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1864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60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

……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这体现了

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科举制

2.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

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

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B.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区别

C.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D.独主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4.钱穆先生指出:

古罗马奴隶多半来源于战俘,而汉代的奴隶则是农民主动离开土地,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集合;不是出卖自由,而是对国家法规的一种逃避。

汉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工商食官的出现B.小农经济的形成C.庄园经济的盛行D.编户制度的消亡

5.《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二十七题: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

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这则材料可以从本质上反映出

A.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D.对“市”严格管理

6.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7.隋朝宰相杨尚希上表建议合郡为州,曰:

“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立置。

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由此可知他建议合郡为州的目的主要是

A.削弱地方,集权中央B.加强地方,抵御外侮

C.强化皇权,削弱相权D.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8.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9.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宋时期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下列各项可为依据的是

A.士族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受到削弱B.门阀社会衰落,代之以平民的兴起

C.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放弃对商业的控制D.儒学受到冲击,让位于佛老思想

10.苏轼曾经感慨道: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这反映了

A.手抄本书籍在宋代已消失B.造纸术改变了书籍短缺的现象

C.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D.宋人不重史学重诸子百家之说

11.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图、集、场等词语。

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地位下降B.农村商业发展

C.城市类型繁多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12.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

“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的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有

①科举制度盛行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理学的兴起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14.《明史》中记载:

明朝初年还没有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规定,到明英宗时规定“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镣”。

这一规定

 A.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B.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

 C.有助于白银的货币化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15.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

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賜下甘霖。

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可能最早渊源于

A.道家学说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思想

16.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

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B.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7.“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

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18.据《镜山野史》记载,“是时武昌、南京属管之地,粤人出示安民,开科取士,禁头变服,按例征粮,农工商贾各安其业,俨然有王者风。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时临时政府要求人们断发易服

B.太平天国政权采用传统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C.《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政策已无法实行下去

D.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政权

19.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

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0.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

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

据此可知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1.有学者认为,康有为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己经预示着后面将有更加猛烈的风潮,不仅包括政治革命,而且包括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B.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更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

22.“学子互相约集,一声‘向右转’,齐步辞别国内学堂,买舟东去,不远千里,北自天津,南自上海,如潮涌来。

每遇赴日便船,必制先机抢搭,船船满座。

”上述现象应出现于

A.明末清初B.洋务运动期间C.清末民初D.抗日战争时期

23.右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24.“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A.要求推翻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民主权利

25.《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实业救国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26.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

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27.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价值重建”指的是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右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

从中可知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9.下图是某时期的钞票,从中可以反映出的信息是

 

A.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B.“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C.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D.国民政府币值改革的开展

30.“介石先生慧鉴:

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

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

……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坚持抵抗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1.在乌鲁木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王震针对新疆形势提出了许多细则,“对于两种民族形成租佃关系的地区,减租时,一般应采取双方协商的办法进行,不应采取斗争方式,以免引起民族间的仇视”;“对于宗教寺院出租的土地,一般均应按照减租条例依法减租,但在执行中……群众要求减则减之,愿少减者则可少减,不愿减者可暂不减”。

这些“细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2.下表是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情况,由此判断(  )。

时间

1955年

1956年3月

1956年底

比率

32.5%

80.3%

96.2%

A.从农业合作化速度上看,正处于“大跃进”时期

B.从农业合作化结果上看,完成了“八大”制定任务

C.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完成

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3.1964年开始,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这反映出当时

A.工业布局趋于合理B.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C.战争思维成为主导D.“左”倾错误开始出现

34.下图是《中国电影图志》目录的一部分。

该目录反映了建国初期

A.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B.“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创作繁荣

C.多种电影体制并存D.国家鼓励国营电影发展,限制和取消私营电影

35.“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B.1992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

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36.林岗《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一文说:

“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

”他认为,现在中国正处于城市经济。

根据这一观点,对应文中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

A.1911年B.1949年C.1978年D.1997年

37.《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小农经济、共同劳动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38.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B.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D.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初探

