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作业.docx
《建筑美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美学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美学作业
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浅谈现代建筑
摘要:
在现代主义主张“形式服从功能”的今天,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的发生器,它与我们的生活、经济、区域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其形式,而建筑形式往往反映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由此看来,建筑之美不单单是具象的形式“美”而已,功能“美”、意义“美”、文化“美”更赋予其内涵[1]。
关键字:
建筑功能建筑形式新材料有机建筑传统创新
一、引言
现代建筑不是随着20世纪的来临而突然出现的。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
根据本学期的学习,我对现代建筑的发展,各种建筑的功能,不少知名建筑的外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与传统建筑相比更强调功能,形式也趋于多变
19世纪工业的大发展和城市的扩大需要建造大批工厂、仓库、住宅、铁路建筑、办公建筑、商业服务建筑等。
在建筑史上长期占有突出地位的帝王宫殿、坛庙和陵墓退居次要地位,而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愈益重要。
对新型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
在此期间出现的芝加哥学派,他们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后来出现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沿袭了这一个观点。
现代主义流派的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强调设计的功能至上的原则。
萨伏伊别墅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位于巴黎郊区的普瓦西,于1928年设计,并于1930年建成。
萨伏伊别墅
别墅在设计之初,柯布西耶原本的意图是用这种简约的、工业化的方法去建造大量低造价的平民住宅,没想到老百姓还没来得及接受,却让有亿万家产的年轻的萨伏伊相中,于是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作品,它所表现出的现代建筑原则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建筑走向。
萨伏伊别墅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所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相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合乎逻辑性,构图上灵活均衡而非对称,处理手法简洁,体型纯净,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等,这些建筑设计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无数建筑师。
即便是到了今天,现代主义的建筑仍为诸多人士所青睐。
因为它代表了进步、自然和纯粹,体现了建筑的最本质的特点。
萨伏伊别墅宅基为矩形,长约22.2米,宽为20米,共三层。
设计上与以往的欧洲住宅大异其趣。
轮廓简单,像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
别墅虽然外形简单,但内部空间复杂,如同一个内部精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器。
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它外观轻巧,空间通透,装修简洁,与造型沉重、空间封闭、装修繁琐的古典豪宅形成了强烈对比。
现代建筑大师在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上也是孜孜不倦的追求着。
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在形式和功能处理上就是非常成功的,他采用一个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组成东馆的基本结构,把等腰三角形的部分设计成大众的场所,把直角三角形设计成专家的空间,从而使大众和专家各得其所。
另外他在设计时抛弃了美术馆只用来陈列艺术品的单一的功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愉悦空间,消除了人们的疲劳感。
同时整个东馆在形式上是一个有凹有凸,有高有低,有钝角有锐角的体块组合[2]。
尽管形体简洁,但是绝不呆板,反倒是富有生机,变化和趣味。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我国新的CCTV大楼在造型上很奇特,在刚刚建造出来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而它奇特的造型也是按照电视台的工作性质所需的功能而设置的,它在空中呈环形,恰好符合电视台连续循环的工作特点。
三、工业发展给建筑业带来新型建筑材料
已往几千年世界各地区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不外是土、木、砖、瓦、灰、砂、石等天然的或手工制备的材料。
产业革命以后,建筑业的第一个变化是铁用于房屋结构上。
先是用铁做房屋内柱,接着做梁和屋架,还用铁制作穹顶。
19世纪后期,钢产量大增,性能更为优异的钢材代替了铁材。
与此同时水泥也渐渐用于房屋建筑。
19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就是这样以为热衷于将这样的材料运用到自己的设计的建筑师,他提倡把玻璃、石头、水以及钢材等物质加入建筑行业,他被称为是玻璃幕墙的缔造者。
1919年密斯大胆地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
图为他的两个代表作。
1927年白森毫夫公寓大楼(WeissenhofApartmentBuilding)
11968年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ationalGalleryBerlin,Germany)
现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和运用了。
每当一种新型材料出来的时候,都会有质疑声,不被大家所信任。
我国2008年的奥运会也采用了一种新型材料,我国大胆的把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膜材料作为“水立方”的立面维护体系的建筑。
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我们要以开放的思想接受并改进。
四、建筑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
现代的建筑不仅在形式上要求变得多样化,还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流水别墅
著名的有机建筑学派的代表人赖特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他说:
“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成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
