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6384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福建省南平市【最新】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H+B.过氧化氢酶、抗体

C.胃蛋白酶、K+D.纤维蛋白原、载体蛋白

2.下列生理过程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B.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C.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分解

D.O2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3.下列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更短

B.癌变的细胞代谢活动增强,细胞周期变长

C.生物体中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存在细胞周期

D.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4.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体现细胞全能性

B.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体现细胞核的全能性

C.水稻的叶肉细胞与生殖细胞全能性大小相同

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全面的生理功能

5.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衰老贯穿个体整个生命历程,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B.多细胞生物个体的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C.细胞衰老导致各种酶的活性降低,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D.细胞衰老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6.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

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B.人皮肤表皮细胞的脱落属于细胞凋亡

C.霜冻导致香蕉植株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细胞凋亡由细胞内遗传物质控制

7.细胞增殖和分化是生物遗传、发育和演化的基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都发生ATP的合成与分解

B.都需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C.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D.都改变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

8.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速率较快,细胞代谢快

B.细胞癌变过程中产生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C.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分散和转移

D.黄曲霉素会提高细胞癌变的概率,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9.下列关于“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琼脂块放在NaOH溶液中浸泡的时间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B.琼脂块的大小模拟细胞的大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C.NaOH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中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但扩散的体积不同

D.琼脂块着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

10.下列关于人脑结构与功能对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脑受损可致身体平衡失调

B.短期记忆与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大脑皮层S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听懂话

11.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饭后胰岛A细胞的活动加强

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肌糖原分解

C.血糖调节为体液调节,不存在神经调节

D.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12.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IV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

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文身器械容易感染艾滋病

C.HIV感染初期,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D.艾滋病人往往死于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

1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缺氧会影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神经细胞膜受到刺激时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

C.突触后膜上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14.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

B.完成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感受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D.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15.水盐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膀胱充盈后,脊髓排尿中枢会产生尿意

B.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均位于大脑皮层

C.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垂体合成更多的抗利尿激素

D.水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16.组织间隙液体过多引起全身或身体一部分脓肿的症状为组织水肿。

下列情况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毛细淋巴管阻塞

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17.下列关于免疫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能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

C.自身免疫病会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D.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18.科学家研制的新冠肺炎疫苗,在一批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第一阶段临床试验已取得成功,志愿者体内成功产生抗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疫苗注入后可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给T细胞

B.机体能通过产生淋巴因子来增强B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力

C.新冠肺炎疫苗在志愿者体内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

D.志愿者体内成功产生抗体体现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

19.甲、乙、丙、丁为四组燕麦胚芽鞘,甲、乙保留尖端,乙尖端套上锡箔小帽,丙、丁切去尖端后,丙上放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上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均用单侧光照射。

实验结果:

甲弯向光源生长,乙直立生长,丙只生长不弯曲,丁不生长不弯曲。

说明()

①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②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③单侧光能促进生长素的合成④琼脂能促进植物生长 ⑤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③④⑤D.①②⑤

20.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

B.该实验的预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

C.探究不同浓度药液影响时,各组插条处理的时间要一致

D.将每组插条的形态学上端放入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处理

2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茎的生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C.在失重状态下,根失去向性地,但仍可发生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22.草莓果实表面有许多瘦果。

将生长一致的草莓植株分为四组,对照组S0不作处理,S1、S2和S3组植株上的幼果去除瘦果,再在S2组叶片上、S3组幼果上分别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S0组中的瘦果内能够合成IAA促进果实生长发育

B.S1组的果实略有增大可能是其他组织产生的IAA引起

C.S2组的结果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不可运输到果实

D.S3组草莓发育的作用机制与无籽番茄相同

23.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下举措不能达成该目标的是()

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D.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的作物新品种

24.如图为种群“S”型增长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曲线为物理模型

B.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将一直保持不变

C.K值是指该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改善受保护动物生存环境可提高K值

2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B.某草地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样方法

D.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即使没有共同的食物,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26.“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群落演替的现象。

与演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诗句体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

B.次生演替所需时间比初生演替更短

C.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皆为森林阶段

D.群落演替会改变群落的空间结构

27.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

下列对a、b、c所代表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代表三个营养级

B.a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b不一定都是自养型生物

D.c是腐生细菌和真菌

28.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增强①过程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

B.②⑤⑥表示呼吸作用

C.甲、丙、丁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能量沿着食物链甲→丙→丁流动

29.以下信息传递类型不同于其它三个选项的是()

A.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30.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二、综合题

31.图甲为某生物体内细胞有丝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图乙表示每条染色体中DNA数目变化曲线,其中字母表示时间点,O→F段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请据图回答。

(1)图甲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期,判断依据是_____。

该细胞对应图乙的_____时段(填字母)。

(2)“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_____染液使染色体着色;观察图甲时期的细胞_____(填“能”或“不能”)持续观察到下一个时期。

(3)图乙中OB时段为细胞周期的_____期,该时期细胞完成_____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的时期位于图乙的_____时段(填字母)。

