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2001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

《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docx

吴雪琴第二单元导学案九上

故乡  

鲁迅

学习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学习重点:

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学习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思读

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2、知识链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

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

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

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

《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3、介绍作者:

《故乡》选自        (作家)的小说集《        》。

他原名是            ,字         。

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

作品集有        、       、        、       等。

4、给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    ) 萧索(      )  愕(   )然    鄙(    )夷 瓦楞() 胯()下 

獾()秕()谷   鹁鸪()()  髀() 絮絮() 

 蜷()缩 寒噤() 潺潺() 黛()色  

愕()然   五行()嗤(   )笑  瑟索(       )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二、思究

1、本文以             为线索安排情节,请大家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回故乡(  1---5):

写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在故乡(6---77):

写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通过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反应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极度贫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隔膜。

                                            

离故乡(78---88):

写我离开故乡是的心情、感触,表达我对新生活的指执着追求。

2、课文刻画了哪些主要人物形象,,你能不能说说与其相关的事?

3、“我”为什么回故乡?

(课文第五段)“我”的心情怎样?

(看到这一切“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来。

三、思展:

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

能否用文中相关内容回答,并理解这种手法对表现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思读

再读课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思究

闰土的变化

         1.分析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故乡》写闰土、杨二嫂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

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图二:

杨二嫂的变化(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以前的杨二嫂

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

 

 

语言

 

 

动作

 

 

性格特点

 

 

2、 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 试分析本文中有哪几组对比?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思展

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

“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三课时

一、思读

找出文中描绘故乡的片段。

A、 记忆中的故乡

B、 现实中的故乡

C、 憧憬中的故乡

二、思究

1、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有什么用意?

2、 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

议论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分析词语:

三个“辛苦”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分别代表了哪三种人的生活?

 

4、理解“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的含义。

 

三、思展

思究的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 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 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学习方法:

自学——讨论——探究——拓展  

  第一课时

一:

思读

1:

俗话说:

“有钱能使鬼推磨”是有道理的。

金钱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们做什么事情常常离不开金钱,因为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人情比金钱更为重要——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更明显体现。

    那么,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情与金钱关系怎样?

尤其兄弟情谊与金钱如何?

我们要学的这篇小说——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将告诉我们这种利害关系的根源和本质又是如何?

2: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部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

他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

他以《羊脂球》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

《一生》、《俊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

莫泊桑的小说结尾很有特色,往往情节急转直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

字音

(1)给加点字注音  

撬开(    )  煞白(    )  诧异(    )  牡蛎(    )(    )  别墅(    )  

褴褛(    )(    )  女婿(    )  嘟哝(    )(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é(    )据   zhàn (     )桥  阔chuò(    )  zāota(       )   手pà(    )  

端xiáng(    )    zhuàn(     )钱    莫míng(    )其妙  

(3)解释词语  

拮据  褴褛 

 阔绰  恭维  

张皇   端详  

十拿九稳  与日俱增  

狼狈不堪  

二:

思究

1.学生速读全文, 尝试复述故事梗概,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2.小组内复述故事  

3.各小组选代表展示  

4.师生一起理清小说层次,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5.《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

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6.“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

有什么作用?

 

三:

思展

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第二课时 

一、思读

自主学习

二、思究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

“我”、菲利普、菲 利普 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

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并回答下列问题  

(1)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

这些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

思展 

1.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2.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3.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

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

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

主备吴雪琴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并能模仿写作。

学习重点:

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思读

1.认真反复阅读课文,预习课内生字词,将你认为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写下来

 2.认识作家老舍,了解其生平、作品、风格等

3.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骆驼祥子》这本书,能简单地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二:

思究

1、结合你预习时的阅读,谈谈你对祥子这个人物的看法。

(可以不局限于课文内容)

2、大家对祥子充满了同情,是因为文中的祥子处于十分让人同情的环境之中。

你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出祥子当时的悲惨处境吗?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如此悲苦的生活中挣扎的祥子,他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老舍先生是如何描绘的?

