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6488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docx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

“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分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有点(儿)+形容词”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用法。

“有点(儿)”作为副词,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它修饰的形容词多是贬义形容词。

然而近几年“有点(儿)+褒义形容词”的用法屡见不鲜,且呈现日益上升趋势。

主要研究“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当今的使用情况、分类及其成因。

  关键词:

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语料调查问卷

  “有点儿”在普通话口语和俗白体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它作为副词通常搭配贬义形容词,人们经常说“有点儿脏”“有点儿丑”,但不会说“有点儿干净”“有点儿美”。

”有点儿”有时也会搭配中性形容词使用,但也多表示偏消极义。

我们可以说,“裤子有点儿长”“颜色有点深”“菜有点儿甜”,都表示事物的不足。

而“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的用法极少。

前人对于“有点(儿)+形容词”的研究也多关注其消极义,而对于其少数的积极义不够重视,甚至否定其积极义。

  然而近几年来,“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的用法呈现出上升趋势,并越来越多为人们所接受,像“有点儿美丽、有点儿可爱、有点儿高兴”这样的语句层出不穷。

本文主要要研究的是表积极意义的“有点儿(儿)+形容词”的使用情况、分类及其成因。

  一、研究方法

  

(一)查阅前人研究成果

  前人对于“有点(儿)+形容词”的研究多关注其消极义,但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其积极意义。

程美珍在《受“有点儿”修饰的词语的褒贬义》中,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不宜过分强调‘有点用于不如意’事情”的建议,因为这种概括性的规律虽然正确,但是无法指导“有点儿”用于称心事情和褒贬倾向不明显事情的教学。

邹妍妍在《从语境角度对“有点+AP”意义的再探讨》中指出:

“有点”还可修饰少数的褒义形容词,表示意外或反常的情况,有时也是为了减少分歧,维持交际继续进行而采取的语用手段。

田宏梅的《基于语料库研究“有点”的搭配与语义分布》一文在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文语料库和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范围内,分别对节点词“有点”从词语搭配和语义对比角度进行了封闭性的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

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有点(儿)+形容词”的数据。

  

(二)收集语料

  我们从北语汉语语料库(BCC)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收集相关例句。

在BCC语料库中,有关“有点”的语料共243364条,其中“有点儿”有11445条。

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选用BCC中的例句。

一方面,相较CCL语料库,BCC语料库中的语料更新,选取当下的语料较多。

另一方面,CCL的语料分类较粗,只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而BCC的分类更加详细,有“文学”“报刊”“微博”“科技”“古汉语”“学生作文”六类,便于我们分析研究。

  (三)调查问卷

  我们做了一份开放式调查问卷,主要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发布,短时间内收集一定数量的答卷。

此次调查无限制发放问卷,我们截至到262份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共有8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受调查者的个人信息(性别、年龄);第二部分,调查“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句式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环境、对象、途径等;第三部分,了解受调查者对这种用法的看法。

  二、“有点(儿)+形容词”的多数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有点”列出了两项词义:

1.表示数量不大或程度不深;2.副词,表示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

[1](P1527)但其第5版、第6版和第7版都只列了副词,而把原来第一个释义处理为补充说明“有时是动词和量词的组合”。

[2](P1652)其它词典包括《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副词词典》等的解释也大体与此类似。

    

  

  说“有点”后的词大多表示消极意义,这是符合一般人语感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词典里才会加上个“大多”来限定。

甚至有学者认为“有点(儿)”只有在特定的句法结构中才能搭配褒义形容词。

范妍南在《浅谈“有点儿+形容词”的用法》中认为,“有点儿”只有与“不、太”构成“有点儿+不+形容词”“有点儿+太+形容词”的句式,后面才能搭配褒义形容词,例如:

“今天他有点不高兴”“我也真心觉得我的伞有点太可爱了”(网络)。

马真认为,褒义词不能直接进入“有点+AP”这一格式,只有当与附加词“了”搭配时,才可以受“有点”程度副词修饰,例如:

“这房间现在有点干净了。

”(转自时卫国例)“单四嫂子很觉得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

”(鲁迅《吶喊》)

  三、“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的使用情况

  

(一)“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现在使用很普遍

  “‘有点与AP、VP搭配时,其语义为消极倾向占优势,比例为76%,其余中性倾向占19%,积极倾向占5%。

”[3](P42)然而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如今“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用法已经很普遍了。

