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0474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

晋商(  )

①从明代开始出现 ②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 

③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 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墨子·鲁问篇》记载:

“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3.钱穆说:

“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

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

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

”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4.宁波辖区内有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等城镇,从城镇的形成来看,下列有关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A.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

B.由工商业市镇逐渐发展而来

C.由夜市逐渐发展而来

D.因特色农业经济逐渐发展而来

5.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6.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①市突破时空限制②草市出现

③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7.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8.史料记载:

“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曲柄锄耕

C.刀耕火种

D.铁铧犁耕

9.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10.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禁海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对外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阻止了列强侵略中国

11.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政策理由的是(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

12.西汉初年,“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针对这种现象,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官营专卖

C.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

13.《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这表明(  )

A.具有商业交易凭证功能

B.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具有货币兑换凭证功能

D.提高了商贾的社会地位

14.《汉书·食货志》载: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材料反映了(  )

A.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B.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C.小农生活的艰辛  

D.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15.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破产

16.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C.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7.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

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类型繁多

B.农村商业发展

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18.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

A.需求差异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

19.《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20.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

21.下图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浙江地方政府颁发的执照,用来管理对日本贸易的中国船。

上书:

“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

”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

A.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

B.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倭寇勾结沿海居民为患

22.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

“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

”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3.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

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B.“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

C.“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D.“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2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  )

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

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

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

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图片:

图1:

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

图2:

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郞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请回答:

(1)材料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形态?

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

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了。

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1)材料一表明了手工业发展的何种经营方式?

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的瓷器最有可能出自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

这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何局限性?

(3)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29.乾隆时期是大清王朝的巅峰,经济富足,社会安定,但也有学者将康乾盛世称为中华帝国最后一抹落日余晖。

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易州高陌社,有节妇田催氏,偕媳王氏,青年失偶……是时,家益困,仅种旗庄田数亩,妇姑饮泣,贫不聊生,耕耘灌溉,力作躬亲……夜则茅屋青灯,机杼轧轧,朔风峭寒,十指冻裂,率以为常。

每年租入如期纳课,恶衣粗食,有无不行,上慈下孝,一室愉如。

——乾隆《易州志》卷16,《艺文》

材料二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五集卷二十八、丁未二《上元灯词》

材料三“据丁云高供:

……是乾隆四十四年上与姐夫胡宗义到休宁,合伙租这山场……胡宗义在左祝源等处搭棚开垦,小的在这吕洞汰等处搭棚兴种,两棚相隔二里多远。

这冯建周、郑昆山、储玉章、汪南山、陈文翰、冯朝佐、丁添南、郑添光、钱国丰、钱柱丰、纪秀升、何永盛都是小的雇请耕种之人……每人每年工钱四两、六两不等。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安徽巡抚萨载题本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什么样的经济形态?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基本特征。

(2)材料二中涉及的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是什么?

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乾隆皇帝决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4)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政策,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关系。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属于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而在属于战国以后的矿井遗址中,有大量铁质工具。

材料三 昭王(指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曰:

“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概述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在铜的使用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铁器的应用领域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是铁器而不是青铜器基本取代了木石农具?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地发展,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晋商就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代表。

2.【答案】B

【解析】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作者是战国的墨子,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从经营模式方面分析,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常无所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导致对外战争常无所利的根源是国内贸易可自给,国外通商于国计民生无益,故B项正确;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故C、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市镇是由民间集市——草市发展而来。

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宋代,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明清时期,大量市镇兴起。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市突破时空限制在宋朝,故①错误;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故②错误;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故③正确;唐朝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故④正确。

因此应选C项。

7.【答案】C

【解析】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符,B、D两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史料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应选C项

9.【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时间限定“西汉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数据没有显示这一时期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显示的是南方经济发展呈现赶超北方经济的趋势,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方,不足以说明北方经济相对以往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严禁中国人对外贸易,外商来华贸易也受到诸多限制,这一政策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由此可知,其目的在于限制中外贸易往来,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固,故C项正确;与国人经济安全和管理航海无关,故A、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并未有列强侵略,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A项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B项认为工商业扰乱治安,都属于抑商政策的理由;C项说明广设关卡征收商税,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D项是“海禁”政策的理由。

12.【答案】B

【解析】题干可知“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即煮盐、冶铁。

结合所学,汉朝为打击豪强贵族、富商大贾的势力,政府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飞钱只是并未应用于商业交易,仅具有货币兑换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唐代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可知,飞钱具有货币兑换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中飞钱的出现,不能说明商贾社会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由于劳动力分散、生产工具简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且在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

本题选C项。

1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说法亦不符合史实。

故应选B。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它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

