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四章答案.docx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第四章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练习
1
(1)解:
可变要素的数量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
2
2
2
2
12
6
10
3
24
8
12
4
48
12
24
5
60
12
12
6
66
11
6
7
70
10
4
8
70
8.75
0
9
63
7
-7
(2)答:
是,5
2答:
总产量TPL通常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这是可能的,但并不是必然的),然后以不变的速度增加,最后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边际产量MPL通常先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而增加(这也不是必然的),然后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而递减。
平均产量APL通常先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而增加(这也不是必然的),然后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而递减。
TP与MP:
MP是TP的斜率,TP以递增速度增加时MP递增;TP以不变速度增加时MP不变;TP以递减速度增加时MP递减(MP在由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最大);TP最大时MP为零。
MP曲线下的面积是总产量TP。
TP与AP:
根据定义,AP是TP曲线各点到原点连线的斜率。
由TP曲线形状可知,AP先增加后减少。
AP乘以要素投入量等于总产量。
所以TP等于AP曲线各点到横轴与纵轴的矩形的面积。
AP与MP:
在MP递减的过程中,当MP大于AP时,AP增加;当MP小于AP时,AP减少;所以,在MP=AP的那一点,AP最大。
在图上,表现为边际产量曲线从上面穿过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3解:
MRTSLK>w/r,减少资本投入,增加劳动投入,以达到最优要素组合;反之亦然。
这样在不改变总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产量。
4
(1)解:
对于生产函数Q=2KL-0.5L2-0.5K2
TPL=f(L,10)=2×10L-0.5L2-0.5×102=-0.5L2+20L-50
APL=TPL/L=-0.5L+20-50/L
MPL=d(TPL)/dL=-L+20
(2)解:
对于总产量函数Q=-0.5L2+20L-50,要求其极大值,只要取其MPL=-L+20=0,就可求得L=20。
又d2Q/dL2=-1<0,故L=20为极大点。
对于平均产量函数APL=-0.5L+20-50/L,要求其极大值,只要取其导数d(APL)/dL=-0.5+50/L2=0,L2=100,L=10,又d2(APL)/dL2=-100/L3<0,故L=10时,平均产量达到极大。
对于边际产量函数MPL=-L+20,为负斜率的直线,而且L≥0,故L=0时,MPL最大,等于20。
(3)解:
当APL=MPL,即-0.5L+20-50/L=-L+20,解得,L=10
5
(1)解:
根据题意,32=min(L,4K),解得,L=32,K≥8,或K=8,L≥32。
(2)解:
根据题意,100=min(L,4K)解得,L=100,K≥25;或K=25,L≥100。
TC=PLL+PKK=2L+5K
最小成本问题就转化为:
minC=2L+5K,
s.t.L=100,K≥25;或K=25,L≥100,
解得:
minC=2×100+5×25=325,Lmin=100,Kmin=25。
6
(1)解:
对于生产函数Q=5L1/3K2/3,MPL=(5/3)L-2/3K2/3,MPK=(10/3)L1/3K-1/3
由企业均衡条件得到:
MPL/MPK=PL/PK得:
[(5/3)L-2/3K2/3]/[(10/3)L1/3K-1/3]=(1/2)(K/L)=PL/PK,即K=(2PL/PK)L就为扩展线。
对于生产函数Q=KL/(K+L),MPL=K2/(K+L)2,MPK=L2/(K+L)2,
由企业均衡条件得到:
MPL/MPK=PL/PK得:
[K2/(K+L)2]/[L2/(K+L)2]=[K2/L2]=PL/PK,K=(PL/PK)1/2L就为扩展线。
对于生产函数Q=KL2,MPL=2KL,MPK=L2,
由企业均衡条件得到:
MPL/MPK=PL/PK得:
[2KL]/[L2]=2K/L=PL/PK,K=(PL/2PK)L就为扩展线。
生产函数Q=min(3L,K)是定比生产函数,厂商按照K/L=3/1的固定投入比例进行生产,且厂商的生产均衡点在直线K=3L上,所以K=3L就为扩展线。
(2)解:
对于生产函数Q=5L1/3K2/3,扩展线为K=(2PL/PK)L,当PL=PK=1,Q=1000时,
L=100(1/2)1/3,K=200(1/2)1/3。
对于生产函数Q=KL/(K+L),扩展线为K=(PL/PK)1/2L当PL=PK=1,Q=1000时,
L=K=2000。
对于生产函数Q=KL2,扩展线为K=(PL/2PK)L,当PL=PK=1,Q=1000时,
L=10
(2)1/3,K=5
(2)1/3
对于生产函数Q=min(3L,K),扩展线为K=3L,当PL=PK=1,Q=1000时,
L=1000/3,K=1000。
7
(1)解:
∵Q=AL1/3K2/3,对于任意λ,有f(λL,λK)=A(λL)1/3(λK)2/3=λAL1/3K2/3=λf(L,K)
∴规模不变。
(2)解:
MPL=(1/3)AL-2/3K2/3,MPK=(2/3)AL1/3K-1/3,
d(MPL)/dL=(-2/9)AL-5/3K2/3<0,d(MPK)/dK=(-2/9)AL1/3K-4/3<0。
生产函数Q=AL1/3K2/3,无论对L,还是K都是边际报酬递减的。
8
(1)解:
对于生产函数Q=L2/3K1/3,
MPL=(2/3)L-1/3K1/3,MPK=(1/3)L2/3K-2/3
由MPL/MPK=PL/PK得
[(2/3)L-1/3K1/3]/[(1/3)L2/3K-2/3]=2/1
即2K/L=2,K=L,代入2L+K=3000得
K=L=1000,Q=1000。
(2)解:
对于生产函数Q=L2/3K1/3,
MPL=(2/3)L-1/3K1/3,MPK=(1/3)L2/3K-2/3
由MPL/MPK=PL/PK得
[(2/3)L-1/3K1/3]/[(1/3)L2/3K-2/3]=2/1
即2K/L=2,K=L,代入L2/3K1/3=800得
