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8154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1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裴忌,字无畏,河东闻喜人也。

祖髦,梁中散大夫。

父之平,倜傥有志略,召补文德主帅,以功封费县侯。

忌少聪敏,有识量,颇涉史传,为当时所称。

解褐梁豫章王法曹参军。

侯景之乱,忌招集勇力,随高祖征讨,累功为宁远将军。

及高祖诛王僧辩,僧辩弟僧智举兵据吴郡,高祖遣黄他率众攻之,僧智出兵于西昌门拒战;他与相持,不能克。

高祖谓忌曰:

“三吴奥壤,旧称饶沃,虽凶荒之馀,犹为殷盛,而今贼徒扇聚,天下摇心,非公无以定之,宜善思其策。

”忌乃勒部下精兵,轻行倍道,自钱塘直趣吴郡,夜至城下,鼓噪薄之。

僧智疑大军至,轻舟奔杜龛,忌入据其郡。

高祖嘉之,表授吴郡太守。

高祖受禅,征为左卫将军。

天嘉初,出为持节、南康内史。

时义安太守张绍宾据郡反,世祖以忌为持节、都督岭北诸军事,率众讨平之。

还,除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

五年,授云麾将军、卫尉卿,封东兴县侯,邑六百户。

及华皎称兵上流,高宗时为录尚书辅政,尽命众军出讨,委忌总知中外城防诸军事。

及皎平,高宗即位,太建①元年,授东阳太守,改封乐安县侯,邑一千户。

四年,入为太府卿。

五年,转都官尚书,吴明彻督众军北伐②,诏忌以本官监明彻军。

淮南平,授军师将军、豫州刺史,善于绥抚,甚得民和。

改授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谯州刺史。

未及之官,会明彻受诏进讨彭、汴,以忌为都督,与明彻掎角俱进。

吕梁军败,陷于周,周授上开府。

隋开皇十四年,卒于长安,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九》)

(陈宣帝)谋伐齐,谓公卿曰:

“朕意已决,卿可共举元帅。

”众议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

尚书左仆射徐陵独曰:

“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

”都官尚书河东裴忌曰:

“臣同徐仆射。

”陵应声曰:

“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

”壬午,分命众军,以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忌监军事,统众十万伐齐。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一卷》)

注:

①太建:

陈朝陈宣帝(高宗)的年号。

下文的“壬午”指太建五年(573年)三月十六日。

②北伐:

指陈朝讨伐北齐。

下文中的“齐”,也指北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梁豫章王法曹参军解褐:

初入仕途

B.而今贼徒扇聚,天下摇心扇聚:

煽动纠合

C.委忌总知中外城防诸军事总知;全权主持

D.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无过:

无可指摘2.下列各项中,最能够表明此时在位的君主认可、赏识裴忌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忌招集勇力,随高祖征讨②非公无以定之,宜善思其策

③除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④高宗时为录尚书辅政,尽命众军出讨

⑤诏忌以本官监明彻军⑥陷于周,周授上开府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裴忌少年时聪明机敏,喜欢广泛涉猎经史书籍,博闻强记。

他生逢多事之秋,素有匡扶天下之大志,勇猛善战,攻无不克,因而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

B.裴忌先后平定过侯景之乱以及王僧智、张绍宾、华皎等叛乱。

在讨伐王僧智时,他吸取黄他贻误战机的教训,一举收复吴郡,初显军事才能,获得高祖嘉奖。

C.裴忌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历任过梁、陈、北周三个朝代的官职。

曾经在讨论北伐元帅的人选问题上,他与徐陵力排众议,举荐吴明彻,颇有“识量”。

D.裴忌很有治民之术。

因平定淮南有功,他先被授予东阳太守,让东阳百姓安居乐业;后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善于安抚当地百姓,赢得民众的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忌乃勒部下精兵,轻行倍道,自钱塘直趣吴郡,夜至城下,鼓噪薄之。

(2)未及之官,会明彻受诏进讨彭、汴,以忌为都督,与明彻掎角俱进。

【解析】1.试题分析:

文言实词的理解,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没有能超过。

故选D。

2.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再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最能够表明此时在位的君主认可、赏识裴忌的军事才能。

C项,注意题干中的“最能够”“君主在位时”这些限制语。

故选C。

3.试题分析:

此类题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A.“博闻强记”“素有匡扶天下之大志”属于无中生有、过于拔高,“因而”因果不当。

B.“贻误战机”不准确,应是吸取黄他硬攻不下的教训;“初显军事才能”表述错误,裴忌在平定侯景之乱中就初显军事才能,且“累功为宁远将军”。

D.“被授予东阳太守”是在“平定淮南”之前发生的事,“让东阳百姓安居乐业”是对原文“改封乐安县侯”一句的曲解,属无中生有。

故选C。

4.试题分析:

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关键词:

勒、倍道、趣、薄。

“趣”通“趋”,趋向,奔向。

“薄之”译为“(假装)逼近城门”、“(装作)逼临城下(的样子)”、“假装进攻”等;之、会、以…为、掎角。

“以忌为都督”一句前的主语,考生需补出。

“以…为”译为任命、把…任命(作为)均可。

【参考译文】

裴忌字无畏,河东闻喜人。

祖父裴髦,是梁朝的中散大夫。

父亲裴之平,卓越豪迈而有志向才略,官府征召补任为文德主帅,因战功被封为费县侯。

裴忌少年时就聪明机敏,有见识度量,又阅览了大量的史书传记,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

初入仕为梁豫章王法曹参军。

侯景作乱时,裴忌招集勇士,随从高祖陈霸先征剿,累计战功被封为宁远将军。

当高祖诛杀王僧辩时,王僧辩的弟弟王僧智起兵叛据吴郡,高祖派黄他率兵进击,王僧智从西昌门出兵顽抗,黄他与他相持苦战,不能取胜。

高祖对裴忌说:

“三吴一带深处腹地,一向被称为富饶肥沃之区,即使是灾年荒岁,也仍然是物阜民丰,如今叛贼们互相煽动纠集在那里,可能会动摇天下民心。

除了你就没有人能安定那裹,你可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来。

”于是裴忌率领本部精兵,轻装急进日夜兼程,从钱塘直奔吴郡,晚上到达城下,击鼓呐喊佯为强攻。

王僧智疑惧对方重兵压境,就从水路轻舟脱身逃奔到杜龛那裹去了,裴忌随即控制了吴郡。

高祖嘉奖他,表奏天子任命他为吴郡太守。

高祖受禅为帝,下旨征召他入朝为左卫将军。

天嘉初年,裴忌出京担任持节、南康内史。

这时义安太守张绍宾在该郡反叛,世祖任命裴忌为持节、都督岭北诸军事,率领兵马前往讨伐。

裴忌凯旋回京后,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

五年,又被任命为云麾将军、卫尉卿,封为东兴县侯,食邑六百户。

及至华皎在长江上游起兵作乱,这时高宗总领尚书事主持朝政,命令各路大军全部进发征讨,同时委任裴忌全权主持京城内外城防诸军事。

到华皎被消灭后,高宗即帝位,太建元年,任命裴忌为东阳太守,改封为乐安县侯,食邑一千户。

四年,入朝任太府卿。

五年,转任都官尚书,

吴明彻统领各路大军北伐时,天子下旨命令裴忌以都官尚书的身份为监军。

淮南平定后,任命他为军师将军、豫州刺史,为官在任善于安抚,很受民众的爱戴。

改任为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谯业刺史。

(裴忌)还来不及到任,恰逢吴明彻奉旨进讨彭、汴地区,天子任命裴忌为都督,(率领另一支部队)与吴明彻军合成掎角之势共同进发。

后来全军在吕梁覆没,裴忌被俘,留在北周,北周授予他上开府之职。

隋朝开皇十四年,裴忌在长安去世,这年七十三岁。

陈宣帝计划讨伐北齐,对公卿们说:

“朕的主意已经决定,你们可以共同推举元帅。

”大家商量认为中权将军淳于量地位最重要,共同签名推选他。

唯独尚书左仆射徐陵说:

“吴明彻家在淮左,熟悉那里的风俗;将略和才能,当今也没有超过他的。

”都官尚书河东裴忌说:

“我同意徐仆射的看法。

”徐陵应声说:

“不但吴明彻是良将,裴忌就是好的副帅。

”壬午(十六日),分别命令众军,任命吴明彻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裴忌为监军事,统率十万军队进攻北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

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5.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御:

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渝:

违背。

C.夫工人之染染:

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叹:

赞叹。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8.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简要概括。

【答案】

5.B

6.B

7.

