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0221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14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

《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docx

最新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

复旦文史哲考研资料

《中国文化要略》

程裕祯

第一章 简论

一、文化的含义

△顾炎武——《日知录》

▲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第二章 地理概况

●我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四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母亲河:

黄河、长江

▲黄河:

全长5464公里,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扎陵湖、鄂陵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因这一带水土流失严重,夹带大量泥沙,河水呈黄色,于是称“黄河”。

●七大古都: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长江:

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山西南侧,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二、中国历代疆域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四、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第三章 历史发展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

●元谋人——云南;蓝田人——陕西;北京人——北京市周口

●仰韶文化——彩陶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

▲彩陶: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绘着彩色花纹的陶器。

●黑陶:

龙山文化遗址黝黑而光亮的陶器。

二、三皇五帝

●三皇:

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三、夏代文明

四、商周社会

▲卜辞:

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商代王室的占卜。

▲井田制:

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土地制度,西周时盛行。

▲封建制:

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即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留作自己享用,王畿之外的土地则分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

▲采邑:

西周时代周天子分封的各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国内,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诸侯国的君主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

▲宗法制:

商代开始实行,西周已完备,指天子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世代不变,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各立门户,即为诸侯,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大宗和小宗之间,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顾小宗,以此维护宗族。

五、春秋战国

●春秋六强:

齐、晋、楚、秦、吴、越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只有称霸渴望并无称霸实绩)

●战国七雄:

齐、楚、韩、魏、赵、燕、秦

六、秦汉帝国

●西汉——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七、魏晋南北朝

●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前秦——苻坚——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隋朝——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八、隋唐时代

●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开元之治——唐玄宗

九、宋元明清

十、近代历史

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古代家庭排行:

孟(伯)、仲、叔、季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郡望:

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四、姓氏混杂与谱谍

五、全国姓氏数量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名字:

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称为“名字”。

第五章 汉字

一、汉字的产生

二、现存最早的汉字

▲甲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

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石鼓文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

▲石鼓文:

我国现存最早的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石刻文字。

四、汉字的结构——六书

●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五、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六、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

第六章 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

二、老庄思想

●老子——《道德经》即《老子》

三、墨家学说

四、法家学说

五、汉代经学

▲经学:

指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六经,又称“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颖达:

《五经正义》

六、魏晋玄学

▲玄学:

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七、宋明理学

▲理学:

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理学四大家: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程朱理学

八、清代朴学

▲朴学,也称“考据学”:

注重训诂和考据之学。

△顾炎武——清代儒林第一人———《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宗羲——《明儒学案》——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

△颜元——《存学》、《存治》、《存性》、《存人》——“四存之学”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一)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

▲封禅:

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较为著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书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三公:

司徒、司空、司马

●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越嵩山

●四海:

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或说渤海)

(二)祖先崇拜及祭祀

(三)君师圣贤崇拜及祭祀

二、佛教

(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

(二)中国佛教的宗派

(三)喇嘛教源流与达赖、班禅

(四)反佛思想和灭佛斗争

●八苦:

生苦(出生时的痛苦)、老苦(老年时的痛苦)、病苦(生病时的痛苦)、死苦(死亡时的痛苦)、怨憎会苦(与不喜欢的人和事相遇的痛苦)、爱别离苦(与喜爱的人和事分割时的痛苦)、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得不到的痛苦)、忧悲脑苦(忧愁、悲伤、恼怒等一切心理感受方面的痛苦)

▲涅槃:

“解脱”——念经、修行、持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转变的最高目的。

(五)佛教与中国文化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一尘不染:

修行时摒除一切杂念——非常清洁

●五体投地:

佛教敬礼的姿势,指双膝、双肘和头颅都着地。

(六)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

●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佛教四大禅林:

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南京市栖霞寺

▲禅林:

规模巨大的佛教寺院。

●三大石窟:

云冈、敦煌、龙门

●乐山大佛——四川省乐山市、高71米——中国第一大佛

●太原西山大佛——高约63米——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

●普宁寺大佛——河北省承德市——中国最大的木雕佛像

●扎什伦寺未来佛——西藏日喀则市——我国最大的铜佛

▲《大藏经》:

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

                                                  

三、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发展与宗派

(三)道教文化和道教胜迹

●道教的四方守护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真武”)

△蒲松龄——《聊斋志异》

四、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教义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又称“回教”、“天方教”、“清真教”)

(二)伊斯兰教的宗派斗争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番坊: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处,形成所谓的“番坊”。

(四)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五)现存伊斯兰教胜迹

●四大清真寺:

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又叫“麒麟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又叫“真教寺”)

●艾提尕清真寺——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新疆喀什市

●化觉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西安市

五、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与分裂

(二)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

●基督教所依据的经典——《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八章 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西周的学校分:

国学、乡学

▲国学:

中央设立的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大学设在国都的南郊。

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

▲乡学:

教育平民子弟的学校。

●六艺:

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

▲祭酒:

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唐代“六学二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束脩:

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敬奉的礼物。

二、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监生:

入国子监学习的人。

▲举监:

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有翰林院择优选送入国子监就读的叫做“举监”。

▲贡监:

古代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拔入国子监就读的叫“贡监”。

▲荫监:

古代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国子监就读的叫“荫监”。

▲例监:

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国子监就读的叫“例监”。

▲夷生:

古代在国子监就读的外国留学生。

三、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书院:

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点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

●宋初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湖南省衡阳市)、岳麓书院(湖南省长沙市)、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河南省商丘市)、白鹿洞书院(江西省庐山)

●南宋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张栻主持)、白鹿洞书院(朱熹主持)、丽泽书院(浙江金华市、吕祖谦)、象山书院(江西贵溪市、陆九渊)

△张溥《五人墓碑记》

△朱熹《朱子语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山长:

是古代书院最高负责人,主管全院事务,聘海内名儒担任。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古代的家庭教育

△颜之推——《颜氏家训》——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

五、清代的学熟教育

▲教馆:

又称“坐馆”,指清代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

▲家塾:

又称“私塾”,指清代教师在家设馆教授生徒。

▲义学:

又称“义塾”,指清代时地方出钱聘请老师在公用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

▲学童:

指清代入学塾就读的学生。

第九章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班固——《白虎通》

▲察举:

指中国古代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学生;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者)、“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通晓经义者)。

▲策问:

中国古代察举之后,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有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

▲征辟:

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征”是由皇帝聘请,“辟”是由官府来聘请。

▲“任子”制度:

汉代担任“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苏轼就是由父亲保举做官的。

●魏——曹丕——采用陈群建议——九品中正制——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科举:

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常科:

科举制每年举行的考试。

▲制科:

科举考试中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

▲生徒:

科举考试中,中央及地方学校的考生。

▲乡贡:

科举考试中,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的考生。

▲帖经:

就是科举考试中背写经文,即由主考官任择经书中的一页,遮盖左右两边,中间只露一行,另剪纸为帖,遮盖数字,让应考者背写出来,全对即全通。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擢第”、“登第”、“登科”——考不上叫“落第”——进士及第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或“状头”——新科进士互称“同年”,他们都是主考官的“门生”——及第以前,他们的身份都是贫民,称为“白衣”或“布衣”

▲琼林宴:

宋代殿试以后,皇帝于琼林苑赐宴。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以称“状元”

●南宋以后,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三舍法:

宋神宗时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三、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清明时代的三级考试:

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

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明清院试经过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

三次考试及格以后,就叫“生员”,也叫“诸生”、“庠生”,俗称“秀才”。

▲童生:

明清时参加院试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

▲县试:

由知县主持的考试,考期多在每年的二月。

●参加县试的童生先要向本县衙门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三代履历,并且还要由同考的五个童生连环作保,称为“童子结”,此外还要本县秀才中的廪生(由政府按时发给生活补助的生员)作保,称为“廪保”,保证你不是冒籍、匿丧,保证你出身清白,不是倡优皂隶的子孙,才能参加考试。

县试及格称为“出案”,第一名叫“县案首”。

▲府试:

明清时由知府主持,多在四月间举行,其报名考试方式与县试基本相同。

府试第一名称为“府案首”。

▲院试:

明清时由朝廷委派的学政主持。

第一名叫“院案首”。

▲进学:

明清时院试及格,就取得了秀才资格,被送入县学或府学学习,称为“进学”。

▲乡试:

明清时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者必须是秀才,考生及格就称为“举人”。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时间在秋八月,故又称“秋闱”,地点在各省城(包括京师)的贡院,贡院的外墙很高,上植荆棘,故又称“棘闱”,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因而叫作“桂榜”。

乡试及格者都叫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

▲会试:

明清时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也就是丑、辰、未、戌年举行,时间是春三月,因由礼部主持,所以又叫“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

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明清时殿试的应试者必须是贡士,考中者才是进士,发榜时采用金榜,因而考中进士又叫“金榜题名”,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恩科:

明清时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

四、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

第十章  典籍藏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一、经书           

●“五经”:

五经之说始于汉代,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原为《仪礼》)、《春秋》(后来《春秋》已并入其中)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南宋时朱熹自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两篇,分章断句,同时加以注释,再加上《孟子》,合称《四书章句集注》。

这时才有“四书”之称。

●“十三经”:

明代才出现“十三经”的名称,即唐代“十二经”加上孟子,具体包括: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三传”——《左传》(即《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诗经》、《尚书》、《周易》、《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史书及其类别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东汉:

班固《汉书》

晋代:

陈寿《三国志》

南朝:

范晔《后汉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

北朝:

魏收《魏书》

唐代:

房玄龄等《晋书》;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李延寿《南史》、《北史》;魏征《隋书》

五代:

刘昫等《旧唐书》

宋代:

欧阳修等《新唐书》、《新五代史》;薛居正《旧五代史》

元代:

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

明代:

宋濂等《元史》

清代:

张廷玉等《明史》

1920年成书《新元史》(加上这是“二十五史”)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三通”——杜佑:

《通典》;郑樵:

《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汉代刘向《列女传》——为中国开创为妇女立传的先河

△清代阮元《畴人传》——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惟一传记汇编

三、类书和辞书

▲类书:

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隋末虞世南——《北堂书钞》——现存最早的类书

△唐初欧阳询——《艺文类聚》——唐代的第一部类书

△宋代李昉等——《太平御览》——“开卷有益”

△明代解缙——《永乐大典》——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康熙、雍正年间成书——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泛的一部类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字典,全书收字9353个,其体例是先列篆文,后解释意义,最后按“六书”的方法分析字形的结构,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

▲《尔雅》是一种训诂性质的辞书,现存19篇,前3篇解释一般词语,后16篇分类解释词语,对各种名物加以解说;它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而且是后世字典的雏形。

▲训诂:

指解释词义和字义,“训”是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诂”是以今天的话来解释古语或以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

△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广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当时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

四、方志                       

▲地方志:

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志”即“记”的意思。

△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常琚的《华阳(今四川)国志》。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大元一统志》。

△章学诚——《文史通义》

五、官藏与私藏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现存最古老的藏书阁

六、版本与善本

七、图书分类

△西汉刘向——《别录》——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西汉刘歆(刘向之子)——《七略》(即按性质把书的内容分成七类)——“七分法”——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刘向父子是我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祖师,也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校勘专家。

△清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也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

一、天文与历法

△汉代张衡——《灵宪》——天文学专著——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限”、创制“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七曜: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历法:

就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

▲回归年: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干支:

就是干枝,以天为干,以地为枝,也是一种天地阴阳观念的表现。

“天干”十个: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十二个: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节气: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它们的名称。

二、农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南宋陈旉——《农书》

△清徐光启——《农政全书》

三、算学

△《周髀算经》——商高——“勾股弦定理”

△秦九韶——《数学九章》——提出“大衍求一术”(即“一次同余式解法”)、“正负开方术”(即“高次方程的求正根法”)——秦氏被美国科学史家称为“所有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四、医学

●“四诊”:

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脉)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汉代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即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汉代华佗——麻沸散——被曹操杀害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代——《新修本草》——我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明代——李时珍——《本早纲目》

▲针灸:

用针和灸两种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血气、消除病因的目的。

△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明代“三大针灸巨著”:

杨继洲《针灸大成》、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

五、地学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明末——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六、四大发明

●司南——最初的指南针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

一、古代城池

二、宫殿建筑

●汉三宫: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唐三宫:

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三、帝王陵寝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四、万里长城和关隘

●长城被列为世界古代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

五、古代桥梁

●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

梁桥、浮桥、吊桥、拱桥

●赵州桥:

(本名“安济桥”)河北省赵县——隋代——李春——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

●北京的卢沟桥是经《马可?

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第一无二的桥”。

●宝带桥——江苏省苏州市——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

●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的绍兴市。

六、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三大瑰宝:

壮丽的宫殿、雄伟的长城、曲折多变的园林

(一)中国园林的种类和历史发展

●中国园林分四类:

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三)世界名园一瞥

●“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人间天堂”

●现存完好的三大皇家园林:

北京三海(中南海、北海)、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

●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豫园——上海——明代潘允端为其父亲所建——东南名园之冠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十二石斋”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武汉市)、岳阳楼(岳阳市)、滕王阁(南昌市)

七、宗教祭祀建筑

●塔的五种造型:

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花塔、金刚宝座塔

八、装饰性建筑

九、衙署与会馆

▲衙署:

也称“衙门”,是封建官吏施政的场所,它的功能是政治性的。

▲会馆:

文人和商人活动的场所,它的功能是经济和文化性的。

十、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

十一、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

李冰——都江堰——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

郑国——郑国渠

史禄——灵渠

●大运河——隋炀帝——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大的内陆运河——全长2400公里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学

一、诗词作品及诗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诗经》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其艺术表现手法分比、兴、赋三种。

“比”是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细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屈原《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楚辞》、《诗经》称为“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乐府诗: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