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有肉的高质量先进事迹材料.docx
《有血有肉的高质量先进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血有肉的高质量先进事迹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血有肉的高质量先进事迹材料
2018有血有肉的高质量先进事迹材料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它们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有血有肉的高质量先进事迹材料【5篇】,希望你们喜欢。
致富一方的农民女状元
——记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只要乐于付出自己的心血,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
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是我们共产党员最大的欣慰。
——余留芬
巍巍藏龙山中,滔滔淤泥河畔,有一个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奋发进取,为推进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党支部书记。
她拥有全国农民女状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科技致富能手等荣誉,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和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在她的带领下,岩博村由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欠着债务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集体资产达80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40余万元的远近闻名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
10年前,余留芬当选村支部书记时曾经困惑过,一方面,她是生意场上的忙人,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已积累了比较可观的资产,要放下苦心经营的事业来干这报酬微薄的村支书,对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牺牲。
另一方面,岩博村的基础实在太差,要富起来谈何容易。
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她毅然决定,再苦再难也要为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今,岩博村90%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计划生育率达到100%,电视覆盖率达100%,拥有各类车辆120多台。
打造有力村班子
余留芬常说:
“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源于班子的团结、务实,村干部的威信就是处事公平、公正、公开。
”为解决多少年来村“两委”一直没有办公场地的问题,她组织“两委”班子商议,决定贷款在通乡公路的边上修起257平方米的两层办公小楼,合并村后又建成了56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使党员干部群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阵地。
她坚持抓全村党员干部学习,除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文件外,还以远程教育为载体,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学习党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科学文化知识,并适时组织村“两委”成员到华西村、福建、云南及周边县市学习取经,组织村民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带领群众将所学知识、技术运用于实际发展中。
扎实开展“双学双培”活动,注重把村里思想觉悟较高、文化水平较强、有创新实干精神、能创业带富的年轻人吸收到党员队伍中,近年来发展党员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6名,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抓住发展牛鼻子
上任伊始,余留芬心里就琢磨,要不负重托,就得干出一番事业,带领村民发展。
她与村“两委”一班人翻山越岭实地调研,找出了岩博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落后,土地少,种植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贫困症结,并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后提出“以科技为先导、产业结构为主线,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
岩博村地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
上任后第七天,余留芬便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承诺自己要办的第一桩事就是结束岩博人祖祖辈辈人背马驮的历史,她说:
“就是用双手刨,也要刨出一条通村路。
”抢修公路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孩子和公爹的饭菜做好,蹬上胶鞋就带着村民顶着寒风奔向工地。
她既是指挥员又是筑路工,扶钢钎、抡大锤、搬石头,干得和男人一样利索。
没施工材料,就自家拿出2万元垫着去买。
历经3个多月奋战,一条3公里长、4米多宽的进村公路就修好了。
在随后的岁月中,她没向上级要过一分钱,硬是带着村民先后修通长达公里的通村路和通组路,告别了岩博人进出难行的岁月。
在最后一条通组路修到一半时,过度劳累的余留芬在查看路基途中不慎一脚踩空,从陡坡上摔下去,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被送到医院治疗。
38天后,她居然设法“逃”出医院,硬撑着主持召开了5次村干部会议,10天后终因伤势太重而倒下,再次住进医院。
8个月后腰伤痊愈的她出院后,不顾医生“少劳累,多保养”的叮嘱,开始忙活着调查村情,谋划村子发展规划。