K=L=800,C=2400。
9答:
在下图中,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l、Q2和Q3。
等成本线AB的位置和斜率决定于既定的成本量C和既定的已知的两要素的价格比例-w/r。
由图中可见,惟一的等成本线AB与其中一条等产量曲线Q2相切于E点,该点就是生产的均衡点。
它表示:
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应该按照E点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即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分别为OL1和OKl,这样,厂商就会获得最大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Q3代表的产量虽然高于等产量曲线Q2,但惟一的等成本线AB与等产量曲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
这表明Q3所代表的产量是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因为厂商利用既定成本只能购买到位于等成本线AB上或等成本线AB以内区域的要素组合。
再看等产量曲线Q1,等产量曲线Q1虽然与惟一的等成本线AB相交于a、b两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是比较低的。
因为,此时厂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只需由a点出发向右或由b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改变要素组合,就可以增加产量。
所以,只有在惟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任何更高的产量在既定成本条件下都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更低的产量都是低效率的。
如果厂商开始时在a点进行生产。
由上图可见,在a点,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等成本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即有MRTSLK>w/r。
这时,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在不改变成本总支出的情况下,减少1单位的资本购买就可以增加r/w单位的劳动购买。
而在生产过程中,只需增加1/MRTSLK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可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
厂商因为在生产中多得到r/w-1/MRTSLK单位的劳动投入量而使总产量增加。
所以,只要MRTSLK>w/r,厂商就会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的条件下不断地用劳动去替代资本,表现在图中就是厂商的生产会沿着等成本线AB由a点不断向E点靠近。
同理可以,讨论MRTSLK<w/r的情况,厂商的生产会沿着等成本线AB由b点不断向E点靠近。
在图中则是惟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厂商的生产均衡点。
于是,在生产均衡点E有:
MRTSLK=w/r。
它表示: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这就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原则。
10答:
在下图中,有一条等产量曲线Q和三条等成本线AB、A’B’和A”B”。
惟一的等产量曲线Q代表既定的产量。
三条等成本线具有相同的斜率(即表示两要素的价格是既定的),但代表三个不同的成本量,其中,等成本线AB代表的成本大于等成本线A’B’,等成本线A’B’代表的成本大于等成本线A"B”。
惟一的等产量曲线Q与其中一条等成本线A’B’相切于E点,这就是生产的均衡点或最优要素组合点。
它表示:
在既定的产量条件下,生产者应该选择E点的要素组合(OK1,OLl),才能实现最小的成本。
等成本线A”B”虽然代表的成本较低,但它与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既无交点又无切点,无法实现等产量曲线Q所代表的产量。
等成本曲线AB虽然与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相交于a、b两点,但它代表的成本过高,通过沿着等产量曲线Q由a点向E点或者由b点向E点的移动,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产量而使成本下降。
所以,只有在切点E,才是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要素组合。
如果厂商开始时在a点进行生产。
由图可见,在a点,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等成本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a点上的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大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
即有MRTSLK>w/r,在生产过程中,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可以用1单位的劳动去替代MRTSLK单位的资本。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MRTSLK单位资本的购买成本却可以购买到rMRTSLK/w单位的劳动,于是,厂商因节省rMRTSLK/w-1单位劳动的购买成本而得利。
只要MRTSLK>w/r,厂商就会不断地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即在图中沿着等产量曲线Q由a点不断向E点靠近。
同样,可以讨论在b点情况。
在图中,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和等成本线A’B’的切点E便是生产的均衡点。
在均衡点E有:
它表示:
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从而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