32.藏羚羊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

研究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

请回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特征。

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_____。

丙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

(2)藏羚羊主要位于食物链上的第_____营养级。

它的数量变化,对青藏高原其他种群数量会造成很大影响。

在维持高原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3)藏羚羊种群数量曾达到濒危状态。

在国家的大力举措下,数量已有所回升。

其中实施_____措施,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藏羚羊及其栖息地最有效的保护。

33.下图为某淡水生态系统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示意图。

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_____、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图中A代表的是_____。

C中的能量用于_____。

B和D中的能量通过_____,最终以_____形式散失。

(3)该淡水生态系统中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在空间上形成了群落的_____结构。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

34.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

甲图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该幼苗不同器官的作用结果。

据图回答。

(1)图甲中,②处的生长素浓度比①处更_____,②处生长素浓度可用图乙_____点对应浓度表示,所以根向地生长。

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

图甲④处生长素浓度可用图乙_____点对应的浓度表示。

③处生长素浓度对应的生长效应是_____。

(2)图甲⑥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G点对应的浓度,为加快⑥处芽的生长,措施是_____。

(3)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_____mol•L-1,这一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是_____。

(4)从图乙可知,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从弱到强依次为_____。

35.下图为某动物体内性激素调节机制示意图。

请回答。

(1)器官甲和乙分别为_____和_____。

(2)当血液中性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可作用于器官甲和器官乙,以维持性激素含量动态平衡,说明性激素存在_____调节机制。

激素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才能使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_____。

激素在体内的含量虽然非常少,但是能对机体生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的特点。

(3)某动物体内性激素低于正常值,为确定病变的器官是否为性腺,科研人员对该动物注射适量_____激素,以检测血液中的_____含量是否正常,请预测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若_____,则病变器官不是性腺;若_____,则病变器官是性腺。

参考答案

1.A

【分析】

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

A、O2、H+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

B、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2.B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

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发生在动物的消化道,不是内环境,A错误;

B、抗体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B正确;

C、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没有发生在内环境,C错误;

D、O2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发生在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3.C

【分析】

细胞周期概念及特点:

概念

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特点分析

前提条件

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起止点

起点:

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止点:

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两个阶段

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详解】

A、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A错误;

B、癌变的细胞代谢活动增强,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

C、生物体中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不再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C正确;

D、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D错误。

故选C。

4.B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

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

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

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5)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

【详解】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A错误;

B、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体现动物细胞细胞核的全能性,B正确;

C、水稻的叶肉细胞比生殖细胞的全能性要小,C错误;

D、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能对细胞全能性大小进行比较,掌握细胞全能性体现的标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C

【分析】

细胞衰老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等同于个体衰老。

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不等同于个体衰老。

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并不是同步的,细胞的衰老在个体的一生中随时可以发生。

【详解】

A、细胞衰老贯穿个体整个生命历程,细胞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对有机体是有利的,A正确;

B、总体上看,多细胞生物个体的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B正确;

C、细胞衰老导致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错误;

D、细胞衰老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6.C

【分析】

1、细胞凋亡:

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2、细胞凋亡的意义:

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细胞凋亡肩负着维持各种组织器官固有体积和形态功能的作用,还会使机体内异常细胞得到及时清除,去除潜在隐患。

3、细胞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是非正常死亡。

【详解】

A、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A正确;

B、人皮肤表皮细胞的脱落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霜冻导致香蕉植株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

D、细胞凋亡由细胞内遗传物质控制,D正确。

故选C。

7.D

【分析】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

A、细胞增殖和分化都需消耗能量,都发生ATP的合成与分解,A正确;

B、增殖间期进行蛋白质合成,分化过程中有基因的表达,B正确;

C、增殖和分化受基因的控制,也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正确;

D、增殖中的有丝分裂和分化都不会改变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D。

8.B

【分析】

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癌细胞的特征:

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

A、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速率较快,细胞代谢快,A正确;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所有正常细胞中,细胞癌变过程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分散和转移,C正确;

D、黄曲霉素会提高细胞癌变的概率,属于化学致癌因子,D正确。

故选B。

9.B

【分析】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通过模拟实验可看出,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详解】

A、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的体积,琼脂块放在NaOH溶液中浸泡的时间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A正确;

B、琼脂块的大小模拟细胞的大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B错误;

C、NaOH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中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但扩散的体积不同,C正确;

D、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能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D

【分析】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

A、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小脑受损可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

B、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正确;

D、大脑皮层S区受损的患者能听懂话,但是不能讲话,D错误。

故选D。

11.D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

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

A、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的活动加强,A错误;

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B错误;

C、人体血糖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错误;

D、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D正确。

故选D。

12.A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

A、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A错误;

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文身器械容易感染艾滋病,B正确;

C、HIV感染初期,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C正确;

D、艾滋病人往往死于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D正确。

故选A。

13.C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在突触小体上,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

A、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缺氧时释放的能量减少,因而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

B、神经细胞膜受到刺激时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突触后膜上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错误;

D、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实现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14.B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