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3144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案1

第二节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二、教学重点:

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三、教学难点:

药品的取用。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1、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

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试管夹

(1)用途:

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

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玻璃棒①用途:

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②注意事项:

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酒精灯

(1)用途: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胶头滴管、滴瓶

(1)用途:

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注意事项:

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

③保持胶头在上,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不用水冲冼。

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用途: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2)注意事项:

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烧杯

(1)用途:

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

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

量筒用途:

量取液体的体积

注意事项:

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用途:

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

(2)注意事项:

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注意节约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二、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仪器:

镊子

步骤:

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演示第14页实验1~1]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

药匙或纸槽

步骤:

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

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演示第实验1~2]

液体药品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

(一倒二向三紧挨)

步骤:

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⑶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

仪器:

量筒、胶头滴管步骤:

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

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三、物质的溶解

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仪器:

烧杯、玻璃棒

四、物质的加热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

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隔着石棉瓦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

不可以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

2、给液体加热注意事顶:

(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人。

(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爆裂。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因为一冷一热,试管容易爆裂。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

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

(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

3、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注意点:

装置的固定(试管口朝下)

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五、仪器的洗涤

①洗涤时,先洗容器的外壁,后洗内壁。

②洗涤干净的标准:

内外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无成股水流下。

练习:

在①坩埚②烧杯③烧瓶④蒸发皿⑤量筒⑥试管⑦集气瓶⑧试管等仪器中,不能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试剂中①氧化铜粉末②石灰石块③锌粒④试剂瓶中的盐酸。

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____________,可以用镊子取用的是_________,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_________

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A、用镊子B、用玻璃棒

C、用药匙或纸槽送入D、直接倒入

4.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5.下列实验操作:

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

其中()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③正确D、全部错误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东营垦利佛头黑陶以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特点被誉为“齐鲁黑陶之花”。

如下所示是其主要制作工艺,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混合B.

成型C.

晾干D.

烧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混合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成型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晾干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烧结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水与能源”。

下列有关水的认识与利用中正确的认识是(  )

A.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B.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为化学变化

C.若不慎将酸溶液溅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D.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故A不正确;

B、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若不慎将酸溶液溅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C正确;

D、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不正确。

故选C。

3.将50克镁和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3.6克氢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无水硫酸盐,其质量为(  )

A.226.4克B.222.8克C.172.8克D.无法计算

【答案】B

【解析】

设硫酸根的质量为

,根据关系式A→ASO4→SO4→H2↑,

=172.8g

所以无水硫酸盐的质量=172.8g+50g=222.8g。

故选B。

点睛:

已知Mg→MgSO4;Fe→FeSO4,并且可知道,在H2SO4中氢元素与硫酸根的质量比为2:

96,由氢气的质量可求出硫酸根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无水硫酸盐。

点睛: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4.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

②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与试管正上方滴入,不能将胶头滴管伸入到试管中,不能接触试管内壁,操作错误;

③将锌粒加入试管,先将试管平放,镊子夹起锌粒置于试管口,再慢慢竖起试管,操作正确;

④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用万用瓶通过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长导管进,操作正确;

操作正确的是③④,故选C。

5.下列实验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收集

B

探究镁、银、铜金属的活动性

将光亮的镁条和银条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

C

鉴别纯铝和硬铝

将两者相互刻画,比较硬度

D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入有适量水的试管中,观察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分别能除去氯化氢气体、水蒸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将光亮的镁条和银条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中,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镁>铜;银不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铜>银,可以确定活动性:

镁>铜>银,故选项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硬铝是铝的合金,将两者相互刻画,比较硬度,硬度大的是硬铝,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无法确定铁锈蚀的条件,应设计对比实验,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

D。

【点睛】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6.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太阳能光伏路灯照明

B.活性炭用作净水剂

C.海水晒盐

D.黄豆酿酱油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太阳能光伏路灯照明,只有能量形式的转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常用作净水剂,但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海水晒盐,利用风吹日晒使水蒸发,氯化钠结晶析出,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黄豆酿酱油,发酵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

7.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水

淀粉+氧气,根据以上信息,得出的有关淀粉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只含碳、氢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

反应物水由氢、氢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氧元素组成,反应后只能确定氧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断淀粉中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所以只有C是正确的。

故选C。

8.已知:

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X>Y>Z

【答案】D

【解析】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说明金属x比金属Y和Z活泼;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说明金属Y比Z活泼。

A、X氧化物的化学式不一定只能表示为XO,故A错误;B、Y不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B错误;C、Z在自然界中不一定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故C错误;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X>Y>Z,故D正确。

