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docx
《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近代思想史专题课程论文
题目:
浅析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专业:
历史学〔师〕
班级:
2021级师1班
学号:
222021313011001
:
高硕
【摘要】
本文只是对曾国藩军事思想的一个浅层面的分析,主要通过建军思想、治军思想、后勤保障思想和武器思想四方面来窥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关键词】:
曾国藩军事思想湘军后勤保障武器思想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府湘乡白坪〔现属省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1839年中进士,历任清朝礼、吏、兵、刑、工诸部侍郎。
1853年,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奉旨办理团练,创立湘军,征战11年,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成为清王朝的一代“中兴名将〞。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所,享年62岁,追赠太傅,赐谥“文正〞。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从戎,历经磨难。
作为湘军统帅,他不仅知人善任,而且善于从全局着眼,把握主要矛盾;不仅善于从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且善于总结现实军事斗争中的经历教训。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铸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
一、建军思想
清朝依靠八旗劲旅建国,但统一全国以后,八旗养尊处优,沉缅享受,腐败退化,战斗力严重下降。
康熙以后,绿营取代八旗成为清朝的主力部队,但是同样绿营也是腐化严重。
近代以来,八旗绿营不仅无法抵御外来侵略,而且连农民起义也很难镇压下去。
湘军正是在此背景下而产生的。
曾国藩在丁忧期间被清廷任命为省团练大臣,负责办团剿“匪〞事宜,他亲眼目睹绿营的腐败,深感靠绿营兵对付不了太平军,地方团练也只能剿剿“土匪〞而已。
他决意改弦更,另辟蹊径,创立一支新军。
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曾国藩练成水陆两军共一万七千余人,号称“湘勇〞,即后人所说的“湘军〞。
曾国藩可以说正是凭借“湘军〞而到达了其事业的顶峰,而湘军的创立过程充分表达了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因为“清朝的选将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重骑射,轻枪炮;重体能,轻战略战术;重资历,轻实绩。
由此而导致将领年龄老化,军事低下〞【1】所以曾国藩认为创立军队的首要之事便是“选将〞。
〔1〕曾国藩定下了与之前不同的“选将〞标准。
第一他认为将领必须是忠义血性之人,他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大抵有忠义血性,那么四者相从以俱,无忠义血性,那么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2】即要求湘军将领忠于清廷,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誓死与太平军顽抗到底的决心。
曾国藩认为强调这一点对于选拔将领至关重要。
“选将〞使湘军不但具有镇压太平军的军事功能,而且还会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具有转移世风的政治功能。
第二他认为将领必须廉洁公正,他说“为将之道,谋勇不可强几,“廉明〞二字那么可学而几也。
弁勇之于本营将领,他事尚不深求,惟钱银之洁否,保举之当否,那么众目眈眈,以此相伺,众口啧啧,以此相讥。
惟自处于廉,公私出入款项,使阖营共见共闻,清洁之行,已早有以服弁勇之心〞【3】曾国藩强调将领守“廉〞,是由于绿营将帅扣兵饷、冒领缺额入囊自肥的腐败行为,早已激起绿营士兵的不满,并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因此,他要组建一支新军,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对将领有所约束,是直接关系到湘军战斗力强弱的大问题。
第三他认为将领必须是少言朴实之人,他说“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动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4】淮军名将塔齐布正是因为没有八旗绿营军官的种种恶习,才被曾国藩所重视,提拔他为副将,打了很多硬仗,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曾国藩曾经认为葆桢的前途不可限量,其过人之处也在于朴实。
〔2〕曾国藩也改革兵制,将原先的“世兵制〞改为“募兵〞制,并且规定了选拔士兵的标准。
曾国藩组织湘军,鉴于绿营将不知兵,兵不用命的弊端,用自招的山农,以代有籍的士兵。
统兵必亲自招募,指凡统帅欲建军,拣统领数员,各檄募假设干营,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层层挑选以成军。
曾国藩明白说出此制的用意:
“勇营之制,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穿。