在表1和表2中,我们调查的262人中,有221人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说过这样的语句,占到总人数的%,只有41人认为自己没有说过。

并且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这样的语句符合语言规则,是正确的。

只有%的人认为它不正确,剩余%的人表示不清楚。

  

(二)“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使用较为年轻化

  我们将受调查者的年龄细分为六个年龄段:

19-25、26-30、30-40、40-50、50-60和60以上。

从交叉图表3和图表4中可以看到,19-50岁的调查数据和50岁以上的调查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说过这样的语句的人在19-50各个年龄段都占据了大部分,而50岁以上的使用率明显减少,50-60使用的人数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而60以上只占%。

然而各个年龄段的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这样的语句是正确的。

尤其在6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中,说过这样语句的只有%的人,却有%的人认为该用法是正确的。

我们访问的几位6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中有人表示:

“这样说也对,不过这都是小孩儿和年轻人才说的话。

”可见,5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虽然较少使用这样的语句,但可能由于他们的包容性,多数人不否认这种用法,只是将其看作一种年轻化的语言。

  (三)“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多用于非正式的环境

  虽然近几年“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种句法结构被广泛地使用,但是这种用法本身还是偏非正式的。

通过图表5我们就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场合和时间使用者都会这么说,选择在休闲时间使用的人数最多,占%。

而在学习和工作时间,很多使用者是不会这样说的。

在第4题(你一般会在什么时候用这样的语句?

)的“其他”选项中,也有人补充道“生活里,闲聊什么的,或者特意表达情感语气;开心;口语;朋友间交谈”,都是偏向轻松愉快的使用环境。

在图表6中,受调查者在使用对象的选择中也多选择同学(%)、朋友(%)和家人(%)这类较为亲近的对象,尤其是同学和朋友。

这里可能与该句式所含有的语气有关。

在图表7中,使用者使用的这类语句的途径以日常口头交谈用语(%)和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为主。

信件、正式文体等途径使用极少。

可见,人们使用“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句式时,会有意识地区分时间场所、使用对象以及途径,并多倾向于在非正式的环境中使用。

  四、“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的分类

  

(一)按形容词的属性分类

  我们在北语汉语语料库(BCC)选取了部分有关“有点(儿)+褒义形容词”的例句,按褒义形容词的类型和其修饰对象进行分类搭配,如表1。

其中,按类型将形容词分为了单字形容词、非单字形容词、英文形容词、带有形容词性的词语;又将其修饰对象分为人和事物。

这里的对象有时也包括动物,因同是有生命的物体,所以同人归纳总结在一起。

  1.有点(儿)+单字形容词

  

(1)准备洗咯睡咯女娃子还有点儿乖。

(网络)

  

(2)……一点也不违和反而还有点萌。

(网络)    

  

  (3)白愁飞笑了一笑,他的人本来就很俊,这样一笑,还简直有点儿俏。

(温瑞安《伤心小箭》)

  这里的“有点儿乖、萌、俏”,并没有削弱其“乖、萌、俏”的程度,而是表达一种出乎意料,或者更加赞赏的感觉。

如例

(2),本以为会有违和感,结果看了之后不仅不违和,反而让人觉得萌。

这和看之前预想并不一样,有出乎意料之感。

而例(4)中说,他本来就俊,笑起来还有点儿俏,有更加赞赏之感。

表积极义的“有点(儿)+单字的形容词”多用于形容人,特别是形容人的外表和性格。

形容事物的比较少,主要是“有点(儿)+好”,可以说“今天胃口有点好”(网络)。

  2.有点(儿)+非单字形容词

  有点(儿)搭配非单字的褒义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时,可以形容人的外形或性格,例如:

  (4)这厮当真有点儿可爱,我这样愚弄他,确实不大忍心。

(司马翎《圣剑飞霜》)

  (5)这小子是学化工的,有点靠谱。

(王小波《黑铁时代》)

  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情,例如:

  (6)他立刻觉得轻松起来,甚至有点高兴。

(路遥《人生》)

  (7)今天的心情有点美丽。

(网络)

  (8)我这个生活委员多少也觉得有点快乐。

(网络)

  其实少数的一直可以搭配“有点(儿)”使用的褒义形容词基本上都是心理形容词,但并不是所有褒义的心理形容词都可以搭配“有点(儿)”使用。

赵家新在《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共整理出155个心理形容词,我们根据10位受访者的语感,大致确定其中只有16个心理形容词(振奋、兴奋、激动、激烈、甜蜜、惊喜、欣慰、幸运、侥幸、得意、惬意、可怜、心软、微妙、奇妙、好奇)是一直可以和“有点(儿)”搭配的。

而大多数“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形容人的心情的用法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有点(儿)搭配非单字的褒义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也很普遍,例如:

  (9)这个有点儿靠谱!