点睛∶金属在自然界中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另一种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9.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蜡烛熔化

C.水的蒸发

D.酒精燃烧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玻璃破碎,只有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蜡烛熔化,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C.水的蒸发,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D.酒精燃烧,有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水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

【点睛】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0.与空气成分对比,呼出气体中含量明显降低的物质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氧气的含量较低。

故选B。

11.某工厂制取漂白液的化学原理为:

Cl2+2NaOH═NaCl+NaClO+H2O,在该反应中,氯元素没有呈现出的化合价是()

A.+2B.+1C.0D.﹣1

【答案】A

【解析】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氯气属单质,故Cl2中Cl的化合价为0;NaCl中Na元素为+1价,故Cl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0,解得x="+1"。

故选A。

1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把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B.将砂纸打磨过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

C.把适量的硝酸铵固体加入一定量水中,溶液温度明显上升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把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不符合题意;

B、将砂纸打磨过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不点燃,不会有明显现象,符合题意;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把适量的硝酸铵固体加入一定量水中,溶液温度下降,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化学中的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而雾指的是液体小颗粒,两者的区别在于颗粒的状态不同,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是烟,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就是雾。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将一定质量的浓盐酸盛于烧杯中,敞口放置在实验室安全之处。

①浓盐酸的质量和放置天数关系的曲线(见图)正确的是_____(填写“甲”或“乙“)。

②随着放置天数的增加,浓盐酸的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

③如果将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它的溶质质量分数将_____(填写“变大”或“变小”)。

【答案】乙浓盐酸具有挥发性,HCl逸出使盐酸质量减少变小

【解析】

【详解】

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时能使盐酸的质量变小,故选乙;

②随着放置天数的增加,浓盐酸的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HCl逸出使盐酸质量减少;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稀释,从而使质量分数变小。

【点睛】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时能使盐酸的质量变小,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稀释,从而使质量分数变小。

14.按要求从过氧化氢、银、硫酸、氢氧化镁、氢氧化钡、硫酸铜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一种金属单质_____;

②一种氧化物_____;

③一种可作干燥剂的酸_____;

④一种难溶性的碱_____;

⑤一种可溶性的盐_____。

【答案】AgH2O2H2SO4Mg(OH)2CuSO4

【解析】

【详解】

①银是一种金属单质;故填:

Ag;

②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氧元素,所以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故填:

H2O2;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作干燥剂;故填:

H2SO4;

④氢氧化镁是一种难溶性碱;故填:

Mg(OH)2;

⑤硫酸铜是一种盐,能不溶于水;故填:

CuSO4。

15.写出下列符号的含义或化学符号:

(1)2Al______________

(2)3CO2_________

(3)氮气___________

(4)两个氯离子________

(5)硫酸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

【答案】2个铝原子3个二氧化碳分子N22Cl-

【解析】

【详解】

(1)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Al为:

2个铝原子;

(2)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是在化学式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CO2为3个二氧化碳分子;

(3)分子用化学式表示,故氮气表示为:

N2;

(4)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氯离子为:

2Cl-;

(5)硫酸铁中铁元素为+3价,氧元素通常为-2价,设硫酸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2×3+[x+(-2)×4]×3=0,x=+6,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故硫酸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点睛】

分子是用物质的化学式来表示,多个分子,就在化学式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

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

1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甲的溶解度______乙的溶解度(选填“>”、“<”或“=”)。

②t2℃时,甲溶液从状态Q变成状态P,可采用的方法______(填写一种即可)。

③甲、乙、丙各50g分别加入到三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大小关系是___。

将此时所得的乙溶液降温,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④说法正确的是___。

At1℃时,甲、丙一定能配得质量分数相等的两种溶液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时,两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处于Q点状态的丙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0g

Dt2℃时,向处于P点状态的乙物质溶液中加水可变成Q状态

【答案】<增加溶质甲=乙>丙不变AD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乙的溶解度;

②t2℃时,Q是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P是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甲溶液从状态Q变成状态P,可采用的方法增加溶质;

③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是70g,大于丙物质的溶解度30g,所以甲、乙、丙各50g分别加入到三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大小关系是:

甲=乙>丙,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50g,所以将此时所得的乙溶液降温,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④A、t1℃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甲、丙一定能配得质量分数相等的两种溶液,故正确;

B、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时,乙物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甲物质的质量分数,故错误;

C、t2℃时,处于Q点状态的丙物质溶液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t2℃时,Q是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P是甲物质的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