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外资实现我国产业的优化研究.docx
《如何利用外资实现我国产业的优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利用外资实现我国产业的优化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利用外资实现我国产业的优化研究
如何利用外资实现我国产业的优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利用外资,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是,这些引进的外资在中国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
原因在于引进的外资在我国产业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而这些不均衡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在的状况是怎样的呢,怎样更好的利用外资来实现我国产业优化?
以上这些问题将是本文将要解答的。
现在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
而且在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中,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取胜法宝。
因而如何更好的利用外资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外资的利用以及它们在各个产业之间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本文就从我国现在利用外资的背景方面入手,通过研究更好的利用外资的相关理论以及从其他国家成功利用外资的实例,对我国现在存在的外资在产业间流动不平衡、在地区间不平衡等问题,以及怎样利用外资,更好的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给出一些建议。
让外资在我国产业优化中发挥出它的作用。
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关键词:
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优化思路外资政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对外资的吸引从90年代以来一直居发展中国家的首位。
2014年,中国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更是多达1280亿美元,连续23年居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投资的首位,同时2014年实际使用外资达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高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连续23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1]。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外资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利弊,如何有效地、高质量的利用外资,是我国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外资的利用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是微观上的,吸收和利用外资有利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短缺,促进投资的增长;利用外资兴起一批企业,增加了我国的税收;外资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的带动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产品的质量,优化了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是宏观上的,外资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但是,大规模的引用外资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外资在我国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比如,外商的投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一产业的占比则是最低。
而且,外资在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是不平衡的。
具体表现在:
在第二产业中,外资在投向一般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技术较多,而在投向基础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资金、知识密集型产业则太少;在第三产业中,投向商业、金融保险业、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投向交通运输业、通讯等基础设施部门、现代服务业比重小。
这种不平衡的外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另外,外资在我国区域间的分布也存在不平衡,外资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得到的外资则较少。
这样的分布,大大的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得到很大的阻碍。
外资的流入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到底起推动还是阻碍的作用这个问题,目前现有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
大部分人认为起促进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其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外资的利用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特别是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归纳几个亚洲国家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试图在中国如何合理引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出建议。
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引言。
提出问题,指出我国利用外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归纳文章主题和框架。
第二章相关理论。
包括外国的一些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内研究此领域的文献;列举了肯定外资在产业优化中认为起促进作用以及阻碍作用的观点。
第三、四章分析问题,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章提出目前外资在产业优化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通过比较日本、韩国、印度这三个亚洲国家和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实例,分析他们的引资策略以及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成功经验。
第五章是对策和建议。
针对第三章中出现的问题,参考第四章外国引资的经验,对我国将如何利用外资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如何更好利用外资的相关理论
(一)有关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日本的学者引用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形成了“雁行模式”这样的提法,给出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种途径。
它的主要观点是:
发达国家在结构调整中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资金与技术输出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反过来再将所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2]。
2.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小泽辉智在“雁行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增长阶段模型”理论。
通过引入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这两种因素,论证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消费品工业,并缩短了向资本品生产产业升级的时间,进而东道国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和优化[3]。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利用外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
认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外资起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占多数。
