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docx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课程教学内容标准分为6个专题。
第1~5专题是学习主题: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
第6个专题是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
一、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青少年是社会的成员,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各种问题,认识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社区(或家乡)、国家和大众传媒等的关系,增强自尊、自信,培养关爱他人、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初步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认识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对自己的性格、知识和能力的影响。
1.2讨论自己面对的心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3探究青春期的性别角色感受,了解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及变化趋向。
1.4认识到自己是祖国的一员,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1.1描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小学老师。
1.2收集"如何战胜挫折""如何对朋友的不合理要求说不"等主题的事例,交流各人的看法。
1.3讨论自己担当过哪些角色、现在担当着哪些角色、将来可能担当哪些新角色,制作一个成长的坐标图。
1.4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寻找能够代表各民族风情的图片、衣饰物品等,然后在教室里组织壁报或小型展览。
(二)家庭生活
目标:
——增强家庭生活的能力。
——认识个人在家庭生活中责任的重要性。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了解家庭的类型、结构及其历史变化,认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2知道家庭由哪些角色构成,学会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沟通。
2.3能够有意识地从家庭生活中获得做家务、理财、交往等技能。
2.4理解家庭不同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1绘制自己的家庭树。
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知道的亲属,写出他们的称谓。
2.2做一份一周的家务劳动统计表,看看家务劳动是如何分担的,想想对承担家务最多的人说些什么感激的话。
2.4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的条款展开讨论。
(三)学校生活
目标:
——理解学校生活的意义。
——积极参与学校生活。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列举古今学校的例子,了解学校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2理解维持正常的学习环境和学校秩序的必要条件。
3.3学会与老师、同学交往和共处。
尝试创办学生社团,增强组织与合作能力。
3.4了解本校的历史,对学校建设提建议。
3.5了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
3.2通过具体事实,说明制定和遵守校规的必要性。
(参见案例1)
3.3说说自己与同学交往的心得和体会,列举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所获得的经验和益处。
3.4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设计学校远景规划图。
(四)社区(或家乡)生活
目标:
——理解社区(或家乡)环境对自我成长的重要影响。
——具有为社区(或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能够对社区(或家乡)环境的特征进行描述。
4.2认识社区的功能。
4.3了解所在社区(或家乡)的历史。
4.4能够说明社区(或家乡)环境对自我的影响。
4.5认识人人都有为社区(或家乡)发展作贡献的责任。
4.1结合"综合实践课",制作本社区的沙盘。
4.2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与社区设施的联系。
4.3搜集有关社区(或家乡)的历史材料,考察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
(参见案例2)
4.4结合"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谈自己的生活习惯。
4.5讨论本社区应该改建和新建哪些公共设施。
(五)大众传媒的影响
目标:
——了解大众传媒的特性和作用。
——学会选择健康的媒体内容。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了解大众传媒的种类、特性及其发展变化。
5.2知道大众传媒内容的复杂性,能够甄别和择取媒体内容。
5.3能够借助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
5.1列举所在省(市)报纸、广播、电视台的种类,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
5.2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追星族"现象。
5.3从各种媒体上,包括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收集有关某一主题的资料,学习利用大众传媒收集资料的方法。
案例
案例1制定班规
目标:
体验制定班规的民主生活过程,认识规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活动过程:
步骤一:
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制定班规的目的和要求。
步骤二: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同学提出对班规的建议。
步骤三:
讨论这些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步骤四:
用表决方式逐条通过班规的条款。
案例2展示社区(或家乡)的人文环境
目标:
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增进对社区(或家乡)的热爱。
活动过程:
步骤一: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进行调查或考察,收集有关社区(或家乡)历史文化的资料。
步骤二:
依据所获资料,选择图片、图表、文字、实物模型等形式,呈现活动结果。
步骤三:
举办小型展览。
二、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了解公民的基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理解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作用,学会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确立民主与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经济生活
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
——培养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2解释商品和服务价格发生变化的市场因素。
1.3描述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职业变化趋势的关系。
1.4分析信息产业对我们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5知道储蓄存款、购买债券、商业保险、购买股票、贷款等家庭理财方式。
1.6知道我国的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确立纳税人意识。
1.1调查改革开放前后自己家庭消费的变化,学会用恩格尔指数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2调查市场蔬菜价格的季节性变化,分析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1.3列举所了解的新兴职业;模拟招聘和求职活动。
(参见案例1)
1.5模拟个人投资或贷款的过程。
1.6列举税收的种类。
(二)政治生活
目标:
——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培养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能举例说明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2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举例说明人治和法治的区别。
2.3学会用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2.4知道公民可以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的民主管理。
2.5知道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6知道公民的行为或活动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了解民主监督的方式。
2.7知道我国的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理解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1讨论在升学、就业、财产继承等方面的男女平等问题。
2.2讨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
2.3以"受虚假广告欺骗后怎么办"为题,讨论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2.4模拟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的过程。
2.5通过身边的人寻求国家机关帮助的事例,了解立法、司法和行政的职责。
2.6列举公民通过大众传媒对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进行监督的事例。
(三)文化生活
目标:
——知道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时代性。
——理解文化生活的意义。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生活习俗的差异,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
