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长乐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
高二历史(文科)试卷
命题内容:
先秦至晚晴时期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II两卷,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有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小题1分,41-50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北宋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志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可见宋代儒家的终极目标是( )
A.格物致知 B.思想大一统 C.匡时济世 D.继承儒学正统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
“大将杀人,非大将杀人,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
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之大手。
”其言论主要立足于( )
A.倡导经世致用哲学 B.批判道学家们虚伪的说教
C.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自由平等的新型社会
4.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承古萌新”,下列哪项不能说是其“新”的本质( )
A.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B.文学艺术,戏剧小说成主流,平民性
C.思想哲学,反封建启蒙,民主性D.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
5.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
这反映出当时( )
A.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 B.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
C.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 D.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
6.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通过表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
1890~1894年
1895~1899年
1910~1914年
出口
100
142
315
进口
100
153
417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7.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
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8.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表明( )
时间
进口货物
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9.19世纪后期,清政府驻外使臣发回的上奏主要是政治与外交内容,从1903年开始,驻外领事与商务委员会陆续从海外寄回了大量的商务报告。
这种变化表明( )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B.传统经济政策变化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D.实业救国已成共识
10.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
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这反映出( )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11.1906~1907年,清政府先后颁行了多个奖励实业的章程,规定对所办实业开办资金达到一定数量者赏赐子、男等爵位。
该政策( )
A.鼓励绅商从政以巩固统治B.使商人活动合法化
C.刺激传统理财方式的更新D.导致资本高度集中
12.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
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13.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1840年前
1894年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
1414.06
1184.01
4784.6
1467.01
棉花
1146.79
1146.79
2437.26
1701.13
粮食
15533.30
15533.30
37250.00
37054.20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A.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B.中国商品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商品国际份额激增D.工业革命引领中国经济增长
14.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上海
重庆
铁路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71年
1886年
电灯
1882年
1906年
A.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B.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C.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D.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
15.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17.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1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19.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0.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22.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3.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4.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25.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2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7.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28.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29.上海机器面粉工业,始于1897年开办的英商开办的英商增裕面粉厂。
中国民族资本机器面粉厂1913年共有11家。
为保证原料供应,这些面粉厂纷纷派人到产地设庄收购,小麦价格逐步上扬,促使农民扩大了小麦种植面积。
材料说明( )
A.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诞生
C.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相互推动 D.英国侵华助推上海面粉加工
30.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31.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73
8.8
91.9
1903
15.0
85.0
1920
28.5
71.5
1947
52.8
47.2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工处化程度不断加深 D.居民消费更加理性
32.下表是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1930年北平底层市民从业统计表。
男子
女子
职业类别
人数
百分比
职业类别
人数
百分比
车马业
641
42.09%
缝织业
360
59.51%
小生意
217
19.25%
雇工
68
11.23%
夫役
163
10.70%
绣花作
64
10.57%
军警队
132
8.67%
缝穷(补衣服)
54
8.92%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地区的民族工业非常发达 B.北京的城市化水平超前
C.北京的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 D.北京地区贫富差距拉大
33.1877年,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蚕丝、茶叶,其出口比重分别为26.9%、49.4%,而到了1894年,这一比重则分别为26.2%、24.9%。
这一变化可以折射出中国( )
A.出口商品种类的增加 B.传统手工业的升级换代
C.自然经济日益走向解体 D.蚕丝出口数量保持稳定
34.据学者统计,从1860年到1936年,小农家庭的手织布在棉布消费总量中从98%下降到38.8%,自给率从41%下降到28.7%。
小农家庭棉花自给占棉花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9.4%降至10.9%。
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中国的小农经济( )
A.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孤立状态B.在近代中国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C.趋于破产并将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D.与市场、商品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
35.据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
从1872年到1894年开设的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
据此可知( )
A.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B.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
C.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D.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
36.19世纪中期,欧洲发现了大量银矿,使得银价猛跌,而几乎在同时,欧洲各国先后确立了金本位制。
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
A.西方开始对华进行商品输出 B.中国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C.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
37.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
”“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
”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
以上洋务派的主张及做法( )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3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39.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40.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
”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
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
”这表明当时(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41.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42.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数据表:
丝(单位:
万斤)
茶(单位:
包)
1843年
1300
1000
1855年
8400
56000
上表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日渐占据优势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 D.列强对中国丝、茶十分青睐
43.据记载,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额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
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
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顽固派的阻挠作用
C.列强未觊觎我国重工业 D.洋务运动的影响
44.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材料意在说明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45.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46.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
A.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B.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
C.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D.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
4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48..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49.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50.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B.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题(51题14分,52题14分,53题12分,共40分)
5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年)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青年时忙于科举,经过26年努力,于1894年状元及第。
甲午战争后,张謇向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
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
他兴办纱厂,开办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
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3所高等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习所……甚至还修了700余里的马路。
由于逐年亏损和负担过重,张謇于一战后破产。
他晚年叹息:
“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
太平在何时?
今年待明年。
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材料二 亨利·福特(1863~1947年)出身于美国密歇根州农民家庭,自幼对机械兴趣浓厚,视爱迪生为偶像。
16岁离家出走,到底特律追寻理想。
恰逢美国19世纪末的大发展时期,经过12年努力,1891年进入爱迪生公司,并成为发电机总工程师。
他逐渐认识到汽油机才是未来主要动力,辞职创办汽车公司,走大众化、重视速度和效率的路线。
但此时汽车还只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福特以失败告终。
1903年,第二家亨利·福特公司开业,他驾驶的福特汽车能在40秒内跑完1英里,但投资人抛弃了他,并将公司名字改成凯迪拉克。
第三家福特公司,以流水线作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适应了一战后美国平民消费需求,T型车一举成功,亨利·福特由此成为美国企业家的代表,也成为“从贫民到富翁”的美国梦的代表。
——根据《亨利·福特自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謇和亨利·福特创办实业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的事业发展之路一成一败的原因。
(6分)
5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
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
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
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
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
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
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
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
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