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376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试题.docx

《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试题.docx

期末试题

【选修1:

改革】

(2012.1东城期末.3)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

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B.重农抑商、募役法C.奖励军功、将兵法D.奖励耕织、青苗法

(2012.1丰台期末.2)商鞅变法设立了军功爵制度,其作用不包括

A.废除官爵世袭制B.增强军队战斗力C.加强对人民控制D.有利于秦的统一

(2012.1丰台期末.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恢复北方经济的主要措施是

A.均田制B.迁都洛阳C.俸禄制D.三长制(2012.4西城一模14)北魏为解决“民多荫冒,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的状况而制定了

A.宗主督护制B.租调制C.三长制D.均田制

(2012.5朝阳二模.19)39.气候问题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云传附澄传》

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8分)

北方气候寒冷;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摆脱旧贵族保守势力的干扰;避开柔然的军事威胁(4分)促进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融合。

(4分)(使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

(2012.1丰台期末.8)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有利于抑制兼并的一项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农田水利法D.保甲法

(2012.5海淀二模.1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的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改制地方行政区划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

(2012.1朝阳期末.18)古代希腊城邦的特点有

A.面积狭小人口不多的主权国家B.奉行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原则

C.城邦自治权利多属于各邦居民D.大小邦之间保持严格隶属关系

(2012.1朝阳期末.19)公元前7~5世纪雅典几次重大改革中呈现的总体特征是

A.从君主专制到贵族共和的演变B.对公民群体及其权利的保障

C.以地域部落取代原有血缘部落D.发放津贴保障下层平民参政

(2012.1东城期末.21)“平民领袖们把一切事情招揽到公民大会,于是用群众的决议发布命令以代替法律的权威。

一旦群众代表了权力,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群众既被他们所摆布,他们就获得了左右国政的地位”。

该则材料表明雅典

A.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关B.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所有人都有参政权

(2012.1东城期末.22)某位古希腊哲学家说: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哥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2012.1朝阳期末.24)16、17世纪罗马教廷和“学问之神”亚里士多德均受到挑战。

“挑战”来自于

①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②英国国教成为独立的民族教会

③伏尔泰称教皇为“两足禽兽”④伽利略开创了实验与演绎结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12.1东城期末.25)马克思认为:

“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枷锁中解放出来,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他”的主要思想是

A.因行称义B.君权神圣C.因信称义D.人非工具

(2012.1东城期末.28)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B.都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实行了政治民主化

(2012.4西城一模.21)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其中之一为“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勿怠人心”。

在后来的改革中,起到这种作用的措施是

A.殖产兴业B.文明开化C.废藩置县D.四民平等

21.1882年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宪法考察团”决心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最终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

这两部宪法的共同点是

①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②宪法一定程度上确立分权原则

③元首及议会总揽统治大权④国民被赋予普遍平等的选举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12.4海淀一模.15)郑观应在《公法》中说:

“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

”“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

”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A.依法治国B.维护专制C.主权平等D.公平贸易

(2012.5东城二模.17)梁启超说: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下列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兼有“除旧”和“布新”的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裁撤冗员C.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D.设立京师大学堂

(2012.1海淀期末.1)梁启超在介绍某部作品时,说该作品的要点是“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

”这部作品是

A.《变法通议》B.《劝学篇》C.《新学伪经考》D.《孔子改制考》

(2012.1西城期末.17)“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这段材料出自

A.《新学伪经考》B.《天演论》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

(2012.1西城期末.18)有人评价百日维新“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

直接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措施有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

A.

B.

C.

D.

(2012.1丰台期末.35)实现民主政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13分)

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

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

——选自严复《辟韩》(1895年)

(1)材料中严复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改变这种状况,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

(4分)

区别:

西方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居于奴隶的地位。

(2分)

主张:

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2分)

(2012.1海淀期末.34⑵)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

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

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

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简述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6分)

⑵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

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3分)

近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传入及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或“民族危机”)。

(3分)

(2012.4西城一模.37(3))

(3)在教育目标上,清末是为封建统治培养官员,民国是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

教育对象上,民国较清末扩大,女性开始与男性共享高等教育的权利。

在大学规模上,民国较清末有显著增长。

(6分)

原因:

清末新政的本质仍是维护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分)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导火线: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签署《马关条约》。

(2分)

影响:

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加救亡图存。

(2分)

(2012.5海淀二模.40

(1))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从19世纪开始出现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报刊。

下表涉及了创办于上海的著名报刊,请完成该表格。

(6分)

报刊名称

创办者

创办背景

《时务报》

(2分)

梁启超

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维新思想传播。

《青年杂志》

陈独秀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分)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2分)

 

【选修4:

人物】

(2012.1丰台期末.3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13分)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1)孔子的主张为何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采纳?