当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外资的作用弊大于利。
1.认为外资的引入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文献
喻春娇,彭有轩(2004)认为,外商的直接投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产生溢出效应,其中最主要的渠道是我国企业同外商投资企业间的后向产业联系[4]。
祖强,梁俊伟(2005)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总的行业技术溢出效应为正,但各行业效应不同,其中效应最明显的是制造业和建筑业[5]。
从合理利用外资能够推进产业升级的认识出发,有些文献还分别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根据我国目前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的产业政策。
伍长南(2002)就提出了,优化产业产品的结构,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大公司的战略,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相结合的模式,加快政府产业管理职能的转变等[6]。
乔颖,彭纪生,孙文祥(2005)通过分析几个产业风险指标后,提出了产业技术提高的根源是:
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进行海外投资、海外并购[7]。
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是要靠本国产业提升自己,二是靠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引资策略。
2.认为外资流入阻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文献
卢荻(2003)就中国利用FDI的模式,将其分别归纳为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其中广东模式以外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却以降低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上海模式则以进口替代和资本深化为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有悖于比较优势原理且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8]。
3.综上可归纳出:
外资对我国的经济整体上还是起促进作用,理论上,引进外资可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但现实的例子确实有很大的偏差,原因是引进的外资在分布上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可归结为:
外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由于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很小,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产业倾斜更加突出,因而可以说外资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
由于外资内部投入的失衡,加剧了我国产业内部的失衡,外商将资金过多的投入到规模小,劳动密集的产业中,而在有关技术密集型、规模比较大的新兴产业投资太少。
这就使得本就不平衡的产业内部更加不平衡。
另外,外商抢先占领我国尚处于幼稚产业的市场份额。
如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中的移动通讯、光通讯、卫星通讯等产业的产品市场,使我国幼稚产业企业的成长非常艰难。
这非常不利于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
外资在地区间的投资也是不平衡的。
在交通比较便利、基础设施较好、自然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较多。
在经济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健全的中西部投资较少。
这种投资的倾斜加剧了东中西地区的各产业发展不平衡,并进一步了阻碍了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各种的不均衡造成我国利用外资效率低下。
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些不利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三、外资在产业中的发展状况、问题、原因概述
(一)外资在产业中的分布状况
1.总的来看,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则最少。
第一产业吸引外资的状况;第一产业吸引的外资比重最小,长期以来都不超过10%,这样的数字,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在第一产业上引进的外资量相差比较大。
引进的技术较低,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的人力还太少。
所以我国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慢。
第二产业吸引外资的状况;第二产业中外资占比10多年来平均为80%左右。
可以说,第二产业吸引了中国绝大部分的外资,在引用外资上优势十分明显。
第三产业吸引外资的状况;第三产业吸引外资略显不足,但近几年有所上涨。
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很快,目标是接近超过第二产业。
还有,我国的第三产业缺少先进的技术,所以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也相对较慢。
2.外资在产业内部的分布情况
外资在三个产业内部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在第一产业中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水产品养殖;在第二产业中投入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食品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中投入主要集中技术含量低服务业。
3.外资在地区间的分布情况
外资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很不均衡。
从三大经济地带上看,我国外资的区域结构形成了一种“东多西少”的格局。
具体表现为:
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部分的外资,而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外资则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外资对东部地区投资的倾斜使得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更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外资结构将严重阻碍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存在的问题
1.外资在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第一,外资在第二产业过多地集中于制造业,与此对比,电力、煤气、水等重要的“瓶颈行业”吸引外资量太少,且比重有下降趋势。
其次外资过多集中于附加值低的行业中,而且外资则又过多地集中在技术化程度较低的、中小型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及一般加工组装企业。
同样的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产品出口型产业中,外商投资也相对较少。
最后,外资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外资抢先进入我国一些幼稚行业,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国工业的粗放式增长以及对外资的依赖。
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外资在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志。
外资在投资第三产业中的社会个人服务业缺乏,其中会计、医疗、咨询、法律等就更少了。
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没有引入充分外资;交通运输业、科教文卫业这一块发展迟缓,外资投入较少。
这中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均衡发展,影响引进先进的技术,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效率。
2.外资在产业间存在的问题
外资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投入比也是不均衡的。
第二产业引进的外资占了我国外资整体的大部分,并且这样的占比持续了近三十年。
其次是第三产业,开始第三产业占比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占比逐渐增加,慢慢接近第二产业,甚至超过了第二产业。
3.外资在地区间存在的问题
外资在地区间发展更不平衡,从而阻碍了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分布存在的问题有:
引进项目附加值低;中西部地区引进的项目中,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和小项目居多,跨国公司大项目却很少,缺乏高附加值产业的外资投入。
进而使得中西部地区本来就少的外资利用率更低了,利用的外资没有起到改善产品结构的作用。
