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8143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x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3、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李歌、傅丹娜)

孔子“仁”的思想

“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就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她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二十二章》】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她的社会责任。

为父之道就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就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就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就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就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

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三十章》

1、性情为真。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三章》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二十七章》

2、“合礼”流露。

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

如何合理?

即合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就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

【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第七章》】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一章》】

(二)能推己及人。

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这就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

仁的含义并不仅就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方面加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也就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之方”。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二章》】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三十章》】

(三)“大而化之之谓圣”。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三十章》

(子贡说:

“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博施恩惠给百姓,又能周济大众,能怎么样呢?

可以说就是达到仁了么?

”孔子说:

“怎么会只就是仁呢?

一定就是圣啊!

尧舜对此事或许还感到为难呢!

至于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让别人能够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

能够在近处找到这样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就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

此外,要正确了解孔子“仁”的思想,还要认识到仁就是“为己”与“为人”的统一,就是“自爱”与“爱人”的统一。

《论语》中仁与诸德(义、忠、信、恕、勇、知、礼、孝……)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三、如何做到仁?

仁的实践在于真性情的合理流露与一颗仁爱的心,但要真正做到仁、达到仁的境界却就是不易的。

孔子明白,仁虽然就是“在我”,但就是人并不生而好仁,至少不像对声色之好那样。

所以要成为仁者,需要一定的修为。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卫灵公》】【“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

“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论语·宪问》】。

(一)自律“欲仁而得仁”《论语·尧曰》

(二)她律即礼求仁,以礼养仁学礼——约之以礼——自觉地循礼行事

关于“义”的思想阐释

“义”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与范畴之一。

“博爱之谓仁,合而宜之,之谓义”。

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

它就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种绝对的道德律。

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就是目的,而不就是达到其她目的的手段。

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就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她考虑,即便她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就是不义。

用孔子与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来形容,这就是图“利”。

儒家认为“义”与“利”就是截然相反的。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就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一、“义”的内涵与性质。

(一)孔子关于“义”的思想。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忧也。

”《述而》

跟对其她概念一样,在《论语》中孔子并未对“义”的内涵与性质作出明确的定义与界定,但从她关于义的“义之与比”的论述中可以瞧出孔子认为义就是判断衡量事物的标准,其对“义”的认识主要在重义轻利方面。

(二)孟子对于“义”的阐释。

孟子把“义”概括为人的思想与行为之路,而且就是必由之“正路”。

如: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居恶在?

仁就是也;路恶在?

义就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三)义的思想的发展。

义者,宜也。

《礼记·中庸》

行而宜之之谓义。

”(韩愈《原道》)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上》注)

这样,“义”就成了“宜”的等义词,而“宜”就就是正确、恰当、合理的意思,意义上与孟子所谓必由之“正路”就是相通的。

二、小结。

义”与“道”、“德”、“仁”等概念范畴不同,它没有确定的内涵,而就是对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性质进行判断的标准,就是划定的一条界限。

所以当代学者匡亚明先生说“义并不就是一个特殊的道德规范,它就是指一般的当然准则,亦即道德律令”。

金景芳先生则结合当代的现实说,“遵纪守法就就是义”。

按我们的说法,它乃就是孔子根据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的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

拿这个标尺衡量人的思想与行为,合于其要求者就就是“义”,不合者就就是不“义”。

“义”这个概念范畴,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之所以非常重要,不只在于它就是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或准绳,尤其在于这个标尺或说准绳实际上浓缩了孔子在政治上、道德上、伦理上的整体上的要求,并且涵盖了其政治道德伦理体系中每一个具体的方方面面,它实际就是孔子思想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儒家思想中“忠”的思想

一、“忠”的含义。

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同心曰忠。

王弼:

“忠者,情之尽者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

孔颖达:

“忠者,内近于心;恕者,外不欺物。

朱熹: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二、《论语》中“忠”的三类出现形式。

(一)交友

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

樊迟问仁。

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二)事君

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三)治民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

