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乘法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106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内乘法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表内乘法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表内乘法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表内乘法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表内乘法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内乘法一.docx

《表内乘法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内乘法一.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内乘法一.docx

表内乘法一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量一量,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有多长。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刻度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纸条,图钉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以前人们常用“拃(zhǎ)”作为测量单位,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就是一拃,大家跟老师一起来量吧,老师量的有3拃长,同学们呢?

(5拃长)量的都是课桌长,为什么我们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厘米作单位来量长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认识刻度尺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引导小结:

①有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

最左端是几?

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

叫零刻度。

②有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③有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厘米

下面我们来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受1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4)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么4厘米又有多长呢?

4厘米有几大格?

5厘米有几大格?

8厘米呢?

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更多的4厘米的长度吗?

(5)用厘米量

1)估一估:

每组发一张5厘米长的彩色纸条,用手指比一比,估一估,这张纸条大约有多长?

这张纸条到底有多长呢?

2)量一量:

动手测量出纸条的长度。

测学生合作再测量一次。

3)量一量下面的物体的长度约是几厘米。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宽。

三、巩固练习

1.看一看,铅笔长厘米。

(教科书第4页的“做一做”。

2.辨一辨:

这样测量蜡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有多长。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谈话:

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

(10厘米)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

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

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5)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6)学生活动:

两人一组,用准备好的绳子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7)认识“1米=100厘米”

请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它是多少厘米。

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米和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100厘米。

(8)填一填。

1米=()厘米100厘米=()米

4米=()厘米300厘米=()米

三、巩固新知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线段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会量、画线段。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

牙膏盒、药盒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小结:

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都在两端有两个头)小结:

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

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4)巩固理解: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

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2、线段可以度量吗?

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交流测量方法:

你是怎样测量的?

3、画线段:

学生尝试活动: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三、巩固新知

【课堂作业】

1.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

(3)数学书的4条边都是线段。

()

2.课本练习一的第7题。

3.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正确选取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选用合适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前面几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了,那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用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用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二、探究新知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学生活动:

将全班分成两组。

①一组用米尺测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可选取其它较小物体);另一组用厘米刻度尺测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可选取其它较长物体)。

同学们分别交流感受。

②两组同学互换米尺和厘米刻度尺,再分别测量各组物体的长。

(2)看一看,想一想:

两次测量的结果是否相同,哪种方法更简便呢?

引导学生说出测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尺,测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刻度尺更好,并板书。

教师鼓励学生的发言,并总结。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要先估量物体的长度,选取合适的单位,并用相应单位的尺子测量。

三、巩固提高

1.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填上。

我的新家

今天,我们搬新家了。

我的新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高呢。

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宽180()的大床,旁边放了一张高80()的书桌,桌子上还有爸爸送我的礼物,一本厚5()的字典和一个长18()的文具盒。

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12()课桌高75()床长2()

橡皮长2()黑板长4(),宽1()

洋娃娃高40(),小明高128(),小明高1()28()教室长9(),宽6(),高3()

3.填一填。

1米=()厘米500厘米=()米

3米=()厘米700厘米=()米

8米=()厘米200厘米=()米

15厘米+8厘米=()厘米

4.课本练习一的第8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通过实物图,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有许多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关系。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

7×44×23×32×6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8+8+8+8=()×()

3.看图列算式。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动物运动会,开幕式马上就要开始了,大象伯伯发给小羊、小鹿、小狗各一束彩色气球。

小猪很好奇,它在数大象伯伯发了多少个气球,你能帮助小猪算一算吗?

(2)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式计算。

加法算式:

5+5+5=15乘法算式:

5×3或3×5

(3)引导学生求“5×3=?

”或“3×5=?

”。

(4)提问:

①“3×5”或“5×3”中的相同加数是几?

(5)

②有几个相同加数?

(3)

③“3×5”或“5×3”表示几个几相加?

(3个5相加)

④“3×5”或“5×3”的积是多少?

⑤因此知道“3×5”等于几?

“5×3”等于几?

(5)小结:

3×5=155×3=15

(6)认识乘数和积。

3、5、15这3个数在算式3×5=15或5×3=15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呢?

小结:

3和5在3×5=15或5×3=15中都叫乘数,15叫做积。

同桌互相说一说,下面算式中哪个是乘数,哪个是积。

7×8=565×6=30

三、巩固练习

1.讲解练习九第七题。

(1)出示情景图,说一说图意是什么?

(2)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有几种不同的列式计算方式?

(3)汇报交流,小结。

(4)你喜欢哪种列式计算方法?

为什么?

(5)小结:

①看,相同加数是几。

(3)

②数,有几个相同加数。

(3个3)

③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

(3×3)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5的乘法口诀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产生,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并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小棒、图片、三角形图片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

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

学生发言,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7为什么等于14呢?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一个盒子里有5个福娃。

①一个盒子里有几个福娃?

②就是几个5?

③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④由此可以知道:

1×5等于几?

5乘1等于几?

