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365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docx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特别是在当前“十二五”时期,已明确确定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

“十一五”期间,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XX市,抓机遇、打基础、建支柱、创名牌、增效益,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彰显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XX市经济结构调整现状

㈠产业层次得到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新兴生物资源、清洁能源为突破口,着力“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至“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1:

38.3:

43.6,与“十五”末的23.2:

28.1:

48.7相比,第一产业平稳下降,比重降低了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明显上升,比重提高了10.2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比重下降5.1个百分点。

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各行业比重为46.6:

6.7:

38.2:

4.7:

3.8。

较“十五”末,种植业进一步得到巩固,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畜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林业、渔业、农业服务业比重分别下降1.3、0.5和0.9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确立了以发展生态产业为突破口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末,全市生态产业基地发展到248.5万亩,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7家。

发展了以葡萄、柑桔、西瓜、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种植业产业,以芒果、桉树、膏桐、核桃、梨、龙眼、花椒等为主的林产业,以引进新品种、改良品种为主的畜牧业,打造了XX特色优质烟叶、芒果、雪桃等农产品品牌,培育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

在狠抓农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以科技为支撑,应用新技术,大力推广水稻精确栽培、测土配方等先进技术,以提高单产为目标,发展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从XX年的40.14万吨提高到XX年的43.38万吨,连创历史新高,实现了5年连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兴生物产业。

“十一五”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XX年的16.3%提高到23.1%。

工业结构中重工业过高的格局逐渐改变,重工业比重由80%调整为72%,轻工业比重由20%调整为28%,轻重工业比由1:

4调整为3:

7。

形成了重工业中以清洁能源、建材为主导,轻工业中以食品加工、医药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发展了以水能、矿业、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为主的优势工业产业。

服务业比重上升,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愈发明显。

“十一五”期间,全市依托旅游业,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提升,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为增加城乡就业、提高城乡收入、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十五”末相比,商贸住宿餐饮业在GDP中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提高0.4个百分点,生产经营性服务业提高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业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组成的立体网络体系。

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XX年实现增加值16.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6%。

㈡内需拉动经济明显,投资与消费进一步协调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XX市是典型的内需拉动特别是投资拉动型经济。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7倍,年均增速达到29.6%。

“十一五”末,在三次产业投资中:

第一产业投资5.6亿元,比重为3.2%;第二产业投资96.1亿元,比重为55%;第三产业投资73.1亿元,比重为41.8%。

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是“十五”末的4.6倍、4.4倍、4.5倍;总投资中:

基础设施投资和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投资明显加大,占总投资的70%;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投资进一步提高,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47.5%。

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政策措施刺激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消费结构明显改变,农村市场比重显著提高。

“十一五”末,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全部消费品零售额的33.9%,较“十五”末的29.6%提高4.3个百分点。

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全部消费品零售额的66.1%,较“十五”末的73.4%下降7.3个百分点;商贸住宿餐饮业中住宿和餐饮业比重提高。

住宿和餐饮业占全部消费品零售额的26%,较“十五”末的25.4%提高0.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占全部消费品零售额的74%,较“十五”末的74.5%下降0.5个百分点。

汽车、通讯、休闲娱乐、住房、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结构全面升级,消费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热点消费迅速成为新的增长点。

㈢所有制结构改善,非公经济发展迅速

着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全市非公经济发展迅速,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

“十一五”末,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46.6%,较“十五”末上升3个百分点。

工业方面:

通过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多种形式所有制企业均衡发展。

“十一五”末,全市工业经济由以股份制企业为主导,转变为以股份制、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为主,并逐步吸引外资进入的经济类型格局。

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比重由“十五”期间的1%、2.9%、3.4%、82%、0、11%调整为3%、1%、3%、66.9%、3%、22.8%。

其中:

股份制经济下降15.1个百分点,国有经济上升1个百分点,其他经济上升12个百分点。

外资经济从无到有,占到全部工业产值的3%;固定资产投资方面:

由于我市主要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拉动内需,国有单位投资比重达到57.2%,较“十五”末的35.3%提高了11.9个百分点。

但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工业投资由XX年的37.5%上升到XX年的47.5%,提高9.7个百分点;商贸方面:

非公经济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比重由XX年的72.3%提高到XX年的93.2%,上升了21.1个百分点。

其中:

私营经济比重84.6%,较“十五”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

㈣区域经济协同推进,城乡差距缩小

“十一五”期间,全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走共同富裕之路。

“十一五”末,全市一区四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突破亿元关。

城镇化率达到28%,较“十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

初步形成了以XX区、玉龙县、宁蒗县以旅游为主,XX县以工业为主,永胜县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由XX年的6.4倍缩小到XX年的4.6倍,贫困人口较“十五”期间减少26.4万人。

㈤坚持共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收入分配调整政策措施,注重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调整,利益更多向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倾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强。

城镇方面:

“十一五”末,一是劳动者报酬明显增加。

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从XX年的1.52万元增加到2.9万元。

二是就业扩大,社会保障加强。

全市单位从业人员由XX年的5.5万人增加到8.5万人。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由XX年的5.89、8.84、3.03、3.93、1.6万人增加到6.27、17.73、3.02、4.42、2.65万人,全市有4.06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根据对XX市XX区的调查,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521元,比XX年增长67.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6%。

居民储蓄存款由XX年的53.66亿元增加到147.37亿元;农村方面:

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加大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实行种粮农民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外,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1459元增加到3410元,增长1.3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3.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XX年的60.4%下降到48.6%。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XX年的3.15万人增加到13.53万人,XX年共有10.16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十一五”期间,在国内国外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背景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迎难而上,化危为机,沉着应战,在边疆少数民族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令人欣喜的步伐。

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我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仍处于较低层次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化,面临的阻力和难度将加大。

从当前看,主要制约因素有:

1、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实力不强,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品牌知名度不高。

全市还没有一个享誉国内外的且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品牌;工业量小质弱,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与投入不足。

XX年,R&D经费与当年生产总值(GDP)之比仅为0.08%,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2、内需不够协调。

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投资拉动,城乡消费能力特别是农村还较弱。

“十一五”末,投资规模是消费规模的4.5倍,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还需进一步提升。

3、城乡差距大。

从城乡居民收入看,“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仍较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达4.6:

1。

从城乡居民消费看,全市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2.5倍,但实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城镇居民的51.3%,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水平。

4、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仍很突出。

全市城镇化率仅为28%,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0%;在区县之间、城区和农村、坝区与山区发展差距还很大,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完全落实,“上学难”,“看病难”仍很突出;全市还有两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还比较多,脱贫任务还很艰巨。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策

XX市经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难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不快不强,作为集边、穷、老、少为一体的地区,加快发展要求比其他地方更加强烈和需要,但我们又不能走资源消耗型、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老路。

党中央实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为我市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指明了前进道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将转向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从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到全面重视产业、内需、区域、所有制、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结构调整转变,经济结构调整迈入新的关键阶段。

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在农业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发展生态产业为突破口,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XX市是典型的立体气候,海拔从1030米到5000多米,从亚热带到寒带,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为发展农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发展生态产业也不能一蹴而就,应立足实际,以独特性、稀缺性为原则,精选如XX雪桃、程海螺旋藻等具有潜力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达到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集中度高,带动整个农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发展;在工业上,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向工业品转化,重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变轻工业比重过低问题。

继续坚持发展以清洁能源为主的重工业,积极发展具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特征的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第三产业上,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国际精品旅游城市,以“二次创业”为契机,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依托旅游业优势,发展以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增加值,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

㈡调整内需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历经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竞相发展国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已无可能。

要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坚持投资与消费并举,进一步协调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确保投资与消费的协同拉动。

在投资上,我市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公共服务、社会发展等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硬件环境,保持适度投资规模非常有必要。

但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向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倾斜。

积极拓展投资渠道,放宽更多领域,鼓励允许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格局;在消费上,更加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当前,我市正处在城镇化由起步向加速转化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需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努力规范消费环境,提高城乡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大力启动农村市场,改善居民消费条件,挖掘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通过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

㈢调整区域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首先,要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结构。

以主城区为骨干,县城为次中心,乡镇为辐射点,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要素资源空间配置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其次,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工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推动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再次,根据不同县域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实行针对性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突出区域特色,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㈣调整所有制、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和谐发展

继续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推进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实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局面;注重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利益分配调节,统筹兼顾三者之间利益关系;要更加重视改善民生,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出发点,贯彻落实惠民支农政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切实增加就业,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劳动保障水平,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更多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改革成果,形成更加协调、公平的收入分配新体系,促进全市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