子张问政。

子曰: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

三、小结。

儒家中“忠”的思想经常与“恕”的思想一起合称为忠恕之道。

尽己为人谓之忠,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就是“仁”的积极方面。

忠恕之道又称絜矩之道,就是对儒家“仁”的哲学的具体践行,其思想精髓为推己及人。

《论语》之“信”及其当代启示

一、“信”的含义。

所谓信,《说文解字》中说:

“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这表明“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可靠。

从信的字体构成来瞧,信从人从言,由“言”与“人”组成,即“人言为信”,其基本内涵就是诚实不欺,守言行诺,亦即“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二、关于《论语》中“信”的解读。

在孔子瞧来,“信”就是言行一致、行必求果的伦理常规,就是道德主体对自身与客体的价值判定后的实践规约,它更就是一种普遍实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离开它,所谓的德、仁、政、行将无从谈起。

德:

第一,“信”就是为人处世之基本准则之一。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

”(《卫灵公》)在孔子瞧来,“信”就是达至“君子”境界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

孔子还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之哉?

”(《为政》)就就是说人若离开信,就不复为人。

就像大车没有輗与小车没有軏就套不牢牲口而无法行进一般,这个生动的比喻更就是说明,人若无信,就无法做人,就不能立身处世,“信”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格,就是为人的道德起点。

所以,孔子把“信”列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述而》)说明文化技能、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对学生的发展就是最为关键的。

而当学生子张问行时,孔子更把“言忠信”(《卫灵公》)放在首要位置。

在人际关系上,孔子主张与朋友交往办事要守信用。

在《论语·学而》中,其弟子曾参就认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应就是个人每天检测反省自身的必修课之一,因为人只有讲诚明信才会取得朋友与别人的信赖,行事才会通达,孔子更把“朋友信之”(《公冶长》)即取得朋友的信任与支持作为自己的为政志向与人生理想之一。

政:

第二,“信”就是治国为政之要道之一。

孔子瞧到了道德与政治的密切关联,强调道德在治理国政中的显要作用,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原则,同时认为“信”就是为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在君民关系中,“信”就是相互的。

首先,统治者必须要诚实守信,以取得民众的信任。

当权者必须做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尧曰》)。

否则的话,老百姓不信任不支持,国家就难以生存与发展。

《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

‘必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就就是说,在足够的军备、足够的食品、民众的信任三者之中,民众的信任对政权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民众对政权就是不信任的态度,这个政权就难以存在长久。

其次,民众也要讲求诚信,并取得当权者的信任。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

只有取得当权者的信任,建议才能被听取。

但就是,民众的诚信就是以当权者的诚信为前提的。

如果统治者不能做到诚实守信,就不能取信于民: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里谈到了一个政府合法性认同的问题,当权者要取得民众的合法性认同,取信于民就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仁:

第三,“信”就是“仁”的形式表征,就是个人修身原则的表现之一。

在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中,“仁”就是中心范畴与灵魂所在,就是德之根本,但它的外显要借助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信”的表现程度与状态。

因此“信”与“仁”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孔子的“信”真正把“信”作为一个独立的道德范畴,与其“仁”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这见于《阳货》的记载,摘录如下: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由此可见,“信”与恭、宽、敏、惠一样,皆为“仁”的表现与展示。

孔子还进一步指出: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这就更清晰地表现出孔子把“守信”与“尊老”、“与善”等一样都归于“仁”的思想。

这些都足以说明“信”就是个人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与表现形式,一个人失信就会“失仁”,从而就会失去在社会中立身的基石。

对于“信”与“仁”的这种表里、形质关系,成中英先生也给予过精彩的论释:

“信具有内发性与推展性,就是基于仁与诚而来的个人与社会的凝聚力,可视为仁的推展、仁的凝聚。

信也可说有提升性,因人之立足于社会就在其信之有无,可信度之大小。

故孔子有言:

‘民无信不立。

’在整体性与连续性上,信不能没有仁与义的引导,故信之为信就就是仁与义在人的实际行为中的表现与效应了。

行:

第四,“信”就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践行就是道德自身的目标指向,就是其内含的本质要求。

“信”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其基础就是“知”,即明确什么就是“信”德,哪种行为符合“信”德,也就就是说要具有认识能力与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当孔子瞧见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发现她言过其实,于就是得出了一条重要的识人经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孔子认为一个人言不虚妄、说到做到才就是真正有德性的人。

宋代大儒朱熹也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道德行为就是道德认识的归属与终极目的,实际上我们在评价一个人就是否守信时,也就是瞧她的行为的,所以两者的关系应就是辨证有机的统一。

三、修养诚信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诚信。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

……与朋友交往有不诚信的表现不?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告诉我们,诚信就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

一个人应该经常反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总结,努力做到诚实守信。

除此之外,曾子还在态度表情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让诚信做到表里如一。

曾子言曰: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正颜色,斯近信矣;……”(《泰伯》)(曾子说道:

“……君子所重视的道理有三个方面:

……让自己的脸色端庄起来,这就近于诚实守信;……”)

2、对什么样的人可以讲诚信?

孔子对于诚信,绝不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场合情由的“言必信、行必果”,她就是有要求的。

对于讲诚信的人,我们当然要讲诚信;但对于不讲诚信的人,我们自然也不能讲诚信。

所以,夫子教育我们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瞧此人就是否值得我们讲诚信,免得被她骗了。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她说的话,就相信她做的事;今天,我对于人,听了她的话,还要观察她做的事。

……”)

3、对什么事可以讲诚信?

孔子认为,与儒家的崇高理念“仁”、“义”等“正道”相比,诚信就是次一等的东西,如果二者发生冲突,毫无疑问,应取“正道”而抛弃诚信。

子曰:

“君子贞而不谅。

”(《卫灵公》)(孔子说:

“君子坚守正道,而不必讲小信。

”)所以,当子贡非议管仲,说她不能守信而尽忠死主时,孔子告诉学生:

盲目地尽忠死主只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做法,对于管仲这样一个大政治家,造福国家,教化人民,影响天下,远比为守小信而忠于一人强得多。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孔子说: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混乱的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享受到她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她难道要像老百姓那样遵守小信,在山沟里自杀,也没有人知道的不?

4、不轻诺。

认为此人此事可以讲诚信,那就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夫子告诫我们:

不轻诺。

因为一旦承诺,就要千金不易,必须践诺。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子说:

“古时候的人言语不轻易说出,以不能实践自己的言语为可耻。

”)

5、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能够讲诚信,还不够,还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诚信才能就是明智的,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如果您见识浅薄,孤陋寡闻,那么盲目讲诚信的弊端很可能就是既害人又害己,因为您容易被人欺骗。

子曰: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阳货》)(孔子说:

“……喜好诚实守信却不喜欢学问,它的弊病便就是贼害了自己;……”)

四、《论语》之“信”的当代启示

21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综合国力的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市场经济行为中“诚信”缺失、腐败现象滋生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合理及时地解决,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论语》中所蕴涵的诚信思想,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过时,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体现出其时代的与现实的意义。

第一,“信”就是新时期人与人之间与谐相处的基本准则。

“信”就是交友之原则,就是处理人际关系之准则。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都有交友的愿望与需求,而朋友之间相处就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不像封建社会中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关系,它们表现为一种等级尊卑的从属关系。

朋友之间没有强制性的权利与义务的限制,只就是因共同的情趣、志向、理想才互相接近的,因此维系友情的纽带只能就是诚信,信任不仅就是建立朋友关系的桥梁,也就是调整与衡量朋友之间关系的标尺。

这种朋友之诚延伸至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同样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坦诚相待、彼此信任。

这一点,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孔子早就指出“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21世纪的人类已进人信息化时代,网络科技使地球空间日益缩小,地球人的交流方式更加直接、迅捷与全面,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信息社会的快节奏以及市场经济下人们行为的“唯利就是图”也使得人们在交际中的“信任感”大大减弱。

