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7771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

《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辞手法详细讲解.ppt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

借代定义借代的特点借体、本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的多种形式1.部分代整体:

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具体代抽象:

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3.专名代泛称:

有人认为针对美国的霸权行径,本拉登是越多越好。

4.特征代本体:

“要多少钱?

”“来张大团结。

”5.结果代原因:

“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

”6.牌号代本体:

“他一天抽一盒一品梅。

”7.产地代本体:

“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

”8.形象代本体:

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走下来了。

9.材料代本体: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青铜是古代制镜的材料,在此用来代镜子)借代的作用:

引入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时下流行语中还运用借代手法创造新义词语的例子也很丰富。

如“白领”代指具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生活比较安逸的工薪阶层人员;“粉领”、“银狐领”指时髦女性或准贵族女性;“蓝领”指普通的大众人群。

另如:

绿色、绿色食品、美眉、白大褂等。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泰山不辞抔土才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4)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叶剑英远望(5)我们含泪伫立桔子洲头,漫步湘江峭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

(毛岸青、邵华我们爱韶山红杜鹃)(6)惨象,已使我们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们耳不忍闻。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7)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

风靡云蒸,阵容齐整。

条件具备了,华罗庚做出了部署。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敌人害怕你静若悬剑,人民信赖你稳如磐石。

公刘沉思(3)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

(4)东家门里有酒肉,佃户家中无米面。

贺敬之白毛女)(5)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

(李瑛一月的哀思)(6)这排排串串的珍珠,使天上银河失色,叫满湖碧水生辉。

(谢璞珍珠赋)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与宽式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鲁迅自嘲)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可。

我常想:

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光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

(陶铸松树的风格)对偶的上下联一般是两个句子,如以上各例;也有的是句子成分。

(1)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鲁迅伪自由书前记)

(2)对于他们,第一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偶和对比的区别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特点是“对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对偶句主要是从形式上说的对比主要是从意义上说的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叫设问。

(l)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国际歌)

(2)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设问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段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反问(反诘)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方法,叫反问。

常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1)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2)这也不足为奇。

那时候的水井差不多全是这样的,凿那窝儿是为了掏井工人上下方便,这又说得上什么秘密呢?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难点难点重点重点分析分析借喻与借代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借喻的本质是“相似”,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的本质是“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

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

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3)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比拟和比喻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在于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

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比喻与象征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修辞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

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

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排比和对偶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1.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2.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且结构完全相同;3.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4.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设问与反问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

(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3)反问句不能作文章标题,而常用在段尾或文章结尾;而设问可作文章标题,常出现在篇首、段首等处。

例如:

“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

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

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除了考试说明中涉及的这八种辞格外,还须掌握其它常见的辞格,如对比、衬托、反复、引用、顶真、象征、移就、仿词等。

四、考点探究四、考点探究

(一)误答原因1不能分辨各种修辞方式,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抓不住主要矛盾。

2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修辞格的运用规则,只在个别字眼上兜圈子。

3阅读题目缺少激情,不能正确及时地进入角色诗主观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4词汇贫乏,做文字表述性试题时,不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只是勉强地凑字数。

5不能正确的审题,片面地理解试题。

(二)方法探求本能力点的考查主要有选择题和文字表述性试题两题型。

不论哪种题型,都应该认真读题,吃透题目要求。

要像诗人咏诗一样,带着激情阅读试题,进入角色,最大可能地激活思维细胞,占领思维空间,发掘思维潜力,找准做题角度。

文字表述题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面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一形式相应称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中做出合适的答案。

(三)技巧探究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

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

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

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

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附:

附:

浅谈修辞类仿写浅谈修辞类仿写解题指导解题指导以仿用比喻句为主的1998年高考第33题: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形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这道题创意新颖、背景公平、难度适宜,注重语文素质和知识潜能的测试。

题中所引两个分句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这两个分句都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人们的作用,而且每句里“它”领起的句子里仍有比喻,一用“殿堂”比“知识”,一用“窗”比“智慧”,比喻恰当,前后衔接。

分析了以上特点,不难发现此题既考查了仿用句式的应用,又考查了正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考查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

因此我们在仿写时,不但要仿写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而且要从正面设喻,突出时间对人们的重要作用。

2000年的高考题“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连续类比,形象生动又一次体现了修辞类(比喻)仿写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以仿用排比句为主的1999年高考27题: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此题考查的是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新颖、有创新,是1998年高考题的延伸。

从命题角度看考查了两个能力点,且提供了答题情境;从学生答题看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答案也不是唯一的。

我们分析整个句式的特点可以发现,它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所走道路的特点,讴歌了祖国的伟大。

同时在排比中又套用了比喻的修辞,语言前后照应。

这道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精神,突出强调了语文的社会化功能,在建国五十年之际,全国百万考生共同谱写了一首祖国的颂歌。

利用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