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7460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题目: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摘要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基石,是新闻报道不可动摇的原则。

新闻工作者本应该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党为社会为人民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协助党和政府维护社会的稳定。

而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的最基本原则,违背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失去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终究会得不到受众的信任,并会将其之前的成果毁于一旦而被受众所抛弃。

新闻重在真实,而虚假新闻根据其特有的背景,使其很有可能具有高可读性,读者愿意去看。

而正由于可读性,很可能被多方转载。

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受众对此虚假新闻的信任,以为是有权威的报道。

所以本人觉得,不仅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不仅是要规范行规法规,更难更重要的一点是,新闻工作者的权力和责任怎样得到平衡。

 

关键词:

虚假新闻新闻真实性

ABSTRACT

Newsoftheauthenticityofthelifeofthepressisthecornerstoneofjournalismtheoryandpractice,anewsreportunshakableprinciple.Journalistsoughttobearinmindtheirsocialresponsibilitytothepeopleforthepartyforthecommunitytoprovideagoodatmosphereforpublicopiniontoassistthepartyandthegovernmenttomaintainsocialstability.Thefalsenews,andcontrarytobasicprinciplesofnews,contrarytotheresponsibilitiesasjournalists.Underminingsocialstability.Losttheauthenticityofnewsreports,willeventuallygetthetrustoftheaudience,andwilldestroytheirresultsbeforebeingabandonedbytheaudience.

Newsfocusesonreal,falsenewsunderitsuniquebackground,itislikelytohavehighreadability,thereaderiswillingtogo.Andbecausereadabilityislikelytobemultireserved.Asaresult,addstotheconfidenceoftheaudienceforthisfalsenews,thatisauthoritativereports.Therefore,Ithink,notonlytoimprovethequalityofjournalists,notonlytoregulatetradepracticelaws,moredifficultismoreimportantpointisthatthepowersandresponsibilitiesofjournalistshowtobebalanced.

 

Keywords:

Falsenews,Newsauthenticity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引言………………………………………………………………4

一、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4

二、当代虚假新闻的防治措施……………………………………9

结语………………………………………………………………10

注释………………………………………………………………10

参考文献……………………………………………………………11

后记………………………………………………………………12

 

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假货”泛滥的现象。

市场:

假冒伪劣祸害已久;官场:

虚假政绩正疯狂;体育界:

打假球令人瞠目结舌;学术界:

教授、学者也在剽窃;官场和职场:

假文凭、假学位、假获奖证书满天飞;媒体:

虚假新闻、广告屡见不鲜。

人们不禁发出悲观的叹息:

现如今除了妈妈,连爸爸都不可相信了!

整个社会都在思考如何抵制假货,当然就包括虚假新闻。

如今的虚假新闻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通过研究思考近年来影响较大虚假新闻,可归纳出虚假新闻的特征。

研究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再通过研究其特征总结出一些防治措施。

以有更好的理论选择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第一章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

从新闻出现的时候,它的附属品“虚假新闻”就悄然而生。

我们要知道,“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一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然而,新闻媒体在社会实践中却不时背离“客观性原则”,“失实新闻”、“虚假报道”的丑闻屡有发生。

(添枝加叶,浮夸拔高;“合理想象”,情节失实;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导演摆布,弄虚作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虚乌有,通篇捏造。

纵观近年来的虚假新闻,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添枝加叶,浮夸拔高;“合理想象”,情节失实;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导演摆布,弄虚作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虚乌有,通篇捏造。

纵观近年来的虚假新闻,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添枝加叶,浮夸拔高;“合理想象”,情节失实;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导演摆布,弄虚作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虚乌有,通篇捏造。

纵观近年来的虚假新闻,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仿真新闻”横行。

如今的虚假新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面上,如同各行各业的“打假”一样,打假力度增加,造假力度也提升。

虚假新闻也逐渐的以假乱真。

造假的新闻工作者将假新闻和真新闻相融合,假中有真,真中有假,让人难以分辨。

同时,假新闻又分硬性假新闻和软性假新闻,硬性假新闻是指基本新闻要素都不全,而软性假新闻,它们包含新闻事实,五个W中至少有三至四个符合客观事实。

如2002年《金陵晚报》、《华商报》等报纸报道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更名》的时间,就是曲解了南京市某些政协委员的提案,而不是完全造假。

