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5198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

太平洋西缘岛弧-海沟系海沟和岛弧分布在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多,尤以西太平洋最发育。

岛弧和海沟构成岛弧—海沟系,是地壳不稳定区域。

挪威峡湾在挪威语中,峡湾得意思是深入内陆的海湾。

挪威北海的海岸线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咬噬着内陆,形成了峡湾。

挪威峡湾的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常湿的气候。

分布在纬度40到60--65°之间的大陆西岸。

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多达2500mm以上。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

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南非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一小部分。

北大西洋暖流又名北大西洋西风漂流。

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暖流,系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

源于纽芬兰浅滩外缘,在50°N、20°W附近分成三支:

干支经挪威海进入北冰洋,南支沿比斯开湾、伊比利亚半岛外缘南下,北支向西北流到冰岛以南。

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量随墨西哥湾暖流的强度变化而变化。

该暖流对西欧与北欧气候有明显增温增湿作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

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海最为典型的原因是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在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势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温又相对较高,形成低压,吸引西风,又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

一.比较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特征

西西贝利亚平原:

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低平,切割微弱,沼泽广布。

北部沿海:

海成阶状平原,有沙丘。

70°-57°N:

冰碛平原,波状起伏。

57°N以南:

冰水-水流沉积平原,广阔平坦,沼泽化,河流切割较破碎。

最南部:

侵蚀-堆积平原,丘地及丘陵。

东欧平原:

又称“俄罗斯平原”,前寒武纪褶皱基底,地形波状起伏北半部冰川地貌发育,南半部侵蚀地貌为主,里海低地干燥侵蚀微弱

二.比较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中印半岛中部高原的地形特征

阿拉伯台地:

本台地是一个古老地块。

寒武纪以来,这里几乎没有受到褶皱变动,因此在古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都能保持平整,仅具有近于水平的单斜构造。

边缘部分多陡峭的断崖。

德干高原:

本高原为印度半岛的主体,也是一古老地块,久经侵蚀,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600m。

西高止山构成高原西部边缘,海拔约有1000—1500m。

东高止山构成高原东部边缘,高度约有500—600m。

中印度半岛中部高原:

高原海拔约1500m,高原上岩溶地貌发育,同时由于它距第三纪褶皱带很近,多受断层作用影响高原被南北纵行河流切割为几部分,在湄公河以东与红河之间为老挝高原,平均高度1200m;湄公河与萨尔温江之高原,由于接近新褶皱山地,在新地质年代有隆起,萨尔温江深蚀下切,造成深约1000m的大纵谷。

三.说明欧洲地中海对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作用。

由于地中海面积相当大,冬季时海面上的气温比周围陆面上的气温高,结果导致在本区低空形成一个局部性低压。

它一面对大西洋的极锋气旋具有摄引作用,同时也促使性质不同的气团在此相遇形成锋面(地中海锋),因此地中海地区的冬季以温和多雨为其特征。

同时,较高的地中海水温也使沿岸地区更加温和。

夏季则相反,地中海上的气温比周围大陆低,气压比较高,对亚速尔高压起加强作用。

这样就使地中海地区的夏天具有稳定的晴燥天气。

四.亚欧大陆西部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什么?

1.欧洲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它以温带气候为主。

而它以南欧为底边的略呈三角形的水平轮廓,缩小了寒冷的北冰洋影响的范围,因而大大增加了温带气候所占面积的比重。

中纬度在行星风系上属于西风带,因此偏西风是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

同时,欧洲位于大陆西岸,面对大西洋,背靠亚欧大陆腹地,这就决定了大西洋在欧洲气候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欧洲气候的海洋性奠定了基础。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有显著影响且三角形的大陆水平轮廓大大加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使西北欧沿海地区成为世界同纬度冬季最温和的地区。

总之,欧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地形结构为欧洲气候的海洋性创造了前提条件,而洋流、水平轮廓等因素,又促进和加深了海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