成为污染产业转移地;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面临着引进污染产业的可能。
从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境外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是客观事实,对中国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和忽视。
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比重很大。
污染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严重污染密集型产业是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领域。
4.外资利用规模与结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
我国外资的利用存在“规模与结构的矛盾”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引进的外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相悖。
引进的外资不符合我国产业调整所需,或者在某些产业中过度集中,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具体表现为:
在引资的过程中只重引资数量而轻视引资效益,致使低层次技术重复引进。
这种行为的后果是:
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低度化。
造成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原材料供应等方面过于紧张、供不应求。
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亏损增加。
外商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的浪费。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尽合理,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极为不利,甚至造成资源浪费。
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为例,由于外商投资的区域结构失衡,外商投资大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致使我国内陆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不能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加剧了我国沿海地区交通运输、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紧张状况。
过度竞争导致生产能力闲置。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引进FDI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加工业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
外资规模在地区和各产业间的不平衡阻碍了我国第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原因概述
1.外资在产业内部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吸引较多外资的原因,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且只要有资金就能进行投资,相对简单,风险小。
而且当时政府提供土地,工业基础较好、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各种条件适合投资制造业。
其他的行业相比处于劣势。
导致在第二产业内部分布不平衡。
在第三产业中,会计、医疗、咨询、法律这些行业得到的外资较少,原因是这些行业投资周期较长,风险的不确定性的大,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较少,文化的差异等。
相比之下,投资较小、回报率高、投资周期较短的餐饮业得到的外资就较多。
2.外资在产业间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三个产业相比较而言,在改革开放的几三十年,第二产业占比一直是最高的。
原因在于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产业比较落后,投资的周期又比较长,而且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政府不会允许外资控制第一产业,相对的给与的优惠政策就比较少,所以第一产业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弱。
第二产业相比第一产业,有利条件较多,引进外资的早期,我国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这对当时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
所以,外资倾向于投资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当时的第三产业刚开始发展,没有相关的产业基础,市场比较小,思想观念、消费观念都与外国有很大的差距,对外商来说,投资的成本过高,因而第三产业在引资的早期吸引外资的能力也比较弱。
但随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信息业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引进、大批具有先进思想、掌握先进的技术、拥有丰富知识的人才,都增强了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吸引力。
现在第二产业拥有的优势逐渐的在减少,而第三产业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例如市场需求量巨大、相应的基础设施健全、成本低、行业的进入门槛低等。
使得第三产业的引资占比逐渐赶上第二产业,甚至超过了第二产业。
另外,我国政府为规范外资的投资行为,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条例,例如《指导外资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但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和政策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偏差,政策的配套和实施还存在缺陷,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对需要激励类的产业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对需要禁止类的控制力度不足,从而导致外商投资产业分布不平衡。
3.外资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外资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状况、国家政策方面的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原因。
具体的有:
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开放政策。
在地理环境方面,东部地区多为平原,交通极为便利。
尤其是东部的沿海地区,海上运输非常方便,有利于将制成品运出国门。
东部的自然条件好,气候适宜,资源较丰富。
这样好的自然条件自然能吸引外商的投资。
相比之下,西部的自然条件就比较差了。
西部的面积大,但大部分是山地和沙漠,交通不便。
人口也较少,市场就比较小。
这对外商来说,投资西部的成本高于东部、中部。
所以,从地理上来看,东部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差。
基础设施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凭借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
资金充足,基础设施建设就比较齐全。
投资的产业或产品方向正确,承受的风险和损失较低,有利于企业从事生产和扩大生产规模。
而且,东部沿海地区有较为完善的市场。
吸引产业积聚和产业集群,从而形成规模优势。
生产的整个链条的供求信息完备,企业的信息成本降低。
减少了企业成本。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相对高级,而且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因此对资本的吸引力大,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资本的回报率也较低,因而投资的风险大,不利于吸引资本流入。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健全的基础设施。
而西部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便的交通,经济发展缓慢,资金不足。
为产业服务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就跟不上。
引进外资的吸引力自然就低。
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思想较开放,也比较早点接受外国的先进理念。
文化环境好。
并且东部的城镇化高,高素质人才较多。
并且东部地区的制度环境较为完善,透明度高,会给投资者带来投资信心。
吸引外资的量就大。
而中西部经济发展慢,开放较晚,思想观念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环境方面相对较差。
城镇化发展不够,交通不便,不符合国外资本流动的趋势,对国外资本缺乏吸引力。
在劳动力素质上,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低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资的流入。