这样的假新闻往往有似是而非、甚至有着真切的新闻背景,使人信以为真。

又如某些娱乐小报。

为了得到受众好奇以及新闻的爆炸性,故意断章取义,曲解艺人的话意。

看似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实际却完全歪曲了真相。

第二,内容精彩离奇。

吸引受众。

有很多更完全是纯粹的编造。

如《木乃伊怀孕了》的假新闻作者绘声绘色写道,一埃及考古小组在开罗发掘出一具已逝世超过3000年的女木乃伊。

在展出过程中,发现这具木乃伊竟在出土后怀孕了,至今其腹中胎儿看来已有八个月,经超音波检查后得出胎儿正常成长。

看守人西塔尔被指是胎儿的父亲,而他也承认自己难以抗拒女木乃伊的美色。

这条新闻包括了历史、爱情、生命、奇迹、科学,简直就成了一个传奇。

又如2002年8月,四川某报曾发表一篇题为《女警官为助学竟索贿》通讯,报道称江苏省新丰县一名女警官资助4名贫困失学儿童,在个人经济能力难以支撑时,不惜大肆索贿以非法所得继续自己的“爱心”行动,最终因受贿罪被判刑。

女警官义薄云天,触刑法可悲可叹,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见报后立即引起江苏省公安机关的重视,但经最后查实,此文为一自由撰稿人杜撰。

像这种“可读性”强、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新闻”往往能让人口耳相传,影响非常大。

而且由于可读性强,真的是屡禁不止。

又如就在离我们现如今不远的2009年2月的一条著名新闻。

内容是这样的:

2008年12月初,212省道崂山龙王庙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酿成了一死五伤的惨剧。

这起原本看似意外发生的交通事故,最终却因死者于某留下的一封“遗书”,让一段错综复杂的隐情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

城阳某公司老板范某在资产缩水后,为了节省开支,让他所包养的5名情妇进行了三轮“竞赛”,以争夺最后一个被包养名额。

然而,事件的结局却超出了范某的预料。

记者从崂山交警大队获悉,因惨被“淘汰”,与他交往时间最长的情妇于某假装约所有人一起游玩,途中开车冲下悬崖。

于某当场死亡,其他人都不同程度地受伤。

近日,本案以范某协议赔偿于某家人58万元告一段落。

乍一看,有鼻子有眼,任务时间地点等等一应俱全。

看似真实,而实际呢?

下面我们来看事情的真相:

2009年2月18日,《半岛都市报》发表《致歉声明及解聘公告》:

“2月15日,本报在A3版刊登了《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一稿,后经查证,该稿系本报记者栾磊剽窃加工《知音》杂志励志刊2009年第4期2月版《1死5伤!

花心老板紧急"裁减"二奶酿惨祸》一文而成,该记者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本报关于采编队伍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损害了报纸公信力,误导了广大读者。

经本报编委会和采编队伍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对记者栾磊给予解聘处理,自即日起,栾磊不得再以半岛都市报记者名义从事任何采访活动。

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

青岛崂山市民在网上爆料:

“我是一名青岛崂山市民,在崂山生活了20年,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崂山有个叫龙王庙的地方。

《半岛都市报》记者为什么要捏造假新闻陷害我们崂山,给我们崂山抹黑,给我们崂山人抹黑,给青岛抹黑?

”青岛市民想不明白,我们更想不明白:

这些年来,新闻打假越来越严,处罚力度越来越大,却偏偏有人飞蛾扑火,屡屡以身试法。

说穿了,就是为了哗众取宠,以求增加报纸销量。

有些甚至为此不惜铤而走险,用荒诞离奇的绯闻故事误导读者。

顺便提一句,这个胆大妄为的造假者当时不知是如何进入半岛都市报当上记者的?

是否经过专业训练?

是否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尽管已被解聘,但这个造假案教训深刻啊,着实需要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第三,由于不止一家媒体的转载报道,甚至受众心中权威媒体的报道,增加

了虚假新闻的“伪真实性”例如,例如,2004年10月27日《青年参考》刊登了一则号称来源于“洛杉矶时报”的“新闻”:

《美国〈洛杉矶时报〉10月4日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评选——中国最受尊敬大学及校长排行榜》。

次日,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等各大网站均转载,这则“新闻”传遍了中国。

更为甚者《人民日报》(海外版)、《法制日报》也相继对此进行了报道。

直到11月8日这条新闻才被发现是假的,而这个时候,“中国最受尊敬大学及校长”已经人尽皆知。

而这种恶劣的现象远不只出现一次,又如,《人民政协报》等在2009年6月19日发表的新闻:

收入问题牵动人心,财富问题则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

近几年,随着富豪榜的纷纷出台,中国财富的“集中度”在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专题讨论会上受到常委和委员的热切关注。

“我国在社会财富增长加速的同时,出现了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倾向。

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

这种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格局,导致了我国消费的不足,甚至产生了畸形的消费。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奢侈品最大的市场。

”蔡继明委员说。

而事实上2006年10月20日,《上海证券报》刊登的这篇文章采用的部分数据系境外反华网站刻意编造。

2009年6月,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

《人民政协报》未经核实,将此虚假数据在6月19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是“杀富济贫”》报道中刊出,并将“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改成“中国权威部门”。

6月25日,广东《时代周报》网络版刊发题为《贫富分化急遽扩大的危险》的报道,此文以《人民政协报》《上海证券报》报道中的虚假数据等为基础展开述评。

《时代周报》的报道刊发后被浙江《青年时报》及一些网站引用或转载。

新闻出版部门对上述4家报纸刊登虚假新闻提出严厉批评,下达警示通知书,并责成报社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虽然新闻出版总署点名批评了这4家报纸,但只要上XX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刊登过类似报道的,绝非这4家报纸,我们可以开出一长串的名单。

只不过这4家报纸被监管部门抓了“现行”,只能束手就擒,“就地正法”。

但是,此事对社会舆论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形成。

而讨论到这里,我想问,为什么新闻媒体对这类所谓的“调查数据”深信不疑,不加调查核实就轻率引用?

除了采访不扎实外,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的记者编辑缺乏主见和学养,盲目相信某些专家学者,对那些貌似非常精确的调查数据深信不疑,拿来就用。

由于多家媒体报告,无形间增加了虚假新闻的权威性。

第四,图片造假严重,影响新闻真实性原则。

喧嚣不止的“华南虎事件”终于水落石出,将一张挂历放在树丛中拍摄成照片就能够难倒那么多鉴定专家,是造假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还是甄别系统越来越落后了呢?

《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也重掀争议,铜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实为PS的结果,2005年首届“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则有着复制与粘贴的嫌疑。

如果几只鸽子的位置无伤大雅,那么一群羚羊的位置是不是就可以宽恕呢,那么,如果出现的是一只华南虎呢?

近年来,图片造假是我国新闻界新出现的一个争议性问题,随着Photoshop、PS技术的全民普及,拍摄以后的“再加工”已不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稀有制作,为了达到美观高效、省时节力的目的,图片后期制作已逐渐取代图片拍摄成为摄影记者们的主要工作。

媒介技术主义倾向已初露端倪,麦克卢汉以“媒介即信息”断言媒介技术的出现将改变人们的性格乃至整个社会,这种“超真实”力量使“拟真”代替了“再现”。

 

第二章当代虚假新闻的防治措施

第一,从新闻教育入手切断新闻从业人员采编虚假新闻的思想根源。

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切断新闻从业人员采编虚假新闻的思想根源,杜绝因专业不精误造虚假新闻的毛病。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无疑也是杜绝虚假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同样,思想品德提高了,任何问题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再辅之以奖罚措施,提高制假成本,让造假份子无利可图。

就更好了。

第二,宏观角度分析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从全局着眼,切断虚假新闻的社会根源。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是当务之急。

全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改善社会各方面的不良风气。

温家宝总理在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报告中指出: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他还强调要“进一步健全法制,特别要重视那些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

”所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是当务之急,才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堵截虚假新闻的点睛之笔。

否则,上梁不正,下梁岂能正?

当我们有了一个诚信美好的世界,虚假新闻的产生也将面临大挑战。

第三,微观层面,1,要完善新闻体制改革及其新闻立法。

从法律层面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和新闻严肃性。

强化转载新闻的核实责任,把核实提高到法律的层面。

并禁止用媒介技术造假。

其实,这种呼声是很高的,但我国的新闻体制改革和新闻法可谓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

为什么?