目前,全村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文明”工程、“凉都美好家园”工程等,硬化路面3200米,全面连通235户串户水泥路,改厕210个,改灶168个,建沼气池50口,全村修通5条进村、进组公路,完成公里油路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和“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脏乱现象。
鼓足村民钱袋子
随着全村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村级活动阵地的建立,余留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带领群众多渠道增加收入。
她抓住国家实施各项惠农政策的大好时机,走乡进县拉项目,带领群众大搞以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完成退耕还林500多亩,坡改梯生物护埂几千亩,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
筹资22万元,果断买下1500多亩藏龙山林场。
如今,许多老板出价几百万元想买这片林子,都被她一一笑着回绝:
“你出多少我都不会卖,它是我们的生态文化,更是子孙万代的绿色银行。
”
同时,她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创办村集体企业。
建成蔬菜基地200亩,脱毒洋芋基地2000余亩,养猪场4个,存栏2000余头;采取银行贷款、村民集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创办了砖厂、休闲山庄、特种养殖场和酒厂等村集体企业,常年转移剩余劳动力近百人。
如今,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到毗邻地区(云南省曲靖市城区)购买商品房,住进了城。
温暖百姓心窝子
“余书记真是我们村的贴心人”,一位村民激动地对省电台记者说。
曾经的“极贫户”,51岁的肖姓村民,在余留芬的帮助下种植反季节蔬菜,成为淤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户。
一位残疾村民想建房,余留芬便协调村办砖厂无偿提供6000块砖,低价提供6000块砖,并帮助担保贷款6000元买牛,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
一位村民好不容易把媳妇娶进家,可一贫如洗的家境又不知从何起步。
余留芬像知道他的心思似的,悄悄掏出1000元钱借他安排生活,还动员他养牛,帮助解决4500元小额贷款,并安排到县养殖业培训班学习。
不到4年,这位村民便卖出8头牛,存栏10多头,还清了债务,盖起了新房。
在村中,余留芬是支书。
在家里,她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主妇。
过去,她有时间孝敬公爹,疼爱孩子,体贴丈夫,是远近闻名的贤惠媳妇。
自当上村支书后,许多家务事也难以料理,有时连一家五口的饭菜都没空做。
儿子的成绩直线下降。
有一次,孩子骑摩托摔下10多米山沟,昏迷不醒,送医院后余留芬也未能及时赶到身边。
丈夫忍不住埋怨,甚至都蹦出了“离婚”字眼。
村民得知后,纷纷宽慰她,一位老大娘说:
“孩子,且不说离婚只是气头上的话,就算是真的离了婚,我们也不会让你离开岩博。
”
10年来,余留芬奔波的身影留在了岩博村民心中,不知有多少村民在她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多少群众在她的奉献中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她坚定的信念铸成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铁骨铮铮的正义使者
——记江西省芦溪县宣风镇副镇长、首席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所所长杨斌圣
29年来,杨斌圣一直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情感化、以理说服的工作态度,不断创新调解理念,改进调处方法,用真情暖人心。
春风化雨解民怨,和谐乡邻泯恩仇。
为此,他被当地老百姓誉为“乡村判官”、“和谐卫士”,获得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等荣誉称号20多次。
“老百姓不是要赢,而是要平”
有一句话杨斌圣常挂在嘴边:
“调解员面对的是普通百姓,处理的是‘家长里短’,老百姓不是要赢,而是要平。
”
宣风镇一户姓甘的人家,有6个儿子,其中老四和老五两兄弟因分家反目成仇,经常吵闹不休,家族众人为之头痛。
一天,盛怒之下的老五在老四的家门口挖了一口粪窖,在乡下,这可是羞辱人的阴招,左邻右舍怎么劝都没用,眼看两兄弟就要打“生死架”了。
得到消息的杨斌圣急匆匆赶到现场,一把扯住两兄弟的手,喝道:
“都坐下来,亲兄弟动手动脚像什么话!
”弄清楚事情原委后,他对症下药,召集甘氏兄弟重新讨论分割家产的问题。
他语重心长地说:
“有问题大家可以谈,自家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为点家产闹得个四分五裂,太不划算了吧。
你们愿意被乡亲们背后戳脊梁骨么?
”经过通宵达旦的劝说,在他主持下,甘氏兄弟将宅基地、财产等进行了再次分配,各得其所且均无异议。
甘家众人非常感激,说杨斌圣帮了一个大忙,是他们的大恩人。
1983年,26岁的杨斌圣进入镇机关工作,担任镇司法助理员,首次接触到了人民调解。
他不曾料到,这一干就是29年。
29年来,他成功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3500余起,为外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29年来,他骑烂了5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踏遍了宣风镇的山山水水。
“只要真心为群众,没有过不去的坎”
“只要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杨斌圣深知,如果不掌握专业知识,很难胜任这个岗位。
他每年都会从工资中挤出五六百元钱,购买法律书籍,认认真真做“功课”:
查资料、摘笔记、背条文,经常挑灯夜读。
29年来,他累计写下的读书笔记满满一大箱近300本,并先后拿到了法律服务工作执业证、省听证主持人资格证、市行政应诉资格证和行政执法证等资质证。
2010年9月,在福建厦门某建筑工地打工的宣风镇竹垣村村民陈某,不幸从高空摔下造成瘫痪。
杨斌圣接到求助后二话没说,当日便与其家属一起到了厦门处理赔偿事宜。
当时承包商扬言:
最多出三四万元钱,多了就跑人,你们一分也得不到!
通过调查,他弄清了承包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他每天从旅馆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工地找老板协商,每次一等就是大半天,饿了就吃带来的干粮。
一个星期过去了,工作却丝毫没有进展。
但杨斌圣没有气馁,经过12天的艰难奔走协商,承包商不得不赔偿了33万元。
承包商感叹:
“想不到一个乡村来的司法调解员会有这样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更想不到他会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这样舍命来争!
