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3114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

20XX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教师版)

【考纲要求】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考情分析】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

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思维导图】

 

〖高频考点整合〗

考点一 古代的农业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2.经营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农业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古代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

井田制。

(3)封建社会

①土地国有制:

封建国家占有一部分土地,如均田制。

②土地私有制,包括: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特别强调】

(1)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特征,它不仅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前的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也有局部存在。

(2)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1952年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小农土地私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被改造为公有制,当前我们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农民只有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

(3)从关注社会热点的视角:

土地流转问题、三农问题、水利兴修问题、耕作技术的演进问题均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焦点。

(4)从关注文明史观的视角:

中国农耕文明、大河文明与西方的海洋文明、后世的工业文明相比,所具有的封闭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比较也应重视。

【感悟高考】

(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织(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特别强调】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

(2)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3)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受农业发展的制约。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

(5)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直至出现工场手工业。

感悟高考

2.(2012·山东高考)《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

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可得出家庭手工业发展,所以②正确;“鬻于乡市”“布贾贩之城市”可看出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三 古代的商业

核心词:

“坊”、“市”、“交子”、“商帮”、丝绸之路、工商业市镇

一、商业的发展

(1)先秦时期:

商代人善于经商,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秦汉:

随着交通的发展,商业活跃,但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4)宋元:

商业空前繁荣,集镇夜市兴盛,纸币使用,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白银广泛使用,出现徽商、晋商等商帮。

二、城市的发展

(1)宋代以前

①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坊与市分开。

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及交通要地。

(2)宋代

①城市布局打破了城市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

②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

(3)明清:

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特别强调】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商业的四个特点

(1)活动场所: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时间、地点的固定局面逐步被打破。

(2)交易内容: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然后农副产品、手工业品流向市场。

(3)交换媒介: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而后又出现了货币,货币以金银为主,在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感悟高考】

3.(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清明上河图》(局部)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

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一、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重农抑商

(1)目的

①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

(2)表现

①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首先提出重农抑商。

②汉代打击富商大贾,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③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限制民间外贸。

(3)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特别强调】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

缓慢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

(2)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且生活贫困,缺乏劳动力与市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3)旧经济观念的影响:

商人、地主将赚来的钱主要用来买田置地,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感悟高考】

4.(2012·北京高考)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课后精练】

一、选择题:

1.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农业谚语说明了农业生产要注意节气,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这些都是精耕细作的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古代农业的特点

2.

与“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3.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

“无泽为汉市长。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是()

A.商业管理B.军事管理

C.行政管理D.文化典籍管理

4.唐代的长安和北宋的东京,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类似之处是()

A.都有坊和市,且坊和市的界限分明

B.都有西域等少数民族商人

C.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D.都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肆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D项是北宋东京商业发展的特点,A、B两项是唐代长安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只有C项是两者的相同点。

故选C项。

【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5.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

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

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两京诸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这主要说明了唐朝()

A.严格管理城市商业

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

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7.《东京梦华录》记载: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两汉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出现夜市、早市的现象说明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被打破,这应是在隋唐之后出现的历史现象,由此判断C项正确。

【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古代的商业

8.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

9.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

“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

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①注重商品质量②制作精细

③信

誉极好④

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

10.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C.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

D.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因上书曰:

“……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

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

,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

恩,可谓至矣……”

——《隋书》

材料二(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曰: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

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炀帝失国,亦此之由。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

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

材料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

映了隋朝设立义仓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4分)

(2)唐太宗怎样评价隋代的仓储?

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观点?

(10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