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189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

第2课 湘夫人

导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背景解读

《湘君》和《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

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

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

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

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为斑竹,又称湘妃竹)。

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2)“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衷”指内心。

“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3)“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

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4)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5)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6)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7)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诗歌总集。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二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北渚(zhǔ)②眇眇(miǎo)

③袅袅(niǎo)④白

(fán)

⑤罾(zēng)⑥沅(yuán)

⑦澧水(lǐ)⑧潺湲(chán_yuán)

⑨麋鹿(mí)⑩江皋(gāo)

⑪西澨(shì)⑫葺(qì)

⑬荪(sūn)⑭兰橑(lǎo)

⑮薜荔(bì)⑯庑门(wǔ)

⑰九嶷(yí)⑱褋(dié)

⑲搴(qiān)⑳汀洲(tīng)

2.词语解释

(1)袅袅兮秋风袅袅:

微风吹拂的样子

(2)与佳期兮夕张期:

约会

(3)鸟何萃兮

中萃:

聚集

(4)夕济兮西澨济:

渡水

(5)播芳椒兮成堂播:

散布

(6)合百草兮实庭实:

充满

(7)捐余袂兮江中捐:

丢弃

(8)遗余褋兮澧浦褋:

汗衫

(9)将以遗兮远者以:

用来

(10)时不可兮骤得骤:

轻易,一下子

(11)聊逍遥兮容与聊:

姑且

容与:

从容自在的样子

3.通假字

罔薜荔兮为帷(“罔”通“网”,编织)

4.古今异义

(1)洞庭波兮木叶下

古义:

今义:

木头

(2)蛟何为兮水裔

古义:

边缘

今义:

后代

(3)捐余袂兮江中

古义:

抛弃,扔弃

今义:

捐献

(4)辛夷楣兮药房

古义:

用白芷装饰卧室

今义:

出售、供应药品的商店,医院或诊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

5.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①与佳期兮夕张(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②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名词作状语,在清晨;在傍晚)

③芷葺兮荷屋(名词作状语,用芷草)

④目眇眇兮愁予(名词作动词,举目)

⑤洞庭波兮木叶下(名词作动词,翻起波浪)

⑥桂栋兮兰橑(名词作动词,用桂木当(屋梁);用木兰当(屋椽))

⑦罔薜荔兮为帷(名词作动词,“罔”通“网”,编织)

(2)形容词活用

①目眇眇兮愁予(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忧愁)

②合百草兮实庭(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蛟何为兮水裔(宾语前置,应为“蛟为何兮水裔”)

②罾何为兮木上(宾语前置,应为“罾为何兮木上”)

③缭之兮杜衡(状语后置,应为“(以)杜衡缭之”)

(2)省略句

①麋何食兮庭中(“兮”后省略介词“于”)

②朝驰余马兮江皋(“兮”后省略介词“于”)

③将以遗兮远者(“以”后省略代词“之”)

三古今对译

湘夫人

段解:

写湘君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北洲之上,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这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

又见到世事颠倒,担心约会要失期。

段解:

进一步写湘君的思念之切。

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盼之情。

以水边泽畔的香草起兴,写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段解:

写湘君在久等不至的焦急中产生了湘夫人召唤他的幻觉。

湘君在幻想中,似乎听到湘夫人的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

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

段解:

写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了无限惆怅之情,但仍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深情。

湘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

于是,他将湘夫人赠送的衣物抛入江中,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够看到,又采摘杜若准备赠送给对方以寄托相思。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湘夫人

二|文本探究

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

[考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的答案:

 

 

提示: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此处环境气氛十分耐人寻味: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种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之情。

2.作者在第三段连续罗列了荷、荪、椒、桂、辛夷等十多种植物,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作者列举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考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的答案:

 

 

提示:

(1)这些植物都非常美,极力表现湘君和湘夫人两人相会处的华美艳丽。

(2)目的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着和如海深情。

3.“沅有芷兮澧有兰”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考点:

表达技巧的作用]

我的答案:

 

 

提示:

比喻。

“沅芷、澧兰”都是以美丽而芬芳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

4.[技法探微]结合诗句,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我的答案:

 

 

提示:

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比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很好地将景物与人物的心境结合了起来,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5.[创新表达]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命运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我的答案:

 

 