(网络)

  (10)这样的早午餐,有点儿丰富呢!

(网络)

  3.有点(儿)+英文褒义形容词

  有些形容词是由国外引入的英文词语,同时大部分也是流行的网络用语。

这些词语本身可能并不是形容词,但是被引入后常常被人们作为形容词性的词语使用,如:

cool、high、man等。

相關例句都是来自网络,“自然之子有点儿COOL!

”“最近早退得有点儿HIGH,但却是丝毫无愧意。

”“趴在桌子上有点man的是我们的班主任。

”(网络)有关有点(儿)+英文形容词的用法目前在文学作品、报刊、科技文等载体中基本没有,多出现于人们的口语以及网络用语。

  4.有点(儿)+带有形容词性的词语

  还有一类词语一般不是形容词,可能是名词,可能是成语,也可能是别的词语,但其中都含有形容词的意味。

这类词语搭配“有点(儿)”表积极义时,与褒义形容词搭配“有点(儿)”有相同的效果。

例如,“人也聪明,记忆力特别好,真有点儿‘过目不忘。

”(《文汇报》)“超多日韩平价衣,有点淑女哦”“有点绅士”(网络)。

  最后,我们在收集的例句中发现,有一些使用者在运用“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种结构时,会有意用引号将其中的形容词标注出来,例如:

“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开车上路,不得不承认我开车确实有点儿‘豪迈,姐姐有点儿紧张。

”(网络)“男孩女孩新概念丛书是从英国引进的版本,它所表现的意识或许有点儿‘超前……”(《人民日报》)。

从形式上我们可以推测出,使用者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强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意识到这种用法的非常规性,所以刻意标注出来。

  

(二)按形容词的语义色彩分类    

  

  1.表达一种反常或意外的情况

  (11)谈了几句,他觉得振华也有点可爱,她的态度是那么安详,简直和美国女子完全不同。

(老舍《文博士》)

  (12)她比莫根太太还要糟糕,那位太太倒多少有点镇定下来,至少现在已经能把台词说清楚了。

(德莱塞《嘉莉妹妹》)

  ”可爱、镇定”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反常或意外的情况。

在例(11)中,他本以为振华和那些美国女子一样,交谈之后才发现完全不同,振华甚至是可爱的。

而在例(12)中也可以看出,人们本以为莫根太太在表演时会紧张忘词,没想到紧张的是嘉莉,莫根太太倒是镇静下来了。

“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在这里都有出乎意料之感,前面经常会搭配“也、竟然、还、多少、简直”等词语使用。

  2.表達一种非正式的、亲昵的语体色彩

  刘珣将语体分为“严肃体、正式体、中性体、非正式体、亲昵体”[4](P275)五种。

“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在一些情况下,所表达的就是一种非正式或者亲昵的语体色彩。

这样的语句多来自于口语,而且后面经常搭配“呢、啊、哇、呀、呦”等语气词。

例如:

  (13)“自然卷什么的很难画诶!

有点儿厉害啊!

”(网络)

  (14)“这样的早午餐,有点儿丰富呢。

”(网络)

  例(13)和(14)中的“有点儿厉害”“有点丰富”与“好厉害啊”“非常丰富”意义实则相同。

但是从语感上来说,后者更为客气,人们在与亲近的人说话时可能不会这么郑重地夸赞。

人们往往更愿意用“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夸赞亲近的人,包含着一种亲昵的感觉。

  3.暗含一种打趣、调侃的意味

  “有点(儿)+褒义形容词”是一个非正式的、较为新潮灵活的语句,人们经常会用于调侃自己或其他人。

例如:

“最近早退得有点儿HIGH……”“不得不承认我开车确实有点儿‘豪迈。

”“今日小感叹……泪腺忽然又有点发达了。

”(网络)这样的语句多来自于人们的口语或者网络。

  五、“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普及的原因

  “有点(儿)”作为一个副词,多用于形容不如意的事情。

然而我们不仅从语料库中发现了很多关于“有点(儿)+褒义形容词”的例句,还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很多人都会这样说,并且半数以上的使用者认为这种形式是正确的。

那么这种用法越来越普遍,甚至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一)有意表达一种亲昵、可爱的口吻

  一方面,最直观地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图表8中,选项“显得语气亲昵、可爱”在所有原因中占%,所占比例最大。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后面会加“呢、哇、啊”等语气助词,例如,“有点儿厉害啊。

”“这样的早午餐,有点儿丰富呢!