(3分)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孔子“仁”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春秋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周王室衰微,恢复周礼的主张缺乏政治保障。

(3)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怎样“重新评价”孔子?

其目的是什么?

(6分)

康有为:

认为孔子是改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分)

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孔子是维护旧制度旧道德的工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4分)

(2012.1丰台期末.53)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

“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1)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柏拉图对待数学作用的认识。

(4分)

柏拉图创立阿卡德米学园,开设几何学、算术、天文学等课程,认为学好几何学是进入深奥的哲学殿堂(或理解“理念论”)的基础。

(2分)

(2012.1西城期末.36)下列有关亚里士多德的叙述,正确的是

研究范围广泛,被誉为“将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

创建吕克昂学园,提倡“中庸之道”

其学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人文主义者的推崇

其学说在17世纪受到伽利略等人的挑战

A.

B.

C.

D.

(2012.1丰台期末.3)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秦权(秤砣),上面刻有秦朝通行的文字“”该文物有助于研究①秦朝制度②秦始皇功绩③古代文字演变④秦朝灭亡原因

A.①②④B.①②③②③④D.①③④(2012.4西城一模.37

(1))人类社会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主题1人才流动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嬴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

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1)根据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和条件。

(6分)

特点:

以外国人为主。

(2分)

原因: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秦国文化落后,为富国强兵并统一中国而求贤若渴;(2分)

商鞅自魏来秦,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这让秦国统治者看到了引进外国人才的好处。

(择一)

条件:

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2分)

秦国君主权力集中,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为不拘一格引进外国人才创造了条件。

(择一)

(2012.1丰台期末.11)唐太宗与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有作为的君主,二人在位期间的共同贡献是

A.奠定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B.为庶族地主提供晋升机会C.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D.抗击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2012.1丰台期末.6)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

“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该机构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

(2012.5西城二模.13)“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这句话应出自

A.秦始皇B.北魏孝文帝C.唐太宗D.康熙帝

(2012.1东城期末.33)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实现权力制约与权力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权力制约的最佳境界。

在中国古代权力制约的政治实践中,统治者面临着权力制约与行政效率的平衡与统一问题。

——摘自《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结合所学说明唐朝为实现“权力制约与行政效率的平衡与统一”进行的政治实践。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分)

(2012.1丰台期末.6)《朱子语类》写道: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这种分工体现了

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2012.1东城期末.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清代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

康熙帝为此做出的贡献有①平定“三藩”②设置台湾府③抗击沙俄入侵④北击匈奴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12.1西城期末.46)德国史学家兰克认为,英国内战初期,双方的斗争主要表现在,“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另一方维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

双方的要求都没有得到满足是在

A.查理一世统治时期B.克伦威尔统治时期C.詹姆士二世统治时期D.玛丽和威廉统治时期

 

(2012.1朝阳期末.26)“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

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

”这里的“他们”指的是

A.葡萄牙与西班牙B.英国与西班牙C.英国与荷兰D.英国与法国

(2012.1朝阳期末.27)下列关于13—17世纪英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宪章》和《大抗议书》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B.宗教改革和海外扩张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铎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维护有限君主传统D.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2012.1朝阳期末.28)有学者称1640年以来英国历史的发展经过几番摇摆和螺旋形的发展,而一重大事件的发动使王权的扩张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

下列对该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A.是防止专制、维护议会权利的胜利B.是斯图亚特王朝专制君主制的终结

C.达成了贵族与专制王权的政治妥协D.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法定控制权

(2012.1朝阳期末.32)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

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的观念影响深远B.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C.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D.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2012.1朝阳期末.34(3))怎样理解这种既“富于尊严”又“富于效率”的制度?

并简析英国确立这一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0分)

(关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它的富于尊严的部分是非常复杂且有点堂皇的,是非常古老且颇受尊重的;而它的富于效率的部分是绝对简单而颇为现代的,至少在盛大场合和关键时候是如此的……

──W.白芝浩《英国宪法》

(3)国王是国家元首,国家的象征(2分);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代议制政府掌握国家实权(2分)。

(只答出君主立宪制政体得1分)。

英国有以议会限制君权的传统(2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2分);确定议会主权原则(2分)(只答出颁布《权利法案》得1分)。

(2012.1西城期末.52

(2))

光荣革命前,英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国王掌握行政、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与财政权;但国王经常侵犯议会的权力。

2.由国王任命、执行国王命令的大臣只对国王负责;议会无权干涉国家行政事务。

——马世力《世界史纲》

(2)分析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概括这种变化过程的特点。

(4分)

变化:

国王逐渐变成“统而不治”的虚位君主;议会(下院)权力至上;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权力机构之间分权制衡。

(1点1分,3点即可得3分)笼统答“从君主专制变成君主立宪”,给2分。

特点:

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完成变革(或“在原有制度框架内实现权力重心的转移”)。

(1分)

(2012.5海淀二模.37

(1))自主探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隋文帝实行租庸调法,其中租是每年纳粟三石,庸是五十岁以上可用布帛代替徭役,调是纳绢四丈。

唐太宗继续推行租庸调法,租是纳粟二石,庸的年龄限制取消,调是纳绢二丈。

到北宋时期,税额、税种因统治者需要的增加而剧增,宋代学者林勋曾称赋税“视唐增至七倍”,同时商税在税收总数中所占比重上升。

(1)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唐太宗和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

(6分)

(2012.1西城一模.21)B.《独立宣言》

(2012.1东城期末.35)美国自1776年建国以来,不断推进民主化的进程。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789年美国总统制开始运转时,(欧洲人)断定这样的制度长不了:

如果遇上一位强有力的总统,他决不肯屈尊选民的意志而要自立为王……但是欧洲人的算盘打错了。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把启蒙学者最大胆的设想变成现实,这是史无先例的创举。

民选政府的稳定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也超出了许多国外模仿者。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1)结合1787年宪法具体规定说明“欧洲人的算盘打错了”,并对该宪法进行评价。

(8分)

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只有行政权;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国会可弹劾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民选产生。

所以不可能出现像君王那样的终身独裁。

(4分)

评价:

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实践了启蒙思想家倡导的分权制衡原则,为美国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没有赋予黑人奴隶、印第安人和妇女政治权利,也没有保障个人权利的相关法案。

(4分)

(2012.1朝阳期末.34(4))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华盛顿所说的这部“伟大的宪法”。

(8分)1789年4月30日美国乔治·华盛顿就职演讲中称正是这部“伟大的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4)积极面:

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2分);实行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强调加强国家权力(2分);突出分权制衡的原则,防止独裁和滥用权力(2分);总统和议员的选举,体现的民主精神(2分)(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分)。

消极面:

在人权等问题上存在缺陷(2分)。

(或答出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实行三权分立;行之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民主宪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等,可酌情给分,积极方面总分为6分)。

(2012.1西城期末.52(3))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3)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6分)

观点

对应的美国政治制度或事件

它(美国)是废除了君主制度的第一个大国

实行联邦制度

它以一部重要文件作为国家基本的和永久的法律

确立民主共和制度;(2分)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回答。

例:

它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获得合理的安排。

(2分)制定第一部成文宪法。

(2分)

(2012.1朝阳期末.31)与1689年后英国政体相仿的法国政权存在于

A.1715~1789年B.1791~1792年C.1792~1799年D.1804~1814年

(2012.1东城期末.30)历史学家评价某一人物时说:

“一方面,他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

该人物是

A.詹姆士一世B.克伦威尔C.拿破仑D.俾斯麦

(2012.1东城期末.29)列宁评价《共产党宣言》:

“(它)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下列政治斗争直接受其影响的是

A.法国大革命B.宪章运动C.巴黎公社D.五四运动

(2012.4西城一模.22)有人认为:

“战争,更正确地说,是临时政府没有能力结束战争,成了列宁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②“和平、土地和面包”是当时民众的迫切要求

③“七月事件”使临时政府丧失了人民的支持④《和平法令》的颁布是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12.1朝阳期末.3)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目的是

A.推动农工运动的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B.实现“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其田”

C.达成“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D.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财源”

(2012.1海淀期末.2)以下有关“预备立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从专制政治向宪政体制的转变B.实际上是“中体西用”政治上的体现

C.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清政府统治的危机D.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提出的改革目标

(2012.1海淀期末.6)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近代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

促使革命前后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B.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所缓解

C.国际国内市场的逐渐扩展D.社会变革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

(2012.1海淀期末.7)报刊往往能够反映政情舆论。

近代以来,“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以上言论应该刊登于

A.《时务报》B.《国闻报》C.《民报》D.《新青年》

①理论创立:

三民主义

②革命实践:

辛亥革命

③挫折:

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④理论发展:

新文化运动

⑤再实践:

国民大革命

(2012.1东城期末.11)以下是某学生对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与实践的归纳,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012.1东城期末.13)

右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

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B.爱国人士“实业救国”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2012.1东城期末.20)孙中山认为:

“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

”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A.民生主义B.民权主义C.民族主义D.三大政策

(2012.1东城期末.22)1912年,孙中山感叹到:

“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

”此处的“报纸”主要是指

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国闻报》

(2012.5朝阳二模.15)图x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

是因为

A.它是清政府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B.它为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提供法律保障

C.它正式宣告中国两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终结

D.它正式宣告并任命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012.1西城期末.54)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妥协”。

他(袁世凯)同起义各省在南京建立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