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6079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

《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流动力学监测.docx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一)动脉压监测

1.有创动脉压监测:

以动脉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血压的方法(具体见第四章第十节)。

2.无创动脉压监测。

(二)中心静脉(CVP)监测

具体见第四章第十一节

(三)肺动脉压监测

1.适应证

(1)充血性心衰、大面积心肌梗死、各种类型的休克需监测肺动脉压,以评估患者心血管功能及其对治疗的反应。

(2)ARDS、各种类型肺水肿需监测肺动脉压,以评估患者肺部情况和对治疗的反应。

(3)多发伤、烧伤、脓毒性休克等需监测肺动脉压,以评估患者的液体需求,指导液体复苏。

(4)指导与评价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效果。

2.监测方法

常用Swan-Ganz导管。

导管的顶端开口供插管时测量压力,并经此开口抽取血标本测S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导管近端开口测CVP,并榀注射冷盐水供测心排出量(CO),即温度稀释法。

第三个腔开口于近导管顶端的气囊内,气囊充气后便于导管随血流向前推进。

距导管顶端近侧3.5~4.0cm处有热敏电阻,主要用于测量CO。

3.Swan-Ganz导管经右房、右室、肺动脉及肺小动脉各处所得的压力波形,由于波形各异,可以判断导管顶端所在的位置。

4.定时记录CVP、PAP(肺动脉压)、PAWP、SVR(体循环阻力)和CO。

5.注意事项

(1)心律失常:

当漂浮导管进入右室时,导管顶端可触及心内膜而诱发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若出现持续心律失常可将导管退出心室。

(2)气囊破裂:

导管多次使用,留置时间过长或频繁过量充气就会引起气囊破裂。

当发现气囊破裂后,不应再向气囊注气并严密监测有无气栓的发生。

(3)肺动脉破裂和出血:

气囊充气膨胀直接损伤肺小动脉引起破裂出血,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应注意导管的插入深度,不快速、高压地向气囊充气,尽量缩短测量PAWP的时间。

(四)心排出量监测

1.心排出量(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正常人左右心室的排血量基本相等。

CO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价患者的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补液、输血和心血管药物治疗有指导意认。

2.有创心排量监测:

临床常用温度稀释法。

通过Swan-Ganz导管,向右房注射冷生理盐水,后者随血液的流动而被稀释并吸收血液的热量,温度逐渐升到与血温一致。

这一温度稀释过程由导管前端的热敏电阻感应,通过记录就可得知湿度-时间稀释曲线,由公式计算得出CO。

3.无创心排量监测

(1)多普勒超声检查:

探头置于胸骨上切迹,朝向主动脉根部及主动脉瓣,测定升主动脉血液及主动脉截面积,测得相应心排出量。

(2)食管超声波:

探头置放于食管内持续测定降主动脉内血流速度,提供一个连续评估心排出量的参考指标。

(3)心阻抗图测定法:

在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舒缩引起血流动力学化,组织的阻抗也随之变化。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心脏射出,使血管充盈、管径增大,导致血液阻抗变小从而使组织的总电阻也稍有变小。

当心脏舒张时,血液回流到心脏,血管弹性收缩,管径变小,血液电阻变大,组织总电阻亦增大。

总电阻的变化随心动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电阻的变化可以反映血流量的变化。

 

呼吸功能监测

(一)临床应用

1.围术期

2.指导机械通气的实施。

3.评价呼吸治疗的效果。

(二)氧饱和度监测

1.插管患者和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需持续监测。

2.使用镇静药物时需监测SpO2。

3.SpO2至少每小时记录一次。

(三)肺功能监测

1.应用床边呼吸功能监测仪、呼吸机或其他手段监测如下指标:

(1)通气功能监测:

包括静态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肺总量)和动态肺容量(每分钟通气量、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最大通气量)、小气道功能监测、死腔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

(2)换气功能监测:

包括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动脉氧分压差、肺内分流量、动脉氧分压与氧合指数、动脉血氧饱和度。

(3)呼吸机功能监测:

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等。

(4)呼吸力学监测:

