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1476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docx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晚清部分)

本阶段历史主要包含两条主线:

一是西方列强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先后发起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

一是中国各阶级(地主、农民、资产阶级)各阶层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不懈抗争和探索

列强侵华史: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状况对比)

(1)国内: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财政空虚,闭关锁国。

(2)国际:

欧美资本主义列强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2.鸦片战争的影响

A、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②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议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注意:

五口通商、尤其是协商关税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略的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

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A、《五口通商章程》内容:

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破坏);

B、《虎门条约》内容:

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力。

后来英国曲解这一条约在上海开辟了第一个租界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要注意当中有“修约“要求,是引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开端

①社会性质变化:

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表现:

A、政治:

战前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B、经济:

战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战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社会矛盾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变化:

由推翻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双重任务。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战争概况

(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

“修约”失败

(3)借口、导火线:

“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

(4)事件经过:

①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

②过程:

攻占广州→攻占天津→攻占北京③1860年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2、《天津条约》内容: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方便了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使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十处为通商口岸(其中汉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向列强开放深入内地的港口);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列强开始垄断中国的内河航运权);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⑤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3、《北京条约》内容: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在界限街以南)给英国;④准许华工出国(掠夺劳动力);⑤对英法赔款各增加到800万两白银。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侵吞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影响: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表现:

⑴在政治上:

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②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如:

广东巡抚柏贵降敌并为敌所用,在广州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条约规定列强在京设公使,更方便了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③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洋务派产生。

⑵在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增开汉口为通商口岸),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三)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急需对外扩张。

②西方列强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急需扩大他们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纵容日本侵华。

③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④清政府的被动。

2、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黄海海战:

邓世昌殉国,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致使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2)辽东战役:

日军进行旅顺大屠杀

(3)威海之战: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1)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2)《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日本是侵华国家中获得赔款最多的国家,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进行资本输出的目的),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

(1)消极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②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积极影响:

A、经济: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B、政治:

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先后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挽救国家危亡

C、思想:

甲午战争证明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在中国行不通,取而代之便是资产阶级所宣传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一步发展。

4、台湾人民的反割占斗争,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

徐骧、刘永福、邱逢甲

(四)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签订时间:

1901年

(2)内容及危害:

A、内容:

赔款白银4.5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危害: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B、内容: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保护。

(危害:

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大本营)

C、内容:

铲除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的沿线要地。

(危害: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至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

D、内容:

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对镇压反帝运动不力的官员永不叙用【最能够反映出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

(危害:

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E、内容: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为六部之上。

(危害: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

)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注意:

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列强四次侵华战争中,根据列强的发展阶段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一、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

二、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资本输出

1、结合有关史实,比较说明19世纪40~60年代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活动有何异同?

简析其原因。

⑴.同:

①.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侵略权益,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使其侵略势力不断深入;③.向中国倾销商品,占领中国市场;

⑵.异:

①.前者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门户,后者增加了政治经济上瓜分中国;②.前者商品输出为主,后者突出了资本输出;③.前者列强侵华中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后者既争夺又勾结,以争夺为主,并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使中国面临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⑶.原因:

前者西方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以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为目的;后者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进一步加紧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为目的;

2.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试用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原因。

⑴.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战前武装侵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

⑵.列强关系发生变化:

战前列强侵华中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中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

⑶.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原因:

前者西方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以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为目的;后者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进一步加紧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为目的;

⑷.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

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⑸.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

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

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使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加之上中国战败,证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走不通,使民族资产阶级意识到要挽救中国必须改革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

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地主阶级抵抗派——新思想萌发

1、新思想萌发

(1)萌发原因:

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严重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2)实质: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

(3)特点:

一方面带有“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封建纲常的色彩。

(4)人物: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魏源《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即“中体西用”思想。

(2)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3)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奕訢、张之洞、左宗棠。

(4)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措施

经济工业化:

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作用:

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改变了中国原来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对外来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

思想教育文化近代化: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作用:

培养了一批实用性人才

军事:

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作用:

巩固海防

(5)结果: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6)失败原因:

A、客观:

受到本国顽固势力以及列强的阻挠

B、主观:

只有总理衙门推动,力量涣散

不能变革封建生产关系而破产。

(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抗争:

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1)理论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撰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这样,洪秀全就将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很大的号召力。

(2)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

(4)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春定都天京,正式建立同清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提出废除封建土地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产品分配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留够口粮后,其余入圣库。

(2)目的:

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是革命纲领,反映农民强烈愿望。

②是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③A、从客观方面说,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B、从主观方面说,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根本原因)

(4)北伐、西征、东征

A、北伐:

推翻清朝统治失败的原因:

孤军深入,物资不足

B、西征:

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C、东征:

切断敌人的财源,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4、《资政新篇》:

洪仁玕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5、太平天国的失败标志: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3)功绩:

①加速了清朝封建制度衰落与崩溃。

②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③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④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⑤是亚洲反殖民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新特点:

①它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②利用西方宗教思想发动农民反封建斗争;

《资政新篇》中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形成新特点原因:

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新旧交替的年代,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已被西方列强打开。

太平天国在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抗了支持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的外国侵略者。

②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

《资政新篇》的写出又与洪仁玕在香港的个人经历有关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领袖:

A、洪秀全:

改造利用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起义,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中国。

②其思想的产生也是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有关,也是由其小农立场决定的。

B、洪仁玕:

①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②其思想的转变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果,也与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有关。

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可以登上历史舞台进行救国探索,归根到底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条件(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列强的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区域:

沿海地区(广州、上海、天津)

(4)民族工业最早出现在沿海地区的原因:

A、自然原因:

沿海地区交通发达,近原料产地

B、社会原因:

沿海地区人口较多,市场大,劳动力丰富、列强最早侵略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最早瓦解

(5)代表:

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发昌机器厂。

(6)特点(弊端):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

原因:

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商企业,出身于破产的农民,身受三重压迫,人数少,但集中革命性强。

3.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A、初步发展的原因:

(1)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实业家投资实业。

B、影响:

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打下经济基础、此后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掀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的探索

1、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1)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①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②观点:

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

(2)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理论基础: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学说相结合,即把儒家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社会进化论相结合,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也就是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认为当时中国最适合实行“君主立宪制”,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理论基础。

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编译了《俄彼得变政考》、《日本变政考》,直接阐述变法的具体内容,尤其指出中国变法应以日本为榜样

梁启超:

与康有为一样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思想比康有为更激进,他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认为“君权日盛、民权日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把“伸民权”与“广民智”相结合,指出启迪、教育人民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主张把开学校、广民智视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其著作《变法通议》明确指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政治制度。

谭嗣同:

思想更具革命色彩,著作《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

严复:

创办《国民报》,介绍《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主张,认为实行变法,才可以“自强保种”

政治运动: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国人感觉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成立政治团体——强学会

创办《中外纪闻》

论战:

与封建顽固势力就要不要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进行论战,其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2、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

《应诏统筹全局折》

(2)组织:

资产阶级政党性质——保国会

(3)变法正式开始的标志:

定国是诏

A、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见《选修一》P136页直接危及顽固势力利益的措施是:

裁汰冗员

B、作用:

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②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改革不彻底。

3、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意义:

①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③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失败原因:

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注意:

维新思想家宣传维新思想时有何特点?

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

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学说相结合

原因:

政治:

封建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妥协性强,为减少变法的阻力

经济:

民族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辛亥革命(中国近现代史第一次巨变)

1、辛亥革命兴起背景:

(1)政治: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民族危机加深。

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朝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使清朝反动面目彻底暴露

C、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极大推动革命形势(意义:

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组织基础。

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D、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革命形势到来奠定经济基础

(3)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①代表人物:

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即法国启蒙思想),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以及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推动②意义:

为民主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2、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⑴同盟会的建立:

①建立: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②政纲: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思想也就是民族革命——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

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思想,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思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是资本主义土地国有制,也就是社会革命防止贫富分化悬殊)

三个革命一并完成是从不同方面反对专制和为人民争取权利。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评价:

A.积极:

三民主义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意愿,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消极: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③机关刊物:

《民报》

④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⑤意义: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⑵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①内容: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②影响:

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利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辛亥革命的爆发:

(1)武昌起义的爆发:

1911年10月10日

(2)起义的胜利:

武汉三镇光复,史称“辛亥革命”

(3)政权建立:

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为都督,建号“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4)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全国十几个省区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立宪派和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危机

(5)帝国主义从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严守中立:

A、原因:

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B、实质:

积极扶植新代理人。

南北议和:

A、实质: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在南北议和以及临时政府成立时,袁世凯已经控制着北京政权

(6)辛亥革命的成果:

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推翻了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⑵中华民国政策:

①对内政策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起了积极作用;

⑶《临时约法》:

①内容:

A.主权在民;民族平等;自由权利;参选权利;B.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实行责任内阁制(指的是国家政体)

②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7)辛亥革命的失败:

⑴标志:

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⑵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和破坏,扶植新代理人;②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③袁世凯对革命派的军事威胁和政治欺骗;④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8)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⑴性质: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⑵意义:

①辛亥革命给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