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6044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docx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讲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学产生于欧洲,在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

一是以马、恩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一、西方社会学的创立与形成

(一)创立阶段

时间:

19世纪上半叶

特点:

(1)与哲学关系密切;

(2)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

(3)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

孔德和斯宾塞

1、孔德——社会学之父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1798年1月19日孔德出生在法国南部蒙彼利埃市的一个天主教徒家庭里,父亲是个中级官吏。

1857年9月5日1857年9月因癌症在巴黎逝世。

16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

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

后因观点分歧,两人分道扬镳。

1826年设馆讲授实证哲学。

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整个19世纪,值得一提的法国社会学家屈指可数,但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孔德却当之无愧。

孔德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之父。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孔德在社会学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1、孔德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

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科学依次划分为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王后”,所有其他科学都为它的建立作了准备。

2、孔德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

他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现象根本法则的实证研究”,必须用自然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所谓实证研究,孔德认为有四种方法:

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方法。

3、孔德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他认为社会学理论体系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社会静力学,它研究的是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其目的是研究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二是社会动力学,它研究的是达到“完全社会”的各种推动力,即研究社会的过程和进步(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

社会评价

孔德开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为后来的迪尔凯姆等人从不同方面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100多年来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主流。

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

例如,他试图把社会学建成一门系统表达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综合的社会科学的构想,已为当代科学知识的不断分化以及社会学知识的专门化发展趋势证明是行不通的;他看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理智论倾向也为多维度的视角所取代;他关于实证科学的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诘难。

但是,孔德的实证科学理想激发了后来几代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而辛勤努力,使这门相对较晚出现的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他尊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奠基人,或认为是社会学的命名人。

双重形象

第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也是可怜的人道宗教教皇。

社会学眼界的开拓者,也是虔诚的小老头,向木匠们和学术上毫无希望的失败者宣讲着教义。

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一心要为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描画出统一的图景,也是一个胆怯的老人,向沙皇建议加强检查制度,防止出现颠覆性思想。

2、斯宾塞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

未受过正规教育,成年后当过铁路工程师和杂志助理编辑。

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进化论的先驱,先于达尔文)。

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

有人将他与孔德并称为社会学创始人,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

代表作:

《社会静力学》

《社会学研究》

《伦理学原理》

《综合哲学》

 斯宾塞的著作尤其是《综合哲学》的问世,当时在欧美的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被世人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他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并认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为整体稳定而效力,以及社会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被后来尤其是二战后许多社会学家所接收。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二:

(类比法)

1、社会进化理论

社会的进化是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进行的。

进化意味着进步。

他认为,社会进化是不可抗拒的,基本上是平稳的、进步的,均衡是进化的必然特性,有意识的“加速”或“外来的干预”都会给进化带来障碍。

他认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要进行“生存竞争”,竞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都是从这种类比出发,在类比思想方法的支配下展开的。

斯宾塞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之前7年就提出了社会进化的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就已提出社会进化是直线的、不间断的,以后他意识到就社会整体而言进步是必然的,但在每一个特定社会里并不是必然的。

他进而说明社会进步的多样性和多线性。

斯宾塞虽然比达尔文更早提出进化的思想,但仍然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并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社会理论之中。

他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也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生物界生存竞争的原则在社会里也起着支配作用。

人类有优等种族和劣等种族、优秀个人和低能个人之分。

劣等的、低能的种族与个体应当在竞争中被淘汰。

他还认为,进化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而不应人为地干预。

他既反对国家计划和社会福利,也反对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认为这些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斯宾塞的进化论对美国早期社会学家W.G.萨姆纳等人及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有很大影响。

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结构分化理论和发展社会学的新进化论中仍可看到其影响。

2、社会有机体理论

把社会比作生命有机体,认为一个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都为保证整个制度的巩固和生存而尽力。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集中反映在他的《社会学原理》第1卷中。

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了6项类比,得出了3个结论:

①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

②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

③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

这些观点开启了结构功能理论的先河,直接影响了法国社会学家。

迪尔凯姆,以及英国的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功能主义社会学思想。

3、教育方面——快乐教育

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

通过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

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从而揭示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引导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而引导则能促进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

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不用担心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就必须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4、个人方面——终身未娶

  著名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朋友。

一个朋友问他:

“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

”斯宾塞愉快的答道:

“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

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

我常常这样安慰我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

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斯宾塞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在于他把孔德所创立的社会学体系更加具体化了。

 

(二)形成阶段

时间: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特点:

(1)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终于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与其他学科的区分越来越明显;