请从文中找出对祥子心情的描写,并且带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4、为什么文中的祥子处境这么悲惨?

是因为烈日或者暴雨吗?

我们大家也许同样的有淋雨曝晒的经历,难道我们也如祥子一样悲惨吗?

三:

思展

1、同学们看到了在祥子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这样的旧社会造成了祥子和其它许多车夫的悲惨命运,更造成了无数穷苦的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请尝试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2、同学们,一篇小说的“环境”不仅指“社会环境”,还包括“自然环境”。

通过阅读,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本文的自然环境是直接导致祥子陷入困境的原因。

那么,我们也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精妙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认真阅读文本,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的,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可供学习。

                        第二课时

一、思读

自主学习

二:

思究

1、作者老舍是如何将“烈日”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地表现于纸上的?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除了写太阳,他还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人的活动来表现烈日的)

 

2、让我们再来看看“暴雨”,作家老舍会不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暴雨”呢?

柳枝:

风:

雨:

3、教师总结“烈日”、“暴雨”两个段落的写作特点。

  学生朗读你认为描写地最传神的语段,体会本文景物描写的魅力。

4、如果把这个节选的题目改成“在恶劣的环境下”,你觉得好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5、请你说一说本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思展

1、学生活动:

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片断写作,表现一个因家境困难而打算辍学的孩子在烈日下从学校走回家的情形,200字左右。

 

2、交流小作文,可现在小组内交流,时间允许可以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在班内交流。

四、课堂检测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简析其表达作用。

1.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

作用:

2.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

()

作用:

3.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作用:

4.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

作用:

二、阅读

①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②马路上一个水点儿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

③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④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⑤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⑥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⑦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

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⑧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

⑨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崐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⑩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这段文字可分为三个层次,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概括三层的层意。

(1)

(2)

(3)

4.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人力车夫的各种情况。

第⑦句写   ,⑧至⑩句写   。

其中第    句和第     句描写得最详细。

5.这段文字为什么要详写人力车夫的各种情况?

6.第⑨句中的“灌”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知识链接: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家境清苦。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一:

思读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埠头(  )占卜(  )小囝(  )祟米(  )斛子(  )廒间(  )  

当差(  )沽酒(  )写意(  )白腻(   )松懈(   )  

呷一口(   )拗不过(   )鄙夷不屑(   )  

2.、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

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二:

思究

精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1、作者把农民的希望比作什么?

农民的希望是什么吗?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农民们开始满怀希望?

(可以抓住其中的一句来加以分析。

2、丰收成灾,希望破灭。

农民们心甘情愿吗?

看看农民们的反应。

  

   

4、分析农民们的性格特征<和米行>先生的性格特征。

  农民们:

<米行>先生:

5、忠厚老实的农民没有办法,只能贱价粜米。

丰收成了灾害。

那么农民丰收成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6、农民们丰收的喜悦被粜米后的颓丧所替代。

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肥皂泡的破灭。

阅读下文,体会还有哪些肥皂泡破灭了?

 

7、希望是破灭了,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必要的生活用品还是要购买一些。

整个街头是怎样的特点?

你如何理解街头的热闹和繁荣?

  

8、文章最后段落有什么作用?

从作品中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思展  

1.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寥寥数笔就把苏南小镇的风情面貌描  

绘出来了。

找出这些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2.本文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仔细体会。

关雎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4教师介绍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

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

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雎鸠()           窈窕()       逑()  荇()菜               寤寐()    琴瑟 ()     芼 ()

2.解释词语

窈窕左右流之寤寐   参差

琴瑟  采采    苍苍思服

三自主学习:

课文理解与感悟。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三.合作探究

讨论本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老师点拨:

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当堂达标检测

1、填空:

(1)《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篇诗歌,古时也称“()”,《毛诗序》所称的“六义”是指(、、、、、). 

2、背诵并默写诗歌。

3、赏析《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蒹葭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教学建议:

 

 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

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

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 (自主学习)

  1.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蒹葭》属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

“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2、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3. 读后用富有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