3.2知道文学艺术对于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作用。
3.3学会选择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3.4知道文化现象的时代性。
3.5知道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3.1收集相关资料,描述某一地域节日庆典的特点;举办"各民族风俗知多少"的知识竞赛。
3.2举办才艺(美术、书法、编织、剪纸等)展示活动。
3.3就某一时尚,发表自己的见解。
3.4开展学唱老歌活动。
(参见案例2)
3.5讨论因特网、卡通画、卡拉OK、流行歌曲、电子游戏等对生活的影响。
案例
案例1招聘和求职
目标:
体验人才市场的活动方式,增强社会实践的能力。
活动过程:
步骤一:
学生分为两组,第1组扮演企业管理人员,第2组扮演求职者。
步骤二:
"企业管理人员"商定和宣布职工招聘计划(人数、资格、薪金)和招聘程序。
步骤三:
"求职者"各自撰写和提交本人的简历。
步骤四:
"企业管理人员"对"求职者"进行面试。
步骤五:
"企业管理人员"讨论和决定录取名单。
步骤六:
"企业管理人员"与被录取者签订"劳动合同"。
案例2学唱老歌
目标:
理解文化现象的时代差异。
活动过程:
步骤一:
向家长或其他长辈学唱他们年轻时所喜爱的歌曲、戏曲。
步骤二:
举办"学唱老歌"主题班会。
步骤三:
从曲调、歌词等方面对比老歌和现在的流行歌曲的差异。
三、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环境是社会生活的条件。
认识区域与环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了解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主要特征,能够对中国和世界进行简单的区域分析,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发展。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
目标:
--能简单说明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特点。
--了解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
--理解中国人口国策和资源、环境国策。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通过中外具体事例,了解人口结构、人口自然增长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认识当前中国人口特点,理解中国人口国策。
1.2了解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事例,观察现实中人口迁移的现象,理解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3了解中国目前人口流动情况,理解中国推进城镇化的意义。
1.4学习计算人均主要自然资源拥有量的方法,能够简单描述区域资源状况。
1.5知道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是资源循环利用与重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等。
1.6了解居住地、中国和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基本解决途径。
1.7借助具体事例了解人定胜天论、自然环境决定论和人地协调论。
1.8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认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伦理进步的表现。
1.1以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表现几种类型国家的人口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状况,进而总结出中国人口基数大、识字率相对较低等特点。
1.2收集有关材料,讨论移民的各种原因。
1.3粗略统计和分析本校所在地人口流动情况。
(参见案例1)
1.4计算居住地人均基本自然资源,如人均土地资源(或人均耕地、草场、林地等)和人均淡水资源,并通过与其他区域比较,了解居住地的自然资源状况。
1.5尝试设计一个环保社区或生态村庄。
1.6以《京都议定书》为例,讨论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应负的责任。
1.7通过了解中国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理解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可以不破坏自然系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可行的。
1.8以身边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例,讨论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什么自然遗产。
(二)区域发展
目标:
--大致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和世界的区域差异。
--理解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关注家乡和祖国的发展前景。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了解中国和世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分布大势,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2.2知道中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分布,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主要层次结构。
2.3通过区域比较,简单说明中国不同经济地带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理解发挥区域优势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4了解中国跨区域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对全国发展的意义。
2.5了解中外区域间联系的主要内容、方式及其变化,懂得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理解区域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6了解世界典型农业地带、工业地带、金融中心等,认识当今世界主要产业特点和分布大势。
2.7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和经济差异。
2.8知道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了解它们在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2.9了解世界民族、语言、宗教的分布,理解世界文化趋同与趋异的双向发展过程。
2.1运用专题教学挂图或地图集,说出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点。
2.3请所在地政府官员介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和远景规划。
2.4在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中任选一个与学生联系相对密切的项目,分析该工程对居住地和其他地区发展的影响。
2.5为本区设计未来交通图。
(参见案例2)
2.6通过对比北美、日本、西欧几个重要的工业地带,分析它们的布局共同点及其原因。
2.7收集南北关系的材料,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交锋问题进行讨论。
2.8讨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2.9列举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讨论文化的相互影响。
案例
案例1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
目标:
了解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流动人口的职业变化。
活动过程:
步骤一:
教师将人口流动类型表(见下页)画在黑板上,由同学自由发言,列举学校所在地近年人口流动的类型(如打工、求学、经商等)以及人口流动的方向。
人口流动类型表
人口流动类型
人口流动方向
乡村→城市
城市→乡村
城市→城市
乡村→乡村
打工
经商
求学
其他
步骤二:
根据填表情况判断当地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向是否是从乡村到城市。
步骤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职业结构的变化。
案例2交通与家乡发展
目标:
了解交通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步骤一:
教师挂出一幅学校所在地(视具体情况选择区域的大小)的主要公路、铁路、水路的分布示意图。
步骤二:
请学生设想,假设本区缺少其中一条交通线(尤其是新建的某条交通线),会对本区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步骤三:
请学生为本区设计未来的交通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当地交通规划图进行比较。
四、中国历史与文化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新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奋斗历程,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一)古史演进
标: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认识历史就在我们周围,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和探究的愿望。
1.2了解中国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认识古代文明的起源。
1.3了解主要王朝的兴替和疆域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特点和统一的趋势。
1.4了解中华民族融合和发展的线索,认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文化。
1.5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化,认识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关系。
