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2494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整理范文

篇一: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文科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江苏卷)命题,将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

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

根据江苏省高考方案,另有加考内容。

必考和加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甲、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提炼语意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Ⅰ”。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

4.鉴赏评价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

(2)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写作

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

表达应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体现文体特征

(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5)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6)标点正确,无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乙、加考内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1.文言文阅读B

给文言材料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2.名著名篇阅读B

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名著名篇见“附录Ⅱ”。

3.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D

归纳材料要点,分析相关问题,鉴赏艺术特色。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满分为160分。

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二)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题量、赋分

甲、必考内容

1.语言文字运用,约5题15分。

2.古代诗文阅读,约6题37分。

3.现代文阅读

A.文学类文本,约4题20分。

B.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约3题18分。

4.写作,1题70分。

乙、加考内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1.文言文阅读,约3题10分。

2.名著名篇阅读,约3题15分。

3.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约3题15分。

(四)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

附录:

Ⅰ.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

1.《孔子语录》《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杂说》(四)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017年删去)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雎》《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2017年新增)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2016年新增)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2016年删去)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2016年删去)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2016年新增)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

用心躁也)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

?

圣人无名)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

?

来吾道夫先路)屈原

8.《蜀道难》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1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1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加*号的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请注意与往年相比,个别篇目有所调整。

Ⅱ.名著目录(加考)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红楼梦》曹雪芹

3.《呐喊》鲁迅

4.《子夜》茅盾

*5.《家》巴金

6.《边城》沈从文

*7.《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8.《巴黎圣母院》雨果

9.《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10.《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

*11.《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12.《老人与海》海明威

*13.莫泊桑短篇小说

*14.契诃夫短篇小说

*15.欧·亨利短篇小说

16.《女神》郭沫若(2016年新增)(2017年删去)

*17.普希金诗(2016年删去)

篇二: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文言文精读篇目

1.《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大量的文言语法例子出自这两篇文章。

要求全文背诵,逐字逐句翻译。

2.《赤壁之战》:

老教材,很好的语言学习材料。

3.《促织》:

小说,但仿照史家笔法,语言典范。

4.《过秦论》《六国论》:

可以积累语言;经典的议论文,有助于以理服人和以势压人,应加以背诵。

5.《张衡传》:

古代人物传记的经典篇目,文化常识内容丰富,是最好的范本。

6.《项脊轩志》:

课内文言文中最好的抒情文本。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

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

比如看“见”的“见”:

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再比如危险的“危”,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

“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

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注意:

1、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2、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

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1

为准确地把握。

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

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

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

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

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

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

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比如“是以”“孰与”(和?

?

相比,哪个更?

?

)“无乃?

?

乎”(恐怕?

?

吧。

)“得无?

?

乎”(莫非?

?

吧,恐怕?

?

吧。

)等。

三、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

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

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

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

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

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

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

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

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四、文化常识归纳复习

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

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

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

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2

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

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

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

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

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

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六、归纳概括题常见错误选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

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

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

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

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

如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

”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

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

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3

篇三:

(最新)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名句名篇默写篇目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默写篇目

初中部分

《孔子语录》《论语》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⑥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⑦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⑨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⑩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⑾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⑿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八则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