包括气道压力、气道阻力、肺顺应性等。

(四)血气监测

1.适应证

(1)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至少每日一次监测血气,若长期使用呼吸机,监测间隔时间可酌情延长。

(2)各种大手想方设法、创伤、脓毒血症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以及及肺复苏后,均应监测血气,至少每日一次。

2.血气监测项目包括:

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总量、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A-aDO2)、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总量、血pH、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和碱剩余等。

 

神经系统监测

(一)监测和记录

1.神经内外科患者每小时评估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大小及反应。

2.每日观察患者神经反射及肢体活动变化。

3.非神经内外科患者的意识状态每小时评估一次并记录。

4.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须每班评估损伤平面并记录。

(二)颅内压(ICP)监测

1.有条件的医院须对重症颅脑损伤行ICP监测。

2.测定方法:

包括脑室内测压、硬膜下测压、硬膜外测压。

3.脑室内测压:

无菌条件下,于冠状缝前1cm或眉间后向13cm,中线旁开2.5cm处颅骨钻孔,将头端多孔的硅胶管插入侧脑室,经三通连接传感器和监护仪即可测得颅内压。

该方法测压准确可靠,并可放出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和经导管取脑脊液样品检验或注入药物。

置管时间不宜超过一周,以降低感染的危险。

4.颅内压的分级:

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1.995kPa)称为颅内压增高。

为便于临床观察,将颅内压分为四级。

正常颅内压为<15mmHg(0.995kPa),轻度升高为15~20mmHg(1.995~2.66kPa),中度升高为20~40mmHg(2.66~5.32kPa),重度升高>40mmHg(5.3kPa)。

(三)脑电监测

1.对昏迷、癫痫、脑外伤、急性脑梗死、颅内血肿、颅内感染、脑肿瘤等患者均可行脑电监测。

2.脑电监测包括脑电图和诱发电位。

(四)脑血流监测

1.适应范围

(1)昏迷患者的监测。

(2)有助于诊断脑血管狭窄、闭塞和脑血管痉挛。

(3)体外循环时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时脑灌注状况的监测。

(4)动态观察麻醉药物、控制性降压、机械通气、颅脑手术对脑血液的影响。

(5)有助于监测颅高压。

(6)可作为脑死亡病人的一种支持性诊断方法。

肾功能监测

1.所有危重患者均应监测肾功能,至少每日一次监测BUN、Cr。

肾功能监测不仅有助于评价肾脏本身的功能状态,而且在评估全身的组织灌注、体液平衡状态及心血管功能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2.所有ICU患者都要有24小时进出量记录。

进量包括一般静脉液体、血制品、胃肠外营养、冲洗液、口服液、管饲液、持续压力冲洗液等。

出量包括尿量、大便、渗液、伤口引流液、大汗。

至少每4小时记录一次尿量。

遵医嘱测量体重。

 

肝功能监测

危重患者应常规监测肝功能。

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ALP、LDH、TB、DB、TP、ALB及凝血功能。

 

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是监测CO2、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以及判断机体酸碱状态的重要依据,有关内容可参见前述。

 