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假设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5】湘军招募,严定选兵标准,它的招募之规为:
募格须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
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受用。
对此,曾国藩说:
“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乡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
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6】。
因此湘军招募士卒,以湘乡、宝庆一带偏僻的地方为主,专取精壮的、朴实的、有土气的山民。
〔3〕曾国藩对军队的编制也进展了调整。
针对清朝绿营编制的弊端,曾国藩在湘军编制上进展了一些改革,他模仿戚继光军队编制之法,采取以“营〞为根本单位的兵员定编制度。
按清朝的兵制,绿营的编制分为标、协、营、汛四局部。
“标兵〞相当于现在的野战军,标兵的任务是在各行省居中镇守,并预备战时调遣,协、营、汛相当于现在的守备部队,故又称“差防兵〞,其主要任务是守敌防汛。
不管是“标兵〞还是“差防兵〞,兵员定制不一。
这样,平时军队难以进展必要的训练,战时统帅对所统兵员心中无数,难以合理使用和调配兵力。
鉴于此,曾国藩在编练湘军时,一律以“营〞为根本定编单位,营下设“哨〞,哨下设“队〞,每营500人。
“营〞的兵员固定不变,兵员增加,“营〞的数目也增加。
这样的军队编制,就对于平时训练不仅十分有利,而且战争时期有利于军队的调动派遣。
二、治军思想
湘军最大的特色就是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理军队,用封建伦理纲常教育官兵,用旧式思想为旧式军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使得军队纪律严明,维系了军心,提升了战斗力。
他说: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于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弃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兴旺之心,那么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欺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那么人知威矣〞【7】这就是说,曾国藩治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孔孟的“仁〞“礼〞思想融合于士兵的言行之中,把封建伦理观念和尊卑等级观念结合在一起,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联结成一体,用父子、兄弟、师生、朋友等亲谊关系来掩饰,调剂军中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弊端,减少军中官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使士兵或下级易于尊敬、服从、维护长官,甚至为其卖命也在所不惜。
曾国藩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湘军的精神支柱,所以每次跟士兵训话讲说,至一小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8】这就是他对士兵进展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形。
他苦口婆心,开诚布公,教诲士兵严守纪律,保护百姓,并创作一首?
爱民歌?
作为湘军士兵的识字课本,在每次训练中,只教一、二句,先让士兵识字,后理解其涵,循环往复,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部队。
他说:
“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
其家必败。
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泽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那么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妻子亦感恩矣。
〞【9】
三、军队后勤保障思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历来是军队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条件。
针对当时绿营的弊端。
曾国藩对军队的后勤保障体制进展了改革,在制度创新上,主要表达在三点:
一是厚饷养兵,二是建立粮台,三是设立长夫之制。
厚饷养兵,就是大大提高湘军官兵的俸饷,到达绿营官兵俸饷的二至三倍。
这样,一改绿营兵因口粮缺乏,常离营兼他事而荒于训练的弊病,使湘军士兵除个人用度外还可贴补家用,平时安心操练,战时出生入死,从而提高战斗力。
同时,曾国藩也希望将领有丰厚的薪俸,可减少扣兵饷事情的发生,到达养廉的目的。
1854年,曾国藩专门设置统一办理饷需军械事务的机构)))粮台。
粮台有八所,设总理事务一人,以揽其成,各所有委员假设干人,以司其职。
湘军粮台有两个特点:
第一,粮台人员不是朝廷特派人员经理,而由主帅委派,只对曾国藩一人负责,故粮台之权操于曾国藩手中;第二,粮台转运方便,能保证供给。
湘军粮台,靠其水师的精锐控制长江,完全掌握长江的水道运输,转运方便,可供持久战。
因此曾国荃率军围攻天京,秀成带着全盛的陆军,打不下天京南门外曾国荃的军营,并不是湘军战斗力强于太平军,而是因为湘军的粮道近在江边,由水师运输,保证了粮运供给源源不断。
