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复习(2017).ppt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1183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X 页数:89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复习(2017).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论语复习(2017).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论语复习(2017).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论语复习(2017).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论语复习(2017).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复习(2017).pptx

《论语复习(2017).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复习(2017).ppt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复习(2017).pptx

论语选读复习尘灰学习总则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文字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文章章法技巧的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传承文化、提升思想孔子与儒学的命运:

孔子与儒学的命运: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推为正统思想。

历史态度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围绕政治(政统),这是汉儒;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

甚至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请你一口气报出十篇论语的题目温故知新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课文体系政治一为政以德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习与教育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修身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哲学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二、任选一篇课文,用一两个词或句子,阐述这篇课文的思想。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爱的基本含义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人际交往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礼乐治国师生关系社会理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宏观建构主题篇目学习内容涉及点政治01、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孔子的德政主张德、礼德、礼02、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孔子的礼治主张礼、道、孝悌、仁礼、道、孝悌、仁04、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孔子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入世态度入世态度礼、入世礼、入世修身05、仁者爱人孔子的价值(仁爱)观孔子的价值(仁爱)观孝、忠恕、仁、志向孝、忠恕、仁、志向06、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道德修养的君子自我修养、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行为观)内容和要求(行为观)义、利,仁、知、勇,文与义、利,仁、知、勇,文与质质08、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孔子的交往观君子、小人,义、利君子、小人,义、利学习与教育11、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教学、义、礼教学、义、礼12、高山仰止孔子的高尚品德、感人的师孔子的高尚品德、感人的师生关系生关系道德、仁道德、仁13、沂水春风孔子的礼治思想(礼乐治国)孔子的礼治思想(礼乐治国)教学、志向、理想教学、志向、理想哲学14、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基础(处世观)孔子的哲学基础(处世观)中庸、义、礼、和中庸、义、礼、和分节复习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复习目标:

背诵2.1、2.3、16.1(丘也闻)、13.6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政刑、德礼的区别)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均无贫”的含义有德(正己)为政以德为政者:

如何为:

敬事,信,节用,爱人以身作则沿德,不尚武以德礼富民:

使民以时,轻徭薄赋教民:

修文德、举善、教不能终极目的:

均和安用法令禁止人们做什么,并以惩罚为手段加以实施。

政、刑:

德、礼:

鼓励人们做什么,并以教育熏陶为手段加以实施。

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孔子反对武力征服,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正己、举贤、富民、教民手段:

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2.3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以德取信于民(诚信)1.5子曰:

“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12.7、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奉公正己、厉行节约、爱民如子(仁爱)、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正己(自身要正)13.6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百姓被感化、被折服2.20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以德选用优秀的人13.9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举贤2.20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教之以礼、信、孝悌12.9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富民、教民主张藏富于民,反对横征暴敛为政以德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均无贫”的含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主张上下各得其分:

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为政以德分节复习复习目标:

背诵12.1、3.1、16.2、13.3章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其关系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标题含义:

时代背景:

儒家指约束自己(勿视、听、言),周礼。

3.14,7.5礼崩乐坏、名不符实3.1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25子曰:

“觚不觚,觚哉!

觚哉!

”礼的规范:

秩序(制度规范),孝悌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克己,正名复礼办法:

12.1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

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克己复礼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克己复礼仁礼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7.11,3.3克己复礼孝悌与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1.2孝:

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

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2.8,17.21克己复礼礼教的历史沿革: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克己复礼礼乐教化: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礼记乐记乐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

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古之圣贤非常注重音乐对人心的影响,以乐辅礼,祭祀神明,善化民众。

如黄帝之乐咸池,通乎神明之德;颛顼之乐云门,继承美德;尧之乐大章,广施德惠;舜之乐韶,将德行发扬光大。

其节奏曲调平和而庄重,寓意深刻,导人向善。

君子聆听到此,可以说出其中的义理,以德敬天,思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补充解惑分节复习复习目标:

背诵18.5章、18.7“子路曰”至该章结束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标题含义: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4.21)其:

主张,抱负(礼乐、仁德治国)仕不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

忧国忧民异:

孔子济世(入世)隐士避世(出世)知其不可而为之桀桀溺溺认认为为乱乱世世之之中中,不不能能靠靠一一己己之之力力来来改改变变社社会会,必必须须正正视视现现实,不能自欺欺人。

实,不能自欺欺人。

接接舆舆讽讽刺刺孔孔子子身身处处乱乱世世却却周周游游求求仕仕,规规劝劝孔孔子子知知难难而而退退,以以免免给自己带来危险给自己带来危险。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

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荷荷蒉蒉者者以以根根据据水水的的深深浅浅决决定定过过河河方方式式为为喻喻,告告诫诫孔孔子子做做事事情情要要懂得通达权变。

懂得通达权变。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18.6(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知:

知其不可而为之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路曰:

“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为的精神:

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也是一种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

知其不可而为之(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孔子的精神心态: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