小结:

1×5=55×1=5

(2)2个盒子里有几个福娃?

①2个盒子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②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③2×5或5×2的积是多少?

(3)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1×5和5×1都表示1个5相加是5,1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一五”,得数是5。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

一五得五。

(板书:

一五得五)那么谁能根据下面的乘法算式来分别编一句口诀呢?

学生小组互相说一说后,再汇报交流。

小结:

2×5=105×2=10口诀:

二五一十

3×5=155×3=15口诀:

三五十五

4×5=205×4=20口诀:

四五二十

5×5=25口诀:

五五二十五

这五句口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口诀。

学生齐读一遍口诀。

2.背诵口诀。

三、巩固新知

1.对口令。

(1)教师出示卡片与学生对口令。

一五()()()()一十

四五()()二五()()

()()二十五三五()()

2.想一想,填一填。

5×5=5×4+□5×4=5×3+□

3.列式计算。

(1)2个5相加得多少?

(2)5个5相加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3的乘法口诀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应用2、3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体会乘法口诀在计算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由加法到乘法,再到口诀的归纳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体验2、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熟记2、3的乘法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熟记2、3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

教学难点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图片,小棒。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背诵5的乘法口诀。

2.口算。

2×5=3×5=5×5=5×2=

1×5=4×5=5×4=5×3=

3.看图填空。

☆☆☆☆☆☆()个()是()。

()×()□□□□□□□□□()个()是()。

()×()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运动会上,我们班的同学都积极参加了各项运动,其中报名参加乒乓球比赛的有2人,那我们需要准备几个球拍,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好吗?

你发现了什么?

一副球拍有2个拍子,表示几个2?

用乘法怎样计算?

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副球拍有几个拍子呢?

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你能编出口诀吗?

2.学习例3。

你发现了什么?

一把气球有3个,表示几个3?

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

怎样编口诀?

两把气球有几个呢?

3把呢?

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自己小声读一读。

齐读3的乘法口诀,记忆口诀。

三、巩固新知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一三()一二()

三三()二二()一五()

2.算一算,填一填。

2×3=1×3=3×2=3×1=

3.看图填等式。

□○□=□(只)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4的乘法口诀

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应用4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在计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一摆,体验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熟记4的乘法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熟记4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编出4的乘法口诀。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图片、小棒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游戏。

一组同学背5的乘法口诀,二组同学背2的乘法口诀,三组同学背3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口算。

2×3=2×1=4×5=2×2=

3×2=1×2=3×3=1×1=

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同学们学得非常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4的乘法口诀。

4的乘法口诀,老师想让你们自己来编,你们愿意吗?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摆一摆,填一填。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4个一排地摆4排。

数一数,小组内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怎样数才能数得快?

学生填写课本中的连续加4的结果。

 

(2)编4的乘法口诀。

想一想,4的乘法口诀应编几句。

谁能编出第一句?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

摆一排用4根小棒,是1个4,1个4是4,编出口诀是“一四得四”。

小组合作:

依照“一四得四”的样子编出其余3句。

2.提问:

想一想,4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的积相差几?

3.编1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

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巩固提高

1.对口令,记口诀。

2.填一填。

一一()()()()得四

一()得三()()得六

三三()()二四()()

3.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1×4=2×4=

4×1=4×2=

口诀:

口诀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3、4乘法口诀的练习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应用2、3、4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在计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五五()四五()二四()三三()二二()三四()三五()二五()四四()一一()一四()

二、课堂随练

3、填一填

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20  ◇×◆=25  5×★=30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表示5,那么表示(),

三、深化练习

1、列式计算

1)2乘3得几?

2)3个4是多少?

3)5个3的积是多少?

4)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5)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2、实践题

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算式。

三五()

二五()

四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乘加、乘减

课时

第七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解决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乘加、乘减式题,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教法

讲授、点拨

学法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看图列式。

2.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二四得八三五十五

3.把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4+4+4+4+45+5+5+4

二、导入新课

游乐场里,小朋友们正玩得兴高采烈,看,他们正在朝我们招手呢!

让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情境图,完整地把图意说一说。

(1)有4组木马,每组上面坐了3个小朋友,有一个小朋友跑去玩过山车了,还剩下几个小朋友呢?

这个问题怎么列式解决呢?

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进行板书:

3+3+3+2=11,教师追问学生的想法。

想法2:

3+3+3+3-1=11,教师追问学生的做题思路。

想法3:

3×3+2=11,教师追问学生的做题思路。

想法4:

4×3-1=11,教师追问做题思路及计算方法。

(2)对算式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3×3+2=11和4×3-1=11和以前学习的算式(4×3=12)有什么不同?

3×3+2=11和4×3-1=11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4×3=12只是乘法算式。

这样的算式先计算谁,再计算谁?

小结:

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做乘加,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乘减。

大家说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就是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顺序。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2.计算,并说说计算顺序。

4×3+4=2×3-3=4×4-2=5×3+2

3.填一填。

(1)2个3相加是(),再加上3得()。

(2)3个3相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