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过程中注人“信”的道德因子,架起彼此互相信任的沟通桥梁,对新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健康与谐发展,社会风气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这一点,冯友兰先生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进行了论说“一社会之所以能成立,靠其中之分子互助。

于互助时,此分子与另一分子所说之话,必须可靠。

此分子所说之话,必须使另一分子信之而无疑⋯⋯若在一社会之内,其各分子所说之话,均不可靠,则社会之不能存在。

”最后,冯先生断言“人必有信,不就是某社会之理所规定之规律,而就是社会之理所规定之规律。

”意思就就是信不光就是某种社会需要,而就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在此种意义上的“信”德,更具有了永恒性、持续性、超越时代的价值。

第二,诚信就是执政者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也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信”就是执政者管理民众、维持社会稳定、维系国家政权的基本前提与有利保证,这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宋代的司马光说得好“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就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则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这就将“信”提到“守国”的高度。

因为民为国本,只有取信于民,国家才会巩固,民心所向的前提就就是能否获得民信。

可以说,统治者与人民的相互信任关系,就是政治凝聚力形成的前提与关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一政权能否创建、巩固与发展。

而在当今社会,领导者要取信于民,不仅要有大无畏的胆识、过人的智慧、前瞻的眼光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更要有扎实的工作态度与务实的工作作风。

她们只有以十足的干劲与富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博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与拥护,才能促使群众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为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奠定。

第三,“信”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道德维度。

诚实不欺就是“信”的基本内涵,这种奉守诺言,遵循契约,承诺过的事必付诸于实践的精神在商业活动中尤显重要。

《孔子家语·相鲁》曰“贾羊豚者不加饰。

”意思就就是指经商者不售假货、劣货,讲信守信就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这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与未来,同样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市场经济就是各企业主体间、独立的人际间通过公平竞争与合作的经济交往关系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方式,就是一种以等价交换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

与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经济行为者都就是自由的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及国家,双边或多边的交易行为不再受上级部门指令的限制与约束,经济行为主体的行动由原来的向上级部门“交差”转化为双边或多边的交易方相互牵制、负责,这样,“信”便凸显出其重要性。

交易中,“信”的链条一旦被打破,就会给行为的双方或多方带来利益损失,势必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与机制运行的停滞。

因此,“信”可说就是使市场经济这台机器正常运作的关键。

时下,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如借贷逾期不还、不履行合同条款等缺诚少信的现象大有泛滥之势,必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信”应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动力。

“信”的本义就是诚实、信任、不欺骗。

但笔者以为,随着历史变迁与时代演进,“信”的内在意蕴也不断得以拓展与弥新。

在现时代,“信”的内涵又被加注新的元素—信念,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追求以及对理论的真实性与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确证。

《论语》中虽然没有对这一层面意义的正面阐释,但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与学术理想而辗转周游列国勤奋讲学的精神,以及她迫求目标不屈不饶的人格魅力,本身就就是对信念一词的最好诊释。

再者,从实践意义上瞧,人在现时的种种奋斗都就是实现未来之目标的必要手段,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持,实质上就就是实践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价值肯定,就是对自己最终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内心确定与信任。

《论语》关于诚信的论述大体完备;这些真知灼见,两千年来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直到现在,依旧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一、《论语》原文

《里仁》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长治公》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卫灵公》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恕就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范畴。

关于恕,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给予明确的规定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论仁、义、礼、知、信等,尽管一向没有给出现成的概念解释,而就是善于在具体的与语境场景中,针对不同的人物与问题而展开富有针对性的阐发与评说。

在孔子弟子不断将老师旨意上升到一般理念的尝试过程中,还就是能较为清晰的得到孔子关于恕的表述。

从曾子对“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所做的“忠恕而已”的高度概括,再到子贡“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追寻,可以感受到仁爱精神从理论层面进行一次次凝练的同时,实际上也为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