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4723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

《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docx

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必背篇目篇

篇目的变化试考语文《考大纲》必背7201版高一、背诵总篇目由64篇增加到75篇(段)。

二、高中14篇背诵课文不变。

篇,具体如下:

篇换2篇增13三、初中45篇背诵课文不变,删11.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2章,《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

;2.换:

《论语十则》换成《论语》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斯人一作:

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3.增:

惠子相梁()《庄子》1(.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惠子相(xiàng)非梧桐不止,子知之乎?

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ānchú),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鹐(yu'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ī)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

è)‘吓(h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

”é)我邪(y)《礼记·学记》一则(虽有佳肴)(2知不足,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佳肴,弗食,)学办。

”其此ào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yuè)命》曰:

“学(xi之谓乎?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3尺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尡志在流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尡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

“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5)《湖心亭看雪》明张岱ì)ná)一小舟,拥毳(cu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àngh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àng)砀(d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

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河中石兽》清纪昀(6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gān),山门圮(pǐ)于河,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数小舟,曳(yè)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

á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i)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沙性松浮,湮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niè)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y)ú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十五从军征》汉乐府(7g)累累。

兔从狗窦(zhǒng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ngchōuu?

dò)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ǒ?

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8chuàng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木兰辞》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jiū)。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cí)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cí)?

)《黄鹤楼》(崔颢)10(.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ì)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ì),回车叱(ch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ch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满江红》(秋瑾)(12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óng侬(n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3)《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荀子·劝学》

理解性名句背诵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个道理。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庄子·逍遥游》

理解性名句背诵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则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是对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3.韩愈《师说》

理解性名句背诵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

(2).

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的句子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应是这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杜牧《阿房宫赋》

理解性名句背诵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中“呜呼!

_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阿房宫赋》旨在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亡历史教训,文中体现这一主旨的句子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句子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句子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0)杜牧在《阿房宫赋》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句子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苏轼《赤壁赋》

理解性名句背诵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充满哲理的句子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音乐动人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9)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是“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0)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漂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的句子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1)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2)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3)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4)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5).

(16)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8)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9)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0)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1)描写作者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了翅膀的句子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2)作者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的句子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6.《诗经·氓》

理解性名句背诵

(1)写女子在无奈之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有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2)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7.屈原《离骚》

理解性名句背诵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句子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但仍然经常遭到贬黜的句子是“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离骚》中用香草作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句子是“既替余以蕙2017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zhi《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背高中篇目兮,又申之以揽茝”。

(5)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句子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6)《离骚》中表明诗人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上位者荒唐的句子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7)《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8)《离骚》中写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句子是“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9)《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句子是“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0)《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句子是“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句子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兼容的句子是“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1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

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义.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句子是“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6)《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句子是“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7)《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冈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句子是“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句子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句子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0)《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句子是“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1)《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自己的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句子是“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句子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句子是“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5)《离骚》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6)《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7)《离骚》中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8)《离骚》中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9)《离骚》中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李白《蜀道难》

理解性名句背诵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蜀地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13)李白在《蜀道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