(1)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

(2)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8.目标:

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

态度:

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

方法:

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解析】

5.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B项的“渝”在这里是“改变”之意。

6.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题中,B项两句中的的“乎”都作介词,表示处所,相当于“于”。

7.试题分析:

翻译文言文,要注意文从字顺,合乎语境。

特别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即所谓评卷时的采分点。

(1)句中要注意“患、骥、颜”的翻译,还要注意全句的顺承意思。

(2)句中要注意“累、匪、济”等字的翻译和全句大意的准确理解。

8.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要先读懂全文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然后抓住“目标、态度、方法”三个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尚德缓刑书(节选)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故古人有言:

“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注】:

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

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

9.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桓、文扶微兴坏微:

微小的国家

B.援而立之援:

推举

C.绝者不可复属属:

嘱托

D.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唯:

希望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平之未洽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B.天下归仁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然后宗庙以安思垂空文以自见

D.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用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说孝文帝继位以后能深谋远虑,以仁德治理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社会安定,论证“尚德缓刑”之必要性,体现了文章论证有力的特点。

B.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

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

选文除了对狱政黑暗、用刑酷烈的现象进行痛斥外,还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

C.当时“治狱之吏”都“以刻为明”,是当时朝廷倡导的结果。

朝廷利用权势,大搞思想箝制、舆论一律,使执法“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造成死亡无数。

D.作者继承了古代开明政治家反对“防民之口”的优良传统,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劝谏国君要不计较臣民们的“谤言”,才能招来他们至切之言。

12.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13.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⑵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答案】9.C10.A11.B12.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13.⑴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君主)一定有跟往日不同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昭显天意的行为。

⑵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接受刑罚的人并肩站着,被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

(评分要点:

“于市”,状语后置;“比”;“大辟”;“岁”;)

【解析】9.试题分析:

“属”,连接。

理解文言实词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属”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

所以“属”,连接。

10.试题分析:

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末语气词,兼词;C,介词“凭借”,连词“来”;D,表承接,表转折。

11.试题分析:

没“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

12.试题分析: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

13.试题分析:

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

(1)句中,关键词“异旧之恩”译为“跟往日不同的恩惠”、“昭”译为“彰显”。

(2)句中关键词“于市”,状语后置;、“比”译为“与……等同”,“大辟”译为“被处死刑的人”、“岁”译为“年”。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诸吕发动叛乱,而孝文帝被尊为太宗皇帝。

由此看来,产生祸乱,将会为圣人出现开创机会。

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了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

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远近如一,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小孩,他用启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内心觉得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

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往日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显示天意的行为。

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亲属,推举他,把他立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乱,于是便自己丢失了帝位。

很深刻地考虑祸患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是伟大的上天用来开导最圣明的君主的手法。

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成为汉朝君主最得力的辅臣,他披肝沥胆,决定大计,黜退不讲仁义的人,立有德行的人为帝,辅助上天行事,这样祖庙才得安定,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我听说《春秋》很重视君王登基的事,这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慎重地对待开创事业。

陛下刚登上帝位,与天意符合,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在承受天命继承帝业时慎重对待开始做的每一件事,去掉烦苛的法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保存、继承将要消亡、断绝的好传统,用这些行动来应合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

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非常服从先王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

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

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

《书经》上说:

“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

”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

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

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

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

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

我听说鹞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

所以古人有种说法:

“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

”愿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长期和平安乐,和天地一样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

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

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

“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

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让应曰:

“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

“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

注:

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

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

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忠告善道道:

②垂光百世垂:

③以众人待我众人:

④庶几复悟庶几:

15.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评价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