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8339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docx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课题的研究实施与方案

“十二五”巴中市教育技术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迎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

而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的象征,它已成为一种推动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且成为当今时代最具活力和威力的媒体,并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凸显的道德弱化现象,因此需要进行德育改革,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

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

总之,国内外已有很多专家、学者正致力于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教育影响的各个层面的研究。

这些都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理论意义:

本课题在全面研究国内外关于“基于开放的信息技术环境的中小学德育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下的德育研究理论。

2、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开展,唤醒我省师生及家长对中学生信息技术下的德育问题的重视;撰写出适合我省省情和广大师生及家长身心特点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下的德育问题与干预策略相关论文,研究报告等;为我省开展中小学生信息技术下的德育问题活动提供经验借鉴与决策咨询。

3、研究价值:

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广大中学生,面对网络世界,他们有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是网民中数量上升最快的一个群体。

对学校教育而言,网络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给学生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导致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冲突并且失衡,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

我们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网络时代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心理干预措施,防治网络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概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一般规律,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并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发展。

二、课题的关键概念及目标界定

(一)关键概念

1、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

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包括电子音响技术、卫星电子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本课题研究的信息技术主要指中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环境这个大背景影响下产生的德育薄弱心理现象问题。

  

2、教育(Education),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她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心理危机干预(mentalcrisisintervention),就是及时帮助处于心理危机境遇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

他能够帮助心理疾病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则是教育工作者、医生、心理学家等使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他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心理危机之中的模式。

本课题主要研究学校教育工作者如何采取相关措施介入中学生在处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物欲、学习压力中所面临的心理危机。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快乐健康成长。

4、德育(MoralEducation),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性的品德心理发张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受教育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热切的道德信念。

(二)目标

1、初级目标:

防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薄弱现象,增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撰写出适合我省省情和广大中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道德弱化现象的论文,研究报告等,增强中小学生德育水平和能力。

2、中级目标:

优化学生德育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我省省情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

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预防、应对德育弱化的技能,认识、感悟德育教育健康的意义和价值,优化道德教育素质,不但学会关注和呵护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而且对他人身心健康也懂得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3、高级目标:

开发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全体广大中小学师生形成自觉地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意识,让“关注德育健康、尊重德育健康、珍爱德育健康、欣赏德育健康”成为常态。

三、具体阐述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危机干预模式的理论与机制

4.生命教育观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提出的主要依据。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的构建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包括: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对社会的影响。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初中生。

六、研究假设

1、依据中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坚持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按年级分时段设计活动主题,从小事做起,从培养兴趣着手,从身边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增强积极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综能素质,提升学生的品德。

2、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注重实效的工作,全面开展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既可以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又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品德是行为习惯的综合性体现,系统的活动主题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行为规范习惯的养成,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促进课题研究目标的最终达成。

2、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德育学等相关理论著作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研究实施要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强化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3、调查研究法。

通过编制问卷展开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研究提出的主要依据;在中后期通过调查反馈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研究的实施效果,确定改进措施,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研究的价值。

4、辅导法。

通过谈心、咨询、讲座、测验等心理辅导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来自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研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增进心理健康,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5、个案法。

对少数或个别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生,采取个案法研究,做好个案记录,阶段整理、汇总。

  

6、评价法。

根据一定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对心理教育效果,教育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作出科学的评价。

八、主要观点

德育途径的拓展是网络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也是德育与时俱进,走向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它必须借助网络超级工具的影响力,发挥网络的功能,在对传统德育途径进行扬弃的同时,将德育途径拓展到网络上,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要更新教学思路,改变过去只为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德育的意识。

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方法,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让德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的任务。

九、创新之处

本课题在中后期研究将进一步反馈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研究的实施效果,确定改进措施,总结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研究的价值研究,开发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争取促进我省广大中小学生形成自觉地重视德育问题意识,让“关注德育健康、尊重德育健康、珍爱德育健康、欣赏德育健康”成为常态。

十、研究思路

1、从班主任工作入手,加强全体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健康教育,使之渗透在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中。

侧重心理品质的熏陶和感化。

  

2、利用活动课、讲座等形式,将德育健康教育渗入游戏、活动中,侧重于心理品质的行为训练  

3、利用黑板报、校刊专栏、主题班会等形式宣传普及德育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德育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

4、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和信函咨询,开设师生微博,面对个别存在德育问题或出现德育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德育弱化现象。

5、建立德育健康教育档案,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德育监护,并与家长建立联系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十一、课题研究分工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划分了若干个子课题,各子题研

究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主要研究任务课题研究重要成员

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和研究经费的筹集王向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提出的主要依据。

杨林

课题研究报告杨志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的构建周正华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刘玉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李梅

各主题活动实验与研究报告全体班主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对社会的影响。

张国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向胜凯

十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3年2月到2015年8月,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上期2月份-8月份)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协调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3、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树立先进的德育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开展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

4、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对养成教育活动序列分年级阶段编制调查问卷,做好项目分工,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写出分析调查报告。

5、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检测的有关资料及各年级主题资料档案的准备和分类整理。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1、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分年级确定实验班级和参照班级。

2、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或情况调查。

3、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经验。

4、举办校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文明标兵。

5、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三阶段总结拓展阶段(2015年1月-8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整理资料、分析结论、总结实验成果。

2、完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论文。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审评价验收课题成果。

十三、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及成果设计

1、组织保证

学校“一把手”亲自挂帅,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选派有一定教学水平和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

与县教研室教研组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给予帮助和指导。

2、时间保证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学校规定每两周教研组活动一次,每月召开一次全体研究人员交流会,汇报本月活动情况,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讨会。

3、预期成果形式

(1)、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个案研究集

(2)、研究论文集

(3)、教学课例(教案)

4、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研究报告)

十四、组织与管理

(一)学校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李龙军

副组长:

潘宗强周正华

成员:

杨志勇李梅张国强杨林

(二)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李龙军

副组长:

潘宗强周正华

主要成员:

杨志勇李梅张国强刘玉强向胜凯杨林及各班班主任

(三)经费预算及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自筹经费。

经费主要用于培训德育工作者,课题研讨、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资料费等开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