”事情圆满解决后,杨斌圣瘦了一大圈。
“最起码老了10岁。
”谈起这件事,杨斌圣的妻子至今依然心疼不已。
“远离群众,心里空空的”
2011年3月,杨斌圣被确诊为肺癌,对于他的家庭无异是晴天霹雳。
可他依然坚持办理群众的矛盾纠纷,从发病起两个月的时间里,经他过手的案子不下30件。
他两次到广州进行化疗,呕吐、恶心、头昏、全身疼痛,但每次做完化疗他便返回单位,因为他的手机一直就没有停过。
他做完化疗刚到家,便到现场处理一起漏电死人的纠纷案件,身体的疼痛、旅途的疲劳,使他几次差点晕倒,但他硬是当天把这棘手的案子处理好了……患病后,他的身体频繁出现皮肤瘙痒、脓肿等不适症状,经常疼痛难耐,夜不能寐。
妻子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其搓揉按摩,挤脓止血,直至通宵达旦。
懂事的女儿隔三岔五回家看望父亲,在广州工作的儿子也时常打电话回来嘘寒问暖。
正是这份浓浓的亲情时时抚慰着杨斌圣脆弱的心灵,鼓舞他坚持不懈地带病工作。
在乡镇换届选举上,杨斌圣全票当选为宣风镇副镇长,镇政府给他准备好了办公室,但他很少在办公室待。
“当选为副镇长,是党和政府对我的肯定与信任。
我珍惜这份荣誉。
但我不能休养。
”杨斌圣说,“远离群众,心里空空的!
”曾经有过多次升迁机会,他也都婉拒了。
他说,他更适应在熟悉的农村工作,更热爱基层调解。
让杨斌圣高兴的是,从2011年7月开始,萍乡市大力推广杨斌圣“六七八”工作法,在乡镇、村(社区)同步建立了129个杨斌圣群众工作室。
杨斌圣群众工作室建立以来,仅芦溪县就受理矛盾纠纷352起,接待来访人员216人次,调处化解矛盾纠纷348起,化解率达%。
全县社会稳定,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刑事、治安案件发生率下降20%,建立健全了信访矛盾纠纷调处的长效机制。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群众就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实事中来评判领导干部的工作。
正是因为在妥善处理“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中,杨斌圣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心思,他才在基层群众中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记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凌河分局石桥子派出所民警孙建设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和共产党员,我最愿意做的事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最高兴的事就是群众信任我、喜欢我。
——孙建设
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创造和总结实用有效的社区警务工作法
从警15年来,他始终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最前沿。
刚刚转业到石桥子派出所时,他到居民家中走访常吃“闭门羹”。
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他到街头巷尾同社区群众、下岗职工拉家常,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用不到3个月时间不但摸清了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情况,而且总结了入户走访社区群众“五步工作法”:
第一步,取得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支持与配合;第二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晚上,在居民家中有人时进行走访;第三步,对一时见不上面的住户,采取留电话或委托邻里转告,先预约后走访;第四步,对不愿见面的住户,反复登门,以诚感人;第五步,对少数心存戒备的群众,采取与查煤气、水、电的工作人员一起入户走访。
通过“五步工作法”,较好解决了走访社区群众“入户难、见面难、沟通难、支持难”的问题。
他组织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和群防群治工作,创造了清查暂住人口、清查出租房屋、清查重点人口“三清工作法”和把群众常经过的社区大门、值班室门、警务室门、单元门、居民家门和停车场(棚)门作为宣传阵地的“六门宣传法”;创建了“4050”巡逻队、“四老”服务队、“夕阳红侦缉队”和“一长、一户和两员维持治安志愿队”,实现防范工作全覆盖。
2007年11月19日,新华社刊发了《孙建设工作法有效破解社区治安管理难题》一文,《人民公安报》等媒体报道了他的“建设工作法”。
牢记宗旨,情系群众,努力为群众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服务
他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接管文昌社区警务工作后,坚持勤走、勤看、勤记、勤问、勤听,一有时间就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他有个常年在手的小册子,上面记满了社区的自然情况。
他还亲手绘制了一张社区平面图,上面标出了每家每户所在单元及楼层的位置,特别是重点管理人口的位置。
不到4个月,他就把所管辖的1304户居民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做到了进千家门、熟千家事、知千家情。
家住凌河区文昌里
22岁的小魏,父母都没有正式工作,父亲有糖尿病,母亲患有精神病常年卧床不起,全家的生活来源只是年迈的奶奶拾捡破烂换来的一点收入。
2005年,孙建设走进了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帮助小魏家一次又一次地渡过难关!