因此,欧洲不但拥有世界各大洲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其形成与冬夏气压形势变化和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关。

地中海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在大气环流系统中正好属于过渡地带。

它的北面是西风带,南面是信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地中海地区在亚速尔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少雨。

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亚速尔高压退缩到大西洋上,地中海地区受西风的影响,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说明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的影响。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有显著影响。

它常常被人们喻为是欧洲的重要“热源”,它使欧洲西部的冬季气温远远高于同纬度的平均温。

三角形的大陆水平轮廓大大加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它使北大西洋暖流沿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岸远远伸向东北,使远在北极圈以北的巴伦支海西南部终年不结冰,使西北欧沿海地区成为世界同纬度冬季最温和的地区

比较印度半岛热带季风和中南半岛热带季风的差异性。

印度半岛全年气候暖热,冬季较暖和,最冷月均温一般在18以上。

夏季十分炎热,最热月均温一般在28℃以上,尤其是内陆达30~34℃,而且热季较长。

达6~8个月之久。

气温年较差较小,。

年降水量相对其他热带季风地区较少,特别是内陆,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甚至在600毫米以下只有西高止山和东北部山地西坡较多,可超过3000毫米以上。

如东北部乞拉朋齐年降水量竟多达10.824毫米,成为世界“雨极”之一。

但季节分配不均,每年6月至10月为雨季,约占年降水量80%以上。

雨季来得迟,一般始于6月,且具有爆发性特点,如孟买5月降水量只有17.8毫米,至6月降水量就猛增到458毫米。

雨季退得慢,一般在10月。

每年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约占年降水量10%以下。

一年中形成十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且旱季时间比雨季长,自然植被以热带季雨林和灌丛、热带草原、热带旱生植物和灌丛等为主,分布于印度半岛内陆,占地面积广。

而热带雨林主要集中于西高止山和东部山地西坡,占地面积较狭小,体现了印度半岛大部地区气候以干燥性和半干燥性为主。

中南半岛气候特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冬季气候较凉,特别是北部,最冷月均温在18℃以下。

夏季较炎热,最热月均温在28~30℃之间。

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特别是北部,可超过15℃;年降水量大部地区相对较少,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少数地区则较多,有的可达2000毫米以上,如阿拉干山脉的西坡。

季节分配不均,每年5月至9月为雨季,占年降水量5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约占年降水量20%以下。

但长山山脉东西两部有明显的不同:

西部降水季节分配近似印度半岛,干湿两季较明显,而东部降水季节分配同菲律宾群岛相似,干湿两季不那么典型。

自然植被东部内陆地区以热带季雨林和灌丛、热带草原为主,占地面积较大,沿海以热带雨林、热带常绿半落叶林和灌丛为主,占地面积较小,体现了中南半岛大部地区气候以半干燥和半湿润性的过渡性气候为主。

  

八.亚欧大陆河网的基本特征。

(部分代表性河流水文特征:

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恒河)

亚欧大陆河网的基本特征

(1)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亚洲陆地辽阔,许多河源远离海洋,长河众多,湖群散布,主要受地貌结构制约,水系呈不匀称辐射状。

(2)内流流域广大: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3)河网密度大:

欧洲平原面积辽阔,气候比较湿润,因此发育了比较稠密的河网。

(4)水量丰富:

河水流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于径流深的大小。

(5)通航里程长:

欧洲由于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大部低平,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丰富,使得许多河流的通航里程都很长。

莱茵河的水文特征

(1)莱茵河流域降水丰沛,河流常年水满。

(2)流速较缓慢、平均(3)流量春夏为汛期,季节变化明显,6-7月为高峰(4)水温随气温变化(5)大部分流域无冰期(6)河流含沙量少

多瑙河的水文特征

(1)多瑙河源远流长,水量丰富

(2)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汛期发生在春末和夏季(3)水流平缓(4)河水不完全结冰(5)河流含沙量少

