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8266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

2016年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题,每题4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山东淄博一模)“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

异姓列在同姓之后。

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异姓同姓都会遵循,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无关,故A项错误;周的宗盟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与会者有同姓与异姓,扩大统治者的力量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周的宗盟与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基础上,将周王室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相辅相成的关系,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早期(包括西周)政治的特点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山东青岛一模)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C.“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D.“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建议秦始皇实行分封制与提议不服,故A项错误;“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皇权至上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敬德保民”是儒家的思想,与题目中西周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我国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因此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的特点,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因此可推断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继承西周,呈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6·山东菏泽一模)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

该学说认为,

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得水德,水德

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材料虽然涉及到了水德,但是和以德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B项正确;采用终始五德说和经济交流无关,故C项错误;采用终始五德说和加强民族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山东临沂一模)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

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

其后汉武帝“初令

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

这一变化表明(  )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时期地方政府官员有举荐后被官员之权利,但是不等于此时任用官吏权利扩大,故A项错误;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材料依据不足,故B项错误;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材料论据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道德领域中的“孝”“廉”两个方面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6·山东潍坊一模)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

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这反映

了(  )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6·山东菏泽二模)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者。

唐宋

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

《唐律·斗讼》规定:

“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

五十。

”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

对此理解正确的(  )

A.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

B.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

C.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

D.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大约开始于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的侧重点是讲述唐宋时期关于讼师的管理制度问题,而不是强调讼师发展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讼师是否与外儒内法有关的信息,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中“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讼师可能会编造案情以使衙门作出有利于己的判断,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6·山东济宁一模)唐太宗命高士廉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的原则,重新编订《氏族志》,“凡二百及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李唐皇族为首,外戚

次之。

《氏族志》的编订(  )

A.反映了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       B.凸显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C.进一步压抑了世家大族势力       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材料中“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凡二百及十三姓”表明主要是官员,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唐太宗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皇族之上,为此修撰《氏族志》,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旧士族势力,与材料中“不须论数世以前”“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相符,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与材料中“重新编订《氏族志》”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6·山东临沂一模)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

祎之批评: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认识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9.(2016·山东聊城一模)唐诗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诗)“健儿宁都死,壮

士耻为儒”(杜甫诗)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

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念变化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唐至宋代中央集权是在不断强化,但是与题意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与材料中涉及对文事的鄙薄到重视的转变,体现不明显,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文化事业都较繁荣,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宋代采用重文轻武,给与引导使得从戎轻文到宋代时期态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D

10.(2016·山东滨州一模)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

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

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6·山东滨州一模)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

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

这反映了(  )

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流行诗中的“金榜题名”、“下第举子”均与科举考试有关,且被士人洪迈在《容斋四笔》中,反映了科举对士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崇尚读书的风气,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那些阶层能参加科举考试,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6·山东德州一模)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

宋初,

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

这一变化使得(  )

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决策机制更加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政务处理更为快捷,故B项错误;据材料“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

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可知皇帝权威有所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机构急剧膨胀,故D项错误。

【答案】C

13.(2016·山东临沂一模)下图为盛清时期疆域示意图,按照清朝中央官制,下列哪些区域

的外交事务、朝贺往来由礼部负责掌管、接待(  )

A.甲乙     B.己庚     C.乙丁     D.丙戊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甲乙两个区域属于清朝直接管辖行政区域,属于内政失误,故A项错误;己庚属于清朝附属国家,彼此在朝贡关系,按照中央机构职能划分,应由礼部负责,故B项正确;丁区域属于中国内部行政区域,不存在国与国之见的外交往来,故C项错误;丙戊区域属于中国内部行政区域,不存在国与国之见的外交往来,故D项错误。

【答案】B

14.(2016·山东潍坊一模)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

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反映了明朝(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A项正确;皇权专制不断削弱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皇帝昏庸懒于朝政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15.(2016·山东济宁一模)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

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

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

东厂的设置从本

质上反映出(  )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宦官权力的扩大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A项错误;东厂是国家特务情报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与题中“本质上反映”相符,故B项正确;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监察体系的完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C项错误;宦官权力依附于皇权,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本大題共2小题。

第16小题12分,第17小题28分,共计4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2016·山东德州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

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

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

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

(12分)(要求:

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典力学;第一次鸦片战争;全国卷41题

【解析】本小问解读,需要找到解读角度,然后用史实说明,如角度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据材料“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据材料“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

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可知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可知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如角度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

建京师先蚕坛”可知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据材料“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和“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可知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据材料“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和“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据材料“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和“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答案】示例一:

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示例二:

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

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

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

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其他主题如“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加强”等,如果论证充分,也可得分)

评分标准:

 

解读

一等(12—9分)

①主题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主题;

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二等(8—5分)

①主题较明确;

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

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三等(4—0分)

①主题不明确;

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主题;

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17.(2016·山东临沂一模)(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

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

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

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

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曰:

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

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

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

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

没有“(19)05”,何来“(19)11”?

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

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

(1)科举制的利弊分析之利处,根据材料一“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传统的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得以破除;“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根据材料二“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可知科举制在整合民族国家层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科举制以考试形式和才学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相较之前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血缘更加公平、公正;科举制的利弊分析之弊端,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缺少学以致用的实际价值;明清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可知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可知科举制的废除使民国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有效整合方式;“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缺少科学选官制度的替代制度导致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科举制的废除使得教育开始多元化,具有现代政治素养的新型知识分支群体扩大,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答案】

(1)利处:

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

弊端:

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

(2)影响:

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