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用工难就业难用工荒问题.docx
《怎么解决用工难就业难用工荒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么解决用工难就业难用工荒问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么解决用工难就业难用工荒问题
怎么解决“用工难”“就业难”“用工荒”问题?
本文作者:
徐勋伟
近年来,随着汉川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加上原有外来企业技改扩能和本地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全市企业用工需求增长较快,缺工高峰时期达2万人。
与此同时,由于工人的期望值与现实工作的巨大差距又导致了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凸显。
致使汉川市一度出现有事无人做和有人无事做的错位现象。
为了有效缓解全市企业用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汉川市劳动就业局大胆探索,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了劳动力市场两难怪圈的问题。
一是强化宣传,加大就业信息的发布力度,拓宽供需渠道。
第一是利用网络报刊媒体发布用工信息。
通过汉川电视台开设的《就业广场》栏目、广播电台用工信息专栏和汉川就业信息网等现代化网络媒体资源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
目前全市所有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信息都可通过市劳动力市场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零收费的发布,使城乡各类求职人员都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最新用工消息,使要上班,到汉川的用工品牌进一步叫响。
第二是散发企业用工信息宣传单。
今年以来共发放企业用工宣传单共6万多份,在十月中旬秋季招聘会期间,发放各类宣传单数万份。
第三是利用公告宣传。
为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和各类求职人员的求职需求,及时将企业的招工信息制成招工信息宣传板,在固定的宣传橱窗和电子显示屏上发布,供求职者详细了解企业情况和招聘信息。
二是举办招聘会,实现企业和求职者岗位对接,积极满足用工双方的需求。
通过开展春风行动,举办专场招聘会,着力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
2月22日,汉川市举行大型用工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服务,共有120家企业提供了纺织、缝纫、营销、文员、会计、管理等15600个用工岗位,共有18000人进场,当场达成用工意向78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500人,特困人员200人,下岗职工160人,大中专毕业生2014人。
今年十月中旬,汉川市就业局又举办了2014年汉川市就业援助行动暨秋季劳动用工招聘会,共有51家企业单位参加,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达6000多个,现场达成用工意向的人数就有1050人。
同时,不断加强与周边县市劳务协作关系,积极引进劳动力资源,今年汉川市就业局专程带领30家回归企业参加孝感、孝昌、云梦等地的招聘会,共招得员工300多名,进一步缓解了劳动市场两难问题。
三是增加投入,健全基层劳动就业服务网络,为用工双方提供服务平台。
一方面,着力加强了基层公共就服务平台建设。
近两年来,市政府投入资金120万元,按平均每年乡镇2.6万元的标准在全市27个乡镇和16个社区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达标建设活动,给每个乡镇、社区配备电脑与城区中心劳动力市场联网运行,工作人员全部从乡镇企业服务中心聘用。
每年还组织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专干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就业政策培训班。
同时在全市641个行政村聘请劳动保障协理员,把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基层,使各项就业政策和用工信息能便捷传递到农户手中,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城乡劳动力资源库。
汉川市劳动就业局抓住全国开展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的机遇,与市统计局联合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入户调查统计,把全市21.5万农户按一村一档、一户一卡的要求建立了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库。
还及时制定了村、乡、市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报表》报送制度,分级分类往上报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实行了动态管理,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打下基础。
四是开展劳务输入,引进外地劳动力资源,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
为了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用工短缺的燃眉之急,市劳动就业局按照汉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思路,外出开展劳务输入工作。
他们在与贵州黔西、大方、织金三个县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去年又与巴东县达成了劳动力输入协作关系。
巴东县作为汉川市对口支援劳务合作的对象,汉川市劳动保障部门千方百计做好移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他们还把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及时向协作县市传递,通过协作单位组织劳动力来汉川市就业。
目前孝感、云梦、应城周边县市劳动力在汉川市就业的有2014多人;天门、仙桃、云梦、应城周边县市劳动力在汉川市就业的就有500多人;四川、重庆和贵州、河南等地约有1000多人在汉川市民营企业就业。
为了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他们还和企业一道,一起赴外地招聘员工。
对于输入到汉川市民营企业上班的外地人员始终坚持上岗前培训,及时掌握输入人员的工作和思想状况,加强对输入人员的跟踪管理。
目前他们帮助各类企业从外地引进到汉川就业的有近5000人。
五是开展技能培训,培育自我造血功能,提高求职者的素质。
为彻底解决用工难,汉川市始终坚持走培训之路,力争培训求真效
第二篇: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浅析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加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民工荒则是指用工短缺现象。
民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
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却企业招不到人。
它暴露了我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一、就业难存在原因
1.现在整个就业的状况,因为我们国家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这个大的背景下。
再加上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就显得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难度就显得非常突出。
2.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这种白领岗位的需求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
3.大学生的供给不太适应市场需要。
大学专业的设置和相应招聘、招收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以及大学生的观念能力,观念也不太适应。
4.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5.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
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其二,诚信问题。
不少毕业生觉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诸如环境还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人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等等。
其三,流动问题。
大学生在企业工作中不安于现状,在企业对其培养以后,跳槽行为屡见不鲜,使企业不敢启用或者聘用在其重要岗位且对大学生不以重用。
二民工荒存在原因
1.经济格局的调整民工荒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结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的调整都有莫大关联。
中央及各地惠农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地区差异缩小使外出打工者减少。
随着东部与中西部在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上的差距逐步缩小,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和就业扶持政策,如今选择在家乡务农或就地打工生活成本反而更低。
普通工人之间的财富与生活鸿沟日益扩大,民工荒现象也就自然产生了。
2.民工全面换代求职人数同比下降,求职群体出现结构性变化。
专家分析指出。
新一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
相当部分新劳动力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一线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
3.法律保障的缺陷工人权益并非增加用工负担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民工荒根本原因工人权益得不到保障造成民工荒遵守劳动合同法会让企业走得更远劳动合同法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功不可没,法律的实施,使得企业裁员更加谨慎,被欠薪的农民工得到了法律上的大力支持,维护了社会稳定。
再加上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不仅使劳动者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失业率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应该说劳动力市场实现了平稳过渡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民工荒的指导对策
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措施
1.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
加强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主渠道,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另外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
和创业风险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毕业生创业思想得到弘扬,并使创业行动得以落实。
2.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其次,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总之,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树立、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二、解决民工荒的措施1.树立居民人本意识,按照法律法规,让他们享有的基本的安全保障、福利待遇;在管理上真正体现出一种比较切实的人性化的做法,真正将他们当成企业不可或缺的成员看待与对待,努力建立一种让企业与员工能够同甘共苦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关键的还是要看企业的态度与动作。