A选项“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不符合史实,封建土地私有制当时广泛存在,B选项农民除了缴纳赋税之外还要服徭役和兵役,D选项,在封建社会中,土地私有制不可能被消除,因而土地兼并问题不能解决,只能缓解。

故选C。

17.【答案】B

【解析】在宋代乡村定期集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大地区仍称这种集市为草市,两广称为墟市,还有的地方称为痎市、村市、山市、野市、子市、早市等。

材料并没有反映城市的发展,故A项错误;出现众多乡村集市说明农村中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在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地位没有下降,故C项错误;乡村集市要受到政府的管理,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没有涉及二者在需求上有何差异,故A项错误;B、C项材料没有提及,故B、C项错误;解读材料可知,游牧和商业发展是由于所处地区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所以才向外发展,具有流动性,而农耕经济能在一地自给自足,不用向外发展,故形成安土重迁思想,所以作者认为文化形成的根源是自然环境,故D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与以前的历朝相比,宋代社会正处在由古代自然经济向近代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之中,其商品交易和市场影响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骤然增加,这就必然导致宋朝社会的“钱荒”,故A项正确;纸币交子大量发行主要局限于四川地区,故B项错误;商帮囤积铜钱置地是明朝以后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A、B、D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21.【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中政府颁发的对日本贸易的执照,可以看出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故A项正确。

22.【答案】C

【解析】把握关键时间信息“乾隆之世”即可,D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A、B两项均错在“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朝,乾隆帝只是厉行这两项政策,这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能转变为近代工业文明。

2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结合材料可知在唐朝市坊界限十分严格,所以“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的现象在唐朝是不会出现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在唐朝海上丝绸之路也比较发达,路上交通也比较发达,因此在扬州可能出现“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的现象,故B项正确;夜市在宋朝出现,而材料中要求的是唐朝,故C项错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反映的雇佣关系是在明末清初才出现,因此不符合唐朝,故D项错误。

24.【答案】D

【解析】灌钢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花楼机出现在汉代,故B项错误;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出现在宋代,故C项错误;唐朝时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特点,故D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产品出现的时间。

水排是在东汉出现,三星堆青铜器是在商周时期,钧窑钧红是在宋代,马王堆素纱单衣是在西汉。

故选择C。

26.【答案】

(1)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

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3)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小农经济。

(1)

(2)问在充分阅读理解图片的基础上运用材料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小农经济的知识回答;第(3)问要注意此处的“和谐社会”即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27.【答案】变迁:

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路更多);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民间外贸日益发达。

【解析】由材料“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可以概括出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路更多);由材料“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可以概括出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由材料“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可以概括出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由材料一“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可以概括出民间外贸日益发达。

28.【答案】

(1)方式:

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形式。

特点: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方式:

官营手工业。

特点:

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生产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3)变化:

明朝中叶后在制瓷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1)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

(2)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回答问题要紧扣材料和平时所学教材知识。

(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家庭手工业。

(2)问根据图示瓷器可知,是古代官营手工业的产品。

第(3)问根据材料三可知,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原因。

29.【答案】

(1)形态:

小农经济。

特征: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西方殖民者东来。

(3)特点:

农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4)关系:

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的经济根源,又阻碍了新式生产关系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形态,“……耕耘灌溉,力作躬亲……夜则茅屋青灯,机杼轧轧”可以判断是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特征,结合小农经济的含义即可回答。

(2)第一小问政策,据材料二“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说明是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清朝乾隆时期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即可。

(3)此题问新特点,“……是乾隆四十四年上与姐夫胡宗义到休宁,合伙租这山场……这冯建周、郑昆山、储玉章、汪南山、陈文翰、冯朝佐、丁添南、郑添光、钱国丰、钱柱丰、纪秀升、何永盛都是小的雇请耕种之人……每人每年工钱四两、六两不等”说明农业出现了雇佣关系。

(4)此题需要回答小农经济、“闭关锁国”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0.【答案】

(1)生产规模较大,铸造工艺高超;铸造的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

(2)应用于生产领域,出现了铜质工具。

(3)领域:

生产和军事领域(铁器被制成工具和武器)。

影响: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原因:

铜矿有限,青铜器比较贵重;铁矿蕴藏量丰富;铁器具有铜器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战国以来铁器冶炼锻造技术发展迅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第

(1)问,根据图片,可从规模、技术含量、用途、地位等方面来概括。

(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铜质工具”即可分析出铜在使用方向上的变化。

第(3)问,“应用领域”要结合第

(2)问以及材料三来概括;“影响”根据前一小问中的两个领域来归纳;“原因”可以从铁、铜的蕴藏量、性能、冶炼技术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