39.前上海副市长赵启正对某一重大措施评价说:

“(它)实现了以点带面,壮大上海,带动周边的战略效果,是经济学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

”它指的是

A.开放港口城市B.开辟经济开放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D.开放长三角地区

40.针对雅典民主制度,苏格拉底说:

“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这表明苏格拉底

A.主张君主专制  B.主张人民主权C.提倡“美德即知识” D.反对直接民主

41.有学者指出:

所有权概念起源于罗马法的“dominium”一词,原有统治、管辖、控制、支配之意。

……所有权概念一开始出现,就获得了所有人对物绝对支配的含义。

由此可见罗马法

A.仅仅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B.重要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

C.只保护奴隶主贵族的财产D.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2.中世纪的欧洲,国家在人们心中几乎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下列近代历史事件,对欧洲独立国家政治格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4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两者皆是意图将欧洲这个混合体的某个部分独立分离出来。

下列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的实质是重构西欧文艺的辉煌

B.宗教改革是为了实现信仰自由

C.天主教会保存的文献在两个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D.世俗势力都对两个运动中的“反叛者”进行了保护

44.某资料描述:

“十八世纪时,他因讽刺王室,曾被迫流亡海外。

他相信自然神教,认为天神启示的宗教是无知和欺骗的产物,一生为文化、政治和宗教自由奋斗。

可是他却不是绝对的拥护民主,因为基层民众多是无知的暴徒,一旦他们开始争议,则一切将归于失败。

”上述资料所指的欧洲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洛克B.孟德斯鸠C.卢梭D.伏尔泰

45.“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

”材料重在强调

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C.自然权利说D.人生而平等

4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A.《共产党宣言》  B.《共同纲领》 C.《民法典》   D.《政府论》

47.“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

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

48.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

“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

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

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

”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B.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

C.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D.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

4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

”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50.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

“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是

A.自由主义开始盛行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C.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51.右表反映了19世纪世界贸易总额的发展趋势。

对影响该现象形成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开展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③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进步

④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普遍建立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52.下图是“世界经济中心地理转移趋势图”,其中,18世纪时有西欧(法、英、德)和亚洲(中、印)两个经济中心。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最恰当的是

 

A.当时欧洲和亚洲处于同等的经济发展水平

B.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逊于西欧手工业

C.工业革命是出现两大经济中心的根本原因

D.当时的两大经济中心的经济发展趋势不同

53.“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

”该认识导致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D.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54.有学者认为,它“开始了关于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的一场思想革命……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这一原则,在此之后已不再受到严重挑战了。

”这场“思想革命”是指

A.启蒙运动B.新文化运动C.罗斯福新政D.新经济政策

55.“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

”该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是

A.雅尔塔体系的形成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经互会的成立

56.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B.西欧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C.中国成为世界大国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57.法国总统萨科齐称: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

”这表明

A.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

B.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C.萨科齐希望对世贸组织进行改革

D.布雷顿森林体系至今作用巨大

58.处于国际金融风暴中心的爱尔兰,5大银行都濒临破产。

2014年11月欧盟和某国际组织一道向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以帮助这个欧元区国家应对债务危机并遏制危机蔓延。

关于该组织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旨是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

B.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

C.成立后主要受发达国家控制

D.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59.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

1992年,他将之扩充为《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终结论”出台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D.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

60.韦勒克将某一文学流派的风格总结为:

“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德国作家席勒也认为这一文学流派“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下列美术作品中与之具有类似风格的是

 

  

  

AB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61题为必考题,考试必须做答。

第62~6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61.(25分)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

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请回答:

(1)列举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主要成果。

(3分)

(2)据材料一,指出反映西欧“离异与回归”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0分)

(3)试从材料二中“离异”这一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

(9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离异与回归”的认识。

(3分)

请考生在第62~65四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请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写明。

6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

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

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

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

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

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

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

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

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

——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

(8分)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了什么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