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570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

《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自然环境.docx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教材简要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其后又对河流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所以学好本节意义重大。

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为具体有用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多特殊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等图表。

2.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表现及影响。

5.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和寒潮、台风、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对我们生产及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图表,结合初一相关知识和家乡情况进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辩证看问题,知道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激发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季风气候显著。

难点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突破

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气候又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学好本节,意义重大。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图、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图,气候分布图等,学生就能够顺利分析出我国气候的特点,从而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给学生分组。

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2.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

1.制作课件。

2.查找有关各地自然景观、特殊天气等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课件,通过展示多幅景观图提问引入新课:

为什么各地会存在景观差异?

1、学生观察景观图进行思考并回答:

各地存在气候,地形等方面差异,导致景观不同。

引导回顾气候的两大要素:

气温和降水。

新授

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南北普遍高温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

2.指导读图:

“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

提问:

(1)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相差多少度?

为什么?

(2)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

 

3.指导得出结论: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

4.教师小结:

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因素。

强调:

南北纬度位置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而冬季风的活动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

5.指导读图:

“中国7月平均气温图”

提问:

(1)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

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

说明什么问题?

(2)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在哪里?

为什么?

(3)与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相比,图中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

6.小结:

夏季,除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高温中心出现在闭塞的盆地和内地低洼地区,如吐鲁番盆地。

7.介绍积温、生长期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8.展示课件:

“中国温度带”

 

9.提问:

你的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温度带?

2.学生积极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1)最低值出现在漠河,最高值出现在海南,两地相差48摄氏度以上。

(2)我国东部地区一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找出0摄氏度等温线并描画出来。

3.阅读:

“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形成感性认识。

4.思考:

从纬度、冬季风两个方面考虑。

体会。

 

5.自学。

讨论后分析我国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6.结合第30页活动,讨论、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7.聆听、体会。

 

8.观察,回答我国温度带划分标准及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

填图并用色笔描绘出各温度带的界线。

9.回答:

暖温带。

举例说明本地的主要农作物及作物熟制。

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

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读图“中国温度带”掌握温度带的分布,找出温度带分布与气温分布之间的联系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纬度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是影响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夏季低温地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积温的高低,我国划分出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课后探究作业

我国除山地外,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特别是东部地区。

请同学们绘制一幅一月份我国平均气温图,特别注意0摄氏度等温线穿过的地方,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南北普遍高温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提问:

我国冬夏气温的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大家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一定有比较深的体会,我们这里四季雨水均匀吗?

哪个季节雨水较多呢?

2.小结:

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

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冬春季节雨水较少。

1.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回答。

青岛夏秋季降水较多,冬春季降水较少。

2.讨论分析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原因。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

新授

(2)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的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3.展示课件: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指导读图。

 

4.小结:

我国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空间分布不均。

举例:

房屋:

南尖北平。

5.展示:

“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

指导读图。

强调:

干湿地区状况与降水量和蒸发量都有关。

6.提问:

你的家位于哪一类干湿地区?

7.展示: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指导读图。

8.小结: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

 

9.提问:

复杂气候的有利条件?

小结:

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各种不同的生物在各地繁殖生长,使中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气候复杂多样为综合发展多种农业、栽培各种林木、实行多种农作制度、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恰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种植界线要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偏高得多,如棉花、水稻种植的北界。

10.指导练习。

3.读图观察:

(1)找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并描画出来。

(2)找出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4.思考、总结并说出降水地区分布对房屋建筑形式的影响。

 

5.读图,综合分析干湿地区划分的空间范围。

找出湿润与半湿润、半湿润与半干旱、半干旱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并描画出来,分析它们大致与哪些等降水量线重合。

6.读图回答。

 

7.观察、读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

8.回顾温度带与干湿地区、中国的地形,得出结论:

由于我国领土跨纬度广,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领土距海远近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区;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9.思考、讨论、回答。

 

10.完成第35页活动1、2、3、4。

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读图过程中,注意分析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读气候资料统计图的读图方法

加强巩固

小结

我国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划分了4个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课后探究作业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季风气候,为什么与中国同纬度分布地区的世界大陆西岸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2)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的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新授

2.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

 

(2)冬、夏季风的性质和影响

 

(3)大陆性特征很强

1.展示课件: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指导读图:

我国东部主要气候类型?