ICU分级监护

(一)Ⅰ级监护

Ⅰ级监护用于抢救和特殊监护的病人,包括以下几项。

1.置Swan-Ganz导管。

2.动脉内连续测压,连续心电图示波。

3.每1~2小时观察神志、瞳孔、肢体功能反射和颅内压。

4.每1小时记录尿量、比重、尿糖。

5.每6~8小时计算出入量平衡。

6.每6小时测算心排出量、循环阻力及心室每搏功。

7.每6小时监测呼吸功能指标、动脉血及静脉血的血气分析、计算氧输送各项参数、血电解质。

8.每12小时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血糖、血乳酸、血渗透压。

9.每24小时查血钙、磷、镁、肌酐、尿素氮、胆红素、摄胸片一张。

(二)Ⅱ级监护

Ⅱ级监护用于疾病和手术后可能有致命危象发生的病人,包括以下几项。

1.持续监测心电图、心率、体温及呼吸频率。

2.每2小时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及肺毛细胞血管楔压。

3.每8小时检查一次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及血气。

4.每24小时摄胸片一次,计算肺内右向左分流、肺泡-动脉氧差及动静脉血氧差一次。

5.计算24小时尿量及出入平衡,每天检查血糖、血渗透压、血钙、镁、肌酐及尿素氮一次,血电解质两次。

(三)Ⅲ级监护

Ⅲ级监护用于病情趋于平稳者,包括以下几项。

1.持续心电图监测,每2小时记录心率、呼吸频率及血压各一次。

2.4小时测体温一次,每天查血气、血电解质、血糖、血尿常规各一次。

3.定期查肝肾功能。

X线胸片摄取视病情而定。

 

ICU收治、非收治、转出标准

一、ICU主要收治疾病范围

1.心跳、呼吸骤停

2.各种类型休克。

3.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5.急性心力衰竭。

6.严重心律失常。

7.高血压危象

8.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衰竭。

9.重症胰腺炎。

10.消化道大出血。

11.严重创伤、多发伤。

12.重症哮喘。

13.重大或高危手术。

14.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15.内分泌危象。

16.脓毒症。

17.急性中毒。

18.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衰竭(MODS/MOF)。

19.溺水、电击伤。

20.其他需入住ICU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患者等。

二、ICU非收治适应证

1.脑死亡。

2.晚期恶性肿瘤。

3.急性传染病。

4.精神病。

5.自然死亡过程。

6.各种不可逆转的慢性脏器功能衰竭。

三、ICU转出指征

1.重要脏器功能恢复。

2.各种危重征象得到控制,并维持24小时以上。

3.无救治希望者。

4.家属放弃治疗者。

第三章急诊护理管理规范

第一节急诊护理管理制度

一、急诊病人护理服务程序

1.护士对急诊就诊的病人进行必要的监测,评估病情危急程序,给予急诊挂号卡,并及时安排病人分科就诊。

2.若由急救车送入,护士应立即奔赴急救车,询问缘由,接诊病人,根据病情立刻做好抢救、治疗准备。

3.需立即抢救者,应立即送入抢救室或就地抢救。

对大批抢救病人,应迅速通知科主任、护士长,积极组织抢救。

4.经初诊后需会诊者,应立即请有关科室会诊。

需扩创、换药、手术及监护者,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处置工作。

5.经抢救稳定后,根据医嘱分别送往监护室、观察室、病房或转院。

转送前需事先联系,危重病人须由医护人员护送,并带必要的急救物品、药品和设备。

 

第三节急诊分诊管理

一、分诊工作程序

(一)接诊

病人到达急诊后,护士应立即查看病情,安排病人坐在候诊椅上或躺在床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到不同的就诊区域,决定进一步的处理。

对救护车送来的病人或其他严重疾病的病人,分诊护士应主动到急诊大门口接待。

在就诊过程中,护士要主动热情,做到心中有数,对病重紧急的病人及时通知有关医生和护士参加抢救,对尚未就诊的病人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在候诊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病情评估

1.评估原则

突出重点,紧急评估和快速分类。

2.分诊评估运用的方法与技巧。

(10分析病人主诉:

分诊护士要对病人强调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但不宜做诊断。

除耐心仔细地听取病人的主诉外,还要用眼、耳、鼻、手进行看、问、闻、触的初步评估,并使之成为一种观察病人的习惯。

①用眼去看:

主诉的症状表现程度如何,哪些症状病人未提到,观察病人的面色有无苍白、发绀、颈静脉有无怒张等。

②用手去摸:

测脉搏,了解心率、心律变化及周围血管的充盈度,探知皮温、毛细血管充盈度;触疼痛部位,,了解涉及及范围和程度。

③用鼻去闻:

病人是否有异样的呼吸气味,如酒精味、呼吸的酸味、化脓性伤口的气味等。

④用耳去听:

听病人的呼吸、咳嗽有无异常杂音或短促呼吸。

此餐,诱导问诊可能使你得到最有价值的主诉,诱导问诊的基础在于护士的观察,用这种方法来证实可能的判断。

(2)LarryWeed的SOAP公式:

①S(subjective,主诉):

收集病人告诉的所有资料。

②O(objective,观察):

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

③A(assess,评估):

综合上述情况对病情进行分析与判断。

④P(plan,计划):

组织抢救程度和进行专科分诊。

SOAP公式简单易记,有很多的实用效果,是分诊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3)PQRST公式:

本公式常用于疼痛病人的评估。

①P(provokes,诱因):

疼痛的诱因是什么,怎样可使之缓解,怎样会使之加重。

②Q(quality,性质):

疼痛是怎样的,病人是否可以描述。

③R(radiates,放射):

疼痛位于什么地方,是否向其他部位放射。

④S(severity,程度):

疼痛的程度如何,如果把无疼痛至不能忍受的疼痛对应为1~10的数字,病人的疼痛相当于哪个数字。

⑤T(time,时间):

疼痛的时间有多长,何时开始,何时终止,持续多长时间。

3.评估内容

(1)一般情况评估:

包括年龄、性别、活动能力、姿势、语言能力、行为、面部表情、呼吸、气味、伤口等评估。

(2)生命体征:

包括气道、呼吸、循环、体温、有无出血。

(3)清醒程度:

可用AVPU评分,评估双侧瞳孔变化,包括对光反应、大小、是否相等。

AVPU方法是一种描述意识的简单方法:

①A:

警觉(alert);②V:

对声音刺激的反应(respondsvocalstimuli);③P:

只对疼痛反应(respondsonlypainfulstimuli);④U:

无反应(unresponsive)。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是更详细的神经系统评估,它能快速、准确地监测病人。

在分诊评估时比AVPU相对要繁琐,详见表3-3-1。

表3-3-1GCS昏迷计分标准

睁眼反应(计分)

言语反应(计分)

运动反应(计分)

自动睁眼4

回答正确5

按吩咐动作6

呼吸睁眼3

答非所问4

刺痛能定位5

刺激睁眼2

胡言乱语3

刺痛能躲避4

不睁眼1

只能发音2

刺痛肢体屈曲反应3

不能发音1

刺痛肢体过伸反就在2

不能运动1

(4)皮肤情况:

评估皮肤色泽、温度、有无淤斑等。

(5)不同病人的评估重点:

①对头部外伤或脑血管意外病人需评估有无颅内高压症状,评估双侧瞳孔。

②对外伤病人应评估头部、颈部、胸腹部、脊柱、骨盆、四肢外伤情况及有无出血。

③对急腹症病人应评估腹痛的性质、持续的时间、部位、有无伴随症大辩论、年龄大者应排除心肺问题。

④对疼痛病人要评估疼痛持续时间、部位及有无放射痛,鉴别一般胸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⑤对昏为病人要详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评估是否为脑血管病、中毒、肝性脑病、低血糖昏迷等。

(三)创伤评估和评分法

1.创伤评估法

对病人的评估包括初步评估和进一步评估。

(1)初步评估:

即ABCs评估。

①A:

颈椎制动和气道维持(airway);②B:

检查呼吸和通气(breathing);③C:

检查循环、控制出血、建立循环(circulation);④D:

神经系统状况意识水平(disability),意识、瞳孔;⑤E:

暴露和环境控制(exposure/environmentcontrol)。

(2)进一步评估:

从头到脚评估步骤(见表3-3-2)。

表3-3-2创伤进一步评估表

评估方面

评估内容

危及生命情况

病史和损伤机制

了解损伤过程的病史,明确损伤机制

头面部

头面部有否撕裂、挫伤、面色,再评估瞳孔、严重颅脑外伤、意识水平;检查耳、口腔(出血、脑脊液漏

颅脑损伤;脑疝

颈部

检查颈椎压痛、畸形、肿胀、气管移位、颈静脉怒张、皮下气肿

颈椎骨折

胸部

胸部是否挫伤、胸廓呼吸运动是否对称、有无反常呼吸,检查有无压痛、骨擦音、皮下气肿(捻发音);听诊:

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温啰音,心音是否遥远;叩诊:

有无高清音、浊音

反常呼吸;张力性气胸;大量血胸;心包填塞;开放性气胸

腹部

腹部有否挫伤、膨隆、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听诊:

腹内肠鸣音情况;叩诊:

有无移动浊音

开放性腹部损伤;大出血

骨盆

有无压痛、不稳定

骨盆骨折

四肢

有无畸形、肿胀、骨擦音,活动情况及感觉

股骨骨折

脊椎

有无肿胀、压痛、畸形、瘫痪

脊椎骨折;脊髓休克

2.创伤评分法

评估创伤严重程度的方法有CRAMS、TS评分法和ISS,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是CRAMS。

CRAMS评分法中CRAMS分别代表评分时检测的5个部分的首写字母。

①C:

circulation,循环;②R:

respiration,呼吸;③A:

abdomen,腹部;④M:

motor,运动;⑤S:

speech,语言。

将5个部分的得分相加,以总分区别创伤轻重(见表3-3-3)。

表3-3-3CRAMS评分法

检测项目

评分

循环

毛细血管再充盈正常,血压>100mmHg

毛细血管再充盈延迟,或血压为85~100mmHg

毛细血管无再充盈,或血压<85mmHg

2

1

0

呼吸

正常

异常(呼吸费力或表浅)

无自主呼吸

2

1

0

胸腹部

无压痛

有压痛

腹壁紧,连枷胸或胸腹癌贯穿

2

1

0

运动

正常

对痛刺激反应或去大脑强直

对痛刺激无反应或去大脑强直

2

1

0

语言

正常

错乱

不能理解的言词

2

1

0

注:

得分≥8,重度创伤;得分≥9,轻度创伤。

(四)分诊

分诊是指对病人作必要的护理评佑,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别和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安排合适的救治程序或相应的专科就诊,发现传染病病人应立即隔离或转到传染病专科医院。

分诊的主要目标是在大约5分钟内,以简单而迅速的评估来分辨及找出(明显的)需要接受急救的病人,明确:

①现存问题;②评细的资料;③生命体征评估;④指定优先次序及治疗范围。

鉴别“急危”症的类别后,应尽快到复苏室实施急救及提供资料做下一下治疗分诊评。

分诊时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决定就诊顺序,对不同分类用不同颜色做标记以示区分。

病情的分类或分级如下。

病情分类(分级)见表3-3-4。

表3-3-4急诊分诊类别表

分诊

种类

一类

急危症

二类

急危症

三类

急危症

四类

急危症

五类

急危症

生命

体征

不稳定

边缘

尚稳定

稳定

稳定

定义

病人受重伤而有生命危险,或生命体征不稳定需马上急救

病人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生命体征欠稳定,需紧急治疗和密切观察

病人受重伤,但生命体征尚稳定

紧急但情况仍稳定,没有严重并发症,故仍可等待

病人情况属轻微并稳定,可等待,需安排初级照顾

清醒

程度

无创伤,对痛有或少许反应,GCS评分为3~10分

能进行语言沟通

警觉的

呼吸

情况

呼吸停止

呼吸衰竭

呼吸道阻塞

喘息

神智改变

给氧时SpO2低于85%

言语困难

呼吸辅助肌呼吸

呼吸困难

气促不能平卧

轻微喘鸣音

轻微呼吸困难

病人曾有哮喘发作,但没有喘鸣音

血压

测不到

低血压,即根据年龄及性别(成人收缩压<90mmHg并有出冷汗及头晕)

高血压危象

潜在性休克

心率>120次/分,毛细血管充盈试验>2秒,皮肤湿冷

血压高

轻微神经系统征象如头晕、头痛

血压稍高

无症状

无症状

生命体征稳定

体温

(成人)

高热并有抽搐

对痛有或轻微反应

颈项强有、

神智状况改变、

虚弱

寒战,伴有腹痛、胸痛、呼吸短促

体温

(儿童)

