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3855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

《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牡丹亭惊梦汇总.docx

牡丹亭惊梦汇总

牡丹亭·惊梦(讲稿)

一、导入:

《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

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二、中国古代戏曲基本常识:

(一)戏曲的分类和发展

由先秦宗教歌舞,到汉魏百戏、隋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致到宋、金时期,中国才有了成熟的戏曲样式:

南戏和北杂剧。

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声腔系统。

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宋元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的出现可推至北宋末年。

“南戏”是对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的简称。

它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由于它最初出现在浙江温州(旧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之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又因为它主要以南方的音乐曲牌来演唱,所以又称之为“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所以简称之为“南戏”。

元代南戏最重要的作品有“荆、刘、拜、杀”和《琵琶记》。

前者被称为“四大南戏”,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高明的《琵琶记》是元代乃至后世创作成就最高的戏曲作品,被称为“词曲之祖”。

2、元明杂剧:

它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至金末元初始宣告成立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主要以北方的声腔系统来连缀曲文,登台表演。

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带一个楔子。

通常一人主唱。

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戏,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戏。

北杂剧创作及表演的高峰期是在元代前期,它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著名的杂剧作家及作品都出现出现在这一时段。

据统计,现存元代杂剧剧目约有五百三十种,但大多散佚,保存下来的仅有一百五十余种。

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收元杂剧一百种,是一个颇受关注的元杂剧选本。

元代已有“元曲四大家”之称(周德清《中原音韵》),这四大家分别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王实甫的《西厢记》,更赢得“天下夺魁”的美誉。

另有所谓“元代四大悲剧”的说法,它们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后期之后,杂剧创作出现了衰微。

在明代杂剧发展中,徐渭的《四声猿》成就最为突出,它们分别是《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玉禅师翠乡一梦》、《狂鼓史渔阳三弄》。

3、明清传奇:

是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的产物,是对明清时期戏曲创作中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的称谓。

传奇自明中叶后出现大盛。

最著名的作品当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其中《牡丹亭》影响最大。

在戏曲理论上,沈璟重格律、尚本色的戏剧理论,非常值得关注。

清代最有影响的传奇作品是“南洪北孔”,即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它们把传奇创作推上了顶峰。

乾隆年间出现的《雷峰塔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优秀的经典剧目之一。

清中叶后,出现“花、雅之作”,传奇衰微,地方戏开始大盛,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

1、简介: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2、人生:

坎坷的仕途;徘徊于儒、道、释之间;人生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是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情’与生俱来幷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而且“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解元西厢记题词》),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思欢怒愁”等表像、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

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的冷漠与麻木不仁的状态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3、作品: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

又叫“玉茗堂四梦”。

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

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这首诗是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

汤显祖自己曾说: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那么,《牡丹亭》究竟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牡丹亭》

1、《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其基本情节系根据当时的拟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见于《燕居笔记》。

话本原写得平淡无奇而乏于文采,但汤显祖却从中领悟到生活在封建桎梏下的少女们那种不甘向命运屈服,为人生幸福而斗争的积极含义。

因此,汤显祖毅然将其改编为传奇剧本。

《牡丹亭》故事以晚明社会为故事背景,晚明社会是一个兼具保守与开放两种社会风气的特殊时代。

一方面,统治者极力强化封建礼教,弘扬理学,试图以礼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另一方面,受进步思潮影响,民间涌动着追求个性解放,向往自由,肯定人欲的开放潮流。

一大批文学作品以各种体裁反映了“理”与“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

正如汤显祖说: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牡丹亭》以一个生死恋的故事展示了这种矛盾,并响亮地做出了回答,即僵化教条的理学无法阻挡人性解放的洪流。

2、情节简介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惊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最为精彩的一出。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正值青春年少,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试图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把杜丽娘塑造成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被隔绝在深闺大院,平时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几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打个盹都成了违反家教、大逆不道的行为,遭到父母的责骂,她只能做些女红,或者看看书来打发时光。

杜宝为了把女儿调教成一个合乎封建规范的大家闺秀,请了个迂腐的老先生陈最良来教女儿读书,这个老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老学究,满嘴的之乎者也,满脑子的封建教条。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这个正在成长中的青春少女苦闷万端。

她在丫鬟春香的鼓动下,准备到太守府的后花园游玩。

《惊梦》一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3、理学观念对杜丽娘的规训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1)杜宝的思想和作为:

杜丽娘是杜太守夫妇的独生女儿,不仅才貌端妍,且对父母、老师十分尊敬和孝顺。

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未曾去过后花园;白天睡一会,也要遭到父亲的训斥:

“你白日睡眠,是何道理?