2.新生代农民工对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对于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流向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要增强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提供好相关的综合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才是长久之计。
3.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用工体制。
应当将农民工纳入当地的属地化管理,农民工对打工地缺乏归属感,因而流失性大。
(1)健全城乡一体化就业登记制度。
政府有关部门要应对用工荒,必须摸清当地农民工就业总体状况。
(2)用工荒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恢复的双重压力下,用工荒加快产业升级的驱动力。
既要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又要彻底摆脱用工短缺的困境,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4.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转变思想观念,突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对职业教育重新定位,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创新培调投入方式,突破经费不足的瓶颈;提升地方政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
第三篇:
怎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方面
1、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
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
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
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
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
一。
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助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共同合作设立了上海市全国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资金,总金额达到了1500万元。
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
武汉市人事局在武汉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围绕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三个统计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从而提供了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
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
去年4月,北京市建立了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常设市场,深受毕业生的欢迎,一批暂未就业的大学生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
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
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
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
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毕业生的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
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高校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五、毕业生自身方面
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强化刻苦奋斗的精神,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
比如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志愿投身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到西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有魄力,不妨去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身价值。
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
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
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江苏省有关文件就规定各级政府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方便和市场机会,扶持毕业生创业。
毕业生领办或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优惠政策。
对毕业生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按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
所以说自主创业也将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014年4月30日举行的中国就业论坛第六次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我国的目标是希望通过3至5年的建设和奋斗,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几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通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权利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
第四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2014年3月3日,广东省肇庆高等专科学校召开2014年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我去参加了这次毕业生现场人才供需见面会,招聘一些医、护、药、技等专业的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在招聘会上,我体会到现在毕业生所学的专业选择得不够好的话,就算是学历高一层次就业也会成问题,因此考生在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在毕业后是否可以安排就业也是很关键的。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
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
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
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
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
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
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
有个不争的事实是:
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
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
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
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
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
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
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
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
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
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五、大学生的就业关键在于寻求机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该如何从自身入手,寻求突围之道?
关键在于寻求机遇,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今天的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模式下,那种大学生就等同于体面的职业、较高的收入、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的传统观念早已不合时宜。
但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仍束缚着一些大学生头脑,很多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工作。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除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外,更重要的是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变危为机,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就业机会。
六、一次择业不等于终生就业
现代社会,职业变更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选择将会越来越少,人才流动和再就业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第一次就业不理想,还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择业的机会。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职业调整,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要知道,毕业后的择业只是一个初次选择,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还是有很多机会。
就一般情况而言,大学生就业首先面临的是自我生存问题,几年以后面临的则是职业发展问题,若干年后才需要解决就业的稳定问题。
基层存有广阔就业空间
大学生上了十几年学,最缺的就是对实际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在基层的锻炼。
大学毕业生没有必要惧怕到农村、到社区、到基层去锻炼,反而可以把这些看作是自己人生道路上一个宝贵的机会,摆正心态,适当降低预期,勇于到基层去锻炼、创业。
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和乡镇农村都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它们提供的就业空间非常广阔。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内容上单调、无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内容常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完成就业率指标。
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于是,现实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出现了工作临时应付,指导内容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