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x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第一单元
1.春
朱自清
教学目的
1.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
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
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 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1节 迎接春天。
(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
(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
(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
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
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
明朗,润泽。
“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
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再写什么?
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 zhǎ
赶趟儿:
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
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
“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
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
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逼”什么意思呢?
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
“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
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
寥寥几笔。
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
“计”,计划。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朗读第7节,体会:
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
写小草的青,用“逼”。
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
细致的观察。
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
表达出来。
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
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
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
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教学反思:
2.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
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
天气 山景 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过程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
温晴:
对比:
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难点:
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
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
讨论并归纳: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
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
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
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
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
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
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
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
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这是张小水墨画”。
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
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
B类
教学反思:
3.雨的四季
刘湛秋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4.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欣赏文章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
一、导入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三、读
(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
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四季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学生听读)
同学们听后,定会发现作者很喜欢雨,他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呢?
(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这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
老师最喜欢“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它。
分析“春雨图”: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同学们还记得吗?
一起背背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在欣赏配乐朗诵时,我发现有些同学都被那美情朗读陶醉了。
不过,我想,我们同学也能读,而且会读得更好。
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同学们最想听谁读?
)在听的同时,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给我们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图?
写了哪些景?
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你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
(师生共同欣赏“春雨图”):
一场春雨过后,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
确切地说,这是一幅春雨后景观图,春雨“润物无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把你的五官都调动起来,我们看到树木睁开明亮的眼睛,我们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我们嗅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
太美了!
而这一切都是这一场春雨的功劳啊!
在这里,作者对雨充满了喜爱之情,把春雨写得亲切可爱。
这段文字我最喜欢“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你的鼻子和嘴唇。
”我忍不住作个深呼吸。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文字)
同学们可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夏、秋、冬雨图。
(师生共同欣赏其余三幅图)
夏雨图:
夏雨有什么特点?
热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教师小结:
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秋雨图:
在文中找出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
教师小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更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伤感。
冬雨图:
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冬雨和南国的雪?
用了什么手法?
教师小结:
冬雨自然、平静给人带来异样的蜜情,真希望今年的雪能早点到来。
归纳总结:
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
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
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四、悟
1.体会情感
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
对四季雨景的描绘,可谓一条线索,除此之外,还能找出一条线索来吗?
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
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齐读第1、6、7段)
作者也曾说过:
“我好像是属鱼的,因为只要下雨,我的身心便舒适起来,情绪进入那种静谧的活跃,灵感的泉眼似乎也滋润了。
”这与作者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是分不开的。
2、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五、延伸拓展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
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朝廷,对雨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
听雨有两种境界:
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
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课外可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其中作者写了自己在大陆、台湾听雨的不同感受。
六、课后练习:
请抓住某景物特征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七、结束语
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
“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
教学反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