无非是利益纠葛或观念意识陈旧,使改革、立法之手难以开放。

2,加强编辑把关制度建设,严肃,认真的采编新闻的态度,以及要有科学规范的把关流程。

在假新闻高发区,如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着重的加强新闻的真实性把关。

3,新闻报道的核对审核,以及采编人员信用制度的建立,也是杜绝防范虚假新闻的有力措施,只要有规章制度,人就有约束。

虚假新闻之所以泛滥成灾,客观上是没有建章立制,缺乏惩罚措施。

当然,既从法律层面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同时要保障其合法的新闻舆论监督权利。

新闻法要明确规定:

地方党政部门无权指使公安、检察机关抓捕记者;公安、检察机关在未经法院审判有罪的情况下,也无权抓捕记者。

总之是要为新闻从业人员建设一个有利于说真话的采编空间;从而使新闻从业人员既不至于为谄媚地方党政官员而冒违法之嫌炮制虚假新闻,又不至于担心前途被毁而不敢进行新闻监督。

同时新闻法要设立可操作的条文,来杜绝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通过拉所谓的新闻专刊、专版、专栏等形式来采编有偿新闻的现象和虚假广告。

而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主要是对媒体的处罚不严肃。

事发后数天内即对刊发虚假新闻的当事者做出包括纪律处罚和除名的处罚决定,处罚依据多为“杜撰”、“未经核实”、“仓促成稿”、“隐瞒”等,缺乏详细、全面的处罚调查报告,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责任问题。

结语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去年“媒体的社会变革之力:

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主题会议上着重指出“中国媒体的首要职能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把国内外每时每刻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告诉公众。

”“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更是向我们证明了真实是新闻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奥秘。

以真实对抗虚假,我们要把握虚假新闻的特点,用火眼精睛识破造假者的伎俩,希望虚假新闻能在有效措施的防止下越来越少,让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新气象。

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对于虚假新闻是相当重视的,而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而针对虚假新闻产生的种种原因,我们都要采取相应的办法去解决。

防治虚假新闻的产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受众,媒体,司法部门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力量凝聚起来。

早日让这个烟雾缭绕的新闻界变得干净剔透!

注释:

[1]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中国新闻网(2003/11/0309:

17)

 

参考文献

1.《坚持真实铲除虚假--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侧记》2005-06-10《人民日报》

  2中国新闻网

  3《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

》《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4屈凌云《现实呼吁:

用新闻立法惩处假新闻》《新闻爱好者》2002年6期

  5《畸变的新闻:

十余年假新闻之“病相报告”》作者李慎波

  6《2004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5年第2期

 

后记

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的最基本原则,违背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失去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终究会得不到受众的信任,并会将其之前的成果毁于一旦而被受众所抛弃。

所以,新闻媒体要求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坚守原则,即使是一些通过多年积累已经有了社会信任和权威的媒体,也许因为一次失实的报道,就会将以往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绩付诸东流,没有了一丝一毫公信力,媒体等于死亡。

05年6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的座谈会,有关部门一位负责人的一番话道出了与会代表的共识“一家媒体要赢得受众信任需要很多年的努力,媒体的权威是靠一篇一篇的报道累积起来的。

但只要出现失实,就可能导致所有成果毁于一旦,就会被公众抛弃。

虚假新闻直接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新闻界的大敌。

”。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一、项目概况1

二、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6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8

四、项目的可行性12

第二章市场预测15

一、市场分析15

二、市场预测16

三、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19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22

一、建设规模22

二、产品方案22

三、质量标准22

第四章项目建设地点25

一、项目建设地点选择25

二、项目建设地条件25

第五章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28

一、技术方案28

二、产品特点30

三、主要设备方案32

四、工程方案32

第六章原材料与原料供应35

一、原料来源及运输方式35

二、燃料供应与运输方式35

第七章总图布置、运输、总体布局与公用辅助工程37

一、总图布置37

二、运输38

三、总体布局38

四、公用辅助工程39

第八章节能、节水与安全措施44

一、主要依据及标准44

二、节能44

三、节水45

四、消防与安全45

第九章环境影响与评价47

一、法规依据47

二、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48

三、环境保护措施48

四、环境影响评价49

第十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50

一、项目建设期管理50

二、项目运行期组织管理52

第十一章项目实施进度55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56

一、投资估算56

二、资金筹措58

第十三章财务评价与效益分析61

一、项目财务评价61

二、财务评价结论65

三、社会效益68

四、生态效益68

第十四章风险分析70

一、主要风险分析识别70

二、风险程度分析及防范风险的措施70

第十五章招标方案72

一、招标范围72

二、招标组织形式72

三、招标方式72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74

一、可行性研究结论74

二、建议75

附件77

一、附表77

二、附件77

三、附图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