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2463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

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

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衣()帛

数罟()不入洿()池庠()序

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

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涂有饿殍通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河内凶古义今义

请以战喻古义今义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

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今义

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②王

然而不王者()梁惠王曰()

③以

请以战喻()可以无饥矣()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⑤之

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谨庠序之教()

⑤然而不王者()

【合作探究】

1.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②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③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④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3.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4.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gū,网)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

n,通“斑”)曳兵(zhuài,摇着)

C.庠序(xiáng,学校)衣帛(yì,穿)

D.孝悌(tì,尊重父母)鸡豚狗彘(zhì,猪)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数罟不入洿池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⑤邻国

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

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8.翻译下列语句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9~16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用“”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

概括每层的大意

11.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a.统治者;(限9字)

b.;(限8字)

c.(不超过16字)

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D.不胜枚举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孝悌之义B.树之以桑C.百亩之田D.邻国之政

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D.吾谁与归

15.用自己的话回答:

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C)

A.使用比喻句式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D.使用排比句式

【答案】

【基础演练】

1、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衣(yì)帛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庠(xiáng)序

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直,通“只”,“不过”句意是:

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

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通“斑’句意是: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同“途”,道路句意是:

路上有饿死的人)

3、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

河内遇到饥荒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

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4、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②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③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④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⑤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

咚咚地敲着战鼓)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

<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④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合作探究】

2.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3.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4.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巩固提升】

1.C2.D3.B4.D5.A6.A7.D8.⑴观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⑵兵器刚接触,(士卒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走⑶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头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9.谨庠序之教,……不负戴于道路矣10.分三层:

一层(1-3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二层(4句)小结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三层(5句)推出新的结论:

王道之始也11.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12.D13.B14.D15.广施仁政,若百姓生活不好,要归咎自己而不归罪年成16.C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知识导学】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

“天下恶乎定?

”孟子回答:

“定于一”梁惠王问:

“孰能一之

”孟子回答: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

“孰能与之?

”孟子回答:

“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说:

“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孟子说:

“天与之”又说: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回答:

“于传有之”齐宣王问:

“臣弑其君,可乎?

”孟子回答: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

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

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

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齐宣王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

“春秋无义战”又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④数罟不入洿池()

2.发①百发百中()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4.兵①非我也,兵也()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④草木皆兵()

5.胜①高处不胜寒()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百战百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二.默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合作探究】

1.孟子是用什么方法分析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3.孟子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时用了什么方法?

请具体分析

4.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

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5.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方面?

6.梁惠王是否会接受孟子的观点?

为什么?

当代中国,共产党治国,是否用到了孟子的智慧?

7.试总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巩固提升】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2.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之义(兄弟友爱)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3.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4.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

5.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6.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

7.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

8.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

开端】

9.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0.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

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曰: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答案】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数数目几,若干读shuò,屡次读cù,密

发发射派遣打开花开

直不弯曲仅价值

兵兵器战争军队兵士

胜能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

二.默写:

【合作探究】

1.参考答案:

比喻说理

2.参考答案:

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

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参考答案:

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油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

多么的不仁!

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4.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