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2026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

《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docx

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调研卷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新蔡县高一上学期期末

历史调研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在描述奴隶社会时说:

“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

”此材料表明

A.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君主和臣民民主协商国事

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

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对贵族而言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权威,此时君主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A选项符合题意。

君主和臣民民主协商国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2)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

“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A.王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

B.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C.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大臣就等于皇帝之家务官、私臣的情形,可见还有相当的原始色彩,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王室和政府的界限模糊,王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

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的说法与材料“非政府正式之官吏”的说法相矛盾,C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D选项排除。

3.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田蚡专横专断,“荐人或起家至两千石,权移主上”,以至武帝曾质问他:

“君除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以上材料表明

A.汉武帝要罢免丞相田蚡

B.丞相田蚡权倾朝野

C.君相在权力分配上有矛盾

D.相权超过了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田蚡把推荐人的权力“权移主上”,也就是凌驾于皇帝之上,对皇权构成威胁,体现的是君相在权力分配上有矛盾,C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要罢免丞相田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丞相田蚡权倾朝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相权超过皇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4.在中华帝国的大多数时候,都存在着皇权与政府约略两分的格局,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

下列选项体现这种两分格局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宋朝二府三司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为分割宰相的决策权,起用身边的近臣组成决策机构,也就是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则成为了执行机构,也就是外朝。

根据材料“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可知内外朝制度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属于丞相制度刚刚诞生,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权力较大,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集体宰相制,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宋朝二府三司制属于集体宰相制,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外朝的形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它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显示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走向,即:

为加强专制皇权,皇帝不断地用左右近臣削夺外朝大臣的权力,待新的机构权势日重而有震主之威时,再用新的心腹近臣组成另一个机构。

三省的形成过程是这样,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也是如此。

5.明成祖朱棣始设内阁,“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据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皇帝意图限制内阁,加强皇权

B.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权倾朝野

C.内阁成员文化素质和权力较低

D.内阁便于干预朝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人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可以看出内阁主要是帮助皇帝编写文件,其实质是皇帝特定的秘书机构;根据材料“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可以看出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法定机构,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朱棣限制内阁的权力,与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无关,B选项排除。

内阁成员文化素质较低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内阁便于干预朝政的说法错误,内阁不属于国家正式行政部门,无决策权和行政权,D选项排除。

【点睛】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6.据《大清会典》记载:

“凡品秩铨叙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百司以达于部”,关于材料中此部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于秦朝

B.汉朝时发展成熟

C.明初权力增大

D.清初被废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品秩铨叙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可知这个行政部门具有官员选拔、考核、赏罚、退休等职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吏部具有官员选拔、考核、赏罚等职能。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所以吏部权力在明初权力增大,C选项符合题意。

吏部产生于隋唐时期,A选项排除。

汉朝尚未出现吏部,B选项排除。

清朝初年,沿袭明朝制度,六部并未废除,D选项排除。

7.有学者认为:

希腊各城邦中的政治集体或公民集体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古代雅典就曾专门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背离

B.财产资格会影响公民参政

C.城邦政治体制的特点

D.公民群体广泛参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代雅典就曾专门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可知财产资格会影响公民参政,B选项符合题意。

雅典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A选项排除。

城邦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材料未体现城邦体制的特点,C选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参政权利受到财产的限制,D选项排除。

8.罗马法规定:

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

这表明在古代罗马

A.强调对公民的人文关怀

B.个人权益受到严格限制

C.关注对个人利益的保护

D.注重规范社会公共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讲述了妇女财产权的问题,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财产权十分重视,不管你是何阶级何性别,都受到保护,体现出法律对于个人利益的保护,故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个人利益保护,不是人文关怀,故A项错误;B项中严格限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论述的是个人利益不是规范社会秩序,故D项错误。

9.黑格尔说:

“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

B.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古希腊人的一部分是指雅典全体居民

D.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只不过是城邦中小部分男性公民的民主,至于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可言的,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

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布满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孕育在黄河流域,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耕,中国是典型的内陆文明,A选项正确,排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秦朝之后中国历代都实行君主专制,B选项正确,排除。

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根据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是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

除贵族制和民主制外,古希腊城邦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D选项正确,排除。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大不列颠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

驯服专制王权指的是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1832年议会制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树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权威,B选项符合题意。

光荣革命的胜利仅仅意味着夺取了政权,A选项排除。

英国责任内阁制剥夺的是国王的行政权,C选项排除。

1832年议会改革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D选项排除。

11.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到:

在美国,社会是由自己管理,并为自己而管理。

所有的权力都归社会所有,几乎没有一个人敢于产生到处寻找权力的想法,更不用说敢于提出这种想法了。

此材料反映了美国

A.代表人民利益

B.人民主权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美国,社会是由自己管理,并为自己而管理。

所有的权力都归社会所有”可知体现的是人民主权的原则,B选项符合题意。

美国属于资产阶级国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A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美国权力机构的制衡,C选项排除。