高热惊厥

意识不清

高热

急性病容

轻微烦躁或疲软

出血

大出血

低血容量性休克

大咯血

有失血性休克征象咯血

不能控制的小量流血

咖啡色呕吐物黑便

血红蛋白<80g/L

能控制的小量出血

痛经

功能性失血

月经不调

肛裂或小痔疮

胸痛

急性AMI征象

呼吸衰竭

不稳定型心绞痛(硝酸甘油含服缓解)

呕吐/

腹泻

严重脱水

腹痛

伴穿孔

腹主动脉瘤

伴随粪样呕吐物等

明显腹胀

痛经

阑尾炎

便秘

消化不良

其他轻微腹痛

血糖

低渗性昏迷

高渗性昏迷

血糖异常但无神志改变

抽搐

持续/全身抽搐

局限/间歇性抽搐

贯穿伤

眼球破裂

化学性损伤

前房出血

电光性眼炎

眼锐器伤

异物

角膜损伤

急性结膜炎

耳鼻

异物窒息

异物入鼻

昆虫入耳

喘鸣

会厌炎

泌尿

尿道损伤

结石

急性尿潴留

创伤

断肢

内脏切除或修补

重型脑挫伤

开放性骨折伴大出血

脊髓受压

粉碎性骨折

胸部创伤

头部外伤

一般的骨折

关节脱位

烧伤

危及气道

大面积烧伤伴休克

中度烧伤

轻度烧伤

电灼伤

心搏骤停

心律不齐

深度灼伤

蛇咬伤

神经/心血管毒性反应

皮肤损伤

中毒

致命性

中度中毒

轻度中毒

过敏

过敏性休克

声嘶

喘鸣

喉头水肿

哮鸣

皮疹

注:

参考香港卫生署对各医院分诊要求

1.Ⅰ级(一类),即急危症

(1)病人情况:

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立即急求,进入绿色通道或复苏急救室。

此类病人如得不到紧急救治,很快会危及生命,如心搏呼吸骤停、剧烈胸痛、持续严重的心律失常、严重呼吸困难、重度创伤大出血、中毒以及老年复合伤等。

(2)目标反应时间:

即时(刻),每个病人都应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得到治疗。

2.Ⅱ级(二类),即急重症

(1)病人情况:

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病情有可能急剧变化,需要紧急处理及马上密切观察。

如:

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骨折,腹痛持续36小时以上,突发而剧烈的头痛,开放性创伤,儿童高热等。

(2)目标反应时间:

少于15分钟(即在15分钟内给予处理),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5%的病人。

3.Ⅲ级(三类),即紧急

(1)病人情况:

生命体征尚稳定但有可能病情转差,急性症状持续不缓解的病人。

如高热、寒战、呕吐、闭合性骨折等。

(2)目标反应时间:

少于30分钟,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0%的病人。

4.Ⅳ级(四类),即亚紧急

(1)病人情况:

病情稳定,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故可等候一段时间。

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病人,如哮喘、小面积烧伤感染、轻度变态反应等。

(2)目标反应时间:

少于90分钟,能在目标时间内处理90%的病人。

5.Ⅴ级(五类),即非急诊

(1)病人情况:

情况不会转差,可等候也可到门诊诊治。

(2)目标反应时间:

少于180分钟,能在反应时间内处理90%的病人。

 

第四章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

第一节气管插管术

一、适应证

1.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又不考虑气管切开者。

2.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容物或出血,有误吸危险者。

3.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且自主清除能力较差者。

4.存在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严重影响正常呼吸者。

5.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二、禁忌证

1.主动脉瘤压迫气管。

2.咽喉部脓肿,血肿,喉水肿,急性咽喉炎。

3.张口困难或口腔空间小,无法经口插管。

4.无法后仰(如疑有颈椎骨折)。

三、术前准备

1.口咽通气道、喉罩、简易呼吸器、氧气、负压吸引设备、吸痰管、开口器、喷雾器、橡胶手套。

2.喉镜及各型叶片、各型气管导管、管芯、牙垫、气管插管固定带、10mL注射器、插管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