2010年1月小魏的父亲因病去世。
孙建设立即联系街道和社区干部为老魏办理后事,并亲自为老魏换了寿衣,送到火葬场。
面对火化那天哭作一团的小魏祖孙二人,他说:
“以后你们就把我当亲人吧!
”在场的人都被眼前的这一幕感动得潸然泪下。
任劳任怨,勇于创新,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文昌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居民多数是东电三公司职工,常年在外地施工,留守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他一有时间就到社区转上几圈,发现谁家门窗没关好,就及时告诉主人;看见摩托车或电动车没锁好,总是提醒几句。
他根据社区实际,制定了“白天重在\\'看\\'、晚上重在\\'巡\\'、深夜重在‘守’”的24小时“全天候”防控模式,文昌社区连续11年未发生刑事案件。
群众视他为社区平安的“保护神”,大家都说:
“自从文昌社区有了孙警官,白天外出可以不锁门,夏天晚上睡觉可以不关窗,非常安全。
”他创新执法为民的新方法,结合公安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孙建设网上警务室”,将电子信箱、QQ号码及电话号码制成了小卡片发放到群众手中。
为保证与群众在线交流,他下班后在家当起了“网络警察”,接受居民咨询,汇总破案线索。
2009年3月他接到一封电子邮件,举报某小区居民楼内夜间经常有异常声音,严重扰民。
他立即到该户居民家中查看,发现租住此屋的韩某竟然在造枪。
他马上请求所里支援,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收缴自制枪支一支及火药100余公斤。
所里领导感触地说:
“孙建设这个网上派出所让群众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主意,为派出所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5年来,他先后破获各类案件175起,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185人,抓获网上逃犯7名,找回失散儿童5名。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树立新时期人民警察的新形象
社区就是孙建设的家。
他心无旁骛,舍小家、顾大家,把“有事找建设”作为社区群众对自己的最高褒奖,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旗帜。
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尿糖已经4个加号。
由于工作的劳累,病情日趋加重,形成了低血糖,在走访社区住户和巡逻过程中,几次昏倒在楼梯口,但他一声不吭。
大家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社区王大妈心疼地说:
“建设呀,你也50多岁了,还有糖尿病,可得注意身体呀,你要是累垮了,我们有事找谁呀。
”他的妻子下岗无工作,全家的生计只能靠他一个人维持;老家则在黑龙江,远离父母。
至今,他还为不能在父母的膝前尽孝、不能为下岗的妻子找到工作而感到内疚。
另一方面,15年来,他帮助21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工作,为特困户捐款万余元、衣物150多件。
这些事文昌社区居民都看在眼里,他们说:
“在建设那里,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都是小事。
”
中国服务业的新名片
——记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卓长立
在泉城济南,有一个享誉全国的家政服务品牌——“阳光大姐”,累计培训家政服务员万人,安置就业158万人次,服务家庭146万户,在服务妇女、服务家庭、服务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卓长立就是这个金字招牌的打造者。
创业,为姐妹点燃希望
作为一名纺织企业下岗女工,喜欢挑战、不愿服输的卓长立率先走上创业之路,她承包了长途汽车站附近的宾馆,带领下岗姐妹经过10多年奋斗,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2003年,不惑之年的她毅然放弃收入丰厚的工作,接手刚起步的“阳光大姐”。
家政是微利行业,想发展壮大十分困难。
但是,想到姐妹们的期待和信任,卓长立更加坚定了信心。
2005年起,济南近郊出现大量文化不高、年龄不小的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成为亟须解决就业的群体,卓长立积极动员她们参加家政培训。
看到学员们交通不便,卓长立就每天开车来回接送,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四五十里的路程,卓长立与姐妹们聊家常、谈理想,一路上欢声笑语。
卓长立的真情与付出感动了她们,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几十个人,到后来的几百人、几千人,涓涓小溪汇成大河,仅济南南部十六里河镇就走出7000多名家政服务员。
现在,在济南形成了30多个家政专业村、镇,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了“阳光大姐”。
卓长立常说,“阳光大姐”的服务宗旨是“安置一个人,温暖两个家”,每一名服务员都是我的姐妹,我要把爱传递给她们,让她们体面工作,快乐生活;家政服务是一项阳光的事业,每个家庭都需要,我要把它做成爱的接力棒。
外地来济打工的小秦,因左手有残疾,就业困难,生活拮据。
卓长立热情地接纳她,提供免费培训,优先给予安置,并时刻关心她。
卓长立一面鼓励小秦:
“别灰心,一定会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面向客户担保:
“她干得不好,我们公司给您赔钱”。
在卓长立帮助下,小秦凭借踏实的工作赢得了客户赞誉,成为优秀家政服务员,原本自卑的她变得阳光开朗,2015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员们学会了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
卓长立把爱传递给她们,她们又把爱传递给用户。
用户写来的上万封感谢信、送来的4000多面锦旗是对她们,更是对卓长立最好的褒奖。
坚持,让标准成为习惯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初期,消费纠纷不断,主要是缺少规则、标准。
为此,卓长立率先创新提出:
要让家政服务实现标准化!