伏尔加河的水文特征

(1)河网发达,水量丰富

(2)含沙量少(3)补给来源主要是春季的融雪,汛期出现在春季,春季径流在全年的比重愈往下游愈大。

(4)上游封冻期较长,中下游较短。

恒河的水文特征

(1)水量丰富

(2)穿过山地峡谷流入平原后,落差小,水势平稳(3)含沙量较多(4)大部分是夏季季风降水补给,因此汛期在夏季(5)无封冻期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纵贯东非高原,埃塞比亚高原,全长约7000km,约等于赤道的六分之一,被称为“地球表面最大的伤疤”。

裂谷带一般宽几十千米到300千米,深达1000-2000m,形成一系列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萨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下156m,为非洲陆地最低点。

1、非洲位置和轮廓特点及其地理意义轮廓特点:

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欧洲的南面。

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洲的分界。

非洲大陆的东、西两极点是哈丰角(51°24′E)和佛得角(17°33′W);南、北两极点是厄加勒斯角(34°51′S)和阿比亚德角(37°20′N),赤道大体上横贯大陆中部。

地理位置在各大洲中是独特的。

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两者在非洲大陆南面相连。

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仅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大陆的轮廓与亚洲大陆显著不同。

它象由一短底边在北的梯形和一顶点在南的三角形拼合而成的。

地理意义: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在气候上绝大部分处于热带,一小部分属亚热带。

大陆北宽南狭,东北信风带的面积远大于亚洲和北美洲,而非洲的东北方又和亚洲紧邻,中间仅隔不宽的红海,因而非洲的东北信风特别干燥;加以非洲缺少半岛与海湾,广大内陆得不到海洋湿风吹拂,因此,非洲气候具有干热的总特征。

干热气候区的范围超过其他各洲。

非洲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是人类文化发展最早、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它紧邻亚、欧两洲,自古以来就和它们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在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以后,这一带又成为西欧、东亚之间最便捷的通道。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航程,本地区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更为增加。

好望角在大陆南端,十六世纪以后曾是东、西方船运必经之地。

目前,好望角在交通上的重要性虽比以前大为降低;但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船只仍须绕经非洲南端,所以它在海洋运输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大陆轮廓简单,缺少天然良港,这对洲内外联系都有不利影响。

为了进一步发展非洲的经济文化,必须大力克服这种自然障碍。

2.非洲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第一,干燥。

非洲的干燥气候区约占全洲面积1/3。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广大的沙漠,总面积达900×104km2以上。

另外还有一些与它不相连接的、面积较小的沙漠分布在东非和南非地区。

这些地区的年雨量大多在100mm以下,而且有些地区连续几年不下雨。

空气的湿度低,云量小,晴空万里、骄阳似火的天气几乎是普遍的经常的现象。

第二,暖热。

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都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只有大陆北部边缘与南端小面积地区可见霜雪,高山顶部有永久积雪;但这些地区的范围极小,总计也不足全洲面积的5%。

第三,气候带南北对应。

如以赤道为中轴,非洲的气候带大体上向南、北两方,由赤道气候带分别依次递变为热带气候带和亚热带气候带。

3.非洲热带雨林与马来群岛雨林的比较

非洲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也就是非洲西部赤道穿过的地方,在赤道南北两侧大致成对称分布,非洲东部由于地势的影响则没有热带雨林的分布,且非洲地势整体较高,地形以高原为主,不利于海洋水汽运输到高原内部,总的来说非洲热带雨林大陆性要强一些。

而马来群岛中的各岛屿分布在太平洋上,地形地势较低,热带雨林的海洋性更强些。

4.非洲萨王纳带的内部分异及其变化规律

热带稀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的分布区和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一致,从北、东、南三面包围热带森林区,轮廓略如马蹄形。

本区雨量的地区差异很悬殊,接近森林区的部分多达1500mm,接近半荒漠的部分少到不足200mm。

全区都有一个明显的干季,其时期自4个月至半年以上。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植物都具有适应干旱的形态特点:

叶坚硬、有毛茸、能自动避开炽烈的阳光,树皮很厚、有的树干内能存水,灌木的根系庞大以便吸取水分等等。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是世界同类植被中发育最典型、分布区最广的。

它的主要植物成分是草类,其次是稀疏程度因地而异的乔、灌木。

根据种类结合的情况,它又可分为三个亚类。

(1)乔木稀树草原(典型的),它分布在雨水较多、干季较短的地区。

禾本科的草类高约1m,密生成丛,草原上散生一些耐旱的乔木和灌木,主要的乔木树种是伞状金合欢和波巴布树。

波巴布树形态特殊,最高的达20—25m,最粗的直径达10m,树干内最大的蓄水量达50m3,树冠的直径最长的达100m。

它的果实是猴子的喜爱的食物,所以它也称为猴面包树。

受西南季风影响,湿月为7-9月,土壤为红壤。

(2)灌木稀树草原,它分布在雨量更少、干季更长的地区。

本亚类同前者的区别是木本植物中以带刺的灌木为主,而乔木则不仅数量很少,植株的高度也小。

受西南季风、东北信风影响,湿月为5-6月半,土壤为红棕壤。

(3)禾草稀树草原,它分布在年雨量不及200mm、干季长达半年的地区。

主要的植物成分是高大的禾本科草类,有些草的植株高达1.5—3.5m。

最普遍的草类有须芒草属、黍属、绿草属、雀稗属、狼尾草属等。

草丛之间非常稀疏地生长着一些小树。

受东北信风影响,湿月为3-4月半,土壤为棕壤。

5.非洲撒哈拉荒漠的自然特征

本区范围西起大西洋,北到阿特拉斯山和地中海,东达红海,南界大致从塞内加尔河下游向东经乍得湖至喀土穆城再东延至红海。

本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点是极端干燥的气候及其导致的极端稀疏的植被,这种气候和植被所占有的地域在世界同类的地理区中是最辽阔的。

缺水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区内的地区差异。

本区西北方邻接阿特拉斯山、西侧濒临大西洋、南缘毗连苏丹草原的部分雨水较多,年总量可达100—200mm,植物的覆盖度显著增加;在西北方可见野黄连木、欧洲夹竹桃、中国枣树,在西边有枸杞、洋槐、南缘出现多种灌丛和硬质禾本科草类。

中央部分的阿哈加尔、提贝斯提等高原周围的低坡仍然是荒漠景观,但在海拔1800m以上的地段,由于雨水增多,湿度加大而出现草原,甚至灌木疏林,其中还能繁育着狒狒等大型的动物。

在山地、高原外缘的时令河河谷中和一些封闭的盆地内,由于地下水这一潜藏的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所滋润繁育的茂密植被的吸引,人们到那里定居,创造出沙漠里的绿洲。

尼罗河则为人们带来大量的肥沃“客水”,使人们有可能建设一条世界上最宽长的绿色走廊。

西印度群岛是北美洲的岛群,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由1200多个岛屿和众多暗礁、环礁组成,自南向北分为小安的列斯、大安的列斯和巴哈马三大组群岛。

秘鲁寒流是南太平洋环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始于45°S左右,贴近南美西岸北流,直到赤道附近。

是寒流中最强大的一支。

潘帕斯潘帕斯草原位于阿根廷东部,属拉普拉塔平原的南部。

西起安第斯山,东到大西洋海岸,是阿根廷的经济心脏,交通网密集,首都和第二大城市均位处于此。

南、北美洲地形特点的异同

南美洲地形结构特点(与北美类似)

地形分布特点:

西部安第斯山脉纵横;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

构造基础:

前寒武纪古陆台-奠定大陆基础;古生代褶皱带-范围小;新生代褶皱带-以安第斯山为主体

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以热带类型为主,温暖大陆

结论:

温度年较差小,大陆性不显著,年均温在5-25ºC之;既不同于温凉的欧洲,炎热的非、澳;也不同于温度年较差大的亚洲、北美洲。

北美洲地形结构特点

地形分布特点:

①纵列的地形结构:

北美大陆东、西高,中部低,山地南北延伸,形

成以三大纵裂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

②冰川地形广泛分布

构造基础:

前寒武纪古陆:

北美古陆;古生代褶皱带(东部);中新生代褶皱带(西部)

1、南、北美洲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地形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

首推安第斯山。

首先,由于它南北纵列、耸高峻拔和偏居西岸,构成了气团运行的障壁,在气候上对来自太平洋的影响起了很大限制作用。

特别是30°S以北,海拔3000—4000m的山势,阻止了太平洋气团向东深入。

35°S以南,虽然山体高度减低,也不及北部宽阔连续,太平洋气团可越过安第斯山,但水汽已消失殆尽,很少能给予东部地区以湿润影响。

安第斯山还是促成西岸各气候类型呈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因素。

其次,安第斯山对于降水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一般在向风地带,地形雨较多,形成丰富的降水,例如哥伦比亚西岸、安第斯山低纬东坡、40°S以南智利西岸等,都是南美洲的多雨地带。

而在背风地带,例如地处南段安第斯山以东的巴塔哥尼亚,由于西来气流产生焚风效应,水汽消失,很难致雨,这是南美洲中纬大陆东岸形成干旱和半干早气候的主要原因。

第三,安第斯山本身在气候上表现了多样化的垂直带。

北段安第斯山,特别在赤道附近,由于高度大,垂直带发育最为完整,从低坡赤道多雨气候直至高山冰原气候,无不俱备,其中雪线(4600—4800m)以上的冰原气候,是世界上热带范围内面积最广的。

中段安第斯山,由于降水量少,雪线很高(6000—6300m),山地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得到广泛发展。

南段安第斯山位于中纬西风带,降水丰富,雪线低至1000—1200m,南端火地岛一带甚至在500—700m,有利于冰川发育。

安第斯山以东,面积广阔,地形开展。

奥里诺科、亚马孙和拉普拉塔三大平原,海拔一般不及300m,并在局部地段相互沟通;圭亚那和巴西高原除个别山岭外,高度也不大,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自西向东作阶梯状低降。

这在气候上首先有利于大西洋气团深入,地面的起伏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气团的具体行径。

其次,对于安第斯山以东地区气候类型结构体现纬向地带性规律来说,平坦开展的地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以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为例,它所以在世界同类型气候区中面积最广大,发育最典型,与它所在地区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平原以及背靠安第斯山、面向大西洋开敞等因素密切有关,这个例子突出地体现了作为非地带性因素地形对于纬向地带性的加强作用。

最后,圭亚那和巴西高原对于气温的减低起一定作用;在若干地段,如巴西高原东部沿海的大崖壁,则有利于气流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降水。

级地形单元发育不完整,大部分地区为一波状起伏的高地——新英格兰高地,相当于西南部的山麓台地,海拔300—500m

2、非洲和南美洲大部分都位于热带,为何非洲炎热干燥,而南美洲温暖湿润?

南美洲虽然以热带类型为主,但温度年较差小,大陆性不显著,年均温在5-25ºC之间。

不同于炎热的非洲。

温暖湿润大陆的原因分析:

位置;洋流;地形;中高纬大陆收缩的轮廓;内流区形成原因

3、从地形和气候条件分析亚马孙河为什么是世界最大水系?

亚马孙水系是一个庞大的水系,其河网密度、流域面积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

此河横贯南美洲,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脉。

A水源供应充足。

亚马孙河流域地跨赤道,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并有安第斯山冰雪融水补给,水源供应充足。

B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加以南、北流域雨季错开,主流水量在不同时期得到补偿,变化幅度和缓,洪水期与枯水期平均流量比率为五比一。

C流速较慢,河流蜿蜒曲流,湖沼众多。

由于中、下游平原地势低,河流比降微缓,一到洪水季节河水宣泄不畅,水位平均上涨幅度9米多,洪泛宽度25至80公里,河口地区可达240公里,呈现一片汪洋,因此亚马孙河素有“河海”之称。

4、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为什么最大最典型?