(3)维护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确。

主要代表人物:

迪尔凯姆和韦伯

3、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学泰斗人物

艾弥尔·涂尔干(ÉmileDurkheim)(1858——1917),法国著名的

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人类学家,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社会学教授职位的人。

是法国、也是欧洲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社会学的人。

与马克思及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世人。

是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

涂尔干使社会学成为一门学术界公认的学科。

社会学代表作“三论”:

《社会劳动分工论》

《社会学方法论》

《自杀论》

他的社会学理论有三个方面:

1、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的含义:

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

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制约性:

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

这种强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

二是客观性。

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

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三是普遍性。

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

迪尔凯姆利用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聚合在一起的个人行为不同于其独处时的行为。

在他看来,人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孤立的状态之中,所以,精神风尚一定会凝聚成社会集体观念。

2、社会团结论

一种是机械的团结(适用于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同质性造成的);另一种是发达的团结(适用于分工发达的社会,异质性造成的)

3、进一步确定了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

用经验的观察和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来代替理论的思辨和主观的玄想。

迪尔凯姆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

迪尔凯姆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杀论》:

涂尔干在《自杀论》的序言中说:

”我们之所以选择自杀作为本书的研究课题,是因为比自杀更容易确定的课题不多,我们觉得自杀是一个特别适当的例子;尽管要明确地划定这个课题的范围还需要做一番准备工作。

但是,只要集中力量,我们便可以找到名副其实的规律,这些规律比任何辩证的论据更能证明社会学是切实可行的。

”可见,《自杀论》研究的不是个体自杀的具体原因,而是影响社会自杀率的主要

因素,及产生自杀倾向的主要原因。

 

在《自杀论》一书中,涂尔干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

他把自杀划分为4种类型:

利己型自杀

利他型自杀

失范型自杀

宿命型自杀

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

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

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

涂尔干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者中间。

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

犹太教、天主教、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目标上缺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有义务;从这些脱离了社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产生出更多的自杀者。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

涂尔干以欧洲军队为例说明利他型自杀。

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

涂尔干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

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

他占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

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

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序。

不管这个秩序是基于世袭还是个人成就,正常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

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

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

涂尔干把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视为此种类型的例证。

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

涂尔干认为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他没有对此作详细的讨论。

在自杀原因上,涂尔干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

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他同样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差异比较)。

他得出结论,“新教徒的自杀比较多是因为新教是一个不像天主教会那样非常整体化的教”。

同理,犹太教的情况也得到了解释。

最后形成命题,自杀率与宗教社会的一体化程度成反比。

用现在的话语来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天主教那里是强关系,而在新教那里是弱关系。

这种情况在新教组织里所导致的极端后果是,社会的整合程度低,个人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个性凌驾于共性之上,个人采取自杀的行动不会过多地考虑集体的规范(禁止自杀)和意识,致使新教徒的自杀率明显地高于天主教徒的自杀率。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涂尔干将这种形式的自杀称为利己主义的自杀。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进而预防或者导致自杀现象,其它的社会因素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独身或者丧偶在某种程度上(因性别而异)存在加剧的自杀倾向,说明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对自杀现象的影响。

涂尔干通过比较有子女和没有子女、多子女和少子女家庭的自杀率,发现对自杀起作用的主要是血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与互动。

子女越多,互动越是频繁,家庭感情和集体意识就越强,自杀的倾向就越小。

一句话,家庭越团结,越有对自杀的免疫能力。

综上所述,迪尔凯姆在对自杀现象做社会学研究时,通过准确地界定基本概念、确立分析单位和选用测量指标,明确地将自杀由个体层次提升到社会层次,实现了从个人行为到社会事实的转化,然后对自杀这一社会事实与其它社会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种种论证。

这样就保证了在特定的研究中方法论、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之间的协调一致,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就分别具有了极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自杀论》也因此而成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光辉范例,其研究思想和艺术更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启示。

   

    

4、韦伯

 马克斯·韦伯(Weber,1864-1920),德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马克思与迪尔凯姆)。

青年时代的韦伯才高气盛,颇为自负。

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

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和社会行动理论,对现代西方社会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科层制理论成为现代西方组织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韦伯坚持从历史主义立场来研究社会行为,从而使历史观深入到社会研究方法之中。

主要作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

 《政治论文集》(1921)

 《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

 《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

  《经济与社会》(1922)

 《中国宗教:

儒教和道教》

 《印度宗教:

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

《古代犹太教》 

《科学论文集》

  《一般经济史》

《国家社会学》

 《音乐之理性的和社会基础》

 

