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7543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

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

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

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

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

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

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

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

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

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

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

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

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

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

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

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

(1)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

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16、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答: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17、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18、试述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19、试述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20、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21、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

非经济因子与经济因子,其中经济因子包括收入因子与成本因子,成本因子又包括运费因子与非运费因子。

22、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答:

23、分析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24、试述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25、政府如何影响区位。

答:

26、环境因素对区位有何影响。

答:

27、可进入性分为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什么影响。

答: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第三章

1、区位地租:

2、区位因子:

指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3、一般因子:

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4、特殊因子:

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5、区域性因子:

6、集聚因子:

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

7、分散因子:

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如地价上升、交通拥

堵等)。

8、原料指数:

指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9、区位质量:

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10、等费用线:

11、综合等费用线:

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12、临界等费用线:

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13、劳动费指数: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14、劳动系数:

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

15、加工系数:

16、经济人:

17、满意人:

18、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答:

19、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答:

20、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答: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21、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答: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22、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答: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23、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答:

24、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答:

25、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答: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26、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答:

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27、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答: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第四章

1、中心地:

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2、中心性:

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3、门槛人口:

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

4、中心地职能:

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5、补充区域: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6、市场区:

7、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

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

8、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答:

特点:

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9、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答:

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10、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答:

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11、三原则的适用范围。

答:

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2、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

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3、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第五章

1、规模经济: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2、范围经济:

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3、横向一体化: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4、纵向一体化:

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5、接触扩散:

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6、等级扩散:

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7、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答:

战略:

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方法:

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

8、试述企业空间增长过程及原因。

答:

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2.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

9、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答:

企业空间扩张受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呈现某些规律;作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3.我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通道扩张。

10、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答:

11、试述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答:

12、试述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答:

13、试述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答:

14、试述四种模式的比较。

答:

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

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

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15、试述空间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答:

第六章

1、产品周期理论:

2、折衷理论:

3、跨国公司:

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4、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区位特征。

答:

5、根据折衷理论,分析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答:

6、简述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原因。

答:

7、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投资国别选择的。

答:

1.成本与利润取向。

2.市场取向。

3.要素取向。

4.公司战略取向。

8、跨国公司是如何选择投资的微观区位的。

答: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2.集中于边界地区。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9、分析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

答:

10、试比较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特征。

答: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2)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1.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

2.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

3.具有与其他大都

【篇二:

经济地理学课件上的问题及答案】

/p>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空间研究尺度变化:

企业区位(1940年代之前);区域产业布局(1950年代-1980年代);全球分工与合作(1990年代之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文化转向

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定义:

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二、人口问题三、环境问题四、贫富差异问题

4.谈谈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热点领域:

(一)全球化的研究

(二)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三)环境与管制研究(四)区域发展研究(五)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六)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

5.我国经济地理的研究进展

(一)“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

(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三)国土开发和规划、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研究主力。

(四)乡镇企业研究和外资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五)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解释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及区位因子等概念。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

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②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理论:

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主体: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理论体系:

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2.简述现代区位理论与传统古典区位理论的特色差异。

p35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2)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分类:

一次能源:

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影响机制:

1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

2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3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4)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资本的类型:

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流动性强)和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积累性,地理惯性)。

影响机制:

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

关键是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

(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特征:

数量特征:

劳动力的数量、质量特征:

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成本特征:

动力成本的高低、空间特征:

劳动力空间分布

区域主题类型:

一般主体:

数量大、质量高、成本低的区位有吸引力

劳动密集型:

数量和成本起主导作用

知识密集型主体:

劳动力素质起主导作用

4.论述航空区位条件对航空城的发展影响。

p53

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研究目的。

杜能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背景: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

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2.试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若干假设前提: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3.评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中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模型。

p61

4.试析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存在的缺陷。

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意义1、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2、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

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二)经济学意义它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缺陷:

1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想模式,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

2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距离因素决定性制约作用减弱;

5缺乏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1.名词解释:

原料指数:

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

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劳动力系数:

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力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2.试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假设前提: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固定,并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3.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p69-74

1.名词解释:

中心地--适合城镇发展的”中心地点”。

中心商品(含服务)--中心地城镇为周围乡村提供的商品(包括服务)。

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服务半径--生活在乡村中的人口愿意去某一中心地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的最大距离。

门槛人口--从经营的角度看,经营某种商品或服务必须达到一定的最低销售额其经营才可以维持下去,而这一最低销售额是由一定的最低消费人口才能维持的,这个最低消费人口就是门槛人口。

2、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94-98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2.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3.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意义1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1.总结西方现代区位理论的演变过程。

(不确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有廖什市场区位论和艾萨德区位指向论。

六十年代的行为区位理论,代表理论有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和普雷德行为矩阵。

七十年代以后的区位理论,主要有以梅西为代表的结构区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柔性专业化理论,克鲁格曼的动态空间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库克的区域创新体系等。

2.试析1990年代以来现代区位理论的主要流派。

1.名词解释

规模经济效益: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一体化战略;

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及其扩张战略方法。

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1)横向一体化

概念:

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方式:

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原有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发展;

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2)纵向一体化

概念:

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身缠阶段扩展。

方式:

后向一体化:

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

前向一体化:

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3)多样化

概念:

不相关产品的活动。

动机:

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

具有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可以减少某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冲击。

当某一产品出现旺盛市场需求时,会诱发公司介入此类生产活动。

企业实现扩张的方法:

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3.试析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和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阶段Ⅰ:

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

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

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阶段Ⅱ: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空间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地域分工,即专业化部门和不同区位工厂的产生。

这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分离出公司总部。

阶段Ⅲ:

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多样化,组织结构形成多分部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