提示:

同意。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不管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都不忘为国家出力,为楚王分忧。

他为了实现理想,虽饱受打击,还是不忘初衷,九死未悔。

这一切在《湘夫人》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比如湘君为了追求理想和爱情,是那么执着,那么痴情,即使遭受挫折也绝不退缩。

在不断失望的过程中,湘君也流露出不可抑止的哀怨、愁思、焦虑。

这些正好折射出屈原不为楚王所用的经历和情感。

教材迁移讲练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一、景物描写的特点

描写出景物或事物怎样的特点(有时要考虑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写出了雄鹰的矫健和力度,“翔”运用拟物写出了鱼儿如鸟儿一样在水中自由和顺畅的特点。

有时候用字不一样,刻画的事物特点就不一样,比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出”字刻画了鱼儿的可爱,“斜”刻画了燕子的轻盈。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会这样来问:

诗中开头或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对此,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虑:

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照应题目,点明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季节“秋天”。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点明了人物“我和客人”,事情“送别”,时间“晚上”,地点“江边”。

2.衬托人物性格。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琴技使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也衬托出琵琶女内心的凄凉。

3.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

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

4.表达人物心情。

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

所用的景物归根结底是要为情感的含蓄与巧妙表达服务的。

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比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最后一句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作结,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二是反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中即以美好的春季的早晨、涌动的江水、绚丽的花朵来反衬作者内心的寂寥和愁苦。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

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剖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清晨雨中行船的画面。

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 第一问:

这两句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第二问:

这两句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雁声急”“客程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联结着各种意象,是本诗的线索。

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课后课时作业

一、练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眇眇(miǎo)  水裔(yì)  偕逝(xié)

B.葺之(qì)紫坛(tán)骤得(zhòu)

C.潺湲(chán)白

(fán)芳馨(xīn)

D.澧水(lǐ)麋鹿(mí)薜荔(pì)

答案 D

解析 “薜”应读“b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帝子降兮北诸,目眇眇兮愁予。

B.麋何食兮廷中?

蛟何为兮水裔?

C.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

D.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答案 D

解析 A项,诸-渚;B项,廷-庭;C项,茸-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遗:

赠送。

4.名句默写。

(1)袅袅兮秋风,         。

登白

兮骋望,         。

(2)         ,观流水兮潺湲。

(3)         ,夕济兮西澨。

(4)筑室兮水中,         。

(5)白玉兮为镇,         。

(6)         ,建芳馨兮庑门。

(7)         ,聊逍遥兮容与。

答案 

(1)洞庭波兮木叶下 与佳期兮夕张 

(2)荒忽兮远望 (3)朝驰余马兮江皋 (4)葺之兮荷盖 (5)疏石兰兮为芳 (6)合百草兮实庭 (7)时不可兮骤得

二、练模拟

5.(2019·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②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③绿琴④埃。

[注] ①苗发、司空曙:

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友,都名列“大历十才子”。

②临牖:

靠近窗户。

牖,窗户。

③“为拂”句:

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

④绿琴:

绿绮琴之省称,泛指琴。

(1)本诗中诗人所有的悠思都是以“风”作为媒介的,诗中是怎样描写“风”的特点的?

结合诗句简析。

答:

 

 

答案 描写:

①直接描写,通过“微”描写了风的轻柔微弱。

②间接描写,通过写开门、竹动、露滴枝上,侧面写出了风的细微。

③间接描写,通过写诗人惊坐、“思悠哉”“疑是故人来”的动作和情态,表现了风的微弱细柔。

④间接描写,通过诗人想象风掀开门帘,吹拂绿琴上久积的尘埃,表现了风的细微。

(2)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心理?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答:

 

 

答案 心理:

既埋怨友人未来又渴望友人能够尽快到来的心理。

表现:

①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借对风的诉说传达了对友人的心里话。

表面上说风何时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

实际上是说故人何时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

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藉知音,表达了对老友到来的渴盼。

②通过用典的表现手法,化用“知音”典故,表明就是因为老朋友没在,我才没有弹琴的意绪,让绿琴蒙上厚厚的尘埃,一方面有盼望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埋怨的心理。

三、练真题

6.(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 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

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答题时,考生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的表达作用即可。

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

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

“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

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

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世无巨寇的社会理想。

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