在开放政策方面,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是梯度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地区分布不均衡。
最早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积累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资金,导致了外资在各地区之间分布的不平衡。
实行这样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投资,先发展的地区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利用资本的外溢效果来发展内陆地区,但并没达到政策预测的效果。
得到优先发展的地区获得优势以后,会形成一种持久的长期的优势,就会进一步拉大差距。
良好的地理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高素质技术人员巨大的市场、便利的交通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等,都非常吸引投资者。
现在在这些方面,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外资的地区分布仍无法避免“东多西少”的格局。
4.外资利用规模与结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的原因
外资利用规模与结构失调这一矛盾,使得引进的外资不符合我国产业调整所需,或者在某些产业中过度集中,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具体表现为:
在引资的过程中只重引资数量而轻视引资效益,致使低层次技术重复引进。
这种行为的后果是:
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低度化。
造成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原材料供应等方面过于紧张、供不应求。
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亏损增加。
从而造成浪费。
5.外部大环境的原因
外部经济环境对外资的地区影响也是巨大的。
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具有区位的综合优势。
通常由市场机制驱动的投资为了顺利投入生产会比较倾向于外部经济环境有优势的地区。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常市场和基础设施就较为完善,投资者会对这样的地区产生熟悉感,并且这些地区为吸引外资的投资,对外商投资的产业限制少,因此投资者感觉该地区投资风险小。
而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具备这些有利的因素。
加之外商将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这些区域的竞争优势相结合,就大大降低了自己的成产成本。
提高资本边际效益,使自己的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
另外能大量吸引外资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就较高,而且这些地区的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也很密切,其对外的依赖程度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吸引外资的进入。
因为外商在选择投资的地区时,不仅要考虑到资本的收益回报率,而且还要考虑投资的风险性。
不言而喻,市场开放程度高的地区比开放低的地区风险要小的多。
因为,开放程度高的地区政策、法律、市场的准入条件透明度较高,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成本低,这对投资者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更能吸引外资。
在较低的风险情况下,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是每一个投资者的目标。
所以,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产业或地区就能吸引更多外商的投资。
这对国内的投资者和外资企业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影响投资的数量,进而引起地区差异。
任何企业都是逐利的,国外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往往看中周期短、利润高的一般加工工业。
这就使得外资在第二产业的一般制造业占比较高。
另外,外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常会避免并限制重要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东道国过快溢出。
这就使得我国难以引进先进的技术。
生产成本的大小、资源配置的效率、地区的区位优势都影响外资的资金流向。
四、其他国家有益的借鉴
(一)日本对外资的利用给我给的启示
日本在开始利用外国资本时,通过严格的管理、引进技术、外资与日本的产业发展政策密切结合,让外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日本政府根据不同时期,本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新技术的发展和扩大出口的需要。
制定出适合这些特点的产业发展政策。
在严格的监督、指导下,日本有条不紊的利用外来资金。
不仅使得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保护了民族产业。
实乃一举两得。
。
另外,日本政府牢牢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导权。
保证在合资企业中的话语权。
由此,可以说日本在二战后作为一个当时经济落后而成功利用外资的典型例子。
利用外资不仅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让民族资本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内,占了主导的地位。
不仅在技术上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领域内还超过了发达国家,取得了领先地位。
我国在这方面应进行借鉴。
(二)韩国对外资的利用给我国的启示
韩国在利用外资的初期,主要鼓励外商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并给予政策上的各种优惠;虽然韩国想吸引更多的外资,但也不是对各个行业都引进外资,在部分特殊行业设立了外资限制,或者是根据本国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做出外资投资导向调整,明确提出外资可以进入的部分行业,或者其限制进入的行业。
在现在经济的大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政府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外资流向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我国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先进技术进步,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调整引资战略,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和规划,鼓励外商的跨国公司在高科技行业和技术密集行业进行投资,限制外资投向技术含量偏低产业的数量,使引进外资于我国技术进步的目标相一致。
(三)印度对外资的利用给我国的启示
在所有权方面:
印度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内容比较详细,形式比较规范。
这样做既利于保护本国的民族企业的利益。
又可以引导外商在其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或部门进行投资。
更大的发挥外资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能让印度政府更好的监督外资的流向。
看是否与本国的宏观政策相适应。
避免一些零散的外资过多集中在金融投机上。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所有权方面比较宽松,外商在企业中所持股份没有上限,这样的规定使得外商在合资企业中话语权太重,不利于中方的投资商。
这一点值得引起注意。
另外,长期以来,印度在引进外资时,始终坚持外商在投资印度企业时,前提是先进行技术转让。
同时也要求外商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对印度本地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引进落后的技术。
也培养了一批本国的相关人才。
(四)巴西对外资的利用给我国的启示
巴西通过利用外资,创造了六年的经济奇迹。
由于本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
想要发展新型工业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巴西直接利用外资兴建本国的新型产业。
并形成了特色的投资领域。
为吸引外资,巴西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享有国民待遇、税收优惠、利润汇出优惠等,这些优惠政策的确为巴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巴西在引进外资时也注意到了,外资渠道来源的多元化。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巴西的一些重要产业部门被外资控制,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