1.1以个人成长史、家史、校史或熟悉的古迹等为例,谈谈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1.2阅读反映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的石器、陶器、骨耜等图片和图画资料,说明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1.3编朝代歌,制作中国历史年表或年代尺。
1.4讲述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或采用角色扮演法体验、理解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参见案例1)
1.5列举有关楼兰古国消失原因的不同解释,并进行讨论。
(二)古代文明
目标:
-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
--能够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认识古代农业和畜牧业在不同地区的地
位和作用。
2.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简况,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作用。
2.3知道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演变,探究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4描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变迁,评价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
2.5列举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改革,分析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6知道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著名战例,分析古代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2.7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
2.8认识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结构,理解中国古代频繁发生农民起义的原因。
2.9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解释妇女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
2.10了解古代中外交流的简况,认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
2.11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探讨其局限性。
2.12知道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2.13了解并鉴赏中国古代史学、文学、艺术的成就。
2.1列举二十四节气或其他农谚,指出它们是传统农业的规律性总结。
2.3列举历史上文字狱的事例,讨论文化专制的危害。
2.5分正反两方,辩论"王安石变法利大还是弊大"。
2.6说出"三十六计"中任何一计,并举一个战例加以说明。
2.7观看《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城市生活,比较古今城市生活异同。
2.9以"缠足"等现象为题,讨论传统道德与习俗对妇女的束缚。
2.10收集有关我国古代中外交流的资料,编成专题板报、小报或制成集锦簿,在班级内展览交流。
2.11用泥、木片、木板等材料制作泥活字、排字板,模拟活字印刷,体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2.12讨论"孔子的思想在今天还适用吗"。
(三)近代探索
目标:
--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关注中国社会的转型。
--理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与奋斗。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了解鸦片战争前世界格局的变化,分析中国逐渐落后的原因。
3.2知道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认识中国面临的内外危机。
3.3知道"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的简况,理解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及其弱点。
3.4评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近代改良活动的意义。
3.5了解辛亥革命的简况,理解帝制终结的意义。
3.6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7认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大意义,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历程。
3.8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
3.9知道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3.10认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特点。
3.11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12知道近代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
3.1以马戛尔尼使团为例,讨论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2列表说明列强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逼签的不平等条约。
3.3阅读义和团的揭帖,谈谈对义和团的看法。
3.4分组模拟洋务派和顽固派,就该不该兴办洋务进行辩论。
3.5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或阅读人物传记,讲述孙中山的革命经历。
3.7收集这一时期毛泽东革命活动的资料,并加以介绍,展示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
3.8结合有关史料或本地资源,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3.9选看有关三大战役的录像片。
3.11收集反映近代服饰、建筑、交通、习俗等的有关材料,描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现代巨变
目标:
--知道新中国的曲折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了解建国初期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胜利等成就。
4.2知道"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果,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
4.3认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危害。
4.4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巨大变化,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4.5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知道港澳回归的情况,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重大意义。
4.6了解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
4.1观看有关抗美援朝的影像资料。
4.3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4.4帮助学生收集资料,绘制图表。
(参见案例2)
4.5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录像片。
4.6以"两弹一星"为例,讨论科技强国的意义。
案例
案例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和行为,增进对古代民族关系的了解。
活动过程:
步骤一:
教师就准备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学习本课内容向学生作说明。
学生分成匈奴人和汉人两组,分头准备剧本。
步骤二:
各组学生分配角色,包括冒顿、汉高祖、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王昭君、历史老人等,匈奴兵将、西汉士兵若干。
步骤三:
学生在课上以角色扮演形式展示西汉与匈奴和与战的内容。
步骤四:
教师使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梳理西汉与匈奴关系的线索。
步骤五:
学生提出想要深入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全班展开讨论。
案例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变化
目标:
学习制作图表的方法,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活动过程:
步骤一:
查找1979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如全国或本地的工业或农业生产产值、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数据。
步骤二:
了解不同图表的绘制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绘制。
步骤三:
展示和讲解自己绘制的各种图表,回答同学的问题。
资料来源:
史料、史书、期刊报纸、档案馆、绘图工具。
表格样例:
1976~1984年中国城镇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表
项目
单位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工资总额
亿万
406
426
468.6
529.4
627.9
660.4
708.9
748.1
875.8
增长率
%
—
4.9
10
13
18.6
5.2
7.3
5.5
17.1
人均工资
元
605
602
644
705
803
812
836
865
1034
增长率
%
--
-0.5
6.9
9.5
13.9
1.1
3
3.5
20.6
五、世界历史与文化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自信而开放的世界意识是中国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增强为全人类进步做贡献的意识。
(一)古代文明
目标:
--理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