而太平军的粮道那么是由陆路运输,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陆运是千难万难的。
太平军的冬衣、粮食运不上来,无法持久作战,不得不退却。
所以太平天国忠王秀成总结这一役未能成功的原因说:
“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
〞【10】而湘军能够打败太平天国,粮运便到,是一大因素。
在湘军编制中,增加长夫之制和帐棚之制。
按清朝的兵制,绿营兵除主司分地镇守之职外,还担负河工、漕运、守陵等各种差役。
这样,军队的任务很庞杂,军中又没有专门的后勤部队来承当军中杂务,因而平时无法集中精力训练,战时那么到处拉差抓夫,扰害民间。
曾国藩为了缩小对立面,加强湘军的镇压职能,在成军之初,就别出心裁地增加了长夫之制和帐棚之制。
增加“长夫之制〞有两个好处,一是每营配长夫180名,足以承当搬运军需物资的任务;二是湘军行军作战时不必如绿营兵那样抓差拉夫,扰害民间。
这样,正兵平时可集中精力训练,战时一心一意投入作战而无后顾之忧。
“曾国藩建立“长夫之制〞,是加强军队后勤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近代军队建置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1】“长夫之制〞实际上是近代军队中“辎重兵〞的雏形。
“帐棚之制〞规定,湘军每营共用夹帐十八架,单帐八十架。
“帐棚之制〞建立后,湘军行军作战、驻扎时,士兵可以自支帐棚,自择营地,自设营房,而不用占住民房。
自设营房,既便于士兵的训练和管理,一旦有警,又便于迅速集结和调动部队。
四、武器思想
太平天国运动催生了曾国藩的军事思想,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曾国藩对传统人与武器思想进展了初步修正,他秉承传统军事思想中的人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地位。
曾国藩是一个务实的湘军统帅,随着军事斗争的实践,他的武器装备思想得到了逐步强化,如果说湘军组建之始,由于曾国藩初涉军事,对于武器装备还没有多少理性认识,那么随着与太平军交战的深入实践,曾国藩对武器装备的认识逐步提高。
“吾乡有三眼锐,亦有单眼统,喜事用之,响振山谷。
吾意单眼锐假设装子弹于,尽可打贼,乡间用木削锐尖,往往打得四五十丈远,请澄弟在吾乡打单眼锐数竿,用硕木为把,试装铜扣、小石之类于,是否可打半里远?
如期合用,即可多打数十杆或百竿,交荫亭之水勇带来,其钱兄由营寄回也〞【12】这几句话看似其貌不惊,其实却是意义深远。
首先,曾国藩主动要求其弟为其试制军火,说明了曾国藩已经把武器装备建立列为军队建立的重要容;其次,从试制军火容来看,曾国藩己经初步明白了火药的冲击力能够造杀伤力;再次,曾国藩要求家人组织力量试制,势必想到会形成一个小型的加工作坊,这为后来的军事工业思想作了一个小小的模拟演练。
曾国藩在家人面前可以无所顾忌地随意流露对武器装备的重视,在皇帝面前,他甚至也敢抗旨突出武器的作用和地位。
咸丰三(1853)年十月至十一月间,咸丰帝连续五次下旨命曾国藩进入“剿匪〞,但他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抗旨不遵,主要原因就在于曾国藩认为湘军实力缺乏,而实力缺乏的关键又在于缺乏船炮。
他在奏折中说道:
“假设为保卫全楚之计,必须多备船炮,乃能堵剿兼施。
〞“所有微臣暂缓赴鄂,并筹备战船缘由,恭摺由骚五百里复奏〞【13】
但是曾国藩的武器思想上最后还得在伦理道德中去寻求理论源泉,曾国藩是典型的儒臣,封建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他军事思想的主要基,正如前文所述湘军建军之初,他就将军队的宗旨定为“忠君勤王,保卫礼教〞,并且认为:
“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根本〞,因此曾国藩的武器思想但还未能步入近代资本主义军事科学的畴。
在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指导下,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客观上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并造成了中国近代兵为将有的军阀割据局面,他的军事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同样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
文光
【2】?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卷28
【3】?
曾文正公全集·批牍?
卷21
【4】?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
卷18
【5】?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卷28
【6】?
曾国藩军事思想新论?
瑞
【7】?
湖湘文化与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文化底蕴?
朱光瑞
【8】?
湖湘文化与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文化底蕴?
朱光瑞
【9】?
湖湘文化与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文化底蕴?
朱光瑞
【10】?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11】?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
文光
【12】?
晚清人与武器思想的擅变?
母春生
【13】?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