干家政还要有标准?
家政服务员们纷纷摇头;初出茅庐的家政企业能做标准?
有关部门也投来质疑的目光。
然而,卓长立始终不放弃,顶着质疑和压力坚持做标准。
她率先引入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起以服务质量、服务管理、工作标准为支撑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这些标准不仅成为家政服务员上岗前的培训书、服务过程中的操作指南,也成为消费纠纷发生后的评判书。
有了标准,家政服务不再是简单的“做饭、打扫卫生、看孩子”,而是形成了以标准为支撑的系列家政服务产品。
在卓长立努力下,“阳光大姐”的标准越做越多、越专业、越规范,甚至连土豆丝切多长、多宽都有了标准。
通过标准的制定、培训、实施,“阳光大姐”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用户满意率由最初的70%上升到98%以上。
目前,卓长立带领“阳光大姐”制定了1100项企业标准、9项山东省地方标准,5项国家标准,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承担全国家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激情,让行业健康发展
十几年来,卓长立总是每天早来晚走,节假日也不休息,干劲十足,被大家称为“铁娘子”。
“阳光大姐”的工作精神就是“责任+爱心+激情”,卓长立的激情来自于对“阳光大姐”的热爱,对家政行业的热爱。
卓长立说:
“要站在行业的角度做企业,站在产业的角度做行业,只有行业好了,企业才能好。
”2015年,“阳光大姐”举办了全国家政经理人标准化培训班,全国各地200多个同行前来学习,并在全国推广了“阳光大姐”发展模式。
卓长立说:
“举办这次培训班,我们又多了200个竞争对手,但是,看到整个行业发展壮大了,我从心底里高兴。
”
为了更好地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促进家政行业转型升级,卓长立不断创新。
她规划建设“家政服务集聚示范区”,发挥教育培训、创新研究、信息化、产业示范与推广集聚作用,打造服务家政企业的大平台;她积极探索资本运作,发起设立全国家政行业首支产业引导基金;她勇于尝试“互联网+家政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互联网大潮中找准定位。
卓长立和她的“阳光大姐”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肯定,“家政服务大有可为,要坚持诚信为本,提高职业化水平,做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成为了中国服务业的一张新名片。
公交车上的“微笑天使”
——记蚌埠市公交集团公司107路负责人兼1060号车驾驶员杨苗苗
在安徽蚌埠,提起公交107路驾驶员、“微笑天使”——杨苗苗,那可是有口皆碑。
她以奉献为乐,像春风,温暖着千百万乘客的心;像旗帜,引领着同事们团结奋进;在为民服务的十米车厢,播洒真情大爱;在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创先争优,书写精彩人生。
平凡岗位作奉献十米车厢献青春
杨苗苗出生于公交世家,对公交情有独钟。
她多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工作上,早上班,迟下班,满勤满趟尽职尽责,加班加点不计报酬。
她在工作的6000多个日日夜夜,4000多营运趟次,服务乘客1000多万人次中,做到了车辆始终保持整洁,安全无事故,乘客无投诉,她在服务中的规范行为被评为蚌埠市“十大品牌”。
杨苗苗始终坚持“热心、真心、诚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宗旨,处处体现出对乘客的细微关怀。
汽车每到一站,她都会热情地提醒乘客,上车要抓好扶手,老人和小孩注意安全,乘客们都称赞说她是“蚌埠李素丽”。
为了方便外地乘客,她通过手持式话筒介绍沿途车辆所经过站点附近的商店、市场、景点及换乘车辆等情况。
蚌埠第二届花鼓灯艺术节期间,一位外地乘客在中医院起点站坐上了杨苗苗的车,询问蚌埠有什么景点,怎么坐车。
她热情地向他介绍了沿途的地理位置和乘车路线,并画了一张路线草图,热情祝福他:
“愿你在蚌埠游玩愉快!
”杨苗苗的举动让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