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图示法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并理解其革命性、结盟性和平等性的特点。
2.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历程。
3.联系时事,理解当今中国落实外交目标及扩大并深化多边外交关系的表现。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
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
政策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易错提醒]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
“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5.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易错提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特点上不同于“三大政策”:
“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会议
(1)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议题: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概况:
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4)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易错提醒]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图解历史]
图示法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主题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史料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思考
(1)史料中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出其具体内容。
(2)上述原则在我国外交史上的地位如何?
(3)史料中这些原则要解决什么问题?
它是针对什么现象而提出的?
答案
(1)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问题:
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问题。
现象:
它是针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而提出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①包容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②开放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③创新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2)意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题二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意义
史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思考 图片中两次国际会议对新中国外交发展有何意义?
答案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
(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的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向利益外交的转变。
主要体现在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
第一次是1949年~20世纪50年代初,以中苏建交为起点,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第二次是1955年万隆会议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
(4)立足点:
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1.(2018·江苏扬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收回了列强侵占近一个世纪的租界领事权,驻兵权,清查、冻结、没收了大量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存款和不动产,基本实现了我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自给自传。
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我国哪一外交方针的精神( )
A.不结盟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D
解析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与材料中“逐步收回了列强侵占近一个世纪的”相符,故D项正确。
2.《共同纲领》规定:
“(新中国)为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一边倒”
C.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D.“求同存异”
答案 A
解析 “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映了新中国要求独立自主;“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体现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3.(2018·江苏南京师大附中学业水平期末测试)“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体现此精神的是( )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不结盟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可知是另起炉灶,故正确答案为B。
4.(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联合国宪章》第2131号决议表示:
“任何国家,无论为任何理由,均无权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外交,故武装干涉及其他任何方式之干预或对于一国人格或其政治、经济及文化事宜之威胁企图,均在谴责之列。
”与该决议吻合的外交方略是( )
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D.不结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无权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外交”可知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为正确答案。
5.(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二)周恩来为一次会议制定了针对性的原则:
与蓄意破坏会议的美国进行坚决的斗争,对有一定和平愿望但又态度动摇的英、法既斗争又联合,对有中立倾向的老挝、柬埔寨王国采取和解政策,与友方越南和苏联密切合作,保持一致。
这些原则的制定有利于( )
A.达成朝鲜停战协定B.实现印度支那和平
C.促成亚非团结反帝D.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涉及参会的美国、英、法、苏联等国,可知是日内瓦会议,故答案为B项。
6.(2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这个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可知是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讲话,故正确答案为B。
1.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
A.“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答案 C
解析 “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如皋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共同纲领》规定:
新中国实行“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团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该政策指(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对外开放
答案 A
解析 “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正确。
3.(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949年12月16日,缅甸政府来电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研究认为:
缅甸政府要求建立外交关系问题,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同时请该政府派代表到北京来商谈建立中缅外交关系问题。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答案 D
解析 “另起炉灶”是废除与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与材料所述吻合,故D项正确。
4.(2017·江苏宿迁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当时中国政府(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确立“一边倒”外交方针
C.提出“求同存异”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故A项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提出,且与周边国家并没有太多关系,故B项错误;“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于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的,有利于新中国同周边国家维持和发展良好的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
5.(2017·江苏扬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这里的“它”是指( )
A.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 C
解析 日内瓦会议是一次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对中国的外交方针没有影响,故A项错误;具体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指在亚非会议上,赢得与会各国的理解和支持,但它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故B项错误;根据“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可以推断出“它”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是处理睦邻友好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故D项错误。
6.(2017·江苏镇江学业水平模拟)“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 )
A.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答案 C
解析 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作了《关于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讲话,赢得了大多数与会国的大力支持,故C项正确。
7.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
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与西方国家广泛建交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 B
解析 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这表明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B项正确。
8.(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新中国参加的某次国际会议,“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都是发展中国家参加,发展中国家要团结自强,要强调主宰自己的命运和主导发展议程。
目前,亚非国家这种团结合作的愿望在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增加”。
该会议的重要成果是( )
A.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B.形成“万隆精神”
C.中国政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都是发展中国家参加”“亚非国家这种团结合作的愿望在加强”等信息可判断出是万隆会议,故正确答案为B。
9.(2018·江苏扬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
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在此次外交活动中,我国( )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等信息可判断是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0.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尊重各国的( )
A.风俗习惯B.宗教信仰
C.社会制度D.文化传统
答案 C
解析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求同”是指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而“存异”主要是指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亚非大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
11.(2018·江苏苏州高三期初调研)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道:
“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为此,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实施与该论述一致的是( )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C.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
D.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答案 C
解析 坚持独立自主,与材料中“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相符,故C项正确。
12.“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这一“原则”后来发展成为( )
A.“求同存异”的方针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提到“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后来发展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准则。
13.(2018·江苏苏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题)牛军在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
这一政策( )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答案 C
解析 “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是新中国初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A项错误;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是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2~1954年”“中国的周边地区”表明是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正确;“一边倒”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D项错误。
14.(2017·江苏镇江三模)根据某年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 )
时间
外交活动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
4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3:
00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16:
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B.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D.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
答案 B
解析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公约,与材料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表”相符,故B项正确。
15.(2018·江苏扬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题)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时说:
“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团结感。
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
”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 )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答案 C
解析 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故A项错误;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指的是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故B项错误;由材料“到处洋溢着团结感”“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这符合万隆会议的特点,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C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与苏联结盟政策,故D项错误。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6.(2018·江苏扬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答案 B
解析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2018·江苏泰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具体体现。
( )
答案 B
解析 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国家利益的需要,故题目说法错误。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945~1980年)》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请说出其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会议上的发言?
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
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
(3)周恩来于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求同存异”方针。
(4)否。
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
“求同存异”方针具体灵活地贯彻了此原则。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中的“印度”可判断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复述其内容。
第
(2)题主要考查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求同存异”方针。
第(4)题结合两个方针的内容进行比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