也可以,晚两天得到也可以,只要人走不了,璧也走不了,白添一块宝玉。
结果蔺相如又发挥他的智慧,回馆驿后,让随从化装把宝玉送回去。
他为什么要求用五天呢?
生:
可以保证随从带璧回到赵国境地。
师:
他是有意识的这样做,过了五天秦国追也追不上了,五天之后他再大大方方地承认。
如果秦王讲信用,你要璧就把城先给我们。
这时璧也不在了,你杀我也没有用,秦王只得好好款待他。
为什么不杀他?
生:
杀之没用。
师:
杀了他也得不到宝玉,白白承担一个随便杀人的名声。
秦王得了宝玉就完了吗?
生:
[齐答]没完。
师:
没完。
他一定会认为赵国好欺负,要了玉之后,还会把城要回来。
相如的机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维护了赵国的名誉。
所以回去后赵王封他什么?
生:
上大夫。
师:
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是对的;什么叫封?
[没有学生举手]你们不知道?
古代帝王奖赏他做官,给他名利地位叫做封[板书:
封]。
下课。
《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三
一、揭题导入
师:
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
从哪里可看出?
先别急着告诉我。
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
不舒服
师:
什么原因?
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
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
出示相关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
师:
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
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
师:
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