A纬度位置:

决定大气环流的地位。

B地形:

三面环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大,东西延伸,背靠安第斯山,向东开口,向大西洋开敞。

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信风、暖湿气团长驱直入。

背靠安第斯山,对湿润气团起抬升作用。

C水系:

庞大的亚马孙水系的蒸发作用。

D洋流:

东部暖流(圭亚那、巴西)。

5、南美洲地理环境怎样体现了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结构?

A东部—以纬向地带性结构为主。

属于热带范畴的几个主要类型,如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都是东西延伸的,并具有一定的对应性:

热带干湿季气候区排列于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两侧,这充分体现了纬向地带性规律。

B西部-以非纬向地带性结构为主。

最突出的是安第斯山的高山气候,这个特殊气候区南北纵贯,表现了垂直地带性,但地处不同纬度的山地各段,具有不同的气候特性和垂直带谱,此乃纬向地带性反映。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各气候类型基本上按纬度方向南北排列,自北而南依次为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旱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但与安第斯山以东地区不同的是,它们均作南北方向延伸。

尤其是西岸热带干旱气候向低纬伸展,达3°S,从而使南半球西岸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发育很不明确;赤道多雨气候也受到局限,主要分布于赤道以北。

但其西岸热带干旱气候至23°N即告终止,并向着赤道方向渐次更替为热带干湿季气候和赤道多雨气候。

6、南美洲的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有何独特型?

A西岸热带荒漠:

3º-30ºS,南北跨27个纬度。

北界接近赤道,热带草原带压缩,赤道雨林缺失。

主要特点为温凉、干旱。

例如阿塔卡马沙漠是地处智利与秘鲁交界向南延伸,地势一般比海平面要高得多,东面的安第斯山挡住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使得此处相当干燥,由一连串盐碱盆地组成,几乎没有植物。

B温带荒漠:

巴塔哥尼亚

C位置:

40º-50ºS地理东岸,独一无二。

D特点:

大陆性不强烈,气温年较差小。

E降水:

自西-东递减,500-250-150MM。

F景观:

旱生灌木荒漠,稀树短草,不太贫脊。

大堡礁专指位于澳大利亚东岸,宽广而巨长的堡礁。

长度超过1900km,宽度30~50km。

顶部散布许多岛屿。

大自流盆地亦称“澳大利亚盆地”,是世界第三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在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自流盆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偏东。

1、大洋洲范围和组成

介于10°41′——39°11′S和113°05′——153°34′之间,南回归线大致横贯中央,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

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

其狭义的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亚三大群岛,广义的范围是指除上述的三大群岛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等。

2、为什么说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具有古老性和独特型?

多少年来,澳大利亚一直孤独地处于其他大陆之外,这块大陆上的其他动物几乎与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根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在二亿三千万年前,地球只有两个大陆,一个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叫劳亚古陆,另一个分布在南半球叫冈瓦纳古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壳板块运动的作用下,两个古陆开始分崩离析,澳大利亚在冈瓦纳古陆,和现在的南极大陆连在一起,到了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完全脱离了旧大陆,向赤道方向冲去,即使现在,这个运动仍在继续。

大约在两亿年前,澳大利亚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植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

3、澳大利亚动植物有哪些古老的特有种?

为什么?

动物单孔目动物(代表动物有鸭嘴兽和针鼹),有袋目种类(袋鼠和考拉等),澳大利亚肺鱼等,在距今约2.2亿年以前三叠纪时期,地球上各大陆几乎相连而组成一个泛大陆,当时气候温暖而半干燥,原始的哺乳动物开始产生,并不断发展,中生代末期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第三纪以来,澳大利亚大陆就与其他大陆隔绝了,近代哺乳类的祖先在北方大陆发展的时候,澳大利亚仍是有袋类动物占统治地位,澳大利亚分离出来以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