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

他日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

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杜丽娘工于女红,在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对鸟,都会引起母亲的担忧:

“怪她衣裙上,花鸟绣双双。

”为了使女儿将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杜宝决定对女儿延师相教。

关于女儿受教育的科目,杜宝认为“男、女《四书》,他都成诵了。

则看些经旨罢。

《易经》以道阴阳,义理深奥;《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春秋》、《礼记》又是孤经;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

其余书史尽有,则可惜他是个女儿。

丽娘游园病后,杜宝埋怨老夫人云:

“我请陈斋长教书,要他拘束身心。

你为母亲的,倒纵她闲游。

”老夫人云:

“若早有了人家,敢没这病。

”杜宝云:

“咳,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个什么呢?

”“忒恁憨生,一个哇儿甚七情?

则不过往来潮热,大小伤寒,急慢风惊。

杜丽娘还魂后,杜宝并不相信人会起死回生,所以在金銮殿上请求皇帝:

“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

(2)老师的思想和作为:

老师陈最良,是杜丽娘除父亲之外可接触的唯一男人,他更是一个迂腐的老学究。

他向杜丽娘讲述《诗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其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伦理思想。

如他说:

“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

有指正,姜嫄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

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光,洗净铅华。

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二字,付于儿家。

”他斥责杜丽娘不该游园时说:

“论娘行,出入人观望,步起须屏障。

春香,你师父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

孟夫子说得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放心。

但如常,着甚春伤?

要甚春游?

你放春归怎把心儿收。

4、解读《牡丹亭》中的“梦”

幻梦由真情而来,《牡丹亭》中的梦不但是真实生活的幻想变形,而且本身具有一种真的性质。

杜丽娘感春伤情,忧思成梦,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现象。

她梦醒之后情思转深,不甘失落,竟然去后花园再度寻梦,这种荒唐之举在常人看来几近心理变态,但在杜丽娘身上却完全符合她的心理逻辑,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生活真实。

中国封建少女的最大悲哀,是她们的相思恋爱永远是一种没有对象的恋爱。

有不少描写闺情春思的诗词,便表现的是这种悲哀。

于是,她们的感情便只能托之于杨花柳絮、紫燕黄鹂,幻想着云中锦书、武陵春迷。

杜丽娘的惊梦寻梦,正是这种恋爱形式的典型表现。

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发现自己的恋爱对象,而发现之后便将这个幻影式的对象紧紧抓住不放,因此毫不奇怪,清醒生活反过来也会被这个梦所控制,引出她的寻梦之举。

四、文本赏析

“游园”

1、【绕池游】曲意:

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处处是缭乱的春光,而我却一个人寂寞地在深闺内院。

烧完了沉水香,针线女红也做得差不多了,一年一年地过去,今年难道又跟去年一样吗?

分析:

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年光”,春光。

“乱煞”,纷纭、缭乱。

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

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

“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

“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缭乱。

“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

“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生命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

沉香燃尽。

“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

这句意是,怎么今年春天比去年更牵动我的情怀呢?

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的心思与去年不一样。

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

2、【乌夜啼】分析:

这里以一首词作为人物的上场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

“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

“宿妆残”,还残留着昨天的妆容,没顾上重新梳洗打扮,只是发呆地望着。

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

(杜丽娘生活在江西,柳梦梅从广东过来,须经过梅关,所以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伏笔,有暗示作用。

)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

这无因由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以上写杜丽娘在游园之前被春光吸引所生发的感情。

作者用【绕池游】曲文与【乌夜啼】词文的组合,刻画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百无聊赖的感情和青春之心跃跃欲动的情状。

3、【步步娇】曲意:

分析:

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句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出细细的游丝,飘浮在空中,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丝丝可怜的春光。

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作为妙龄少女,春光已牵动她的情怀,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游丝是很细的,心不细的人很难发现。

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同时还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

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

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因此,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可以看作是春光投射进丽娘闭锁的心扉、情思逐渐萌生的心理写照。

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

这一缕“情思”恰如一缕“晴丝”纤细微弱,随风飘荡,尚无定向(爱情目标),所以说“摇漾春如线”。

作者借春光抒春情,依晴丝发情思,运用修辞手法,使情与景妙合无垠,天衣无缝。

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得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接下去写对镜梳妆,这里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

因为主人公有了“情思”,所以心情一直激动荡漾,难以平静。

如果将春情的思念转变为梳妆的行动,需要感情上的大力调整,故此须得“停半晌”。

当她“整花钿”之时,定要照镜。

“没揣”、“菱花”、“迤逗”,都是当时的口语。

“彩云偏”,是指头上的发髻偏向一边。

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惹得我急忙躲闪弄歪了美丽的发髻。

拟人手法和口语的运用,使这两句唱词更加活泼生动。

一个“偷”字,颇堪回味,似乎镜子已偷窥到了姑娘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封建社会里,像杜丽娘那样的大家闺秀,她是不能轻意出门的。

即使她们从镜中自窥春心颤动的秘密,都不免羞涩万分。

如果仅仅在闺房中走动,又如何能使别人欣赏到自己美丽的身段和容颜呢!

想到这里,只有顾影自怜了。

因此“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一句,既写杜丽娘的羞涩、腼腆,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严重束缚。

4、【醉扶归】分析:

这支曲是写杜丽娘沉浸于华美服饰和惊人丽质的自我欣赏中。

前两句是说:

杜丽娘穿着绛红色的裙子显得十分艳丽鲜明,戴着各种名贵的珠宝嵌饰而成的簪子,显得十分明艳、光彩照人。

开头两句极写服饰的华贵,显示出作为一个官宦少女顾影自怜、喜形于色的娇憨神态。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意谓爱美是我一生天性使然,是这支曲子中的“曲眼”,是关键句。

这是作者发掘她内在的心灵美,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是杜丽娘自然升腾的青春憧憬的直言告白,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否定与挑战。

“三春好处”比喻青春姣好的容貌。

“沉鱼落雁”,形容女子有惊人之美,使游鱼沉水,使飞雁落地。

“羞花闭月”,也是说人的美使花儿羞惭,使月儿关闭。

这里都用了拟人化手法。

在这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里,尽管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可又有谁来赏识呢?

这三句写杜丽娘容貌美丽,表现官宦少女的孤芳自赏、无人问津的自矜自悲等多种心态。

杜丽娘用美丽的春天自喻,为后文伤春埋下伏笔,暗示“伤春”即是“自伤”。

两种修辞,交相运用,无比自然、贴切。

自己如花的美丽无人了解,更无人欣赏,造成了杜丽娘心灵深处的强烈失落,一种孤独无偶的情绪渗透内心。

这就点明了上文杜丽娘所感喟的“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这一郁郁寡欢心情的来由。

以上三支曲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景语的点染来写的,来刻画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

先写孤锁深院,韶华虚度,春光撩人;再写对镜梳妆、欲行又止,顾影自怜,情思摇漾。

接着,在春香陪同下,杜丽娘先到后花园,戏也正式进入游园部分。

杜丽娘见到满园春色,不禁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深沉感慨。

5、【皂罗袍】曲意:

本来春天这园子里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可到现在只剩下这颓落的断井和残破的墙壁。

良辰美景要靠天意的安排,又有几家真的能够赏心乐事呢?