”(网络)其亲昵可爱的口吻也很明显。

  

(二)使语气更加委婉含蓄

  在表9的统计结果中,选项“显得语气委婉”在所有原因中占%,仅次于“显得语气亲昵、可爱”。

这与其用词的模糊有很大关系。

“‘有点(儿)本身就是一个意义模糊的词语,它的程度到底有多少无人能说清。

”[5](P2)但正是它在逻辑断定方面的含糊,才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其在语用中有着宽容、委婉的效果,使格式整体带上一种含蓄婉曲的意味。

所以模糊语言在相当程度上能表现出语言的内涵深蕴。

康德就说过:

“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能处处用精确的语言代替模糊语言。

模糊观念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6](P2)人们说“有点儿美丽”“有点儿可爱”可能也多是出于这样的心理。

  (三)网络用语的冲击,人们追求与众不同    

  

  近年来网络用语对于语言的冲击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肯定“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类语句完全来源于网络用语,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其中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都是来自网络。

我们收集的相关语料绝大部分都出自微博。

在BCC中,关于“有点美丽”的语料共有18条,其中14条来自于微博,3条来自于文学作品,1条来自于报刊,而科技和古汉语没有相关语料。

而且大部分流行的网络用语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多为年轻人,他们充满创造性和创新性,喜欢追求与众不同,运用语言也不会完全遵照传统的语言规则。

也许正是因为人们以前默认了“有点(儿)+形容词”的消极性,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相反的使用方式。

随着这种相对用法的普及,人们渐渐默认它为常规表达。

部分受调查者在回答第8题(你为什么会使用此类语句?

或者你听到别人说这样的话,认为他(她)为什么会这么说?

)时补充了一些原因,其中大部分都是“出于习惯”“顺口”一类的,还有一位受调查者总结道:

“其实这是一种传播现象啊,就像我们使用你我他一样,一旦使用广泛后,被潜意识的默认为常规表达”。

  (四)出于礼貌,表达谦逊低调的态度

  “在交际中,人们出于礼貌的原因,说话或作文总是采取一种适中的态度,喜欢用一些带有回旋余地的字眼儿”。

这是李华在“‘有点(儿)+A格式分析”总结“有点(儿)+形容词”使用的原因中的第一条。

这是从交际的礼貌原则来说的。

然而他在总结中并没有区分形容词的褒贬,所以不能以一概全。

我们认为这点仅限于形容自己时,我们出于传统汉文化的低调谦逊会说“心情有点美丽”。

但是在交际中,形容别人(特别亲近的人除外)或者别的事物,恐怕我们还是要说“非常/很/十分好”。

  六、结语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和相关语料的收集,我们发现,如今“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用法屡见不鲜,并且多数人认为这样使用是正确的。

这种用法偏于年轻化且多被人们用于非正式语体和亲昵语体中,表达一种反常、亲昵或者调侃的感情色彩。

  在这里,我们不否定“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语句。

也许现在人们使用的还不够正式与规范,但是语言是发展的、创新的。

语言规则本就是人类约定俗成的产物,一旦“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被广泛使用后,可能就会被默认为常规表达。

而且从现在人们的使用情况,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趋势。

我们研究“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格式的使用情况、分类及其成因的目的就是记录这种趋势的形成与发展、记录语言的演变与发展。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田宏梅:

《基于语料库研究“有点”的搭配与语义分布》,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刘珣: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李华:

《“有点(儿)+A”格式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5]漢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六卷)[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12.

  [6]姜汇川,许皓光等.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M].北京: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

12.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8]岑玉珍.汉语副词词典[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9]安如磐,赵玉玲.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10]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11]田宏梅.基于语料库研究“有点”的搭配与语义分布[D].广州: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赵家新.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郑天刚.“太P”短语和程度常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

(2).

  [14]李华.“有点(儿)+A”格式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15]范妍南.浅谈“有点儿+形容词”的用法[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

(1).

  (乔冠颖内蒙古包头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14010)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