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7478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一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广西南宁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

1.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按题目序号完成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答题卡的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

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作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

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D.子晨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文学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

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

那大院后身,有巨槐。

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

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好大一片阴凉。

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

,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那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秫秸制成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那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

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

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

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

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

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

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

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

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

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

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

我坚决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尽量多划分出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

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具体的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

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

我说,你该问:

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选自《北京青年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对巨槐的感受,采用比喻、拟人和细节描写来表达作者对槐树的喜爱之情。

B.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C.“梦境是现实的变形”,这一段关于梦中艰难采摘槐豆的情节,作者采用对比手法,为了突出现实生活的美好。

D.本文语言很有特色。

质朴、自然、真挚,却不乏画龙点睛之笔,尤其是文章最后两句诗句很有韵味。

5.文章写了不同时期“我”对那株巨槐的感受,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以自创诗句作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

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

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

安检员打开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的“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就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1936年,卢鹤绂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带着新婚的妻子毅然回到了战

争中的祖国。

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名科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

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

理学院

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时,感慨地说:

“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

当时内地生活异常艰苦,卢鹤绂便在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抄录下来。

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学家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后来,他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作了介绍。

此文一出,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誉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1955年,卢鹤绂进入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代号为“546信箱”的培训班任教。

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信箱”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卢鹤绂如果也到核弹基地,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

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大学继续进行教育工作。

于是,他回到复旦讲坛。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留下了大量科研笔记。

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

卢鹤绂与弟子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于1995年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

“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之前此文曾被美国一家杂志拒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

“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

“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

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

在大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

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

他说:

“中国的传统京剧蕴涵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竖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竖立了铜像。

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说:

“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选自

《新民周刊》,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卢鹤绂夫妇抵达广东国立中山大学时,康辛元在迎接时感慨地说:

“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

”此话主要表达了康辛元对卢鹤绂夫妇将来处境的担忧。

B.本文详细叙述卢鹤绂的家庭背景、求学、爱好以及教学科研经历等,这不但能让读者对传主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能启迪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

C.卢鹤绂是著名的京剧票友,为此,作者列举了他不同时期的演出情况,目的就是要证明卢鹤绂对京剧的浓厚兴趣和出色的才艺。

D.文中卢鹤绂说:

“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此话巧用比喻修辞,体现了卢鹤绂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和勇气。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卢鹤绂十分爱国,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正在进行的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课题,带着新婚妻子,回到战争中的祖国,用教学和科研参与抗战。

B.卢鹤绂克服内地的艰苦生活,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动向。

他于1944年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引发国际学界轰动。

他因此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

C.1958年,培训班任务结束之后,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卢鹤绂如果也到核弹基地,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

但他服从组织安排,回到了复旦讲坛。

D.卢鹤绂一生都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他与弟子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发

表,该杂志的主编称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E.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他去世之后,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他。

9.“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有情怀的人”的理解。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

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也。

历郡纲纪,举孝廉。

遭世大乱,时渔阳王松据其土,放往依之。

太祖克冀州,放说松曰:

“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

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速至者渐福,后服者先亡,此乃不俟终日驰骛之时也。

昔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

将军宜投身委命,厚自结纳。

”松然之。

会太祖讨衰潭于南皮,以书招松,松举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

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

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

建安十年,与松俱至。

太祖大悦,谓放曰:

“昔班彪依窦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

”乃以放参司空军事,历主簿记室,出为郃阳、祋祤、赞令。

  魏国既建,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郎。

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进放爵西乡侯,资乐阳亭侯。

太和末,吴遣将周贺浮海诣辽东,招诱公孙渊。

帝欲邀讨之,朝议多以为不可。

惟资决行策,果大破之。

近爵左乡侯。

放善为书檄,三祖诏命有所招喻,多放所为。

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惧出为寇。

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

亮腾与吴大将步止骘等,骘等以见权。

权惧亮自疑,深自解说。

是岁,俱加侍中、光禄大夫。

景初二年,辽东平定,以参谋之功,各近爵,封本县,放方城侯,资中都侯。

其年,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

宇性恭良,陈诚固辞。

帝引见放,入卧内,问曰:

“燕王正尔为?

”放对曰:

“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

”帝曰:

“曹爽可代宇不?

”放因赞成之。

又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

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

放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勿使来。

寻更见放曰:

“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几败吾事!

”命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惧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

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齐王即位。

以放决定大谋,增邑三百,放并前千一百。

嘉平二年,放薨,谥曰敬侯,予正嗣。

10.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此乃不俟终日驰骛之时也

B.长太息以掩涕兮大势以见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

D.放善为书檄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天子,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

历代帝王一直鼓吹自己是“君权神授”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C.檄,指檄文,古代文书、文告的一种。

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和声讨文章。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不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攻克冀州后刘放劝说王松审时度势,并学习黥布放下虚荣,趁早依附曹操以免最后被消灭。

B.刘放擅长起草书信檄文,皇帝诏书中有关招抚的谕旨,大多是刘放所写,刘放因此得到皇帝信任而不断被加官进爵,直至被封为方城侯。

C.刘放曾经篡改孙权的书信,并设计把书信传给了诸葛亮,以致孙权担心诸葛亮怀疑自己,因而不得不详细加以解释。

D.魏明帝卧病不起,刘放极力推荐太尉司马宣王来维护皇室,最终得到明帝许可。

明帝死后,刘放因此功劳而被再次加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

(5分)

译文:

(2)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

(4分)

译文: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普明寺见梅

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B.“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颈联是说今冬没有下雪又有什么关系,仅仅是让梅花缺少“雪”这一同伴,诗人以梅衬雪。

  D.“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E.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根据情境,补写出句中空缺部分。

(1)《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也用“桑”喻女子年长色衰:

“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7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西医完美结合的成果。

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中西医的争论一直深陷孰优孰劣的怪圈,常常容易犯顾此失彼的错误。

②当下,诸如百丽、波司登等品牌纷纷迎来线下关店潮,也确乎证明了实体店铺当下江河日下,开始走向颓败之路。

③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模式将在2017年迎来井喷期,用户规模破亿倚马可待,可又有几家意识到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④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已拉开序幕,赛场内外的热烈气氛已经达到高潮:

运动员顺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奔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⑤读书要有心,有心者能在作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方法,持之以恒,学识就会由此登堂入室,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⑥元宵节前夕,那个曾经呼风唤雨、长袖善舞的“大师”王林终于没有出现外传的那种神迹,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A.①②④ B.①③⑤C.③④⑥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安徽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曝光之后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

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案)》规定将依法查处。

B.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

C.在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医专家坦言,不仅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困惑着老百姓,也困惑着业内人士。

D.如何让阅读更好地走进人们,是推动全面阅读必须回答好的重要课题,杭州市彩虹地铁专列对此作了有益探索。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魏晋诗歌反映出诗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思考,    ,诗人们表现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

整个魏晋时期,乱多于治,长期的政治黑暗让诗人不免悲哀失望,    更多的诗人渴望摆脱死亡阴影,    。

总的来说,魏晋诗歌的主题无论是生死、隐逸或是游仙,    ,感叹生命的短促和渺小,也试图不断探索并从中寻求解脱,而历史的发展也的确证明了文人们这一意识的顽强生命力。

①对待生命的深入思考②追求生命的久远

③在认识到生命有限的前提下④其中都渗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