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802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

《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docx

八年级下册地理进度表教育教养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学进度表(徐长宝)

科目

地理

教学班级

1、3、4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上课

日期

2.26

每周节数

2

总授课节数

32

考试次数

2

时间

预定进度

备注

1

2月25日

2月26日

东北三省

2

2月29日

3月4日

黄土高原

3

3月7日

3月11日

北京

4

3月14日

3月18日

自然特征与农业

5

3月21日

3月25日

长江三角洲

6

3月28日

4月1日

香港和澳门

7

4月4日

4月8日

台湾省

8

4月11日

4月15日

复习

9

4月18日

4月22日

复习

10

4月25日

4月29日

期中考试

11

5月2日

5月6日

自然特征与农业

12

5月9日

5月13日

塔里木盆地

13

5月16日

5月20日

自然特征与农业

14

5月23日

5月27日

三江源地区

15

5月30日

6月3日

中国的地理差异

16

6月6日

6月10日

中国在世界中

17

6月13日

6月17日

复习

18

6月20日

6月24日

复习

19

6月27日

7月1日

复习

20

7月4日

7月8日

期终考试

武威第十一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学科

学年度教学目的

教育

教养

 以《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地理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特别加强对学生人文地理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本学期八年级地理总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继续重视抓好基础知识,努力使学生摆脱地理知识“零困扰”的尴尬局面。

二.继续贯穿“知识树”的复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力争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形成一棵或大或小的知识树。

继续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上一学期“知识树”的基础上再继续耕耘,使这课树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三.以会教材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学习复习。

本学期的知识框架是:

区域地理:

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

1.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能力目标为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班地理教案

课题

东北三省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序数

备课人

徐长宝

审核人

王生林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农业、林业、工业的分布及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东北三省的地形,河流、气候,介绍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工业的分布及发展的有利条件。

知识

技能

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特征、农业和林业及工业的特点及分布。

过程

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

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媒体教具

课本、地图册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讲授新课:

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你知道他们的含义吗?

你对东北三省的印象还有哪些?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板书)

1.东北三省的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省,

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

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

河流:

黑龙江、松花江、辽河。

气候:

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长冬无夏,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板书)

1.重要的农业基地

农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

米、水稻等。

2.原因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北大仓

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人烟稀少,沼

泽遍布,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如今,变成北大仓。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板书)

1.矿产资源丰富:

种类多、储量大,煤、铁、石油等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工业部门:

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善的重工业体系。

3.工业发展的条件:

有利条件:

开发历史悠久,煤、石油、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不利条件:

水资源供应不足。

4.工业中心:

以沈阳、大连为中心,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

5.性质与地位:

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使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了东北三省。

学生讨论回答:

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回答:

合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地形:

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

河流:

黑龙江、松花江、辽河。

气候:

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长冬无夏,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学生讨论回答: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学生讨论回答:

有利条件:

开发历史悠久,煤、石油、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不利条件:

水资源供应不足。

板书设计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板书)

1、东北三省的范围2、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河流、气候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板书)

1、重要的农业基地2、原因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板书)

1、矿产资源丰富2、工业部门3、工业发展的条件4、工业中心

5、性质与地位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P16页1-3题

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班地理教案

课题

黄土高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序数

备课人

徐长宝

审核人

王生林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知识

技能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

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媒体教具

课本、地图册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我们看到课本23页图6.24,看一看这些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

(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首先让学生在课本24页的图6.25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请同学看课本第27页活动题1,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

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

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26页的图6.29“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可简要介绍三种地貌)为什么会这样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课本28页的图6.32“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讨论、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6.34“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学生讨论回答:

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学生讨论回答:

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学生讨论回答: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学生讨论回答: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板书设计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

“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P27页1-2题

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班地理教案

课题

黄土高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序数

备课人

徐长宝

审核人

王生林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水土流失的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了解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方面采取的措施。

知识

技能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过程

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难点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及治理措施。

媒体教具

课本、地图册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

一、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课本28页的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

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教师提问:

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

二、生态建设首先,让学生读课本30页的图6.36“黄土高

原某县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

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

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畜吃水困难。

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

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二,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三,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讨论回答: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学生讨论回答: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学生讨论回答: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学生讨论回答: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板书设计

一、水土流失的后果

二、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P30页1、2题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