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3336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涂卡。

2.考试完毕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道题,满分60分)

1.下表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提高耕作效率

都江堰、郑国渠

有利于灌溉和抗灾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农事安排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C.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

这主要是因为重农抑商( )

A.实践了儒家的“仁政”主张B.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彰显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抑制了工商业者私欲的膨胀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有如以下表述,如商周的“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的崛起、宋元坊市界限和营业时间限制的打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等。

说明古代中国商业( )

A.发展具多样性B.具有阶段特征

C.发展不具有持续性D.具有自由发展特征

4.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

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

这种现象导致( )

A.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B.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C.纸币产生成为必然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6.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B.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7.据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26.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

据材料可判断(  )

A.晚清地主大多热心投资实业B.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

C.政府积极鼓励近代实业发展D.近代民族实业发展后天畸形

8.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这表

明(  )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9.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

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

A.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B.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力图巩固国防D.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10.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

……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

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男女的婚恋观不同  B.婚恋传统受到西学冲击

C.男女地位基本平等D.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

11.右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

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

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

这表明(  )

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

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

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

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

12.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上海

重庆

铁路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71年

1886年

电灯

1882年

1906年

A.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B.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C.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D.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

1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D.社会经济结构的变

15.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

A.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B.企业管理效能的加强

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

16.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

材料反映了(  )

A.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C.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D.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17.8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每个公社都将公路修通,修一条宽一点的洋灰路和柏油路,不种树,可以落飞机,就是飞机场。

将来每个省都搞一二百架飞机,每个乡平均两架,大省自己搞飞机工厂。

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大跃进”风潮席卷全国

C.十年文革大办航空运输D.改革开放科技的成熟

18.《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段描述,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无奈的一声长叹,只得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

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造成孙少安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B.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C.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   D.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

19.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B.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C.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D.农民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20.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图。

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D.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21.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

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

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

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

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

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

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B.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

C.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D.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

22.有学者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之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欧洲人的“优越势力”源于(  )

A.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B.航海和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C.资本原始积累的迅速增加D.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

23.弗兰克曾说: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

……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他在此处强调的是(  )

A.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

B.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史

D.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

24.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B.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C.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D.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5.爱迪生告诫助手:

“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

”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

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

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

埃文斯旨在强调(  )

A.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B.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

C.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D.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26.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6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D.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27.1934年1月的《华盛顿星报》发表了《新政疗法》的漫画,画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

医生告诉护士,“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可能要改变治疗方法。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政府力图推行医疗改革B.作者对新政保持乐观的态度

C.立法权从属于行政权D.政府在新政中扮演重要角色

28.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

“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

”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9.“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

……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  )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30.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

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

A.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B.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C.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D.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1.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

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当政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

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32.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

“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

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

“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33.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

“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34.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

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D.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35.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

这表明英美两国(  )

A.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

B.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

36.基辛格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书中说:

自1980年以来,(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80年代在拉丁美洲,1994年在墨西哥,1997年在东南亚,1998年在俄罗斯,1999年在巴西。

到目前为止,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

的边缘又近了一点。

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

A.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和被遏制的

C.经济危机具有向外蔓延的危险性 

D.跨国公司是遏制危机的主要力量

37.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

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

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

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

该国际组织(  )

A.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

B.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

C.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

D.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

38.1933-194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

“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了(  )

A.亚太经合组织B.关贸总协定

C.布雷顿森林体系D.世界银行

39.由于在欧盟建立“财政联盟”和银行联盟、开征金融交易税以及欧盟中期预算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英国民众的“疑欧”“退欧”情绪高涨乃至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投宣布退出欧盟,材料反映英国退欧的主要原因是(  )

A.“孤立主义”政策的深远影响

B.欧盟移民挤占了英国的就业机会

C.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D.欧盟及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日渐不满

40.下表为2001~2008年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统计(单位:

件),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年份

项目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发起反倾销调查

发起反倾销调查(Ⅰ)

366

312

232

214

200

202

164

208

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Ⅱ)

53

51

52

49

56

70

56

71

Ⅱ/Ⅰ

0.14

0.16

0.22

0.23

0.28

0.35

0.34

0.34

A.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加强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兴起

C.反全球化浪潮再次兴起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题(第41题18分,第42题22分,满分40分)

41.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

济年鉴(1953-1964)》编制

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

(18分)

 

42.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中国被全球化击败,却也从全球化中崛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

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

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今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

一带一路》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全球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国应对全球化的角色变化及方略,并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分析其合理性。

(8分)

 

汽车六中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B

D

C

D

B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C

B

B

A

C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C

A

B

B

D

D

C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B

C

A

A

A

B

C

A

41.答案:

(1)1953年至1956年: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2分)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2分)

说明:

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

(2分)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2分)

(2)1957年至1960年:

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2分)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2分)

说明:

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

(3分)中国主要是由于决策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和自然灾害。

(3分)

42.答案:

(1)特点:

西欧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殖民扩张与掠夺是全球化的主要途径。

(4分)

原因: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4分)

(2)表现:

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

分)

影响:

欧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加剧,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不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同时也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分)

(3)角色方略:

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4分)

合理性:

古代海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经验;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加强提供了机遇。

(4分)

 

汽车六中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B

D

C

D

B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C

B

B

A

C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C

A

B

B

D

D

C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B

C

A

A

A

B

C

A

41.答案:

(1)1953年至1956年: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2分)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2分)

说明:

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

(2分)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2分)

(2)1957年至1960年:

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2分)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2分)

说明:

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

(3分)中国主要是由于决策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和自然灾害。

(3分)

42.答案:

(1)特点:

西欧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殖民扩张与掠夺是全球化的主要途径。

(4分)

原因: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4分)

(2)表现:

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分)

影响:

欧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加剧,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不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同时也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分)

(3)角色方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