个人评价

  学术界对其在社会学界、管理学界、历史学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贡献评价很高。

  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对韦伯的学术渊源和成就赞誉说:

“韦伯的头脑容量大得惊人,影响他思想的因素多种多样。

他不是哲学家,但在大学读书时就熟悉大多数古典哲学体系。

他不是神学家,但他的著作表明他广泛阅读过神学书籍。

作为经济史学家,他几乎读遍了这个领域以及经济理论的一切著作。

他具有第一流的法律头脑,对法律的历史和原理了如指掌。

他对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东方社会的历史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当然,他专心研读过当时所有重要的社会学论著,就连那时还鲜为人知的弗洛伊德的著作也为他所熟悉。

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中的一个……”。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一句话赞扬韦伯:

“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英国传记作家D·G麦克雷说:

“我相信,韦伯对我们来说的确就是一座迷宫。

  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弗兰克·帕金的评价:

“韦伯就像几乎和他同时代的迪尔凯姆一样,在任何一套论及重要社会学家的丛书中,都应占有一席之地。

不论在哪里讲授社会学,他的名字总是跟迪尔凯姆和马克思结合在一起,被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美国社会学家根瑟·罗思认为,“韦伯是惟一能同卡尔·马克思相提并论的思想家”。

  美国学者莱因哈特·本迪克斯认为,韦伯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即把判断与比较历史的方法对其确定性进行核对的能力。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马克斯·韦伯是一个集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

“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作弄,他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但却有无限的潜力。

  德国著名的韦伯研究学者莫姆森(WolfgangJ.Mommsen)强调了韦伯对官僚组织之外的民选领袖的认识,指出:

韦伯“将伟大政治领袖的产生作为议会民主的最重要的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其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源泉。

  英国学者戴维·比瑟姆则突出韦伯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特色,指出:

韦伯在政治上的民族(国家)主义价值立场,正是以对民族文化价值的优越性的坚定信念为核心的。

  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休斯曾经指出,韦伯的脑袋是一个能够容纳多种矛盾思想的神经系统。

总的看来,韦伯既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又是一个学术上的民主主义者;既是一个不受传统宗教观念束缚的自由学者,又是一个对宗教传统抱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学家;既是一个批判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又是一个十分敬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思想家。

  英国学者麦克雷认为:

“从某个观点来说,韦伯是个历史主义者,韦伯开始的着眼点是把社会学视为史学,对他而言,所有人类的实相都可以在时间的向度里及史家的方法论中被理解”。

  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指出:

“在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中,法律发展既具有突出的地位,也具有双重意义的地位。

法律合理化的双重意义在于,法律合理化同时表现为目的合理经济行动和行政管理行动的机制化,以及目的合理行动的下属体系可以——或者似乎可以摆脱它们道德实践的基础。

个人影响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

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前半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仅孕育了实证主义社会学,同时也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

马克思(1818——1883)是唯一一位在社会学史上拒绝使用社会学来称为自己的理论,却被冠以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理论家。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的通称。

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学说等。

在世界社会学发展的两大传统中,它是与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相对而言的另一大传统。

和孔德同时代的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种种弊端,也对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生了兴趣,同时开始寻求解决这些弊端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准确分析了圣西门思想的两重性,吸取了它的积极因素,同时又摈弃了它调和阶级斗争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

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像达尔文“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一样,马克思批判了种种历史唯心主义,探求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阐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规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第一次使人们极有可能科学地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有以下几点:

1、社会的运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2、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主张应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

3、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4、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科学,始终是在与西方社会学的抗衡中生存、发展的,并且引起了西方社会学的关注,部分学说已被西方社会学者所接收,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整个社会学史上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对以后批判社会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社会学的发展

1、社会学发展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

(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开创了人文社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3)创建符号互动论。

2、战后欧洲社会学特点:

(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研究领域多样化;

(3)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4)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3、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传入时期(1891—1911)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成长时期

(2)(1912—1927)在中国初步实现制度化;陈达、于天休

(3)建设时期(1928—1952)许仕廉、张鸿钧清河镇试验区调查、费孝通江村调查、毛泽东农村阶级状况调查恢复重建时期

(4)(1979—)费孝通、田汝康、雷洁琼等

四、社会学本土化:

1、社会学本土化的概念:

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2、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与发展:

许仕廉明确提出建设“本国社会学”;吴文藻认为社区研究最适合中国国情,也是社会学中国化重要步骤;晏阳初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潘光旦“位育”理论、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

3、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具体做法:

(1)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