2.展示:

“季风区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指导:

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3.提问:

我国冬季为什么吹偏北风?

夏季为什么吹偏南风?

4.提问:

我国降水主要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带来的?

5.提问: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6.利用挂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夏季风进退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7.指导阅读“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

8.指导阅读“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

小结:

我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

9.指导活动。

1.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季风气候区域最为辽阔。

 

2.学生积极读图综合指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3.分析海陆热力差异得出答案。

冬季海洋为热源,陆地为冷源,风自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相反。

4.回答:

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干冷多风。

5.回答:

时间分配规律:

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空间分配规律: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观察、体会、理解旱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7.阅读思考并填第37页表格并回答青岛位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8.阅读:

对比分析齐齐哈尔与巴黎的气温情况,归纳得出结论。

 

9.完成第38页活动1、2。

既复习了中国的气候类型又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描图分析季风气候的分布、成因及其影响。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形象的感知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加强巩固

小结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是因为中国海陆热力差异大,夏季风是我国主要的降水来源,它的进退对我国影响巨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由于我国大陆面积广阔,除东部外,北、西、南三面都被陆地环绕,受大陆影响显著,我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

课后探究作业

讨论:

对比分析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风向、影响范围大小。

板书设计

2.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

(2)冬、夏季风的性质和影响

(3)大陆性特征很强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我国的气候特点?

由季风气候显著点出季风气候有时也会带来灾害性天气。

1.回答: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新授

二、我国的特殊天气

1.寒潮

(1)概念

(2)寒潮侵入我国的路径和影响范围

(3)寒潮的危害

 

2.梅雨

 

3.台风

4.沙尘暴

 

三、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

1.洪涝

2.干旱

2.从学生收集的有关寒潮警报中挑出一例,交全班同学讨论:

这次寒潮影响我国那些地区?

这次强冷空气南下过程造成什么样的天气?

3.展示课件: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图。

指导读图。

 

4.小结: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指的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南下使所经过的地区产生急剧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随雨雪天气。

 

5.提问引导:

如何减少寒潮的发生及危害?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

6.指导阅读“梅雨”

7.展示课件:

台风

8.指导阅读“沙尘暴”

 

9.提问:

有人发出警告:

“一旦内蒙古东部的草原没了,北京和天津也就没有了”,这是不是危言耸听?

请谈谈你的看法。

10.引导回顾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强调旱涝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象灾害。

启发学生分析。

11.指导阅读:

“我国的旱灾”、“1998年的洪涝灾害”

12.小结:

这些自然灾害虽然防不胜防,但是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多做一些防御工作,还是能降低灾害程度。

2.学生讨论、分析。

 

3.观察、讨论、分析:

寒潮与冬季风的关系、寒潮源地、受寒潮影响小的地区,为什么?

4.举例说明寒潮带来的灾害:

入侵南方的强寒潮,会使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在草原牧区,寒潮带来的暴风雪会覆盖草场,断绝饲料来源,有时还会使体弱的牲畜直接受冻致死;在干燥地区,寒潮引起的“沙暴”不仅刮走土壤表面的细土,大大损耗土壤肥力,而且还可以湮埋田园。

5.讨论、回答。

 

6.通过阅读,领会梅雨概念、特征及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7.观察并阅读“台风”,认识台风。

8.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沙尘暴的产生原因及多发时间及重要影响。

9.发散思维:

说出看法并谈一谈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10.温故知新:

明确由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11.阅读,讨论。

 

12.讨论,发表观点:

通过哪些措施可以尽量减少危害和损失。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况,掌握各种特殊天气和气候灾害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了解本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的特殊天气和出现的旱涝灾害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我国出现的几种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学习了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在;洪涝和干旱。

重点分析了寒潮、梅雨的特征、天气状况、侵入路径、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课后探究作业

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越来越严重的沙尘暴现象,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发表你的评价,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良好的治理措施。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接第三课时)

二、我国的特殊天气

1.寒潮

(1)概念

(2)寒潮侵入我国的路径和影响范围

(3)寒潮的危害

2.梅雨

3.台风

4.沙尘暴

三、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

1.洪涝

2.干旱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突出了让学生以身边感兴趣的实际实例为线索,理解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我国的特殊天气;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

以地图为媒介、为归宿、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会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青岛六十一中

孟宪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