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高中读后感范例800字.docx
《培根随笔高中读后感范例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根随笔高中读后感范例8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根随笔高中读后感范例800字
培根随笔高中读后感范例800字
培根随笔是一部富含哲理的随笔,我们从他的随笔中悟出什么?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培根随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根随笔读后感1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
《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
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
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又不免犹豫,因为《培根人生论》这本书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争议。
如《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
《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
但毕竟小瑕难掩大瑜,《培根人生论》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
因而,我认为《培根人生论》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
他在篇中说到\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
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
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
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
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
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
\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论革新》)。
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
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
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所说的\生能有几回搏!
\是很好的诠释。
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
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
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机遇难得,然而不可以创造机遇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抓住机遇不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会创造机遇。
其次,创造机遇要找那种适合自己,到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
据介绍,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一生中大概要换四次。
中国人恰好相反,惯性大,干一件事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
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
你不是一锤定终身,你可以多次换,找准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让那些属于自己机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
有好多年轻人,为了短期利益和行为做假,考试作弊、说假话,就是不诚信,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害了自己。
中国某个地方曾经一度是商业非常发达的地区,而现有却不然。
原因很简单,也是缺乏诚信。
第四,要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
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博采众家之长,那么你就具备了得到机遇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
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
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以上是我对《培根人生论》部分章节的一点肤浅认识,由于水平所限难免存在偏颇。
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培根随笔读后感2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
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
读他的*,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
《培根随笔全集》就是一个例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
……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
"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
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今年八下期末考试的结果已尘埃落定,自己马失前蹄了。
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雳,本还抱有一丝渴望,但在那一通电话之后,便都无处寻觅了。
等自己反应过来,顷刻间泪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
我哭了,自记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没人容我倾诉。
那好几个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
"我敢说。
而其也得到了收获,模拟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个咸鱼翻身仗呀!
对这次的胜利,我已经"蓄谋"很久了,可事与愿违。
在那几日,我极度消沉,堕落,不敢和同学通电话,上网也常隐身。
闷闷不乐几日后,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句话,我懂,谁都懂。
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找"错因",正如诸葛亮所说:
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不然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的。
经过这一次的惨训,我悟出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
我属于后者。
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习了英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
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现在回眸这件事,心中还为有些遗憾和委屈。
但豁达些看待这件事,纵观历史,谁无遇到过点小挫折呢?
本书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吗?
只要我们在犯错中得到进步,不也是好事,也就应了那句话:
"吃一堑,长一智。
"
培根随笔读后感3
“真理是什么东西?
”彼拉多当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说。
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
世人多数心随境变,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是。
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仍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使人们宁愿追随诡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
后期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诡言竟能如此迷人,尽管它们既非像诗歌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
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
也许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来得梦幻和华丽。
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
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色缤纷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
假如一旦把人们内心中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消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原来是多么渺小、空虚、丑陋,以至连自己都要感到厌恶。
对这一点,难道有谁会怀疑吗?
感悟:
谎言----虚伪的代名词(不包括善意的),文中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人们之所以愿意去追随诡言是为了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人性,一个强壮到不能再伟大的事物,,却又同时渺小到不能再脆弱,追随诡言,是在逃避,去逃避那些内心中的某些事物被活生生、血淋淋地揭开。
文中说得不错,气炸地行为像蛇,只能靠肚皮爬行。
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的!
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
“深思一下吧!
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
正是如此!
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
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乃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别真的让童年成为最“纯真”的时光,然后永远尘封在回忆最深的角落里。
培根随笔读后感4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
"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
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
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
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
"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
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
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
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
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
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随笔读后感5
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月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从此大半生几乎都献给了仕途和政治。
但在1621年,身为大法官、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的培根,却因索贿而下野(这也是我对他的唯一不满),居家著书,于1626年4月去世。
读完培根的随笔后,我感想颇多,但最令我难以忘怀、对我人生最有启迪的便是我知道了如何评价一个伟人及他的著作。
看了这一本书,我敢于对大思想家提出质疑,我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正确的态度。
正如孟子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没白读。
谈到正确的、严谨的思想,有几句我喜欢的名言,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幸运让恶更加明显,而厄运使善更加出众”;“过分看重爱情的人都会放弃财富与智慧”;“读史令人明智,读诗令人聪慧,数学令人精细,物理学令人深沉,伦理学令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令人善辩”等等。
我之所以喜爱这些名言,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正确之极,我找不出理由反驳,还因为他们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使我的思想更加成熟、稳重,对我将来的发展和为人处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就该说说我提出质疑的话了。
请听这句话:
“最有益于公众的丰功伟业历来都是由没有妻室或没有子女的人始创的。
”我始终认为这个观点太绝对、太极端了。
那有没有这样的伟人呢?
有,当然有。
如周总理,如培根。
周总理是因为妻子邓颖超身体有状况,所以没有儿女。
我认为培根是受他的这种极端思想所致(虽然这只我的猜测),所以他只有妻子没有子女。
但是难道说有了子嗣就不能建立“最有益的丰功伟业”了吗?
有子嗣的伟人数不胜数。
培根在文中说:
“妻室儿女是成就大业的妨碍”,还说没有儿女的人“在感情上已娶了大众”、‘努力实现其精神的再现”。
我认为这些都太绝对。
有的人确实为了妻室儿女抛弃大业,但那些人不能代表全部,深明大义的人是不会为了儿女而抛弃大众,大多数伟人都会把妻室儿女和大众放在正确的位置,他们始终都有一颗清醒的头脑。
这种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还有这么一句话:
“守口如瓶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种品行。
”我认为应视情况而定。
如果你守的是不善的事,是帮助恶人守恶事,那岂不就是助纣为虐?
所以这句话不全面,太片面,考虑不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