”他十分赞赏日本宗教关于“净”的戒条,即净心和净身,视多余为罪恶,明显地对日本传统建筑发生过影响,主张在艺术上消除无意义的东西而使一切事物变得十分地自然有机,反朴归真。
“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的流水别墅,就是这样一个建筑。
流水别墅占地380平方米,室外阳台、敞廊面积也达到300平方米,从而表达了建筑内外与共,沉浸于绿树、玄岩、流水的大自然怀抱中的意图。
这块基地背靠陡崖,面临溪水,同时又有许多岩石,作住宅设计很难人手。
而赖特巧妙地将该建筑布置在这个地段上:
壁炉前的石地面与北面作为基础的石块都是原地的山石,同时凹凸起伏的石墙垛也是就地取材,和山岸纹理相通,在外形上,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挑台从后部的山壁向前延伸,杏黄色的横向阳台栏板上下左右前后错叠,宽窄厚薄长短参差,构成了鲜明突出的形象。
它又由垂直方向的粗石烟囱砌体而平衡。
四周的树木在建筑的构成中穿插生长,建筑墙面、阳台栏板面上树影斑斑驳驳,瀑布山泉顺流而下,自然生态与人工制品被和谐的组织起来而相得益彰。
他描述这个别墅是“在山溪旁的一个峭壁的延伸,生存空间靠着几层平台而凌空在溪水之上——一位珍爱着这个地方的人就在这平台上,他沉浸于瀑布的响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他为这座别墅取名为“流水”。
按照赖特的想法,“流水别墅”将背靠陡崖,生长在小瀑布之上的巨石之间,水泥的大阳台叠摞在一起,它们宽窄厚薄长短各不相同,参差穿插着,好像从别墅中争先恐后地跃出,悬浮在瀑布之上。
那些悬挑的大阳台是别墅的高潮。
通向别墅的道路位于溪南,穿过别墅右面的桥向左转,顺背面峭壁向前走,即可看到一钢筋混凝土的花架,这就是别墅的人口。
穿过一个被压缩得很小的、暗暗的门廊,然后进人一层的起居室。
起居室中有四根支柱,中间的天花板比周围高几寸,中间设一天窗。
又有几个凹室分布在这个空间周围,分别是起居休息、读书工作、进餐的地方。
它们都与外面平台相通,接近峡谷。
起居室中设有悬挂楼梯,顺梯而下可达水面,通过楼梯洞口不但可俯视流水,而且引来水上清风。
这里被称为“整个别墅的高潮”。
起居室东、西、南三面为大面积玻璃窗,通往峡谷水面去的楼梯上面设有天窗,只有东西北三面的凹室较暗,靠石头地面反光。
该住宅的室内装修也是精雕细刻。
室内和阳台地面都铺上石片,以暗示岩石的悬壁,室内地面打上腊,但壁炉旁边那些突出地面的岩则没有打腊,使它的光泽看起来像露出水面的岩石。
为取得内外的通道,赖特专门设计了设有竖权的角窗和嵌人石缝的玻璃。
卫生间用软木装修。
其它一切家具,连地毯也都由赖特统一设计,甚至室内陈放悬挂的艺术品也要听取赖特的指点。
作为苦心经营的结果,流水别墅终于取得了成功,被誉为“绝顶的人造物与幽雅的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和“二十世纪的艺术杰作”[3]。
苏州博物馆新馆
在除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还有与人文环境的融合。
在一些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建筑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0月建成,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
苏州作为我国一个很有特点的文化古城,新建的博物馆要怎样才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又显现出时代的特点呢?
在整个建筑的色调上,贝聿铭以苏州传统的颜色基调粉墙黛瓦为主色调设计的。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苏州博物馆新馆
的玻璃亭
壁画
苏州以其园林艺术闻名于世,而这个建筑要想与苏州成一个整体,它的设计必然要涉及园林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通过主庭院设计使建筑物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
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朴素的白墙、灰色的分割线和菱形窗延续了贝式风格特有的对墙体的处理手法。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主色调继承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粉墙黛瓦,灰色的花岗岩取代了传统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以此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错落有致、比例恰当的现代几何形建筑群体以苏州传统坡顶景观为灵感,但设计撇去了繁复复杂的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利用三角形和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通过简单的几何形态控制了建筑观,即有古典的美又显示出现代感。
建筑本身并不能是一件纯粹的雕塑或艺术品,因为建筑是有其功能要求的。
苏博的很多建筑元素和形式来自苏州传统民居和园林,而其本身却是一个对建筑各方面要求较为苛刻的博物馆,贝先生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
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同时经过这样的漫射后光线变得柔和,适宜博物馆展陈。
苏博的主庭院和建筑群中的通廊还起到了很好的浏览线路组织的作用,将东、中、西三个展区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很好地满足了博物馆的使用功能[4]。
竹园
竹园
五、结语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
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现代主义的建筑运用钢筋混凝土等工业革命的新成果对后来的建筑进行了一次颠覆传统的改造,现在的建筑师有在此基础设计出形态各异的建筑。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建筑与环境的统一,都是建筑师们不断努力去追求的。
但是有的建筑很有艺术感但是很难建造,或是成本很高的建筑,我们在建造的时候是不是想过它是否值得花如此大的代价,可是如果不标新立异的话,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就会像现在很多的城市建设一样,都被同化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的有关我们几个国家的大型建筑的建造,都是请的国外的著名的建筑师来设计的,他们灵动富有想象力的思想为我们国家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我们扎根于这片土地,我们有胸怀让别人的建筑思想高飞,但对我们自己来讲,我们更应该有创新意识,我们自己用建筑来重新建造我们的祖国。
建筑是一门艺术,就像画和音乐,像其他一切能给人带来美好感觉的事物一样,它给人带来的美感是立体的,具体的。
作为一名学习土木的学生来说,我们也非常需要提高这方面的美感。
参考文献:
[1]谷建芳,王龙,耿晓蕊.也谈现在建筑设计美学[J].艺术与设计,2009(5):
78-79
[2]覃林毅.浅谈建筑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N].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3]张虎跃,何天澄.流水别墅[J].北京房地产,1994(3):
53-54
[4]臧步辉,袁乐,殷滋言.从苏州博物馆新馆看苏州传统建筑创新[J].福建建筑,2010(8):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