那雕梁画栋,朝看,好象云飞南浦;暮观,则如要尽收西山云雨。

那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如此美丽。

可是,平常深闺里的女眷们却把春光看得平凡而不知珍惜。

分析:

这支曲是写杜丽娘在观看园中景色时由喜转悲和由叹转怨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

第一句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满园开遍,一片迷人春色。

“断井颓垣”是说,井已干涸,矮墙坍塌,一片破败的景象。

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正象征她那阴冷的生活环境。

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良辰美景”两句,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

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奈何天”,让人无可奈何的时光。

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

“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

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由物及人,一种自我怜惜的情绪油然升起。

这就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表现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的春光间的不谐调,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

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

最后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

“合”是合唱,这里是幕后的合唱,符合传奇的体制,也是不同于杂剧的特征,表现了杜丽娘内心情动,是代替她抒情,产生的音乐效果也不一样。

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

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

这句话极为精炼地勾勒出园中园外景象:

朝飞入云的画栋,暮卷山雨的朱帘,细雨和风、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

“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

“锦屏人”指深闺中人,把这美好春光看得太微贱了。

如此美景,竟然深锁起来,不让人欣赏,虽则可惜,但对杜丽娘此时心绪来说,春情难遣,无心领会,更让人怨叹。

这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

这样的呼声代表了禁锢在封建闺房中千万妇女的心愿,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这支曲子的遣词造句,匠心独具。

用“原来”、“似这般”、“都付与”等副词词组表现杜丽娘对园景的盛赞和嗟叹。

全曲除第一、二句和末句外,皆用对偶修辞法。

第三、四句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景与情的矛盾,表达了杜丽娘因春情无所依托而怨责美景空有的心理,第五、六句写画栋、朱帘,第七、八句写风雨彩舟,显示景色的华丽多姿,反衬环境的寂寥沉静。

对偶句是在严格的曲律限制下创造的,而作者却能将春日园林描绘得如此逼真,并流露出浓郁之情,使人如亲临其境,确能唤起观众或读者不自觉地也以人物的心情来感受周围的一切!

这些富有魅力的词句,只有戏曲创作大师的韵文,方可达到如此高超的艺术境界。

6、【好姐姐】曲意:

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花,荼蘼花盛开,藤丝如烟缭绕;不过,荼蘼一开,花事便了。

春香啊!

那姚黄魏紫的牡丹,虽说是百花之王,可也凋谢得早啊。

春香:

“看!

这里有成对的莺燕呀。

”悠闲地看着春光,燕子呢喃声声,明快得如剪刀剪东西发出的声音;黄莺歌唱,清脆婉转。

分析:

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

首句是说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

这里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浓郁的感伤气氛。

荼蘼花外是如烟的暖暖春光,春光如烟似梦,一个“醉”字写出人沉醉在春光里心酥身软的感受。

“荼蘼”,也是一种晚春开花的落叶小灌木,写它是为了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烟丝醉软”是指柳丝飘荡,也衬托出杜丽娘忧怨、缠绵而又不能自恃的情状。

火红的杜鹃、洁白的荼蘼报告了春将离去。

这离去的又岂只是自然的春色?

牡丹当春尽的时候才开花,所以这么说,这是叹息它开得太迟,这叹息又岂只是为牡丹!

这是哀叹百花之王的牡丹,不能在春光烂漫的大好时节开放;杜丽娘以牡丹自比,寓含对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

先写花柳,再写莺燕。

“生生”,脆生生,清脆。

“呖呖”,清溜圆转。

前一句说燕子叫声很清脆,明快得如剪刀剪东西发出的声音;后一句是说黄莺的叫声圆润好听。

注意“燕语”与“莺歌”是对偶句,并且拟人化了。

“明如翦”是明喻,将听觉形象“燕语”比喻成为视觉形象“翦”,是通感比喻。

从花柳到莺燕,成双成对的燕子、黄莺在那里欢快地歌唱,孤独寂寞的杜丽娘是何滋味虽没有明写,但从“闲凝眄”的神态动作来看,徒然注视着,反映了她内心的懊恼。

“闲”,徒然地;“眄”是斜着眼睛看,“凝眄”就是凝神看,并且是斜着眼睛看,斜着看是一种舞台效果,而且是看天上的莺燕,包含着有种听的动作,这就调动了视觉和听觉。

从这神态动作上也不难把握人物隐微的心理脉搏。

(欣赏当代名家演唱的昆曲《牡丹亭·惊梦》之【皂罗袍】【好姐姐】)

7、【隔尾】曲意:

这园子虽然看不厌,但就任由他人去留恋吧,我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