自由平等原则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有学者在针对近代某国政治制度演变时说:

“理性是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

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

上述材料针对的是

A.英国政治度确立的过程

B.美国政治度确立的过程

C.法国政治度确立的过程

D.德国政治度确立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仅以一票多数赢得了共和体制,与当时共和派政见不同的影响较大的派别为保皇派。

根据材料“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异常艰难,C选项符合题意。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通过光荣革命确立的,A选项排除。

美国共和制度的确立是在通过独立战争之后,通过平等协商确定的,B选项排除。

德国君主立宪制度是通过王朝战争之后确立的,D选项排除。

13.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遂责其违约”。

李鸿章这一认识

A.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争取到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外交的目的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处理国与国之前的事务。

李鸿章说“修约是双方的权利”、“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说明李鸿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C选项符合题意。

若李鸿章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不可能认为修约是双方的权利,A选项排除。

近代中国外交处于弱势状态,B选项排除。

李鸿章的认识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867年,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交上的平等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显然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层的天朝上国观念已经发生改变。

14.《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不久,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

“……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

“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这段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真正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B.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发生了变化

C.《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阶级矛盾激化

D.体现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照旧交粮纳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明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限于当时的环境和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实现,体现了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发生了变化,B正确;A太平天国真正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阶级矛盾激化,排除C;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与材料“照旧交粮纳税”不符,排除D。

所以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5.下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副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

据漫画中信息可知,该局势

A.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

B.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

C.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D.导致了北京的再次失陷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俄国将东北划分为势力范围。

结合材料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

虽然列强在华有一定矛盾,但是总体上是相互勾结,B选项排除。

教案事件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C选项排除。

北京再次沦陷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与山东、俄国与东北两事件同时出现于列强瓜分中国之时,可以推断出此漫画反映的是列强瓜分中国。

16.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

这种情况得以转变是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在《马关条约》刺激下,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集体醒悟的转变”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C选项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民族意识尚未觉醒,A选项排除。

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B选项排除。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晚于甲午中日战争,D选项排除。

1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体落后,民族意识淡薄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知日本君主立宪政体和民族意识使日本的整体实力提升,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政体落后,民族意识淡薄的说法属于中方战败的原因,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到中日双方的综合实力,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中国军事领导的妥协退让,D选项排除。

18.周恩来指出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直接促使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B.赞扬了农民群众的反帝和斗争精神

C.抗日战争的胜利完全继承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精神

D.新中国的建立有赖于义和团的英勇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恩来指出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可知周恩来赞扬了农民群众的反帝和斗争精神,B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A选项排除。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C选项排除。

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结果,D选项排除。

19.国外某学者曾论述:

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本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

……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

该学者论述的是

A.德国的共和政体

B.美国的共和政体

C.法国的共和政体

D.中华民国的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中华民国确立的民主政体是效仿的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由于不适合国情,最终失败。

根据材料“因为它在本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

……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共和政体是中华民国的共和政体,D选项符合题意。

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德国国情的,A选项排除。

美国的共和政体并未失败,B选项排除。

法国的共和政体是符合当时法国国情的,C选项排除。

20.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纲领指出:

“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

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A.初步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任务

B.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犯了右倾错误

D.维护了国共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二大”文件较之“一大”中有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目标和革命进程的相关表述,说明中共对中国革命有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初步认清了中国国情,制定出了民主革命纲领,A选项符合题意。

中共二大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选项排除。

右倾体现在投降主义和思想保守的一面,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后,D选项排除。

21.有学者在研究某次运动时说:

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

下列关于此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选项符合题意。

中共一大的召开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选项排除。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B选项排除。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流血事件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D选项排除。

22.沈志华在《中苏关系史纲》中说:

莫斯科支持中共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共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

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土生土长的毛泽东在中共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转变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B.遵义会议

C.秋收起义

D.八七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结合材料“土生土长的毛泽东在中共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体现,A选项排除。

秋收起义与毛泽东崛起无关,C选项排除。

八七会议主要是确立了武装起义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与毛泽东崛起无关,D选项排除。

23.抗战爆发以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

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B.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原则,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明中共可以依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根据地民主选举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A选项排除。

工农武装割据主要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战略措施,C选项排除。

解放战争与三三制原则无关,D选项排除。

24.“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以上内容选自1938年8月召开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批评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B.指出了抗战的正确途径

C.中共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中共主张持久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8月召开中共洛川会议明确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为抗战指明了的正确途径,B正确;A项与材料所提的时间不符,且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中共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5年的《八一宣言》,排除C;中共主张持久战是1938年5月提出,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

所以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全民族的抗战路线

25.毛泽东在一首诗中说:

“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下列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A.此诗描绘的情景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

B.此诗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C.此诗反映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共商建国大计

D.此诗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野蛮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可知这是毛泽东写的《忆重庆谈判》诗,这是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描述,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国内民主和平,共商建国大计,C选项符合题意。

这首诗写于1945年,不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A选项排除。

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B选项排除。

抗日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